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登貴建築師:準備國家考試的一種理解

0
4165

作者:曹登貴建築師

第一次覺得我可能知道怎麼準備考試,是高三準備大學聯考,那一年考上文化建築系,高三最後一次模擬考,班排倒數第5名。大學聯考成績導師作了班排,第12名是我高三班排成績最好的一役。我第一次聽到導師用【黑馬】這個形容詞,高中愛玩功課很爛,爛到高二留級重念,面對大學聯考,茫然沒有一絲把握,父母親都是擅長念書的人,親友的期許對比我的表現,壓力不小。

靜下心來盤點要念的功課以及應該做什麼事情,想著想著,好像逐漸有一點想法,高三某個周六,上午睡到飽,下午精神奕奕,我把課本參考書習作,分科排在書桌,一目了然,第一次,對於大學聯考到底要讀多少書,做多少事,總算有了總量概念,而不是茫然的上課、茫然的補習,茫然的作著不知所謂的工作,一種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作的完的感覺。這個覺醒,我覺得到高三課程上的差不多了的時候,好像才有機會覺察。

一直以來,學習對我來說有三個瓶頸:

  1. 看不懂,課本內容過於深奧抽象,我完全看不懂,常見在數學、化學。
  2. 問不到,老師覺得講的很清楚,我聽得很模糊,無論是課堂或私問最後很不好意思自己弱智,含糊地說我在想想作為結尾。其實還是不懂。
  3. 背不起來,應該記住的數字、順序,沒有找到方法背下,理解很重要,但背起來之後的脫口說出,有時候處理考試更有效。

當年如果有家教,這種一對一諮詢指導的家教老師,我覺得功課又機會更好。我認為,如果我可以理解課本內的所有內容,遇到問題又有人可以問道完全明白,應該背起來的內容就直接背誦,任何考試應該沒有太大的難度。

我當然不是學霸,但是,在賽道上不斷練習,你會慢慢發現,何時加速,何時減速、連續過彎的時候,讓車身在賽道上的哪個位置,會讓緊接下來的出彎加速更順暢,我們慢慢找到方法,找到節奏感。我發現,讀書考試這件事情,除了聰明才智之外,找到方法,接下來是熟練。

錄取文化大學建築系,是我最重要的轉捩點,設計好玩、畫圖開心,熬夜不少,很多辛苦,但空間捏塑創作讓人振奮愉快,我大一就覺得我很適合吃這行飯,雖然很多不足、很多不會,很多學長可以問,我總能找到方法、手法解決或創造我要的想像,大學建築系的生活比高中國英數理化念書考試好玩太多倍了。

大學時候我可以一兩晚沒睡搞定一個設計方案含草模,狠狠睡個一天,黃昏起床看著凌亂桌面上的建築模型,覺得模型絕美~但是一個晚上算數學、背化學、背歷史,喔~這個我完全不行。所以功課爛到爆也是合情合理。

建築系的學生大多會遇到一個思考,需不需要考建築師?

在繼續論述之前,我先表達一個立場:

  1. 建築產業廣泛,不只有建築師事務所這樣一途,營造廠、工程顧問公司、建設公司、公務機關、大專院校,私人企業工務部,很多地方需要建築專業。
  2. 建築專業,不僅只有建築設計一種專業,建築材料、建築設備、營建管理、土地開發,很多地方都需要建築專業。
  3. 薪資報酬來說,建築設計的報酬坦白說不算高,出社會後有很多行業都可以挣得更高的薪酬。
  4. 建築專業能力,就長期而言和建築師證照不完全掛勾,或者說,任何行業的證照長期看來,都和當事人專業上學習的習慣、頻率、態度有關。建築設計的門檻也不算高,只要有心,很多人都可以作設計。

總之,至今我不認為建築師是建築系唯一的選擇,當年我只是剛好不把賺錢放在第一順位,覺得建築設計、作模型和手遊、賽車或唱歌一樣有趣的活動,當作一生的事業也不錯的建築系學生。

不過誠實講,我偶爾遺憾著當年在台北因為家裡有事,取消了到大型建設公司實習的機會也許會有不同想法。在高鐵上鄰座巧遇到沒有從事建築轉職到高科技產業的大學同學,覺得那也是另一條精彩有趣的選擇。不過目前的工作,目前仍有許多樂趣和挑戰,讓我在辛苦面對應對之於,還是帶著不少成就感與樂趣。

國家考試階段

一、學科

關於建築法規:

過去成功的經驗,有時候會讓眼前的自己誤入歧途。背英文單字我至今最有效的還是反覆手寫與覆誦,基於個理解,我曾經抄寫過建築技術規則總則編和設計施工編2次,(好,現在開放三分鐘取笑我的愚蠢),問答題的年代,考場不能流暢援引非常痛苦,不過在抄寫的當時,真心覺得寫完之後我對法規一定會有不同的解理解,並陶醉在字跡工整,五顏六色筆記的學霸錯覺。第一年成績單巨大挫折之後,我用電子檔整理筆記,上網抓下所有考過的法令,逐字閱讀把不會入題的文字刪除,剩下的就是【一定要背下來的文字】。

不過,法令書寫還是存在。當一個段落念完,默寫,就是最好的品質確認程序。

關於結構:

結構相對於高中數學真是簡單100倍,同時結構上的公式與數學,都和結構系統的觀念作基礎,相對於高三微積分之類的艱澀,了解公式、理解題型、熟練計算相對上算是好處理的,十多年前,曾經在補習班教過結構特輔班,當時同學成績表現還不錯。

關於構造物環設備:

這些都是我覺得理解背誦之於,動手畫圖協助理解的科目,建築物怎麼蓋起來,基礎柱樑牆板是什麼樣的關係,外部環境與內部設備如何使空間感受更適合。動手畫圖是慢熱的事情,一開始歪斜扭曲醜圖是常見階段,通常畫第三次,就會有不整齊但是好看的感覺。

二、術科

如果沒記錯,當年設計67敷地62,印象中及格而已不是高分。

當年二月放榜,六月開始在補習班教研究所班指導術科考試的準備。不過誠實講,那一年的實務經驗未達3年,菜鳥一枚。實際做設計的經驗遠低於自己參觀建築閱讀平面剖面案例的,事實證明,閱讀量夠多在某種程度是可以補充單就建築設計這一部分的空間理解、手法等能力,我經常閱讀作品集將案例印下,用螢光筆空間分類、鉛筆走一次室內空間,搭配照片,剖面圖理解空間佈局,閱讀文字理解配置安排的邏輯理由,一個下午讀一個或兩個案例。但整理出很多類似建築類型可以採用的手法或局部,建築筆記讓我收穫很多。在補習班教第四年左右開始協助編寫部分講義,在第八年左右,編寫【第一次建築設計就上手】,出版上架。

對於如何準備考試這件事情的理解,我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當時考試我做什麼,把步驟方法交給同學。80%來自我的個人經驗。

第二階段,同學經常碰到的問題回覆整理成一種準備架構。20%來自個人經驗。

隨著題型的變化,時代的推進,同學成績的反饋,誠實講,我個人多年前考試經驗,越來越不足以做為指導同學的材料,我看見更好的邏輯、更好的方法、以及更精準的用力。(當然不能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就算當年我考試100分,我認為對同學、對教學幫助意義不大。

在念書考試的世界裡,我算是資質普通、土法煉鋼、暴力破解,強渡關山。在我通過考試的當時,白白耗費許多力氣。反倒是在補習班教學,讓我大量備課閱讀、大量面對同學的困擾、大量改圖閱卷提供諮詢建議,在反覆回到圖書館閱讀案例尋求解藥的過程裡,重新理解準備考試這件事情的處理流程。

在補習班教學八年,建築設計實務工作數年,以及觀察學生學習設計的歷程之後,對於準備術科考試,如今的自己,有一個和當年自己通過考試時不一樣的理解。
一樣的是,邏輯步驟方法的理解、然後提高操作程序的熟練,還是不二法門。

邏輯清醒,就知道每一個步驟與之後的步驟是什麼,知道要塑造什麼氛圍要解決麼機能。步驟熟練,考試過程行雲流水,就算不是游刃有餘,也不會措手不及。

建築師考試通過之後,繼續通過都市計畫技師。考試讀書的準備有累積性,不會每次重來,在研究所考試上,錄取東海、成大、大葉、逢甲,不過,我的處境不是有薪水一定要領,就是有很多薪水一定要發,不是一個可以任意請假留職停薪的階段,所以,全數報名入學研讀而沒有念完取得畢業證書。同時,我已經學會取捨,更勇於取捨。

我基本上鼓勵建築系同學,都可以試著參加準備建築師考試的,當然我也怕給被鼓勵者壓力,所以有時候我們真心鼓勵其實也不敢多講,因為一旦開始準備,除了自己得失心之外,還會遇到不確定來意的關懷詢問,有時候確實是很煩心。

分享一個自己的真實經驗,我常常會在獨自周末加班的早晨,賴床情緒延伸,懶洋洋很不想進公司做事,吃個M早餐拖一下時間,進公司上網逛一下再開始工作,不過,打開電腦進入專案檔案之後,或是看看草模順手補一刀貼一片牆,然後就進入專注模式。如果評估自己一整年的時間覺得還能騰出時間準備,覺得自己還沒有把握,我覺得其實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看看,作著作著作出興趣,也許就進入專注模式。也許可以嘗試看看。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