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凌宗魁聊建築」的「驚為天人的文資修復?鐵道部臺北工場的大變形|臺鐵|工廠|文化資產|凌宗魁」影片中,凌宗魁談到臺北的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鐵道部臺北工場」,位於臺北捷運北門站外。不僅從日本時代就開始擔任重要角色,更是經過多次修復與變遷。「鐵道部臺北工場」不但見證1885年的劉銘傳時期,也可以看到清代臺北車站的痕跡。然而因為鐵路地下化及城市計劃的變動,它的未來曾岌岌可危。修復這種古蹟總是充滿挑戰,需要權衡新舊之間的差異。
臺北工場:保存與修復的挑戰
引言
臺北工場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建築,位於臺北捷運北門站外,自日本時代初期起,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探討這座建築的歷史、修復過程中的挑戰,以及保留歷史風貌的可能性。
歷史背景
1885年,劉銘傳在臺北進行洋務運動,建造了臺北機器局,其主要任務包括修理鐵道車輛、槍砲彈藥和鑄造錢幣。十年後,臺灣進入日本時代,臺北機器局轉交給鐵道部,成為車輛修理的工場,命名為「臺北工場」。這座建築擁有磚造的鐵道修理廠房,外觀充滿西洋古典的歷史主義風格,而其屋頂桁架則由比利時的二手鐵軌組成。
建築特色
臺北工場的建築特色包括大型圓拱建築,用以容納修理車輛的工作區域。這些圓拱造型的建築在當時是為了應對跨度和支撐重量的需求,同時也是該時期其他工業建築的特徵。此外,建築中還保留著清代臺北車站的屋頂桁架和原始鐵軌,這些元素都是歷史的見證。
修復挑戰
在1990年代,隨著鐵路地下化和市民大道的建設,臺北工場的一部分被拆除。然而,當地鐵路建設需要土地,而臺北工場因產權問題無法升格為國定古蹟,因此建築的未來一度岌岌可危。後來,捷運局購買了這座建築,並展開了修復工程。然而,修復過程中出現了挑戰,其中包括如何在新舊材料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呈現時代差異,讓建築具有辨識性。
修復的可能性
修復文化資產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每個案例都獨一無二,沒有標準答案。社會大眾通常更傾向於完全恢復原貌,而嘗試使用不同材料呈現時代差異的案例可能會受到批評。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新舊材料的對話,讓空間成為城市歷史的載體。 在臺北工場的案例中,有人提出將市民大道的車道縮減,並將原本被拆除的兩股軌道的拱圈蓋回來,以重現建築的原貌。然而,這需要城市計畫的調整,並擺脫車本位主義的思維。
結論
臺北工場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其修復工程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修復文化資產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需要在新舊材料之間找到平衡,並呈現時代差異。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尊重歷史,讓這座建築成為城市的文化遺產,向我們訴說過去的故事。
那立面…
已經有像火花羅、cheap等這樣檢討車本主義思維的人了,真沒想到您也對車本主義有意見,這真的是好事,因為現今世界各國的道路思維多逐漸轉向人本主義,可惜台灣才剛要開始探討,而且還不完全容於當道。這不但讓台灣的道路成為叢林法則的修羅場,天天都有死傷外,更使不少珍貴歷史文物遭受摧殘與破壞,可悲啊!
越看越難過
凌老師說的對,應該縮減市民大道路面,才是王道,反正那裏都一直空閒,如果可以將塔城街舊宿舍區一併處理,就更完美了
唉!「台北工場」,真的好可惜啊!用現代的材料,去刻意「模仿(不復舊)」前幾代的設計,讓人有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不管是花了多少經費,仍然像是「便宜行事」,不倫不類,十足醜陋無比,和完全拆除也幾近一綫之隔了,真的是最令人感到失望、悲哀、遺憾和憤怒的。還不如用現代的材料去做全新的設計,即使是不同的風格。
這種新舊對照的風格,在材料上和設計上必須要十分謹慎認真處理,心理上一定要有準備,失敗的可能性很高,也需要用軟體幫忙多次模擬試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多數人比較能夠接受古蹟完全復舊回接近原樣,即使是用全新的材料。
我覺得林百貨 與 鹿港辜家老宅,修的都不錯。國博館基本上也不錯!一級國定古跡,修理難度就很高,感覺隨時都歪歪斜斜的,鹿港龍山寺 就值得一看。
讚耶🎉🎉🎉有新影片,昨天剛好經過這棟,能修復成這樣已滿足👍👍👍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旗山武德殿
另外高雄車站古蹟修復
前面壓克力招牌都不拿掉
就是要紀念中華民國美學嗎?
新竹台中的古蹟修復後都拿掉了
下一個期待修復的是總統府前面的大門
還有立法院前面的大門
尤其是立法院的大門…慘
近幾年台灣修復古蹟,美其名是修復,我看大多是重建,如台北車站附近的三井倉庫,新北投火車站,以及最近將完工的牯嶺街日式宿舍群,應該說是復刻古蹟而不是真的修復古蹟。
捷運局沒有人要出來謝罪的嗎
唉!無言 這些日本🇯🇵時代是建築應該在日本還可以找到原始圖面?😢😢
那面假山牆我認為有更好的方式呈現,像是使用大片的玻璃,可以呈現建築的剖面!
我第一次看到那面牆也嚇一跳
弄成這樣半新不舊的真的是挺悲催的色調又不一致,新牆面風格與舊建築完全衝突….
那個立面是真的嗎?不是凌老師P圖上去的嗎?
鐵道部修復完畢並開放後,已經去參觀了數次,對於尚未修復好的臺北工場,抱著既遺憾又期待的心情。
對於修復爭議,臺北市的文資委員認為沒問題,我想他們應該是引用威尼斯憲章:
第九條 ……如果不可避免的要有添加之作,其必須與原有建築構成有所區別,而且一定要烙印上當代的痕跡。在任何的情況下修復的進行都必須遵循該文化紀念物考古與歷史的研究。
第十一條 一處文化紀念物中的建築中所有時期明確的貢獻都應該被尊重,因為式樣的統一並不是修復的目的。當一棟建築包含有不同時期累積的結果時,除非擬加以去除的部份不具有重要性,擬使之顯露出來的某時期的材料又極具歷史、考古或美學價值,而其保存狀況良好足以支持,將現況被隱藏的狀態顯露出來才被視為是正當的。
應該是認為南向立面已呈現原來的材質與時代風格,北向立面因為已經消失就呈現個意向即可。(這裡的原始動機可能有三:1.節省經費。2.無法把握能充分復舊。3.刻意呈現不同時代在建築上的印記)
感謝老師做這個影片紀念臺北工場…
其實我最希望的是看到菊元百貨店修復。
沒關係,反正是時代的眼淚,就讓這面牆代表「中華民國在台灣黎」的文資素養吧!
不過,應該明確標示修復單位的名稱,讓這種修復成果在未來,不論是成為榮譽榜還是恥辱柱,都無所逃於天地。
這是日本時代台灣遺產太重要!不能毀掉台灣人的百年歷史見證文物很多珍貴!!
原來不只我覺得修得很醜
台北市政府+台北捷運公司完全不意外
如果不會修也不會弄,請把產權賣給可以修復的單位,而不是硬要搞還搞成這副德行🙄️
這種修法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拆掉
搬過來般過去然後還鋼筋混凝土
這不是凌遲嗎??
有點BG
非常感謝老師的分享,我想身為古蹟修復從業人員,如何從諸多的個案不斷去累積自己的經驗,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惟台灣的教育制度,很早就把文科與理科分開,使得大多數的從業人員都必須自學另一門專業,也導致不僅匠師稀缺,連準確掌握修復原則及後續如何活化再利用的人,都十分罕見。
每當看到修復完成的古蹟或歷史建築,重獲新生並且融入再利用的一瞬間,內心總會十分悸動,也希望台灣有更多的同好,可以一起努力前進。
整修真的是災難,保存的概念在台灣真的是太缺乏。
不要再提起讓人心痛不知猴年馬月才會重組恢復原狀的昭和橋了
😮💨😮💨😮💨😮💨😮💨😮💨
台北這些年真的被柯越搞越爛了
受教
長知識
好內容
支持文化部出資買回那塊地,由國家來處理修復工作。
差很多 整個變形 下個松菸 下個華山 下個瓶蓋工廠
可怕的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