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寒建築特展「擁恆的彼端」,20件作品呈現設計性格

0
6142

台中知名建商順天建設成立的「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策劃德國建築師林友寒建築特展《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 – 擁恆的彼端》,由成大建築系吳光庭教授擔任策展人,吳光庭教授長期投入建築設計及建築史論教學、研究 1945 年後臺灣當代建築及都市發展,在此次展覽以「公共的時間性」、「儀式的地域實踐」和「居屋的地理型態」等三大主題,深入林友寒 2003 年至今 20 件建築設計作品;並且由景觀設計師吳書原打造原生植物觀展空間,邀請訪客穿梭在珍貴的手稿與模型、植物之間,感受建築師如何「有意識的」呈現建築空間秩序、生活文化。

林友寒建築師簡介

林友寒是台灣人,在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後,赴美至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獲得建築碩士;2003年與Martin Behet、Roland Bondzio 在德國開業,組成「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事務所;在台灣與廖明彬主持的清水建築工坊合作,曾參加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展出,雖未取得中華民國建築師執照,在台灣與開業建築師搭配,參與公共工程投標或私人建案設計,例如與黃郁文建築師合作進行「順天豐華」建案設計,與林彥穎建築師合作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美術教育領航中心委託整體規劃設計監造技術服務案」、新竹市政府「新竹市大坪頂納骨塔新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技術服務案」,在歐洲的代表作品有德國萊比錫大學奧古斯廣場城區部與德國西北紡織商會大樓。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事務所三位合夥人合照,左為林友寒建築師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事務所三位合夥人合照,左為林友寒建築師(Photo Credi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提供)

戰後社會面臨大量住宅需求,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構不僅能預鑄單元、快速建造,在建築表現上也擁有更高的自由度,立基於此,柯比意提出「新建築五要素」,成為現代建築重要里程碑。然而如今放眼當代台灣,吳光庭指出:「建築師在『工程面向』上以鋼筋混凝土的構造實體,相對少了在『設計面向』上,有意識的追尋及探索工程與設計合一,且與時俱進的『建築』」。 混凝土建築隨處可見,但我們為何使用它?其當代設計價值是什麼?

清水混凝土打造空間質感

台灣戰後,有不少優秀的粗獷主義作品,如臺中東海大學校園內,由貝聿銘設計,張肇康陳其寬共同參與完成的「魯斯教堂」(1963) 及陳其寬設計的「藝術中心」(1963)等結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語言(international language)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然而時至今日,在策展人吳光庭多年於建築、城市發展的觀察之下,他亦發現台灣廣泛使用的混凝土建築,雖在「工程」上有對於防災、耐震、施工等面向及安全規範上的實質提昇,然而對於選用此材料「設計」之因,卻「普遍呈現中性或無意識狀態」。

林友寒與廖明彬合作創造精緻建築

林友寒建築師自2003年開業以來,對鋼筋混凝土時有突破與創新嘗試,本次展覽中可以看到,他與廖明彬率領的「清水建築工坊」團隊合作,以清水混凝土打造的精緻住宅作品,林友寒將多作為樑、柱使用的鋼筋混凝土,轉以「板結構」挑戰設計彭宅(2003-2005);接著在 Haus Flora 曾宅(2006-2009)又以板結構挑高空間,並設計出一室內大階梯,將平常公共建築才會見到的機能搬入住宅,都是對於工程、建築設計一大挑戰。

此外,林宅(2010-2012)運用混凝土在立面上設計的特殊斜角、簷屋(2012-2017)將建築常見的「屋簷」重新詮釋,策展人吳光庭認為,這些「都不是下意識地使用混凝土,而是有意識的討論與改進工法,再近一步整合成空間」。

台中彭宅,是林友寒建築師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板結構
台中彭宅,是林友寒建築師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板結構
台中彭宅,是林友寒建築師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板結構
台中彭宅,是林友寒建築師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板結構
林友寒作品:「Haus Flora 曾宅」於室內建構出寬廣挑高的階梯空間,提供屋主收藏藝術作品
林友寒作品:「Haus Flora 曾宅」於室內建構出寬廣挑高的階梯空間,提供屋主收藏藝術作品
林友寒作品:「Haus Flora 曾宅」於室內建構出寬廣挑高的階梯空間,提供屋主收藏藝術作品
林友寒作品:「Haus Flora 曾宅」於室內建構出寬廣挑高的階梯空間,提供屋主收藏藝術作品
位於台中清新溫泉附近的「林宅」由林友寒舍記,在混凝土厚牆立面設計上、下傾斜 45 度特殊外型,讓厚重材質也具有輕盈感,並同時兼具遮蔽風雨、空氣流動等調節功能
位於台中清新溫泉附近的「林宅」由林友寒舍記,在混凝土厚牆立面設計上、下傾斜 45 度特殊外型,讓厚重材質也具有輕盈感,並同時兼具遮蔽風雨、空氣流動等調節功能
林友寒設計的「簷屋」則是運用清水混凝土,將「屋簷」加以設計,呈現特殊又具秩序感的外型
林友寒設計的「簷屋」則是運用清水混凝土,將「屋簷」加以設計,呈現特殊又具秩序感的外型

展出林友寒建築師20件建築作品

此次展出林友寒建築師20件建築設計作品,內容由三大類別延伸探討,分別為「公共的時間性 – Informality and multiplicity」、「儀式的地域實踐 – on Walls of Reflection and Contemplation」和「居屋的地理型態 – on platforms and plateaus – prospect and refuge(roofwork and earthwork)」。

作品包含建築師在台灣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以及於國外如德國「西北紡織商會」(2015-2017 )建築設計,將令人印象較為「重」的磚材,經過演算後運用特殊排列方式,讓外觀也能如布一樣輕盈、跳動。在不同的地點與文化背景,思考材料的可能,也呈現該地特色。

除了三大展區,當中也展出林友寒美國攻讀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求學時期的設計作品及創作手稿。林友寒同時也為老師身份,在台灣持續參與幾所學校建築系畢業設計,本次也展出了自 2017 年起在東海建築帶的學生們的畢業設計作品。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