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謝宗哲

讀過《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就像看了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包浩斯是創造者社群的先鋒,無所不在地形塑我們今日世界

100年前,包浩斯從一次大戰的毀滅中誕生,它是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的一項嘗試,企圖透過藝術和設計來達到某種統一,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可以如何革命,塑造新社會。經歷三次遷校及納粹時代打壓的政治動盪,它是跨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學校。從蘋果設計師、前衛建築師到全球各領域人士,全都深受其精神啟發。雖然包浩斯的活躍時間很短,只從1919到1933年,2019年適逢創立百年紀念,全球各地都有慶祝活動,穿透百年,它的影響依然繼續!

五十嵐太郎《日本建築的覺醒:尋找文化識別的摸索與奮起之路》看日本如何於20世紀展開自覺性的近代建築運動

在《日本建築的覺醒:尋找文化識別的摸索與奮起之路》書中,五十嵐太郎教授爬梳「日本建築認識論」,看日本如何於20世紀展開一場自覺性的近代建築運動。

專題演講《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 與五十嵐太郎 市川紘司對談 2019年3月16日

師承伊東豊雄,創造出「宛如具有生命般的建築」,被伊東豊雄譽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銳建築師──平田晃久。本次將於忠泰美術館舉辦台灣首次建築展覽《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邀請五十嵐太郎擔任策展顧問,市川紘司擔任策展人,帶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和作品。同時,將在3月16日開幕當天,進行建築師專題演講,與大家分享自身的建築歷程與理念。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忠泰美術館邀集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共組策展團隊,自2015年5月起持續媒合29組建築/設計專家及20家台灣中堅企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議題發想,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透過建築/設計師創意構想與當今產業研發技術的合作,跨界激盪出前瞻革新火花。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忠泰美術館與所有參與者,共同勾勒出30件2025年「家的生活樣貌提案。」而這一段「想家」的過程,並不只是歡欣造夢的「想像」(Imaging)歷程,更是紮實築夢的「思考」(Thinking)進程。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陸希傑、何炯德、王喆、林建華、楊秀川、高雅楓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Adapting to cope:a treasure chest of new living and thinking 策展人:謝宗哲 靈活彈性的居住是未來生活的必要條件,透過材質研究發明,生活充滿了嶄新的創意,突破既有框架。 我認為所謂的家與其說是蓋出建物,豈非更像是逐漸「深入的領域」嗎。有市街、然後從那裡徐徐地進到深處,最後雖然進到相當私密的空間了,但那過程並沒有明確的境界。_藤本壯介Sou Fujimoto 柯比意Le Corbusier)在20世紀初,那個鍾情於機械美學的年代,宣告了「住宅是為了居住而存在的機器」。然而,約莫100年後的現在,人們對於家的渴望已不再僅止於「容身」的最低限需求,在各種基礎條件都能夠滿足的現代生活環境中,家或可視為編織個人以至於各種特定社群之生活情境的載體與媒介,而在其所扮演的既定建築類型中,孕育出全新的質感。這個質感,可能與材料有關、與空間形式有關、與公共/私密的領域有關、與生活的各種節目(program)有關、與精神向度或信仰有關、與自然環境的狀態。家,於是在新時代中被賦與了全新的使命;它該是能夠因應逐漸邁向多元化生活群像,而得以讓人們參與這個世界,並與其交往的媒體。這或可被詮釋為所謂的「家的新質感」。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4.變形宿01-陸希傑+何炯德X國產實業 主圖   提案標題: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 Inhabitation of Hybrid Registry 設計者:陸希傑+何炯德 Shi-Chieh Lu+Jeong-Der...

建築界寫95封信給林佳龍市長 開啟與政府對話平台

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之「給市長的信 Letters to the Mayor」展覽,2016年4月7日上午11:30於MOT 明日聚落所舉辦的記者會已順利結束,展場除完整呈現95位國內外建築人的信件並介紹本展脈絡外,邀請到臺中市市長林佳龍親臨展覽並接受建築師們的真情告白!

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不思議:從「現象的」以及「物質的」自然系觀點剖析

最具指標性的,由伊東豊雄所設計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後來更名為「台中國家歌劇院」)」這個被暱稱為「美聲涵洞(Sound Cave)」更即將完工問世,可以說台灣本土也成了這股前衛建築浪潮的最前線。於是我們或許早該有一套重新看待這些早已超越既有西方建築價值與典範之框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才能夠抒解這份身歷其境之際的,在意識與感官上的不住顫抖抖與悸動吧。因此本文試圖從日本當代建築系譜的解讀及日本傳統習於與自然同居之文化的觀察,來嘗試建立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不思議的論述。

樹德企業舉辦「樹德綠色夢工廠國際競圖」評選成果揭曉

樹德企業於2014年7月24日舉辦「樹德綠色夢工廠國際競圖決選發表暨記者會」,金獎從缺;銀獎由「日本NAAD」獲得,獎金5,000美元;銅獎由「澳洲Williamson Architects」獲得,獎金2,500美元,優選作品分別為「台灣開務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日本Koji KAWABATA」與「中國林鋒建築師」,各獲得獎金1,000美元。

SHUTER綠色夢工廠國際創意設計競賽 Green DreamWorks 2014年4月30日截止交件

2013年為樹德企業成立第45週年,為了因應企業快速成長之擴廠計畫以及秉持關懷環境和與永續環保的企業文化,因此由樹德企業主辦的 SHUTER Green DreamWorks 綠色夢工廠國際建築設計競圖(簡稱 SG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於2013年11月1日正式啟動,提供具備建築美學、綠色永續意識的建築設計師們一展身手的機會。

龔書章:大棚子下的馬賽克 —1990以來的台灣建築圖景

龔書章教授探討了1990年以來,台灣建築的發展和變遷。經過政治轉型和九二一地震後,許多青年建築師開始探索和實驗,尋找「在地性格」和「人文關懷」,形成了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當代本土建築。他們不僅回到各自的城鄉環境,更是通過參與和介入,開展了一系列社區改造和場所塑造的建築運動。羅時瑋教授提出,這些建築師創造的作品不但能夠呈現出一種屬於台灣環境與文化的在地之熟悉感,也可以展現出豐富多語、隆重隨性的生活場景。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