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的自然節奏:林柏陽「浮林」捕捉與反映環境的瞬息萬變

0
348

概念的啟發與初衷

林柏陽建築師與其團隊境衍設計參與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松木矩陣林中創造了「浮林」,這是一個動態且懸浮的竹構造裝置,該空間裝置不僅是為了配合松木的自然擺動,也是為了探索與自然間的互動。

透過深入的體驗和觀察,設計團隊意識到僅有靜止不動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微妙變化。因此,他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讓建築本身成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從而誕生了使用竹子和鋼索創建懸浮結構的想法,這種設計不僅反映了環境的動態,也試圖透過建築表達出一種力的平衡與藝術形式。

林柏陽「浮林」竹構採用懸浮的結構系統,利用竹材自重輕的特性,與鋼索形成拉張的結構,會隨著基地上的風輕微晃動。保留竹材自然的型態,不另外做造型的加工,呈現簡約的秩序,與基地羅列的松木林相呼應。簡易的棚頂與座椅,形成校園入口處的暫留空間,人可以穿梭其間或坐下來感受環境的動態
林柏陽「浮林」竹構採用懸浮的結構系統,利用竹材自重輕的特性,與鋼索形成拉張的結構,會隨著基地上的風輕微晃動

結構設計與挑戰

在「浮林」的建造過程中,境衍設計面臨了如何實現結構穩定性與輕盈空間感的雙重挑戰。透過連續的實體模型測試和1:1的比例試作,團隊深入探討了竹材的物理特性及其在結構中的表現。他們發現,竹材的彈性及輕質特性,使其成為實現懸浮拉張結構的理想材料。此外,團隊還特別設計了金屬接頭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誤差,同時也面臨如何傳遞彎矩力的結構挑戰。每一步的設計和優化,都是團隊對於如何使建築更加和諧地融入自然環境的深思熟慮。

林柏陽「浮林」竹構採用懸浮的結構系統,利用竹材自重輕的特性,與鋼索形成拉張的結構,會隨著基地上的風輕微晃動。保留竹材自然的型態,不另外做造型的加工,呈現簡約的秩序,與基地羅列的松木林相呼應。簡易的棚頂與座椅,形成校園入口處的暫留空間,人可以穿梭其間或坐下來感受環境的動態
林柏陽帶領團隊設計的「浮林」與矩陣松木林相呼應。簡易的棚頂與座椅,形成校園入口處的暫留空間,人可以穿梭其間或坐下來感受環境的動態

功能與實用性的融合

「浮林」的最終設計不僅令人矚目,其功能性也同樣重要。林柏陽與團隊希望這個結構不僅是觀賞的對象,更是一個能引起人們對自然美的感悟和對話的空間。因此,他們在竹構下設置了座椅,讓人們可以在這裡停留、休息,體驗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這種設計旨在鼓勵公眾不僅要觀看,更要感受和思考建築與自然的關系。此外,「浮林」的結構設計方式可以採模組化配置,便於未來的移動和再利用,展現可持續性的建築理念。

「浮林」竹構,每支重一百多公斤的竹構單元除了由基座支撐,亦僅靠三條鋼索輔助拉定、平衡
「浮林」竹構,每支重一百多公斤的竹構單元除了由基座支撐,亦僅靠三條鋼索輔助拉定、平衡

持續的優化與未來的展望

儘管「浮林」已經完成,林柏陽與其團隊仍不斷尋求改進與創新的方法。他們密切觀察竹構在自然環境中的表現,並根據風、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進行調整和優化。這種不斷試驗和調整的過程,不僅提升了竹構的功能性,也增加了其美學和環保價值。未來,林柏陽希望能將這種設計概念應用於更多的建築中,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理解與自然共融的建築之美。

夜間景象:「浮林」的設計不僅追求美觀,更融入實用功能,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上都顯露了設計團隊對環境的深入理解。例如,構造中的斜頂棚不僅因應排水需求而設計,更因其獨特造型,如風箏般在空中飛揚,增添了建築的動態美感
夜間景象:「浮林」的設計不僅追求美觀,更融入實用功能,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上都顯露了設計團隊對環境的深入理解。例如,構造中的斜頂棚不僅因應排水需求而設計,更因其獨特造型,如風箏般在空中飛揚,增添了建築的動態美感
境衍設計團隊的「浮林」竹構:每支重一百多公斤的竹構單元除了由基座支撐,亦僅靠三條鋼索輔助拉定、平衡,主要是利用張力與拉力的平衡控制,透過張力把上方竹構重力轉移至下方構件,然後再利用拉力控制竹構件上方的側向變位。各個構件在一定的應力作用下,彼此形成阻力與穩定性
境衍設計團隊的「浮林」竹構:每支重一百多公斤的竹構單元除了由基座支撐,亦僅靠三條鋼索輔助拉定、平衡,主要是利用張力與拉力的平衡控制,透過張力把上方竹構重力轉移至下方構件,然後再利用拉力控制竹構件上方的側向變位。各個構件在一定的應力作用下,彼此形成阻力與穩定性

探索與體驗:浮林的開放設計理念

林柏陽與其設計團隊並未將美感僅侷限於視覺上的驚豔,而是更深層地希望透過竹材與結構的完美結合,創造出一個可以親身體驗的空間。對於想要探索這些獨特竹構單元的訪客,絕無障礙的通行無阻,唯一的要求是親自到場,真正地感受與自然融合的建築空間。

 
「浮林」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竹子在風中的自然擺動。每一支竹構單元的設計,都需考慮到如何利用自身的結構力量維持穩定,同時又能與周圍環境的動態保持和諧。這不僅是一次對材料極限的挑戰,也是對傳統建築形式的一種創新
「浮林」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竹子在風中的自然擺動。每一支竹構單元的設計,都需考慮到如何利用自身的結構力量維持穩定,同時又能與周圍環境的動態保持和諧。這不僅是一次對材料極限的挑戰,也是對傳統建築形式的一種創新

浮林的建築美學與實用考量

「浮林」的設計不僅追求美觀,更融入實用功能,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上都顯露了設計團隊對環境的深入理解。例如,構造中的斜頂棚不僅因應排水需求而設計,更因其獨特造型,如風箏般在空中飛揚,增添了建築的動態美感。這種設計展現了林柏陽對於自然材料和力學特性的精妙運用,使「浮林」成為一處既實用又充滿詩意的避風港。

在靜謐的松林中,「浮林」以其獨特的方式與自然對話。林柏陽認為,建築應當超越其功能性的界限,與其所處的環境形成一種深刻的聯繫。從這個角度出發,「浮林」不僅是一個遮蔽之所,更是一個觀察和感受自然變化的場所
在靜謐的松林中,「浮林」以其獨特的方式與自然對話。林柏陽認為,建築應當超越其功能性的界限,與其所處的環境形成一種深刻的聯繫。從這個角度出發,「浮林」不僅是一個遮蔽之所,更是一個觀察和感受自然變化的場所

林柏陽對美的哲學思考與建築實踐

在自然與建築之間尋找平衡點是林柏陽創作「浮林」的核心理念。他希望這座建築能夠成為人與自然間對話的橋梁,不僅是一處欣賞自然之美的場所,更是一個啟發人們內心感受的空間。這種對建築角色的深思,使得「浮林」不只是一個結構,而是一次心靈上的旅行,邀請每一位訪客在靜謐中,重新發現自然與生活的和諧共處。

在自然與建築之間尋找平衡點是林柏陽創作「浮林」的核心理念。他希望這座建築能夠成為人與自然間對話的橋梁,不僅是一處欣賞自然之美的場所,更是一個啟發人們內心感受的空間
在自然與建築之間尋找平衡點是林柏陽創作「浮林」的核心理念。他希望這座建築能夠成為人與自然間對話的橋梁,不僅是一處欣賞自然之美的場所,更是一個啟發人們內心感受的空間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浮林
作品位置: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臨大學路的矩陣林裡
作品類型:竹構、空間裝置、裝置藝術
設計團隊:境衍設計事務所╱建築師:林柏陽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張家維
工程團隊:境衍設計事務所╱黃聖軒、王淳宜、許峻韶、何岳璟、林采柔、王韋甯、羅慈英
照明設計: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尺寸:每單元長3.6×寬3× 高4.3m,共4個單元
材質:桂竹、金屬、鋼索、紗網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資訊

竹構實體展 展區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陽明交通大學展區展期不限,斗六糖廠展區展期為2024年4月19日~4月28日,皆免費參觀)

創作概念展 展區

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年4月11日-28日,免費參觀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雲林縣政府
策展執行: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策展人:葉育鑫
參展人:林柏陽、高仕棠、萩生田秀之+原型結構、郭恩愷、曾令理、游智傑、莊逸堯+劉嫈琦(依姓名筆畫順序)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
照明設計:偶得設計
媒體協力:Green Media 綠媒體

林柏陽
林柏陽
境衍設計團隊
境衍設計團隊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