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歡愉(Everyday Delights)
與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和讓-菲利普‧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的對話
(來源:《建築素描》 ELcroquis 177/178期 「拉卡通和瓦薩爾事務所1993 2015:後媒體視野」, 節選至第三部分)
訪談中的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和讓-菲利普‧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
導讀:這篇訪談以「日常的歡愉(Everyday Delights)」為題,從法國建築師Anne Lacaton和Jean-Philippe Vassal的第一件作品談起,講述他們的成長歷程。他們提到了溫室、「看不見的三明治」、雅克‧洪德拉特、Case Study住宅、范斯沃斯住宅、湖畔住宅,這些對他們都是影響至深的。
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一點一滴地瞭解到他們創造情境、創造空間的方法,彷彿走進一個輕盈、閒適和詩意的住宅中,自由地棲居和感受。充滿詩意的鮮花作為訪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這兩位建築師的開放和樂觀,他們堅持理想並一直為之而奮鬥著。
讓我們從你們建築實踐的開端來開始這次訪談。令人驚訝的是,有不少你們後來發展出的設計語彙在拉達匹住宅中都有清晰的呈現。業主是如何找到你們的?這件作品又是如何開始的呢?
安妮‧拉卡頓( AL):他們偶然地找到我們,隨後我們開始進行會面。他們很靦腆,解釋道,他們已經繪製了一些平面圖,之後希望在地段上建造一座「標準化住宅」,但並不想把那些圖紙給我們看。他們住在離地段很近的一棟公寓樓,在第一次會面中我們開始談論他們的淺藍色房車,以及他們過去在西班牙南部度假的經歷。從一開始我們就嘗試超越任務書的話題,打破他們任何事先可能形成的傳統觀念。我們帶來了一些書,包括一本《Case Study住宅》,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將他們引入討論。
加州Case Study住宅作品
《藝術與建築》,洛杉磯,1945—1962
CSH21B Case Study住宅 – 貝利
建築師:皮埃爾‧科尼希
洛杉磯,美國,1958
CSH22 Case Study住宅 – 斯塔爾
建築師:皮埃爾‧科尼希
洛杉磯,美國,1959
因此你們主要是藉由談話來觸發作品的?
讓 ‧菲利普 ‧瓦薩爾( JPV):是的。有時候跳出作品的談話也很有趣,他們談到開著房車去海灘,在大海邊擺放餐桌,還有與孩子們共享午餐。我們嘗試向他們解釋溫室系統。後來我們來到農田中,在溫室裡花了幾個小時一起討論建築,農民們也參與進來。這種情況是有些奇怪的,卻由此產生了第一個設計提案:在看起來像溫室的建築中放置一個由兩組木構件組成的小模型。
AL:實際上我們很希望能夠大大改變住宅的標準,而由於這是我們第一個委託,當他們談到標準化住宅(住宅空間過於侷限且狹小,大約 75 m2)時,我們開始關注如何藉由擴建將它完全改變,改善居住環境,達到原先兩倍的面積。
那麼,你們在建築中建造溫室是因為它們與好天氣以及室外居住空間的理念相關,還是出於你們先前的興趣呢?
JPV:我們在之前就熱衷於此,或許是因為我的畢業設計是在波爾多建造一個緩衝區域,從極度私密的空間到完全公共的空間,當時我也是藉由城市中的植栽和溫室來營造這種中間地帶。我自己同樣對植栽園、古典溫室、植栽和蔬菜貿易的歷史很感興趣,以及將外國物種引種在精巧而輕質的結構內,藉由封閉的微氣候調節,營造出與原產地相似的環境條件。當我去非洲時,我發現了相同的策略,不過顯然在那裡你需要的是庇蔭而非溫室。他們用樹枝、秸稈、或是一些不透明的網來營造一個受庇護的空間。當我們在波爾多參觀大型農業集市並瞭解農業溫室最先進的技術時,這些曾經的啟發都匯聚到了一起。我們有感於這些產品的複雜和精密,更驚嘆於它的經濟性和極度的實用性,它們能夠藉由精確控制氣候條件來保護成千上萬的植栽。不過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涉及到溫度變化的物種遷移概念,以及這些植栽是如何依靠不同的保護措施、溫度以及光照來定居在不同區域的。
傳統溫室
AL:拉達匹住宅同樣是用溫室來調節當地氣候,因為波爾多的冬天有時很寒冷,在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又有機會擴大住宅面積。因此住宅不再受牆體和立面的限制,而獲得了氣候條件甚佳的額外空間。溫室對節能也很有幫助。
JPV:溫室還和他們在最初談話中所談到的假日以及舒適的好天氣有關,在那樣的環境下你幾乎不需要一個住宅。在第一次會面結束時我們對他們說,這是我們的第一件作品,並不確定是否能用這麼小的一筆預算來建造如此大的一座住宅。我們還打趣地說,或許我們最終能給他們創造一個舒服的空間來停放他們的房車,使他們感覺依然在西班牙南部一樣。
拉達匹住宅
弗盧瓦拉克,波爾多,法國,1991/1993
拉達匹住宅-溫室
令人震驚的是,這座建築基本上是在材料短缺的情況下實現的,它證明了即便使用最常見的材料,也可以達成精緻和優雅的理念。
JPV:是的,住宅就像是你穿在身上用來抵擋雨水和寒冷的衣服。最終我們只是將它的含義更延伸一些,不只是為了一個人,而是為了一家人。住宅成為了一把保護家人的大傘,適應著季節、你的情緒、你想要做的、你想在家的周圍看到的,等等。
AL:或許是出於直覺,我們第一次便開始了對「雙空間」問題的研究,這個空間也可以說是一個額外的大空間,僅僅憑藉它的面積就足以徹底改變原始空間的性質。在住宅的第一版設計提案(她指向桌子上的模型)以及最後的竣工提案中,他們都享有180平方公尺的室內面積,而最初他們希望建造的只有75平方公尺到80平方公尺。當時我們無法完全將想法形式化和概念化,但它仍是我們第一次實踐額外空間、或者說是「雙空間」概念的設計。
最初的這個提案看起來像是一個大溫室中的一系列小的獨立木盒子。
JPV:是的,但最終它過於昂貴,超出預算大約 10%。我們仔細分析了超支的因素,學到了很多。原來是由於基礎和結構過於龐大,而且要將溫室固定在混凝土牆上也很昂貴。因此第二版提案立刻變得更加大膽,在保持預算的同時在空間品質和大小上也並沒有妥協。
AL:當時我們已經在仔細研究造價和複雜度的關係。他們很喜歡我們第一版提案中創造的可能性,甚至開始想像自己住在裡面。因此我們承諾在改變初始提案的同時保持我們所應允的品質。因為我們的問題真的不是降低品質或縮減面積,分析造價的過程非常勞累但卻很有趣,像是一個練習,讓我們理解兩者的關聯:經濟因素不應成為作品的限制,而應成為促進空間自由的工具。
拉達匹住宅-東立面
拉達匹住宅-橫剖面
拉達匹住宅-地面層平面
創造情境
JPV:在獲得學位後,我決定去尼日(Niger)做一次公民交換,作為在法國服兵役的替代選項。這只需要一年,但最終我在那裡待了五年。
尼日(Niger)
讓-菲利普‧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攝
你在那裡也是建築師嗎?
JPV:是的,但我當時所做的並不是真正的建築。他們建議我從事城市規劃,而實際上我所做的應該說是鄉村規劃。這項工作十分有趣,因為你能夠隨時走遍整個國家的每個地方,包括撒哈拉沙漠。這裡的城市規劃需要處理旱季村子中遊牧民族的臨時住所問題,需要對他們進行有序組織,讓他們居住得更舒適。定居和遊牧的兩個民族發生了衝突,遊牧民族的牲畜擁入村莊四處遊蕩,因為在沙漠中找不到食物。因此我們需要為村子設計一個快速而臨時的發展規劃。我們沒有任何設計資料,沒有航拍圖,沒有平面和圖紙,因而我們直接在現場工作,藉由確定需要保留的現存少數樹木、向村莊的長者討教包括氣候在內的基本因素,來試圖界定入口、街道以及一些地塊的排布。
所以說你沒有設計圖紙,而是直接與民眾對話來做決定……
JPV:這種情形對我而言是全新的,有意思的是,這些人雖然什麼都沒有,卻能夠如此有創造性地用找來的東西建造房子和組裝物件。我也學到了很多,包括如何處理極端的氣候條件、在這樣的氣候中住宅究竟為何物,以及氣候條件是如何影響室內或室外空間的。
AL:我並不直接介入這項工作,但我經常去那裡。藉由讓‧菲利普的描述,我也折服於他們對現存事物的關注和使用方式,以及他們在極為稀缺的物質條件下的創造能力。這或許會將你帶回物質的本質。有趣的是,我看到人們如何不用物質虛擬地界定空間。他們僅僅使用少數的元素,以持續變化的態度來看待與場所的關係,隨著沙子、影子庇蔭或是風的變化而時刻改變居所。他們創造空間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並不一定需要牆體,而只需少量材料,藉由他們對其他事物的態度和交互,空間便產生了。
籐條編制的小屋,尼亞美
拉卡通和瓦薩爾事務所,尼日(Niger),1984
JPV:我喜歡的是他們在材料使用上完全的創造性。例如他們是如何使用秸稈和樹枝的,一塊瓦楞板甚至是一扇冰箱門都可以作為住宅的大門。
AL:他們對於事物的潛力和能夠拿某件物品做什麼有著十分敏銳的洞察力,這與西方或是歐洲的視角很不同。物件和材料本無價值的優劣之分。當你決定用某種事物做某件事時,它便被賦予了某種價值。有趣的是,它們的價值並不是由造價決定的,而取決於它是否好用、優美或是堅固。吸引人的不僅是他們對事物實用、有效率地使用,還有他們在回收並重組物件時表現出的精心和創造力。
我們被你在那裡所建造住宅的純粹的簡單震撼了……
JPV:住宅的理念並不完全由牆體來界定,它也取決於地理狀況、風向、沙子的移動還有與村莊的相對位置。我和村莊的代表人討論打算在靠近村莊的城外沙丘上建一座房子,但之後我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那個地方是一個絕妙的場所,能夠俯瞰一大片有河流穿過的平原,緊鄰城市,但是常有大風。我買好材料後只花了一天就竣工了這座建築,不過六個月後它被風吹垮了。之後我又在原址重建,不過這次在房子周圍用秸稈和樹枝編成了3m高的圍牆進行保護,這座房子才得以更加持久地保存。後來我們為起居室建造了一座由樹枝支撐的 6m×6m的秸稈屋頂,它雖然作為客廳,卻只是一個室外的庇蔭空間。
秸稈圍成的小屋
如今你如何評價這段非洲時期對你的影響,這段經歷如何改變你的觀念以及先前在學校的經驗?
JPV:首先,能夠在畢業後幾年就學會這種觀察和製造方式是很有趣的。我們回來後抱著同樣的好奇心,但以更加開放而自由的態度來面對歐洲的問題和材料。因此當我們需要建造一座經濟住宅時,與其去書本或雜誌中去尋覓提案,我們寧願到超市、工業織物、溫室或車庫中找尋便宜的材料,將它們混合起來去做出一些不同的東西,用一個新的組合來進行創造。
AL:我們在尼日(Niger)學到的恰恰就是如何在建築中製造情境和創造空間。最終你使用的工具變得更加開放。任何東西都可以變得有趣,只要它有用、適合、並與製造情境的方式相契合。在非洲我們看到很多的例子,儘管材料有限,人們卻能夠將一個原先不可能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轉變為適合的場所。他們明白創造庇蔭或是隨著風向稍稍調整位置的必要性。最終他們使用十分簡單的材料,創造出了適用的空間。
JPV:即便在極大尺度中也是如此。例如,每週在沙漠邊緣的小村莊通常會舉行一次這個區域的市集。人們在周中製作將去集市中販賣的物品,然後步行兩到三天到達這個空空如也的地方,直到一天後這裡便擠滿了超過 5000人。市集的「建築」僅僅是由人群形成的純粹空間,他們從廣袤地域的各個地方趕來,然後在特定的時刻,這個空間被人群的運動、交談、販賣、飲食或討論填滿,此後人群又突然消失,什麼都沒有留下,了無痕跡,甚至沒有有形的印記。這就是一種純粹的空間創造。
沙漠中的集市
AL:這可以作為建築的出發點。或許這就是我們如此關注場所現狀的原因,因為我們知道其中永遠有某些你可以在作品中用到的東西:一把工具、一種偶然或是一個契機,都能夠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毫無疑問,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是從那個時期獲得的。
空間的棲居
在你們職業生涯的某個時刻,你們從設計私人住宅轉向設計集合住宅,對於前者你們可以藉由交流來瞭解住戶,但對於後者,就很難用你們慣用的方法來瞭解了。
AL:作為建築師,我們有自己的構思,但重要的是考慮住戶在入住之後所承擔的角色。問題是我們在哪裡停止、在哪裡終結這件作品以及要給予住戶多少自由度。空間不應強加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你不需要構想一切,只需要給他(她)使用和改造空間的潛能。一旦你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空間品質和容量,你就賦予了每個人最大化的機遇,而作品自然會被改變、改造和重新利用。
公尺盧斯社會住宅
法國,2001-2005
JPV:它和法國其他的社會住宅很相似:在面積和預算方面充滿了限制、規定和約束,但同時我們很快看到了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大空間」 [2]的概念(最早來源於工業廠房改造)。這是對拉達匹住宅的構思和原則的轉譯。早期工業廠房改造成住宅涉及到了空間和機能問題,因為它最初並不是為住宅設計的,而是為了其他機能設計的,因此它的空間尺度也是為其他機能量身定做的。接著新的住戶就會開始對房屋的採光和層高做出設計和調整,例如:「我應該把我的床或桌子放在哪裡? 」所以公尺盧斯作品的核心就是要建造一個預設的「大空間」,在保持空間品質的同時將它轉變為住宅。
除此之外,這件作品看起來主要是建立在一個很大進深平面的概念上。你是否從此一刻開始發現平面也是提供空間多樣性的有效工具?
JPV:建築的進深是溫室尺度的直接結果(即,標準的溫室為模數體系,尺寸為6.4m)。一個顯然是不夠的,而兩個正好是這類住宅單元的傳統進深,但我們覺得這對於「大空間」的理念而言並不夠大,因此決定擴大為19.2m。
AL:實際上作品的初衷是佔滿整個地段並達到最高容積率,因為我們不能損失任何一平方公尺。基地尺寸為60m×25m,此外需退線5m,最終尺寸接近20m×60m。我們建造了一座混凝土基座,把溫室置於其上,最後達到地段的最高容積率。之後,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是想辦法將它分為14套住宅,並讓每套住宅兼具地面層和二層的空間。
JPV:若將其均分為14套相同的住宅,則會顯得過於死板而且缺乏個性。於是我們引進了一套規則,要求每個起居室擁有 67平方公尺的玻璃帷幕牆,而每個臥室有3平方公尺的玻璃帷幕牆。這套規則使我們得以用交錯疊加的方式劃分這 14套住宅。有些住宅在二層面積較大,可設置起居室和較大的冬季花園(陽光房),而在地面層的冬季花園(陽光房)則較小;而相鄰的住宅則恰恰相反,地面層為起居室和較大的冬季花園(陽光房)。
公尺盧斯社會住宅-平面
公尺盧斯社會住宅-溫室
夏季-白天(上圖)冬季-夜間(下圖)
你同樣嘗試著取消分隔……
AL:是的,這些住宅兩倍於標準尺寸的面積使之成為可能。當然,當你的空間尺度受限,你就必須做室內劃分,否則會毫無私密性。而「大空間」住宅的空間十分寬裕,空間本身就發揮了劃分的機能。例如,你可以坐在這裡而另一個人在遠遠的那裡,你們或許永遠不會見面,也可能你們會決定在空間的中央相見。某種程度上你不需要隔牆,因為量體大小和空間分隔有著同樣的價值。
JPV:地理就是某種分隔。不過在公尺盧斯作品的首要問題是提供居住面積或是新的活動基地,因為製造地面要比製造量體有趣得多。地面是你站立、行走、奔跑、跳躍的地方,有了地面你才能開始增加隔牆。
我們不如來談談巴黎的普雷特大樓或是聖納澤爾的作品…… 你們開始研究現存住宅大樓改造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
普雷特大樓改造
巴黎,2005/2011
普雷特大樓改造前內部
普雷特大樓改造後內部
普雷特大樓改造-平面
改造前(左圖)改造後(右圖)
普雷特大樓改造
改造前(上圖)改造後(下圖)
普雷特大樓改造圖解
AL:建築師弗雷德里克‧德普是我們的好友,我們一起合作已經至少12年。一直以來,我們共同關注現代主義時期的住宅,直至今天住宅的品質在很多方面也沒有得到大眾的肯定,但實際上這些住宅都有它們獨有的特質。當法國政府決定啟動一個全國性的城市更新作品,將拆除約20萬套這個時期的住宅並用新的來替代時,我們就開始了這項研究,因為我們堅信拆除它們是錯誤的。
JPV:以建築師的視角來觀察空間是與政治家、城市規劃者或程式員都不同的。這在工業廠房改造成住宅的案例中得到了完美詮釋,因為當你看到這樣一座建築,任何人都會覺得它只是一座破舊的工業建築,它要麼保持原來的機能,要麼就應該被拆除。但作為建築師,我們並不以空間的現狀來看待它,而是構想它能夠變成什麼樣。
拉歇斯納公寓樓
聖納澤爾,法國,2006-2014
拉歇斯納公寓樓改造前內部
拉歇斯納公寓樓改造後內部
拉歇斯納公寓樓改造
改造前(左圖)主要擴建(中圖)改造後(右圖)
基本上就是去理解它的可能性和發展潛力。
JPV:當我們觀察這些20世紀60年代在郊區建造的塔樓和住宅大樓,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它們消極的現狀。我們去發現空間改造的潛力,同時將現狀納入到預算框架內,思考它的永續發展性,並使用儘量少的材料。這樣做之後,建築就藉由改造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奢華、愉悅和舒適,比起拆除重建這無疑是一個更好的替代提案。要讓人們相信改造的潛力並不容易,因為遠遠看來,人們會覺得這些大樓外觀醜陋,不可能進行改造。而從室內,你就能看到每個家庭(即便他們居住條件艱苦)用他們的個人物件、裝飾或是寵物為這座大樓添加的豐富性和價值。這座大樓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多少受到了現存建築的遮蔽,而這些建築也提供了奇妙的改造機會。因此我們覺得,除了簡單拆除之外應該有其他的替代措施。
AL:作為建築師,我們能夠第一時間以積極的眼光去欣賞原始作品和建築中的興趣點。在走進這座大樓並挨家挨戶地拜訪每一套公寓之後,我們發現了住戶為大樓添加的價值。在看到這些之後,你不能再簡單地說這座樓就是不好的,居住條件是惡劣的,甚至最好應該將它拆除。因為即便在非常糟糕的處境中,人們依然能賦予空間以個人價值,此一點看起來非常有趣、積極和鼓舞人心。
你經常談到愉悅度與居住的相互作用,似乎這兩個詞必然是相聯的。愉悅度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與如何安排空間,以及如何住進空間裡相關。
JPV:從一開始我們就發現了住戶這種拓展空間潛能的天賦才能。當我們為拉達匹住宅增加溫室時,我們構想了一個茂盛的、種滿了九重葛和棕櫚樹的室內花園。但最終他們在這裡配置了一台沙發、幾把椅子、兩張桌子還有三把躺椅,這個透明的房間很快成為了住宅中最常使用的一部分,儘管它並不一直有供應暖氣。我們很好奇的是,在社會住宅作品中人們會如何使用這些過渡空間,如冬季花園(陽光房)、陽台、窗簾和推拉門的開闔等,我們讓人們自己去探索和使用。而此一切都關乎居住時的愉悅度。
拉達匹住宅溫室內部
AL:經濟問題是這些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它們進行拆除和重建將非常昂貴,每套住宅大約需要15萬至18萬歐元。造價評估也是影響建築品質的一部分,必須在做出每個決定之前謹慎地研究。在分析了不同的案例後我們得出結論:有可能僅僅花費拆除和重建費用的三分之一就能夠提升建築的品質。在研究中考慮經濟因素是十分重要且令人興奮的,因為政府作品中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品質如此之差的建築是無法進行翻新和修復的。
JPV:很顯然,當你能藉由利用現存的東西來節約資源,你會獲得更多。如果你拆除了,就會少一座建築,在此之後你又重建了一座,那麼在最後依然只有一座。在前一種方式中,僅僅建造一座建築就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而另一種方式只需花費一半,你就能夠獲得1.5座建築。同時,它也回應了對永續發展性的普遍關注。不過最讓我們自豪的還是看到人們舒適而放鬆地居住在這裡。我們對社會住宅很感興趣,但同時我們認為社會住宅不應作為一種標準形式存在。無論在哪裡,我們所建造的只是住宅,高品質的住宅。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你們設法讓人們在改造期間仍然住在公寓中。你們不僅務實地設想了建造過程,而且也考量到了這些非同尋常的情形。
AL:是的,我們努力研究如何在改造過程中儘量少地去打擾他們的生活。改造工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室內,包括電力系統和洗手間;另一部分是室外和立面。在波爾多530套住宅改造計畫中,每套住宅向外延伸了將近4m,幾乎將一些住宅的原面積翻了一番。我們用玻璃推拉門取代了窗戶,取消了臥室的封閉護欄,如此一來所有的房間都向冬季花園(陽光房)敞開。最終,這些擴建創造了新的住宅類型。你不可能從零開始就得到這些,這些都應受益於現存建築並為它添彩。加建部分與原建築的結合總是能產生更有趣的空間。
波爾多530套住宅改造-外立面
改造前(上圖),改造後(下圖)
波爾多530套住宅改造-起居室
改造前(上圖),改造後(下圖)
波爾多530套住宅改造-臥室
改造前(上圖),改造後(下圖)
波爾多530套住宅改造圖解
JPV:我們珍視複雜性的概念,因為現在的城市如此複雜,我們作為建築師必須勇於應對。在這種複雜性中存在著豐饒的財富,鼓勵我們前去尋找答案和解決方式,思考如何能夠永續發展地更新換代。往往在建築師介入之前,地段上的建築已被拆除,樹木被砍伐,土地被夷為平地,因而變得簡陋而貧瘠。我們寧願在豐富而複雜的現狀上做簡單的改造,而不願在已被剝離一切的一張白紙上創造複雜性。
……
拉卡通和瓦薩爾工作室
「[ ]」部分為譯者注
[1] 溫室(greenhouse):建築師設計靈感的來源,進而設計出冬季花園(即陽光房/ winter garden),共同點在於其技術措施和室內環境。冬季花園和陽台是建築師最常用的兩種設計策略,冬季花園的面積通常大於陽台,採用與傳統溫室類似的透明保溫外殼結構,在維持半室外空間感受的同時,營造出全年宜居的活動空間。
[2] 「大空間」(loft):有躍層公寓、工業廠房改造成住宅之意。這裡可理解為營造出「大空間」,由住戶設計和改造的更高品質的空間。
[3]棲居( inhabitant):有庇護所之意。建築師弱化機能在空間中的作用,認為空間就是為人提供遮蔽,人的聚集形成空間,因而無論是居住還是辦公,都可以享有同樣的自由度。
《Case Study住宅》:美國住宅建築Case Study住宅作品是由《藝術和建築》發起的,邀請建築師理查德‧諾伊特拉、拉斐爾‧索瑞阿諾、克雷格‧埃爾伍德、查爾斯和雷‧Eames、皮埃爾‧科尼希、埃羅‧沙裡寧、昆西‧瓊斯、羅夫‧雷普森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和數以百萬的士兵回國而引起的美國住宅激增設計和建造經濟適用的樣板住宅。
克裡斯蒂娜 ‧迪亞茲 ‧莫雷諾和艾佛倫 ‧加西亞 ‧格林達(Cristina Díaz Moreno & Efrén García Grinda)畢業於馬德里建築學院,是 amid.cero9工作室的創始人,工作室總部位於馬德里。他們碩士畢業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並且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設計課負責人。2020年,他們獲得了維也納藝術與建築學院教授職位。 1998—2013年,他們共同任教於馬德里建築學院和馬德里歐洲大學設計學院,並在歐洲、亞洲和美國作訪問學者和教授。他們的設計被廣為傳播,並獲得了超過 40個國內和國際獎項。
黃華青, 2008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012年獲建築學學士學位,同年免試攻讀博士學位至今。 2010—2011年在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交換半年。 2012—2013年由普利茲克基金會推薦並資助赴法國巴黎倫佐 ‧皮亞諾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半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曾擔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四年級畢業設計等課程的助教,此外還隨導師參加了多項重要建築設計作品。他長期擔任《建築素描》《建築創作》雜誌的特約翻譯,負責本期訪談和論文的翻譯。
建築師簡介
拉卡通和瓦薩爾事務所分別獲得2003年、2007年和2015年密斯‧凡‧德羅入圍獎。
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Anne Lacaton),1955年生於法國聖帕爾河縣。1980年,她畢業於波爾多建築學院並於1984年取得了波爾多大學城市規劃學位。自2007年至今,她作為客座教授在馬德里大學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任教。
讓-菲利普‧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Jean Philippe Vassal),1954年生於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市。1980年,他畢業於波爾多建築學院。1980至1985年,他在尼日(Niger)擔任城市規劃師。2012年起,他作為教授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
安妮‧拉卡頓(Anne Lacaton)和讓-菲利普‧瓦薩爾(Jean-Philippe Vassal)於1989 年在巴黎創立了拉卡通和瓦薩爾事務所。事務所的作品分佈在巴黎乃至全世界,他們設計各種各樣的建築和城市規劃提案。他們所有的作品都試圖改變棲居標準,並秉承一個原則:慷慨,經濟, 服務於生活、機能和改變。
*部分獎項*
2015 密斯‧凡‧德羅獎入圍,加萊海峽省北部當代藝術基金會中心,法國
2013 年度設計獎,建築類,英國( 與建築師弗雷德里克‧ 德普)獲獎作品:普雷特大樓改造,巴黎,法國
2011 日光和建築構件獎,威盧克斯基金會,哥本哈根;銀角尺獎,法國( 與建築師弗雷德里克‧ 德普)獲獎作品:普雷特大樓改造,巴黎,法國
2009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國際會員
2007 密斯‧凡‧德羅獎入圍,波爾多管理科學大學,法國
2003 密斯‧凡‧德羅獎入圍,巴黎東京宮當代藝術創意館,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