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將軍村原稱金城新村,為1958年興建之將領眷舍聚落,位於新竹市金城一路的金城新村,其規劃參考陽明山美軍宿舍,獨棟獨院獨戶的格局,為高階軍官之眷舍,原有89戶,目前僅存15棟。2015年指定為新竹市歷史建築。於2016-2019年進行第一期修復及規劃。將軍村目前呈現錯落有機的樣貌,反映多年來的眷村生活、時間堆積及空間堆疊的過程。

龔書章主導將軍村的發展方向
將軍村的發展方向,由知名建築師、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主導,在與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的合作下,一步一步的實踐,因建築形式是參考美軍顧問團宿舍建造,故有別一般眷村形式,104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共保存僅剩的15棟建物,規劃為「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經由開放式的公共圖書園區,重新連結與再現眷舍土地與新舊市民的歷史記憶。
再利用計畫以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為定位,四大學門為:向傳統學習/向在地學習/向自然學習/向未來學習。反映保存眷村文化、交織多樣族群、流動多元資訊、納融多象文化及傳承在地傳統等議題;轉變資訊與知識的載體,開創當代性文化空間,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館園區」工程分為第一期與第二期,由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得標擔綱設計,藉由「From General To General」的概念,讓將軍村的「General」一字,從「將軍」變成邀請「大眾」進入的公共空間。

曾泊銘建築師擔綱設計
設計概念
1.面對歷史脈絡的基地場域特質,以續接記憶、修復空間、保留尺度、打破封閉、縫合園區 為原則,修復空間、生活、記憶、生態、面域,保留既有痕跡,低姿態置入新系統,重塑新與舊之串聯。
2.回應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的定位,以流動性、透明性、開放性、系統性的特質為概念,導入規劃設計,塑造知識生產與事件交換的場域。
設計策略
承續時間的永續性
置入現代結構安全與設備系統,延續歷史建築生命週期,清晰呈現不同時代的片段。
保留生活的常民性
以保存修復的態度介入,維持既有的尺度感/空間感/材質感,保留生活的常民性。
修復的時代辨識性
必要保存措施採用新工法介入,使用一次性材料及工法,如:清水模、耐候鋼與木材,與現況既有二次性工法對話,產生時代辨識的自明性。
縫合環境的整體性
整體園區被道路分割,為增加民眾活動的面域,採取新增人行道、縮減路寬、改變部分道路鋪面以降低車速及車流,縫合現況園區為一體。
打破封閉的流動性
既有圍牆造成空間封閉感及分割。增加圍牆透明性,產生流動感,創造聚集節點與串門子路徑,並維持既有生活空間尺度感。
修補生態的循環性
以食物森林可食地景為概念,拆除原本大面積柏油鋪面,導入透水鋪面、雨水循環系統、都市農耕、自然生態循環及土地倫理等資訊,產生向自然學習的空間。
彈性構造的可逆性
考量歷史建築的特性,採用輕鋼構築系統與歷史建築銜接,未來若有修改或變更的需求,輕鋼構築系統具有彈性拆除或再變更的可逆性,保有歷史建築具有的文化特性。
使用機能的系統性
因應園區使用機能需求多元,以系統性的設計歸納,增設現代電機設備區採用木格柵系統;增設活動戶外活動棚架採用輕鋼構造系統;必要性再利用空間採清水模系統;修復歷史建築主屋採用既有工法系統,維持整體空間一致性及系統性。
匯聚族群的共融性
原眷戶、新住戶及青壯年、兒童、婦女、訪客等各樣族群,在將軍村各自有適切的活動場域。
保留眷村生活痕跡
在龔書章的建議下,曾泊銘建築師保留了1.5至2公尺寬的後巷尺度、打開了後方圍牆,不僅留下了村落的基本紋理,每一位拜訪的旅人透過打開的後院圍牆,穿梭於老屋中,彷彿像是眷村中的串門子。屋內天花盡量保留原始木桁架的結構、每個大門前留下了將軍之名,輕柔地留下了60年前的眷村生活痕跡。

一期平面圖(左)、各棟立面及剖面圖(右);圖片提供/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
作品位置:新竹市東區金城三路10號
業主:新竹市政府
作品類型:圖書館、展覽空間、文化設施、舊建築改造
建築
建築師事務所: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曾泊銘
設計團隊:黃旻瑄、蔡明翰、王汎盟、陳奕文、鄒礎凡
監造: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結構顧問:鴻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電空調:龍泉電機工業技師事務所
室內設計: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材料:清水模、耐候鋼、紅磚、水泥瓦、陶磚、透水混凝土、實木、石板、鋼構、PVC浪板、清水磚、木桁架、乾式磨石子地坪、杉木板、鋼筋
施工
營造廠:春盛營造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5680㎡
建築面積:465㎡
總樓地板面積:465㎡
造價:5800萬元
設計日期: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
工程日期: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
攝影:Studio Millspace
曾泊銘簡介
曾泊銘是中華民國開業建築師,現任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中原大學建築系講師,在淡江大學建築系取得學士學位後,在奧地利國立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獲得都市策略設計碩士。
經歷包括: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半畝塘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