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後具代表性的第一代建築師,王秋華建築師,女性建築師典範

0
2190

王秋華建築師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9年國家文藝獎的建築類獎項,產生首位女性得獎者──王秋華建築師。一般人對她或許陌生,但專業領域很多女性後輩,早已將王秋華視為她們的精神領袖或導師,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形容:「王老師很在乎有沒有準備好去面對別人,尊重別人花了時間來談,是一個禮貌、一種很慎重的態度。她很在乎來跟她聊的人,有沒有清楚得到他們想知道的。」

王秋華,1925年生於北京,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華人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研究所畢業後,1950年起,在恩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路秉持古德曼給她的影響:「所謂建築的社會責任,就是對人是好的東西。」她學成後留在紐約,兩人合作約30年間,設計了大量的猶太教堂學校和住宅。

王秋華在Percival Goodman於紐約的事務所工作情境,照片攝於1976年。圖片由王秋華提供
王秋華在Percival Goodman於紐約的事務所工作情境,照片攝於1976年。圖片由王秋華提供

穿旗袍的建築師

王秋華曾說:「我在美國大部分時間都穿旗袍,到訪建築工地時,大家會說:『穿旗袍的建築師來了!』」理事長許麗玉補充:「當時華裔女性會把旗袍當成一個正裝、一種對人的正式態度。同期的女建築師多半穿旗袍、跑工地。」

1979年她離開紐約事務所,回台灣定居,與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現代化圖書館,並在台北工專(今北科大)與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將人文思想融入建築教育,教導學生觀照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她說:「建築是社會的人造環境,不能讓建築與人脫離,就像圖書館的設計,必須是讓人們喜歡閱讀、方便查資料做研究。」

身穿旗袍的王秋華站在施工中的台灣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現為歐美研究所)入口,照片約攝於1972年。圖片由王秋華提供
身穿旗袍的王秋華站在施工中的台灣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現為歐美研究所)入口,照片約攝於1972年。圖片由王秋華提供

台灣圖書館之母

「我本來就對圖書館有興趣。」提起愛書的往事,王秋華描述初中時天天往圖書館鑽,站書櫃旁邊看,捨不得走,管理員拍她肩膀說:「小朋友,妳可以去椅子、沙發上坐著看。」她笑答:「我一站著看就走不開。」

回台灣後,王秋華先為國家圖書館設計室內裝潢與傢俱,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是她第一座設計的現代化圖書館。她引進開架式的閱覽空間,解構1980年代盛行的、舊式圖書館要填單請管理員去書庫取書的繁瑣程序,「所有的書應該是公開的,供人自由取閱。」

建築師關惠尤描述:「讓所有書籍變成開架的形式,在1980年代是非常新的創舉,透過系統性的分類整理,讓讀者直接翻閱、接觸到紙張不同厚度、印刷的工藝等。」

之後她陸續設計彰師大、海洋、中正、文化等多座大學圖書館,不見得有華麗、巍峨的外型,卻是可親近、令人流連的人性空間。王秋華奠定圖書館現代化的基礎,讓硬梆梆的建築有了溫度,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母。」

王秋華來到台灣後設計的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建築,是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這也是她極為重視的一座。
王秋華來到台灣後設計的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建築,是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這也是她極為重視的一座。
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內部;挑高的設計讓視野流暢開闊,並設置氣窗注重對流,促進自然通風,開架式的閱覽空間是延伸且舒適的。
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內部;挑高的設計讓視野流暢開闊,並設置氣窗注重對流,促進自然通風,開架式的閱覽空間是延伸且舒適的。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南北向)剖面圖。(王秋華提供)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南北向)剖面圖。(王秋華提供)

王秋華自宅「雪舍」

建築師建造自用住宅時,最能落實、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王秋華為自己和母親蓋的自用宅「雪舍」,是她設計的首座大廈。

 

 

「雪舍」初期設計;所謂「住宅是生活的容器」,王秋華的自宅「雪舍」提供給下個世代住宅設計一種典範和教材。(王秋華提供)
「雪舍」初期設計;所謂「住宅是生活的容器」,王秋華的自宅「雪舍」提供給下個世代住宅設計一種典範和教材。(王秋華提供)

雪舍的裝潢和傢俱,幾乎都是王秋華父母親老房子裏拆下來的舊木料重構而成,木頭與皮革是來自遠古的身體記憶,也是最貼心的室內材料。所有物件都是一筆一劃畫出來,做出來的。從歷史保存、從人文、從環境設計等大尺度的概念,落實到一比一,最小、最細節,結合跟人體接觸的溫度、材質、人體尺寸、人體工學等元素。有父母的記憶,有自己成長記憶的這些好東西,王秋華建築師會運用巧思,讓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王秋華在家中會擺設從各地蒐羅來、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豐富家居生活。
王秋華在家中會擺設從各地蒐羅來、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豐富家居生活。

雪舍的每個設計環節與巧思令人驚嘆,這是個活的、有機的場域,與戶外相融的空間,四季與光影不停的流動著、也考慮到氣流、照顧到溫濕度,建築設計關照到人、環境、氣候、行為、活動,整個內蘊到外的東西。

八樓的起居空間常用於招待友人和學生;一生未婚的王秋華相當好客,常邀請朋友來家聚餐,舉辦電影會。
八樓的起居空間常用於招待友人和學生;一生未婚的王秋華相當好客,常邀請朋友來家聚餐,舉辦電影會。

見屋如見人,王秋華對於設計細節的掌握和拿捏,恰如她細心對待每一場談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為背蘊的深意。

 

華裔女建築師的先驅

王秋華是華裔女建築師的先驅,一生輾轉居住過三個不同的文化國度,中國是出生成長之鄉,美國是建築專業和藝術養成之所,台灣是定居最久、貢獻最多之地。畢生奉獻給建築,即使已九十多歲高齡,仍參與建築設計工作,畫圖、放樣、出入工地。

自宅雪舍掛有父母親相片,懸掛相片的天花板處開有天窗,自然採光替相片打光。
自宅雪舍掛有父母親相片,懸掛相片的天花板處開有天窗,自然採光替相片打光。

王秋華,1925年出生於北京。父親王世杰是留學英法的法學博士,來台灣後曾任中研院院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編撰的《比較憲法》做為國內大學教材數十年。母親是畫家蕭德華,表弟是知名藝術家蕭勤。

王父重視人文思想,創辦武漢大學擔任校長後強調:「一家大學能否臻於一流,端賴其文學院是否一流;有好的文學院,理工學生也會發展人文的高度興趣,擴大精神視野及胸襟。」

 

少女時期曾對寫作有興趣,後來轉唸建築系。(王秋華提供)
少女時期曾對寫作有興趣,後來轉唸建築系。(王秋華提供)

理科少女文藝魂

王秋華受家學影響,從小喜歡寫作,想當作家。高中分組,卻選了理科,「文學、美術、音樂是我真正喜歡的東西,我終生會自己去探討,但物理、化學,不在學校上課很難自己去探索。」

選大學科系時,她去中央大學建築系參觀,恰好系上評圖,教室牆壁貼滿五顏六色的建築圖樣,「看得我非常感動,心裏想,這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恰好也喜歡畫畫,就選了建築系做為終生職志。1942年,第一名考入中央大學建築系。「我媽媽說:『也許妳將來可以嫁給建築師,妳可以幫他削鉛筆。』」

 

攝於194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裏,王秋華是少數的女性。(王秋華提供)
攝於194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裏,王秋華是少數的女性。(王秋華提供)

賭贏一塊錢踏入業界

畢業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遇到恩師古德曼,王秋華就跟Goodman說,「我不想只念書,希望累積工作經驗」,古德曼不但幫王秋華爭取獎學金,還讓她在學期間先到事務所實習。

第一次實習製圖,古德曼要她把設計圖改成施工圖,王秋華提出某些設計可以改得更好,古德曼說:「這花了我兩天,我以性命打賭,妳不會做得更好!」她說:「我不能用生命打賭,但我想我可以改得好些。」「那我們賭一塊錢。」王秋華改好圖後,隔天發現圖旁放了一塊錢,這一塊錢開啟了她和古德曼30年的合作。

1988年,王秋華邀請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參訪台中東海大學。(王秋華提供)
1988年,王秋華邀請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參訪台中東海大學。(王秋華提供)

另則軼事是王秋華將吃剩的酪梨核栽種在事務所裏,冒出可愛的小芽,經事務所數度搬遷,小樹飛快地生長,直到長成一棵面積佔據兩個畫圖員位置的大樹,古德曼開玩笑:「妳必須做三個人的工作。」這棵酪梨樹大到曾登上過紐時副刊,不幸的是,在一場暴風雪襲擊下,樹枯死了。「我心愛的大樹被暴風帶走了,而我花了一週才撿完它的落葉。」

1950~70年代的紐約事務所時期,王秋華擅長空間組織,古德曼擅於特殊剖面和建築造型,兩人各展所長,合作設計超過五十間猶太教堂,還包括了不少學校和住宅。期間曾患肺結核住進療養院兩年,工作並未中斷,王秋華仍孜孜不倦在病床上設計畫圖,「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間。」

 

位於底特律(Detroit)郊區的猶太教堂;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位於底特律(Detroit)郊區的猶太教堂;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紐約第五大道猶太教堂;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紐約第五大道猶太教堂;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紐約東皇后區市區之半完成大學(QCC);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紐約東皇后區市區之半完成大學(QCC);建築師:王秋華+Percival Goodman。(王秋華提供)

1979年,紐約事務所告一段落,為陪伴年邁的父母,王秋華返台定居,在學校任教。1985年設計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被視為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也是王秋華最珍視的一座圖書館,自此打響知名度,之後陸續完成多座現代化大學圖書館,這也是台灣圖書館建築之母的由來。

活到老做到老

王秋華興趣十分廣泛,文學、繪畫、電影、音樂都有涉獵,不但會彈鋼琴、吹長笛,還翻譯古德曼的《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和王大閎《幻城》兩本書,甚至熱衷網球,持續打到八十幾歲才停止,幾乎每年去看美國網球公開賽。

古德曼也曾頑皮地以法文頒發證書「認證」她在舞蹈、音樂、縫紉、建築、烹飪等方面的卓越才能,足見兩人深厚的交誼。她也十分好客,常邀朋友、學生到雪舍作客,定期舉辦電影會至今不輟,吃吃喝喝、高談闊論。此外,也時常邀友人看展覽、旅行看建案。

2016年,王秋華91歲,無私捐贈500萬元,推動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整修計畫,館員描述:「王老師天天來監工,自己下去丈量。我要幫忙,她還不肯。」關惠尤建築師說:「持續到九十歲,你說她還有業務的需求嗎?沒有。這件事情已經是在她血液裏頭的一部分了,不知道她源源不絕的這個熱量、能量是從哪裏來?」

畫圖中的王秋華。(王秋華提供)
畫圖中的王秋華。(王秋華提供)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建築裏的「她們」,一直都在,從未缺席。

百元鈔背面,宏偉的中式建築,陽明山中山樓,就是女建築師修澤蘭的作品。女性,在建築專業裏,向來是被遺忘於主流歷史之外的聲音。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成立於2018年,由華人第一代女建築師王秋華擔任名譽發起人。早期女建築師逐漸凋零,學會致力於紀錄前輩女建築師的故事,即學會理事長許麗玉所謂的「her story」,「透過女性,非線上主流的紀錄和聲音,去看見更多樣的、真正歷史的樣貌。」

 

 
2018年女建築家學會成立大會合照。(女建築家學會提供)
2018年女建築家學會成立大會合照。(女建築家學會提供)
王秋華與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於2019年底赴香港M+博物館對談。王秋華大部分作品檔案已捐贈給香港M+博物館典藏。(女建築家學會提供)
王秋華與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於2019年底赴香港M+博物館對談。王秋華大部分作品檔案已捐贈給香港M+博物館典藏。(女建築家學會提供)

「追溯過去,為的是未來。」許麗玉這樣形容她認識的王秋華:「王老師是最經典的以柔克剛,不硬來,但不輕易妥協。她就是會非常溫柔的,可是非常堅定的告訴你,她覺得應該怎麼做。」

「同為女性,我們好像經歷了某一種類似的、局部的人生,學建築、做建築的工作。」許麗玉從與王秋華的相處中,一點一滴消化、看見自己的某些樣子。她舉例,王秋華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合作案多數是公共建設、文教設施、社會住宅,「她很在乎建築的社會責任,選擇什麼案子,怎麼做。」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建築師談建築如何影響人:「家是自己的空間,沒錯。可是你的居住的空間、構造、動線會影響行為和習性,你的行為習性會影響你在公共環境的行為表現。」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建築師談建築如何影響人:「家是自己的空間,沒錯。可是你的居住的空間、構造、動線會影響行為和習性,你的行為習性會影響你在公共環境的行為表現。」

王秋華的存在,提醒建築師本質的工作,就是做好一個很日常的工作。不是把自己推到一個大師的位置,而是『把人照顧好』、『把環境照顧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讓建物可以長長久久,好維護、好使用,不要說這太過實用主義,不夠新鮮、不夠刺激,那是一個本質的基本工作。」

身為從業者,她們深刻體認到:「建築師紙上畫的每一條線,是個特權,它會被蓋起來。畫寬一點窄一點方一點圓一點,人就會實實在在生活在那個空間裏。」

「建築是人要用的;人要用,不是有得用就好,而是人要快樂、幸福啊!」所以談到建築師的社會責任,重點是人。

關惠尤建築師表示王秋華「全人」的學習態度,讓她在建築這門工程技術跟人文藝術結合的學問上游刃有餘。
關惠尤建築師表示,王秋華「全人」的學習態度,讓她在建築這門工程技術跟人文藝術結合的學問上游刃有餘。

「她扮演一個精神領袖的角色。」

提起跟王秋華的相處,「她樂於吸收新知識、瞭解新事物;永遠保持非常好奇、開放的視野跟觀察,去接近所有不斷發生的、變化的狀態。」關惠尤表示聚會、旅行、音樂的演出、新的展覽、新的建築物、新的工地(包括新進的、正興建或大師級的建案),王秋華都是第一時間開出清單邀人。長期合作的潘冀建築師都笑稱她們是「酒肉朋友」。

「只要她想看,甚至是未拆模的工地,即使當時坐輪椅,她會說:『我帶我的看護去。』」甚至提到王秋華任教時,有段時間媽媽住院,為照顧媽媽,必須醫院學校間不斷折返,「她請學生到醫院去,在醫院的樓梯間改圖。」

「可見她對建築的熱愛和沒有中斷的執行。」

「特別深刻的都是一些很平淡的地方。」關惠尤描述王秋華像早期的文人,生活上的進退、應對,都有種儀式性的尊重,達到一種和諧的水平。幾乎沒有緊張、壓抑、受壓迫、大喜大悲等過份的情緒,都是從容,「她是用自己生活的一個精神的狀態去體現,感染周邊的人。」

反映在作品,很難看到王秋華設計抗衡式、宣言式、風格式的建築物,關惠尤說:「事情做得不著痕跡,才是非常深厚的功力。」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