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狀結構建築在歐美常見,如德國建築師 Meinhard von Gerkan 在黑森林的慕尼黑機場,就以樹狀鋼構創造了人造森林、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的仙台圖書館,塑造都市燈籠,讓人感受其幽雅;台灣的高雄醫學大學2005年10月3日開館的圖書館,是座仿自該校鳳凰樹而成的結構樹建築,表現與國際潮流的貼近。
高雄醫學大學新圖書館,建築結構採樹狀設計
設計建築師石靜慧指出一個動人的環境故事,高醫大老圖書館建於50年前,4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邊有幾棵鳳凰木兀自獨立,為周邊密集校園環境提供紓解與庇護。所以在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高雄醫學大學圖書館二館新建工程」得標後,她與合夥建築師金光裕討論,期望不止保留其院落的通暢感外,原有大樹的記憶也應凸顯,用人文環境觀來彰顯醫學院校在生命科學的價值,因而提出樹狀結構概念,由4棵鋼筋混凝土結構樹撐起的新館,就讓接觸生命科學的學子,能感受其庇蔭的意義。

全球第一件鋼筋混凝土結構樹建築
石靜慧說:「這應是全球第一件鋼筋混凝土結構樹建築。」僅以「樹冠」與樓板結合,使得圖書館變成無樑結構,形成完全自由的外牆,並在玻璃烤上銀杏葉剪影,在鋁板牆面開圓窗,使周邊建築視線都能同樣流暢,增加了新圖書館的深度與豐富,而色彩均為木質的暖色系,共同構成抽象的樹意念。
特別的是,該結構樹圖書館,從結構、外牆、內裝與家具間,材料與色彩都依循共生邏輯,無大小與主從之別,卻依循生生不息與鳳凰樹主題來對應環境,這有如生物或生態共生共存關係,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依存。
基地位於原圖書館的後方,為一個被三棟建築物間的中庭,雖然大多僅做為停車及穿越使用,但是中庭內有數棟大樹,對校園空間仍然有相當的意義及抒解效果。本設計企圖保持中庭的空間感,並且重建這些樹的記憶,因此本設計的內部除了服務核之外,每層樓都是一個開放的大空間,而外牆幾乎全部以玻璃及鋁板組成,以造成高度的視覺穿透性,樑帶則以偏橘黃的烤漆鋁板,以與原圖書館的外牆磁磚相配合,玻璃上則烤上杏樹樹葉的紋理,既有隔熱遮陽亦有設計上效果,而內部的結構由一樓的四個主柱,在二樓分出八枝,三樓十六枝,四樓三十二枝,形成四組樹狀的結構體,以使得建築物的週邊及角落都由此主結構的懸挑而保持其穿透感。
學生們在新圖書館落成後認為學校終於有個讓學生覺得很流行的地方,醫學系謝同學表示:「很喜歡晚上點燈後的新圖,因為鳳凰樹的剪影與新圖好像虛實間,可以看到交錯的影像。」
高醫大新圖書館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高雄醫學大學圖書館二館新建工程
作品位置:高雄醫學大學
業主:高雄醫學大學
作品類型學校ˋ建築、圖書館
設計/完工日期 2003/2005
材質構造 地上四層,RC結構,胡桃木皮,白橡木染灰木皮,人造石
總樓地板面積 1,931 ㎡
高醫大新圖書館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