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中的懷舊記憶「水源地上水塔」威廉巴爾頓與濱野彌四郎 英日工程藝術的結晶

19
2442

臺中市自來水歷史發展

西元1916年(大正5年),臺中市迎來了一項重大的基建進展——「上水塔」的誕生。此時期,臺灣處於日治時代,而該設施的創建背後有著一段由英國工程師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和日本技師濱野彌四郎共同編寫的歷史。他們在1896年(明治29年)被臺灣總督府聘請,肩負起規劃臺灣大都市自來水設施的重任。這一時期,臺灣的自來水設施建設開始起步,標誌著現代化的序幕。

水源地上水塔
水源地上水塔

上水塔的結構與功能

上水塔,一座具有沉澱淨水功能的樓塔,利用重力自然地將清淨水經由地下水管向市區供應。初期,該塔被稱作「淨水塔」,以其結構和功能作為特色。戰後初期,這座塔的管理權轉交至臺中市自來水廠,後來又納入「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的管理之下。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水塔的功能也逐漸轉變,從水源供給轉為辦公室使用。

臺中市自來水事業的里程碑

民國98年(2009年),臺中市政府將上水塔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這不僅是對其過往功能的認可,更是對其在臺中市自來水事業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的肯定。上水塔不僅是一個物理結構,它同時代表著臺中市邁向現代化都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座塔的所有權屬於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仍是一個非對外開放的辦公空間

上水塔的建築特色與歷史價值

上水塔的建築設計充滿藝術氣息。它擁有四開間的高大拱廊,造型優美,其立面部分由磚牆和洗石構成,並穿插以透氣磚,形成生動的視覺變化。西方古典風格的柱頂、窗框、檐板等裝飾,增添了其建築之美。此外,上水塔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水源地設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當時台中市以及周邊區域的發展歷程。

台中水源地上水塔的建築結構相當特別,結合了淨水池和儲水塔兩個功能。建築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之地上兩層建築,下方原有四開間的高大拱廊
台中水源地上水塔的建築結構相當特別,結合了淨水池和儲水塔兩個功能。建築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之地上兩層建築,下方原有四開間的高大拱廊

從井水到自來水:台中市水源地的轉變

台中城區的歷史水源

台中城區在早期,主要依賴井水及溪水來滿足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然而,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初期,台中市區的水源與衛生狀況獲得重大改善。日本政府對於地下水位高、水源豐沛的東勢子庄一帶,進行了深入的規劃,將其打造成為台中市的主要水源地。此區不僅建立了提水井和水質處理場,還設有水質檢驗所和供水塔等設施,大幅提升了台中市的用水品質和衛生條件,從而開啟了台中現代化供水的新紀元。

東勢子庄的多元發展

在這片被命名為「水源地」的區域中,除了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外,日本統治者還建造了游泳池、體育場和野球場等運動休閒設施。此外,該地區還遷建了神社,位於今日的忠烈祠、孔廟、雙十國中和救國團範圍內。整個區域隨後被命名為「水源地公園」,成為台中市民重要的運動與休閒去處。

東勢子庄的轉型與保留

繼續延伸至東勢子庄的發展歷程,除了公共設施之外,這裡也保留了許多聚落民宅。特別是在戰後,大量軍眷遷移到此地,為原本的聚落增添了濃厚的眷村特色。1986年,當地被都市計畫定位為「體二」用地,即體育場公共設施保留用地。然而,由於政府缺乏相關經費進行徵收,這片區域的發展呈現出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面貌,成為一個具有特殊命運的地區。

東勢子庄的都市祕境

東勢子庄不僅是一個具有日治時期公共建設遺址的地區,其巷弄中還保存了昔日生活的痕跡。這些痕跡不僅顯示出東勢子庄的水文特色,還體現了許多與台中歷史息息相關的名人軼事。這片區域宛如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博物館,將過去的時光凍結,供現代人探索與回味。

東勢子庄:遺留的時光印記

從雙十路的電台街一帶步入東勢子庄,你可以見到左手邊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場館,一個市民日常運動與休閒的好去處。而右手邊則有自來水公司及台中放送局等重要公共設施。水源地內保留的日治時期建築,如上水塔、第一唧筒室、第二唧筒室及水質檢驗所等,都是見證台中市建造現代化生活用水系統的重要歷史遺跡。其中,1916年完工的上水塔更是當時地區最高的建築,其鋼筋水泥結構和古典裝飾在當時屬於先進的建築風格,今天則成為探索台中市歷史的重要一環。

19 Comments

  1. 以前他的入口在精武路,他旁邊還有一個養老院,裡頭老人們會種地瓜,閒閒沒事我會去偷挖,跟玩伴們就在這裡烤地瓜…

發佈回覆給「Max Chang」的留言 Cancel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