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Le Corbusier

學生宿舍百年演進:從遮風避雨到推動多元文化與永續發展的建築空間啟發

學生宿舍設計經歷了從早期現代主義到當代多元文化的深遠變革。從柯比意巴黎大學城設計的瑞士樓,到Walter Gropius於德國設計的包浩斯宿舍,建築師將功能性與標準化作為起點,但逐漸發現標準化模式難以滿足文化差異與多元需求。進入二十一世紀,學生宿舍已不僅限於提供經濟實惠的居所,更成為文化交流與環保實踐的實驗場。

柯比意的歐洲終章:在法國里昂近郊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感受光影與空間交織的靈性

拉圖雷特修道院(The Convent of La Tourette)是建築巨擘柯比意Le Corbusier)在歐洲的最後一件作品。這棟建築位於法國里昂近郊,是為了道明會(Dominican)修士所設計的修行場所。柯比意運用了清水混凝土、光影與色彩,並以其著名的「模矩」(Modular)比例系統,為修士們打造了一處寧靜且富有靈性的空間。

隱於綠意中的現代主義別墅:勒·柯布西耶為印度紡織業鉅子打造的薩拉巴伊別墅

1951年,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紡織業鉅子薩拉巴伊家族的曼諾拉瑪·薩拉巴伊女士,委託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薩拉巴伊別墅。這座別墅不僅要滿足薩拉巴伊夫人與兩個兒子的生活需求,還要符合家族信奉耆那教的傳統,因此,柯布西耶將西方現代主義與東方傳統融合,打造出一座通風良好、與花園相互連結的住宅。

現代性的意匠,前川國男

前川國男被譽為日本現代主義的代表,不僅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且受到岸田日出刀翻譯的柯比意建築書籍影響,更是遠赴法國學習柯比意的建築理念。在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設計中,他與柯比意及其他建築師合作,創作出獨特的藝術品陳列方式,然而因為他的卓越貢獻,也可以說他成功融合了日本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築理論,在東京文化會館設計中展現出來。

柯比意帶給業主的麻煩,知名建築Villa Savoye薩伏伊別墅鮮為人知的故事

薩伏伊別墅,這座由建築大師柯比意操刀的經典之作,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然而,華美的外表下,卻是薩伏伊一家飽受漏水之苦的居住體驗。柯比意無視業主抱怨,堅持其平頂設計,更以其作品在建築界享譽全球的讚譽為由,說服業主。這個事件,突顯出當時建築界對於美學的追求凌駕於實用性,以及現代主義者以技術作為自身設計的依據,並藉此規避批評的現象。

向柯比意致敬,印度香地葛學院學生宿舍/Charged Voids

學生宿舍CGC Student Hostel Landran位於印度旁遮普邦的一個名為Landran的郊區,該地區是香地葛(Chandigarh)的衛星城,香地葛(也有翻譯為「昌迪加爾」)是由柯比意Le Corbusier)設計規劃的現代城市,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250公里。

從達文西到富勒:跨越時空的建築巨擘,一起來看那些從文藝復興以來,停留在紙上的偉大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中心化平面,達文西設計圓形教堂,以幾何比例呈現宇宙秩序;坦比哀多禮拜堂則實現此概念。十八世紀,皮拉內西以「監獄」組圖展現光影與空間張力;布雷則設計了高聳的牛頓紀念堂,結合幾何形體與晝夜光影變化。十九、二十世紀,Ledoux的理想城市、Tatlin的第三國際紀念碑、Taut的水晶城市、Sant'Elia的未來城市、柯比意的光輝城市、Terragni的但丁紀念堂、Koolhaas的拉維萊特公園提案、Fuller的曼哈頓穹頂等,皆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思潮與設計理念,從幾何、光影、烏托邦到未來主義,建築師們不斷探索空間的無限可能。

瑞士建築師 Mario Botta 談美國建築大師 Louis l. Kahn以及對自身創作的影響

建築師Mario Botta(馬里奧‧博塔)是當代最知名的瑞士建築師之一,他曾與當代建築學界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Louis l. Kahn(路易‧康)一起工作,並受其指導。Botta對Kahn的設計工作與作品有著長期和深入的參與觀察,就此,Botta與義大利建築評論家Pippo Ciorra展開了對談。

到日本看建築,東京必打卡的建築地圖

Taaai介紹了東京建築的多樣性與特點,特別提及表參道區域,其中融合了多位國際及日本本土建築大師如丹下健三妹島和世黑川紀章安藤忠雄青木淳伊東豊雄、團紀彥、楨文彥、隈研吾、Mario Botta、Le Corbusier前川國男、渡邊誠等的傑出作品。日本的住宅多為木造,不但能夠提供年輕建築師豐富的發展機會,更是推動了建築界的更新與創新。然而因為日本經濟曾經低迷,建築領域卻持續綻放。除此,作者也提到居酒屋在日本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及時尚與建築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大品牌如LV、 Bape等,它們不僅關注服裝設計,也可以看出在建築設計上的高度重視。

每個人都曾經是菜鳥,建築大師們的第一件作品是什麼模樣?

進入建築圈想要做設計的人,必然對第一件作品充滿想法,在過程中充滿故事,建築大師們也不例外。有的人20出頭就已有作品竣工,而有的人經過10餘年的磨礪才得到委託;有的人自己買地自己當業主,有的人靠給親戚建房子完成第一件作品;有些作品中能夠看出強烈的個人風格,有些則完全不像他後期的風格;有些讓建築師一炮而紅,而有些則很少被提及。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