Tags台北

Tag: 台北

忠泰美術館年度大展!《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梳理建築歷史與未來走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1月12日

忠泰美術館於2024年8月31日開展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深入探討1987年解嚴後對臺灣建築的影響。展覽由龔書章擔任總策劃,聚焦於1963年前後出生的建築人及其在1980至2010年間的作品和行動,展示了此世代在建築設計、展覽、媒體以及九二一地震中的非傳統特質。展覽匯集了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珍貴資料,全面梳理了臺灣建築的多元發展脈絡。

X-site計畫邁入第12屆!北美館廣場化身永續實驗場,400萬總製作費徵選跨域創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X-site計畫」邁入第12屆,以新台幣400萬元總製作費徵求跨領域創作提案,將「永續性」納入評選標準,鼓勵團隊提出減碳方案。本屆X-site計畫期待參賽團隊將綠色建築概念與節能規劃融入作品,突顯美術館作為藝術協作平台的循環思維。第12屆X-site計畫即日起公開徵件至2024年9月23日(一)下午5時截止,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澳洲建築師髙田浩一操刀!大陸建設「衡沐」以森林為靈感,打造城市綠洲

大陸建設攜手澳洲建築師髙田浩一,新北於板推出全新建案「衡沐」,以「回歸自然」為主題,打造樓高22層的頂級綠建築。外觀融入森林意象,社區內部也大量採用石材、木質等自然建材,並透過大面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進室內。此外,「衡沐」更規劃了豐富的植栽,讓住戶在都市中也能享受自然。大陸建設此次力作,不僅展現了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也為台灣豪宅市場帶來一股綠色新風潮。

危老重生,璀璨新頁:上海商銀新總行大樓落成,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永續金融新地標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總行大樓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北路與民權東路交會的黃金地段,由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歷經七年規劃,融入永續綠能、科技及人文理念。鑽石造型外觀搭配金屬網膜玻璃,展現前瞻的現代感,內部則以無柱開放式空間設計,打造彈性多元的辦公環境。此外,這座企業總部的外牆採用斜交鋼構,並搭配先進的耐震系統,確保建築安全。JJP團隊更將綠化融入設計,為都市增添綠意。這座地標性建築不僅展現企業形象,更提升周邊都市景觀,為台北市注入新的活力。

臺灣建築師國際競爭力座談會:十年競圖數據揭露本土劣勢 2024年6月28日

《建築師》雜誌創刊50周年系列活動—「臺灣建築師之國際競爭力座談會」將於6月28日舉行。座談會將探討臺灣建築師在國際競圖中的表現,檢視近十年來大型競圖數據,發現國外建築師獲獎率高達87.5%。與談建築師包括石昭永林洲民、徐沛津、劉培森簡學義等,將共同分析臺灣建築師的優劣勢,並討論如何改進競圖機制,提昇臺灣建築師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因為競圖機制與評選標準等因素,臺灣建築師在國際競圖中較難脫穎而出,不但能夠透過本次座談會深入剖析問題,也可以提出解決方案,更是臺灣建築界的重要盛事。

信義房屋講座:潘冀建築師談永續建築,打造人與環境共融新未來

信義房屋與淡江大學國企系合辦講座,邀請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潘冀建築師分享永續建築的實踐。潘冀建築師強調,建築物設計不但能夠有氣勢,也可以兼顧人的生活態度,公共空間愈多,更是能讓更多人共享。然而因為建築業佔全球碳排放量大,他認為建築師除了設計,還應積極參與公眾倡導,推動永續發展。潘冀建築師也分享了個人經歷及建築理念,強調人文關懷與社會思維的重要性,並以台達電美洲總部及三芝雙連安養中心為例,說明如何將理念落實在建築設計中。

創新與永續結合!「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徵件活動正式啟動

台北市都更處主辦的「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徵件活動於5月20日開跑,徵求不限年代、規模、形式的整建維護作品,賦予老屋新生命。評選最具突破性與社會影響力的三件作品,頒發「評審團大獎」,各得十萬元獎金。老屋新生為傳承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資產,透過再生與創意力量,使老屋重新展現魅力,融入當代生活。「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自2001年創辦以來,已累計近1,000件參賽作品,這些舊建築改造作品帶來充滿故事與個性的城市景觀,推動老屋向永續與彈性的方向發展。2024年評審團由李清志、葉家源、陳育貞、林佳育、林君安、謝欣曄、程詩郁等擔任,將依「創新提升、生活想像、社會共好、可持續性」四大指標評選優秀作品。

北美館第11屆X-site計畫《林木林》登場,感想工作室打造都市森林幻境

北美館第11屆X-site計畫由感想工作室以《林木林》作品脫穎而出,在北美館戶外廣場打造一座類比森林。這片空間裝置不但能夠提供遮蔭,也可以讓民眾在樹柱間自由漫步,感受光影變化。

台北繁華中心的科技藝術融合!老宅轉身為餐飲AI科技研發基地,神農氏|SHEN NONG SHI/共序工事建築設計事務所 Ürobrous studioLab

「神農氏|SHEN NONG SHI 」位於台北市黃金地段,保存典型台灣老宅風貌。該建築由共序工事設計,外觀展示歷史痕跡,與周邊現代商業建築形成對比。創造能與城市對話的建築面,不同於傳統商業建築,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為未來空間使用和建築表達設定新方向。結合AI、機器人技術及餐飲創新,提供全新的生活和餐飲體驗。四樓為展覽與講座空間,三樓設接待與辦公區,一、二樓則為技術實驗和展示空間。共序工事的設計亦重視科技與廚房的結合,採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及模擬技術,推動餐飲業的未來發展。此外,建築的外立面設計特色為可動的蘭花防塵網,反映出都市環境的互動性和變化性。

簡學義:牆之輓歌———試談「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案」立面爭議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簡學義先生以「牆之輓歌———試談『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案』立面爭議」一文探討了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案中新增的玻璃盒狀結構與原有紅牆立面之間的爭議。作者指出,設計者的初衷是用現代元素來對比古典風格,試圖標誌時代的變遷並促進能見度。但此舉卻被批評者視為破壞古典立面完整性。該玻璃盒狀結構雖提供無障礙功能、擴大出入口空間、連接商店等便利設施,但是否破壞了歷史建築的完整性仍是討論焦點。法律與情感層面的交織使此案例複雜,涉及文化資產的價值認定與公眾參與。作者認為,解決方案需考量文化、歷史情感與法規規範,尋求各方善意與理解。設計需尊重材料本質,結合古典與現代設計元素,以確保文化與藝術價值的兼顧與發展。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