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 4 月, 2024

Tag: 黑川紀章

代謝派主義,日本建築師在經濟騰飛時期所描繪的未來形態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一場名為「代謝主義」(Metabolism)的建築運動描繪了日本城市的新形象。其中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就是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塔,但它終將迎來在2022年被拆除的命運。從戰後重建到進入經濟騰飛期,在許多年輕建築師們的劃時代創意下,日本誕生了無數風格獨特的建築。半個世紀之後,它們中很多面臨著建築整體老化和人口減少的問題,恐將就此消失。法國攝影師Jérémie Souteyrat)用鏡頭,記錄下了它們「活在」周邊環境中的倩影。

黑川紀章的東京中銀膠囊塔拆卸後再生 延續「代謝派」建築理念

日本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代表作——東京中銀膠囊塔,在多年來的保育與拆卸的爭持之下,2021年3月傳出確定被拆卸的消息,震驚國內外的建築愛好者。幸好日前傳出喜訊,一直致力保育膠囊塔的團體「中銀膠囊塔建築保存和再生計畫」發起眾籌,至今已募集到近280萬日圓,將買下多個膠囊,並與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合作翻新及遷移膠囊,部分捐贈予日本和外國的博物館,令膠囊遍地開花,又會推出膠囊住宿實驗,並出版專書《中銀膠囊塔記錄》,紀錄膠囊塔的前世今生。 1972年在這股前衛建築風潮之下誕生的「中銀膠囊塔」,歷年來吸引無數建築迷造訪,也有不少藝術工作者、建築師、設計師慕名入住,然而座落繁華熱鬧的東京銀座,城市不斷演進,這座建築卻未如建築師黑川紀章當年所設想,每 25 年將膠囊拆下更新,老化的建築問題層出不窮,拆除與保存聲浪不斷拉鋸。 2021年3月「中銀膠囊塔」管委會決議出售建築、確定拆除後,由住客發起的「中銀膠囊塔建築保存及再生計畫」與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合作,展開一場膠囊再利用的募資計畫,未來這些膠囊除了在博物館中展出,也與不同單位合作提供民眾住宿體驗,延續代謝派更新再利用的精神。 黑川紀章充滿未來感的「中銀膠囊塔」 雖然中銀膠囊塔即將拆除,然而這座建築對日本、甚至當代建築設計都有極深的影響,建築師黑川紀章代謝派的領導者,1972 年設計的「中銀膠囊塔」由 140 個長方形的模矩預鑄單元體組成,以卡車可運送的最大單位設計單元尺寸(2.5 x 2.5 x 4 公尺),每個膠囊由 4 個螺栓支撐懸空,形成如同樂高堆疊般的特色外型,可謂當年空前創作。 膠囊的內部採用前蘇聯太空船的形式為設計概念,設計了內嵌電視、收音機、電話、書桌等,在周遭高樓尚未建起的年代,從那些具代表性的圓窗還可望見富士山。 在10平方公尺(約3坪)的狹小空間中,反應著當年來到都會區謀生的外來人口增加、現代生活模式轉變,在地狹人稠的東京黑川紀章大改傳統家庭式建築,用極簡設計提供個人住宅、辦公使用需求,時至近日仍充滿前衛感。 2014年起就開展「中銀膠囊塔建築保存和再生計畫」的保存行動 然而原本預計每 25 年就要將膠囊拆卸更新,卻因更新成本過高,在落成 49 年來從未被實行。混凝土建築年久失修,結構不符合當前的建築抗震標準,內部亦有漏水、壁癌問題,加上 2008 年管線破裂以來便無熱水可使用,使得拆除爭議不斷。 為保存這座建築,熱愛這座建築的上班族前田達之,2014 年與居民們自發組成「中銀膠囊塔建築保存和再生計畫」(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保存・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為了讓大家更認識這裡,他們曾舉辦多場內部參觀、月租居住體驗等活動,並在 2015 年及 2020 年,分別出版採訪居民的《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丹下健三,創造劃時代紀念碑的日本建築大師

丹下健三,一位代表現代日本的建築大師,不僅在東京大學研究與教授建築,更是深受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影響。他設計了眾多知名公共建築,如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和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然而因為他的卓越成就,不但能夠獲得日本的讚譽,也在世界範疇如中近東和新加坡等地貢獻了他的城市規劃才華,被譽為「世界的丹下」。

愛媛縣臥龍山莊,黑川紀章的「花數寄」,傳統建築之美的再思考

20世紀60年代的“新陳代謝”派讓日本的現代建築再次攀登了一級台階。其中,黑川紀章作為一個特別愛思考的建築家,提出了諸多的理論,比如“灰空間”、“共生的思想”。黑川紀章寫作的《花數寄:傳統建築之美的再思考》(『花數寄:伝統的建築美の再考』黒川紀章,彰國社,1991),論述了黑川紀章關於“花數寄”的觀點。 以下文字翻譯改寫自此書序言: 所謂,“花數寄”,是與“侘數寄”相對的數寄屋建築樣式,這是黑川紀章自己取的名字。 外國人去闡釋日本文化的美學意識時,經常會用到“侘”(わび)、“寂”(さび)這樣的概念。這種沉默寡言又簡單樸素的特質正是日本的傳統美學意味。 被稱為茶道始祖的珠光、紹鷗,再到利休,可以說“侘茶”成為了茶道的精髓。與此同時,“侘”成為了日本的傳統美學意識。待庵,似乎是“侘”的代名詞。不過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把“侘數寄”或者“侘”規定為沉默寡言又簡單樸素的特質,那麼,原本豐富的雙重意味中的一重,可能就被有意識地排除在外了。 這一被排除的一面如果被曝於光中,“侘數寄”就有了新的解釋的可能。新的解釋可能用一個新的詞語會比較好,那就是“花數寄”。所謂“花”,是指由異質要素組合在一起,而創造出的雙重意味的美。如同本書將在後面收錄的論文中談論的那樣,世阿彌的《風姿花傳》中的“花”,就是“花數寄”之“花”的意味。(按:世阿彌為日本室町時代能樂的集大成者,《風姿花傳》為其關於能樂的重要理論著作,“花”是能樂演員需要不斷修煉以達到的藝術最高境界。)“如老木開花”、“陽氣時分生陰氣,陰陽和而成心”、“如嗜鬼之有趣,如高嶺之花盛開”,這些是《風姿花傳》的奧義,它告訴後來者們,扮演老人時要心存年輕的狀態,白晝間上演的帶有陽之能需要帶著陰之氣分來表演,扮演鬼的時候則需要心存優雅等等。 異質要素共生的這種美學意識,難道不是存在於原本的日本文化的傳統美學意識中的嗎? 日本的數寄屋建築大約定型於四百多年前,那是活躍在意大利的帕拉弟奧的建築,正給予世界巨大的影響。傾心於古代羅馬建築,帕拉弟奧踐行著《建築四書》中的理論,其後四百年間,帕拉弟奧主義經常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成為現代建築的一個課題。帕拉弟奧的建築是理論性與知識性的游戲,在嚴密中構成均衡。與此相對,數寄屋建築雖然也是知識性的,但它是在柔軟性中誕生豐富的創作方法論。不過我們還是可以說,數寄屋建築與茶室的地位,相當於日本的帕拉弟奧。 “花數寄”的美學意識可以從桂離宮等建築中發現,而關於“花數寄”的解釋則可以擴展到數寄屋建築以外的領域,比如西本願寺飛雲閣、江戶末期的和魂洋才的建築等包含著的美學意識。 臥龍山莊是明治時期的數寄屋建築,日本建築界至今為止也很少將它當作研究對象。它大概是位於愛媛縣的大洲市。我第一次訪問臥龍山莊是十五年前(按:本書出版於1991年),當時一對老夫婦住在那裡,很是荒廢。後來被市裡買去,成為了該市的文化遺產。 這個臥龍山莊有著桂離宮和修學院都沒有的“花數寄”的美學意識。 愛媛縣臥龍山莊   臥龍山莊之臥龍院       臥龍院之迎禮の間     “臥龍院”之“清吹の間”     “臥龍院”之“壱是の間”     ▽“臥龍院”之“霞月の間”   臥龍山莊之“知止庵”     臥龍山莊之“不老庵”       臥龍山莊的庭園     二十五年間,黑川紀章始終討論著“共生的思想”:自然與建築的共生、異質要素的共生、部分與全體的共生、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花數寄”的美學意識可以被定義成不同要素、對立要素、異質氛圍之間的共生,但是它不是混同的、折衷的,而是向著新的創造與新的秩序的升華。這其中,起到決定作用的,就是他這二十五年來提倡的“中間領域論”,以及曖昧性等這些核心概念。   “花數寄”的思想與“共生的思想”、曖昧性的思想、“中間領域論”等有著強烈的關聯,也可以說是它們的延展。   參考文獻:『花數寄:伝統的建築美の再考』黒川紀章,彰國社,1991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代謝派建築經典,東京中銀膠囊塔/黑川紀章

Architecture (is) a theatre stage setting where the leading actors are the people, and to dramatically direct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se people and space...

到日本看建築,東京必打卡的建築地圖

Taaai介紹了東京建築的多樣性與特點,特別提及表參道區域,其中融合了多位國際及日本本土建築大師如丹下健三妹島和世黑川紀章安藤忠雄青木淳伊東豊雄、團紀彥、楨文彥、隈研吾、Mario Botta、Le Corbusier前川國男、渡邊誠等的傑出作品。日本的住宅多為木造不但能夠提供年輕建築師豐富的發展機會,更是推動了建築界的更新與創新。然而因為日本經濟曾經低迷,建築領域卻持續綻放。除此,作者也提到居酒屋在日本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及時尚與建築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大品牌如LV、 Bape等,它們不僅關注服裝設計,也可以看出在建築設計上的高度重視。

重新梳理空間的大阪難波9小時膠囊旅館 9h ninehours なんば駅╱成瀨‧豬熊建築設計事務所

位於大阪難波車站的「ninehours なんば駅」為膠囊旅館締造了全新標準。 膠囊旅館的誕生 最早,膠囊旅館是由建築師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於1979年提出的日式住宿風格,此後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日本各地建造了許多膠囊旅館,但在提供低價住宿選擇的同時,它們沒狹窄且骯髒,女性更是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Nine Hours誕生於2009年,其品牌重塑了傳統膠囊旅館的形象,並以精緻的設計提供了終極的住宿體驗,大阪難波車站的「ninehours なんば駅」是Nine Hours第11家分店,進一步提高了住宿者的舒適度。 設計團隊對於膠囊旅館的用心以空間配置呈現 在之前的許多膠囊旅館,所設置的「濕空間」如盥洗、淋浴、廁所,往往以各自獨立的空間存在,成瀨‧豬熊建築設計事務所的設計團隊看到當中的問題,為了讓使用者更加舒適,比方說,從淋浴後到就寢前,從「濕空間」直接連串到「乾空間」,或是晨間在「濕空間」盥洗、梳理完畢準備出門,當中缺乏的過渡方式,應該以緩衝空間重新設計,於是設計團隊提出採取「衛浴休息區」,將儲物櫃、盥洗區、淋浴間區和廁所空間有條理的連貫在一起,並且與舒適的休息區結合,形成寬敞的「衛浴休息區」,讓住客不必在盥洗後又要衝回膠囊拿東西才外出,也可以在淋浴後稍事整頓休息,才回膠囊就寢。 © Nacása & Partners © Nacása & Partners © Nacása & Partners © Nacása & Partners © Nacása & Partners© Nacása & Partners ©...

昭和名建築也是代謝派建築代表作 黑川紀章設計之中銀膠囊塔到底會不會被拆?

素有日本建築教父之稱的黑川紀章,其所設計的「中銀膠囊塔」於1972年(昭和47年)完工,位在日本東京最繁榮擁擠的區塊之一──銀座,外觀就像是許多立方體堆疊而成,由140個 「膠囊住宅」所組成,每個膠囊裡都配有居家的基本配備,包括床鋪、衛浴、電視、電話及書桌等,滿足人類基本住居需求,由膠囊住宅形成一棟小型建築物,被認 為是日本代謝派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代謝派建築的特點之一是「採取預鑄方式建造」,將建築分成許多「單元」在工廠製造完成後,再運到工地組 裝,可達到大量製造、標準化與快速組裝建造的目的,另一特點是「巨型建築」,在本體上持續增生,如同電影駭客任務裡的母體那樣,以龐大量體容納諸多生活、 工作等空間;「中銀膠囊塔」的居住膠囊就是在工廠預鑄的單元體,概念上是可以隨著時間演變與需求而增加或更換其單元體。 早在2005年時就已經傳出要拆除「中銀膠囊塔」,經過多次討論與爭議,仍未真正拆除,48歲的上班族前田達之決定在網路發起保留活動,3周已經募集了75萬日圓(約新台幣25萬),目標金額是 1,500,000日圓,出書做為宣揚建物保留的重生計畫。 中銀膠囊塔由2棟建物組成,分別有11層與13層樓,由140間膠囊組成,每個膠囊長4.1公尺、寬2.6公尺、高2.5公尺,以最小空間方式容納人類的居 住行為,因此建築師黑川紀章甚至被戲稱為「劏房之父」(劏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間成不少於兩個較細小的獨立單位,作出 售或出租之用),中銀膠囊塔甚至讓電影「教父」的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慕名而來,他拜訪日本時,曾指定要參觀中銀膠囊塔;許多人在網路上為中銀膠囊塔請命,希望活化重新使用而不要拆除;中銀膠囊塔是否能夠撐 過五十歲生日,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網站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中銀膠囊大樓) on FACEBOOK:: ::募資保留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 中銀膠囊大樓 | Nakagin Capsule Tower 作品位置:東京都中央區銀座8-16-10 設計:黑川紀章 Kisho Kurokawa 用途:集合住宅 構造:SRC造、一部S造、地上11階~13階地下1階 完工:1972年(昭和47年) >>相關圖片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不思議:從「現象的」以及「物質的」自然系觀點剖析

最具指標性的,由伊東豊雄所設計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後來更名為「台中國家歌劇院」)」這個被暱稱為「美聲涵洞(Sound Cave)」更即將完工問世,可以說台灣本土也成了這股前衛建築浪潮的最前線。於是我們或許早該有一套重新看待這些早已超越既有西方建築價值與典範之框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才能夠抒解這份身歷其境之際的,在意識與感官上的不住顫抖抖與悸動吧。因此本文試圖從日本當代建築系譜的解讀及日本傳統習於與自然同居之文化的觀察,來嘗試建立解讀日本當代建築不思議的論述。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