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Fondation Cartier

Tag: Fondation Cartier

法國建築師 Jean Nouvel 展覽「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2019年11月7日~2020年3月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9年10月才剛結束了以高人氣剛落下帷幕的「石上純也:自由建築」展覽,2019年秋冬,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再度返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聚焦國際建築界的領軍人物「讓‧努維爾(Jean Nouvel)」,邀你透過感性的劇場體驗,墜入這位明星建築師的自我冒險世界!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Ishigami Junya:Freeing Architecture 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將共同推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Ishigami Junya:Freeing Architecture」,這也是繼PSA與卡地亞基金會在展示其豐富多元藏品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之後的再度合作。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基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創議,2018年首展於法國巴黎的卡地亞基金會。石上純也根據PSA場地進行了全新的展覽設計,展覽將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向觀眾揭示建築師實現理念的過程與細節。 展覽取名「自由建築 Freeing Architecture」,意在表達石上純也不囿固於傳統的建築形式與表達方法,以自由的視角探索並更新建築的定義,將展示「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住宅與餐廳」、「森林幼兒園」、「谷之教堂」等20組作品。石上純也認為,當下的建築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遮蔽物,而是組成世界這個巨大空間的各色各樣的「風景」。 石上純也借助對環境、自然與尺度的把握,將建築轉變為全新的風景,從而發現全新的世界。在其首個獨立建築作品「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中,石上純也通過305根形狀各異、分佈不均的薄柱,創造出了一個曖昧、融合的全新景色。人們仿若走進了一個「森林」,可以於其中自由地遊走、迷失,並探索獨特的私密空間。而他為一位法餐主廚設計的「住宅與餐廳」,借助掘地、挖洞、澆築混凝土、除去多餘的土塊等手法,建構了一處形如原始洞穴的風景,岩石般粗糲與堅硬的曲面之下蘊藏了建築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在其諸多建築作品中,石上純也遊刃有餘地把握與超越既定的建築「尺度」。他以地平線的尺度構建了一座讓學生走向旅途般的「校園多功能廣場」,又以湖面的尺度賦予了中國山東「文化中心」一種風景的骨骼。在東日本「兒童樂園」作品中,石上純也更是將其建築師身份轉變成為兒童的尺度與視角,重新觀察與想像世界。他以熊的形態構成了圓頂,以河馬的形態建成了洞穴,讓自然界的動物、草木、岩石、群山、雲朵與建築平等地變為了兒童眼中的風景。 石上純也的建築實踐遍及世界各地,重視作品所在地原有的人文與自然環境。他的設計理念強調建築是在發掘原有環境中的未知並將其拓展延伸,創造出新的環境。荷蘭泰斯耶克的「荷蘭迷宮公園游客中心」身處於一個始於19世紀的古蹟公園石上純也沒有試圖改變既有環境,而是沿著已存的三條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徑,創作了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築。他消除了建築中的柱子元素,而以玻璃作為結構。不僅支撐頂部鋼樑,而且反射並延伸了建築周圍的池塘,森林與草地的美景。在中國山東的一個狹小山谷內,石上純也受邀建立一座「谷之教堂」。他模擬周圍地勢環境,創造出一座高達45米,寬僅為1.3米的建築。身在山谷之中,其又窄又高的空間卻比山谷更具有山谷特性,瀉入其深處的光線也愈加沉靜而聖潔。2018年於日本栃木縣落成的「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反覆勘察、思考及建模,石上純也將旁邊因開發而將被砍伐的樹木全部移植至庭園中,又將旁邊的小河引入庭園內的小池子。存在這裡的景觀,以新的方式在庭園中重疊並相融,創出原本自然中不曾有過的新自然。 身處一個日新月異、多元發展的社會中,石上純也認為需要以自由的思考方式,探索自由建築的多種可能。他提道:「當全世界的人們都以自由的視角思考建築,當這樣的風景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空間時,世界必將變得更加豐富。世界上價值觀的種類和建築的種類就會更加接近。建築就會比現在變得更加與人親近。」 此次展覽是PSA「建築與城市」展覽和研究方向的延續。PSA將目光投向新一代建築師,深掘其背後蘊藏的譜系與發展脈絡,以最為鮮活的建築設想和實例,討論建築師的角色,為建築未來動向提供積極的設想。 >>參觀信息 展覽名稱: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Ishigami Junya:Freeing Architecture 展覽日期: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7樓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票價:60元人民幣   石上純也,1974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東京藝術大學建築學碩士。200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多年來,石上純也以多樣的設計方式探討著景觀與自然、空間的透明性與曖昧性、建築的地方性與全球化等議題。 2009年,石上純也憑藉其首個獨立建築作品「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榮膺第61屆日本建築學會獎。他曾連續兩次代表日本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8年、2010年),並榮獲2010年第12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也是2019年英國蛇形湖美術館夏季展亭的設計師。 誠如展覽題名Freeing Architecture所表達,石上純也不囿固於傳統的建築形式,而是以自由的視角去思考探索,逐步打破傳統的建築界限,更新著建築的定義。 Freeing Architecture彷彿一個解放宣言,宣告著建築師的信念——功能性並不是建築的唯一解,建築要從重量、形式、結構等傳統禁錮中解脫出來。而必須讓建築自由的理由,石上純也說:「我們生活的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接受了比以往更多元的一系列價值觀。因此,讓已有的建築類型或功能來應對我們目前的狀況變得越來越困難。」 「我認為當今建築的作用,應當在超越既存建築形式的同時,滿足儘可能多樣的價值觀念,創造儘可能多重的解答。近代建築是時代方向性的提案,它作為一種解答方式,可以為人類定義未來的圖景。我認為現代建築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於,你提出的方案如何適應多元紛繁的價值觀。」 本次在上海的展覽,石上純也亦將其視為自己的一次建築作品,為契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大型空間而重新設計了展覽的空間和場景。 展覽通過一系列大型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向觀眾展現了建築師在亞洲和歐洲約20組建築作品的理念、過程與技術細節,記錄了從概念形成到建築落地的不同階段;同時,展覽也揭示了他在建築領域的最新探索,是一首對自由的讚歌。 「自由地思考建築。 我期待一個未來,在那裡建築所獲得的新角色和條件——使一個以前從未想像過的未來成為可能。」 ──────────── 讓環境自由 石上純也的每一個作品,都十分重視建築所在地原有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除了不會破壞原先環境外,他也常從自然元素(比如森林、雲朵)中得到啟發,讓建築與風景產生對話。 同時,他也不斷發掘原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並將其拓展延伸,創造出全新的風景。石上純也認為,當下的建築早已不是簡單的遮蔽物,而是組成這個世界的各色各樣的風景。他借助對環境、自然、尺度的領悟與活用,將建築轉變為新風景。 文化中心 Cultural Center 為中國山東建造的「文化中心」以湖面的尺度賦予了一種風景的骨骼。文化中心的設想是創造一條在人工湖上鋪設的狹長的步行道,步行道寬從5米到20米不等,形成蜿蜒的姿態。 湖水從作為外牆的玻璃隔斷下方流入空間,訪客們可以沿著步行道在水上參觀。建築兩端都設有入口,參觀者可以從一側入口走到另一端,在漫步途中發現各個功能區,比如訪客中心、休息和用餐區、一個展覽空間以及商店等等。建築婀娜連綿的外形、玻璃牆營造的透明感以及連綿的湖水,共同組建起了一個新的景觀。 谷之教堂Chapel of Valley 「谷之教堂」坐落於中國山東日照一座小山谷的底部。石上純也利用周圍天然的地勢環境,將裂縫的深度又延展了約20米。整座高達45米的教堂彷彿從狹小的山谷底部拔地而起,教堂最狹窄部分僅寬1.3米。 這座教堂由兩堵沿著地形形態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曲線牆體構成,厚度從22至180釐米不等。兩面牆在開口處距離最近,形成了一個狹窄的教堂入口,接著它們一直向內延伸並逐漸遠離,最終在聖壇處相遇閉合。 建築師打造了一個尺度超越了周圍環境的建築,將原有的山谷進行了縱向的延伸和橫向的壓縮,創造了更極端化的新的山谷景觀。身處教堂之中,其又窄又高的空間將山谷的特性放大,自上方傾瀉而下的光線也愈加靜謐聖潔。 效果圖 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Botanical Farm...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