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瓊瑩: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環境規劃新思路

0
2342

2021健康人居與未來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一屆園冶高峰論壇日前在西安落幕。期間的特色城鎮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原院長郭瓊瑩以線上方式發表題為《後疫情的健康環境規劃新思路》的演講。

郭瓊瑩提出,後疫情時代,城市規劃設計者、景觀設計師應攜手合作,跨域整合,為都市發展、健康環境、共同福祉盡力。她主張,健康的城市要適度留白增綠,能讓人們多接觸大自然,把人居環境的綠色基礎建好,不但可以提升城市調適力,同時可以增加人類的免疫力。

後疫情時代,面對人口不斷增加的城市,不論是城市規劃師、建築設計師,還是景觀設計師,我們都有責任攜手合作,跨域整合,為全球都市的發展,健康的人居環境,共同的福祉盡力。

2021健康人居與未來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一屆園冶高峰論壇,,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原院長郭瓊瑩發表題為《後疫情的健康環境規劃新思路》演講
2021健康人居與未來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一屆園冶高峰論壇,,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原院長郭瓊瑩發表題為《後疫情的健康環境規劃新思路》演講
面對後疫情尤需前瞻地球未來之環境威脅與挑戰。來源:ICSU
面對後疫情尤需前瞻地球未來之環境威脅與挑戰。來源:ICSU

後疫情的健康環境規劃新思路

一、瞬息萬變的地球與健康的人居環境

整個疫情的發生和發展讓我們深思,什麼是健康,健康的環境、健康的景觀設計以及健康的人居環境管理。

我們生活的地球曾經或是正在遭受著很多災難。從過去的SARS、霍亂、地震、海嘯,以及隨時在各個地方發生的乾旱、洪災,再到最近的疫情,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面對來自氣候變遷、極端的氣候、生物多樣性損失、糧食危機、水資源污染等危險。而放眼全球,人類正面臨著很多重要的挑戰,包括水、能源、食物資源供給及其影響、低碳社會的經濟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等等問題。這次的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環境的變遷是無國界的,從歷史上發生過的瘟疫,SARS等等可以看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全球人類的死亡人數就已經從幾萬上升到幾千萬,突破幾個億,甚至已經影響到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影響和改變包括社會面、環境面、心理面、教育面、經濟面、政治面。

歷史上的瘟疫大流行已造成人類的大量死亡,而病毒無國界在全球化之今日吾人尤應關注全球的人居環境健康。 來源:NationalGeographic-新型冠狀病毒你必須知道的40個真相
歷史上的瘟疫大流行已造成人類的大量死亡,而病毒無國界在全球化之今日吾人尤應關注全球的人居環境健康。 來源:NationalGeographic-新型冠狀病毒你必須知道的40個真相

就社會面來講,第一個改變的就是我們需要隨時隨地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因為疫情,一些地區的弱勢人口的遷移造成了人口結構的改變。而在一些高齡化的社會,老年人被限制在狹小的活動空間裡造成了很多慢性病的發生,甚至有人餓死、病死。這些問題還將引發更深度的包括傳染病等衛生健康與心理健康問題。這就導致很多國家在政治上不得不採取封城或鎖國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國家在去年疫情爆發的那一段時間內旅遊幾乎是空白的。

疫情造成了社交距離控制以及個人防疫保護之自律,也增益了城市開放空間之重要性。郭瓊瑩攝
疫情造成了社交距離控制以及個人防疫保護之自律,也增益了城市開放空間之重要性。郭瓊瑩

而環境面帶來的影響就是全國用水量的激增,很多地區水資源告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讓人們難以想像,就是因為鼓勵大家勤洗手。從心理面來講,長時間戴口罩出行,已經讓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心理波動和壓力。一些調查統計顯示,有的家庭已經開始產生暴力、離婚、恐慌等諸多家庭問題。

在教育面上,很多學齡兒童無法上學,無法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而今連大學也被迫實施遠距教學,在受教權與效能上產生「虛擬」與「實境」上的差異。

遠距教學、在家工作、視頻會議已是今日生活與工作模式之新常態,數字化、信息化將成為未來全民教育之一環。郭瓊瑩攝
遠距教學、在家工作、視頻會議已是今日生活與工作模式之新常態,數字化、信息化將成為未來全民教育之一環。郭瓊瑩

從經濟面來看,光是台灣去年的就有1.3億美元,而外國觀光客數量的銳減,也直接衝擊了國內的觀光旅遊業。與此同時,國內旅遊人數的爆增,食宿及運輸交通難以負荷。這些變化也因此產生了一些新的商業行為,甚至開始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同時拓增了環境承載負擔。

因疫情解封后反而造成國旅大爆滿,造成另一波防疫風險與對觀光環境之高負荷,值得省思。郭瓊瑩攝
因疫情解封后反而造成國旅大爆滿,造成另一波防疫風險與對觀光環境之高負荷,值得省思。郭瓊瑩

 

二、行動限制對環境空間規劃新思路

疫情帶來的行動限制,引發我們對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的新思路。因為疫情,曾經擁擠不堪的城市被一下子強制拉大了社交距離,形成了很多的公共空間。可見公共空間對一個城市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WHO建議每個城市至少人均綠地面積是9平方米,城市每位居民徒步抵達綠地所需時間不應該超過15分鐘。由此可以看到,一個好的都市,一個健康的城市,公園綠地是非常關鍵的。公園綠地可以改善空氣質量、調節氣溫、隔絕噪音、對忙碌人們的心靈療愈也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30年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就開始推動都市的公園化。

當人們慢慢走向戶外,人們需要的街道景觀,就不再僅僅是為了好看,而是要求具備一定社交功能的緩衝區。

那就意味城市的公共空間不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能夠讓人們停下來,可供休憩的空間。

增加開放空間,有時並不需要新建很多的公園,比如可以通過擺一些可移動性的植物,讓街道變成臨時性的公園。雖然說這是一種權益之計,但這種措施還是非常關鍵。從島嶼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上來看,一個健康的城市,需要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公園,而是一些可以串聯起城市綠地和水系。

疫情期間不得出國遠遊,各大城市之公園綠地反成為最珍貴熱門之舒壓場域,是以人均公園綠地之面積與均勻分佈將成為都市規劃之必要指標。郭瓊瑩攝
疫情期間不得出國遠遊,各大城市之公園綠地反成為最珍貴熱門之舒壓場域,是以人均公園綠地之面積與均勻分佈將成為都市規劃之必要指標。郭瓊瑩

現在很多國家的城市規劃都在向國土規劃轉型,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給城市適度的留白。給城市留出的森林綠帶、水系河流,可以讓城市呼吸。實際上這些留白也是一種療愈的空間,可以撫慰人的心靈。 

 

在封城與居家自主隔離之多重限制下,兼顧社交距離之都市公園、綠地、開放空間扮演了全齡市民心靈療愈之新角色。郭瓊瑩攝
在封城與居家自主隔離之多重限制下,兼顧社交距離之都市公園、綠地、開放空間扮演了全齡市民心靈療愈之新角色。郭瓊瑩

很多國家都設有大型的綠地廣場,政府可以適當地開放出來供人們交流休閒。當然還有校園空間,可以說校園空間也是小區裡面非常重要的開放空間,更加方便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打造小區鄰里公園,包括小型廣場、屋頂花園,這些都可以從各個方面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也是創造健康人居環境的一部分。

 

人類具有韌性得以快速開創另類的疫情新經濟,包括外送或行動服務。右下圖來源:福華大飯店。郭瓊瑩攝
人類具有韌性得以快速開創另類的疫情新經濟,包括外送或行動服務。右下圖來源:福華大飯店郭瓊瑩

三、景觀變遷之數位化應對

作為城市規劃師,面對隨時隨地瞬息變化的世界,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具有「以小觀大」的能力,從宏觀的視野瞭解城市的發展;「以地觀天」的格局,用科技的力量關注環境的發展和氣候的變遷;「自陸探海」的潛能,不斷研究海綿城市的蓄洪和洩洪的措施,以及人類生活賴以為生之海岸、海岸生態系統之衝擊與可能威脅。

作為城市規劃師,我們有責任以更大之視野觀照宏觀之大環境,無論我們設計的基地規模大小。郭瓊瑩攝
作為城市規劃師,我們有責任以更大之視野觀照宏觀之大環境,無論我們設計的基地規模大小。郭瓊瑩

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隨時掌握景觀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也引導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數位化,資訊化的教育應該是未來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

後疫情時代,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包括減少公共交通出行、發展共享汽車、自行車、遠程辦公等等。疫情之後,大家開始思考城市是否能夠延續這種變化,變得更加得智慧化。是否可以通過鼓勵使用電動汽車和自行車,達到永久性改變交通運輸版圖的目的。遠程辦公能否能夠實現常態化,一些企業和機構甚至已經開始重新評估在市中心昂貴的辦公樓裡集中辦公的必要性。因為疫情,當我們沒有辦法去遠方旅遊,AR/VR的創新旅遊業開始發揮出極大的功能。

 

大都會之封城影響民生經濟甚巨,集中緊密都市之生活型態也面臨重新思考分散人口密度之新發展模式。郭瓊瑩攝
大都會之封城影響民生經濟甚巨,集中緊密都市之生活型態也面臨重新思考分散人口密度之新發展模式。郭瓊瑩

為了降低環境的威脅與風險,大家開始認識到緊密城市不一定要往高空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推出了一種新的健康住宅形式,改變以前集中、垂直化的方式為分散、水平化的方式,試圖創建城市低密集型但樓層錯落之新住宅形態、反思「家的開放空間」,甚至希望未來的建築是否可以實現供電、供水的自給自足性。

 

疫情對人民生活型態之改變,也激勵了設計師未來對室內與戶外空間設計具備應變調適之彈性。郭瓊瑩攝
疫情對人民生活型態之改變,也激勵了設計師未來對室內與戶外空間設計具備應變調適之彈性。郭瓊瑩

後疫情時代的公共空間利用,大家也在快速做著改變。比如封街的時候,公共空間道路就可以變成臨時的賣場,或者是休閒的空間。在疫情期間,大家更希望能去公園游覽舒壓。因此設計師也有一些新的發明,比如容易拆裝的帳篷、被動式的房屋等等。一些企業也開始利用屋頂花園作為簡單的臨時會議室,確保社交的安全距離。 

疫情改變了市民對公共設施使用之行為,當封城車輛受限制,而街道應可轉化為臨時性的行人徒步區與線性公園。郭瓊瑩攝
疫情改變了市民對公共設施使用之行為,當封城車輛受限制,而街道應可轉化為臨時性的行人徒步區與線性公園郭瓊瑩

疫情期間,我們也推出了一些屋頂花園、屋頂菜園,滿足自給自足蔬菜的同時還可以提供一些休閒療愈與舒展筋骨運動之機會與可及的空間。

除了健康考慮,水資源、糧食資源亦為後疫情對維生系統之必要省思,加速了自家農園生產之動力與需求。 郭瓊瑩攝
除了健康考慮,水資源、糧食資源亦為後疫情對維生系統之必要省思,加速了自家農園生產之動力與需求。 郭瓊瑩
以綠建材組裝之模矩化構件,可以快速組裝成可拆解回收之負壓病房,能夠防傳染且供水電。這是後疫情對健康住宅、方艙醫院之新實踐。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左上圖、左下圖、右下圖)、台北設計獎(右上圖)
以綠建材組裝之模矩化構件,可以快速組裝成可拆解回收之負壓病房,能夠防傳染且供水電。這是後疫情對健康住宅、方艙醫院之新實踐。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左上圖、左下圖、右下圖)、台北設計獎(右上圖)

 

四、重新認識人和土地的鏈結

病毒的發展永遠快於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發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唯一辦法。而親近大自然在提高免疫力中又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大自然生態的保育和海岸修復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因為疫情改變的還有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孤獨旅行、療養之旅、康養之旅都是目前因為疫情帶給我們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休閒模式。

後疫情在社交距離安全之限制下如何調整生活模式,學習與大自然獨處,是另一門新功課。郭瓊瑩攝
後疫情在社交距離安全之限制下如何調整生活模式,學習與大自然獨處,是另一門新功課。郭瓊瑩

未來的健康應該涵蓋衛生、社會、福祉等多方面的概念。如果大地被我們保護的很好,讓它有了韌性,它的恢復力就比較快。因此無論是從微觀世界,還是大的生態格局出發,我們都應該從最小的地方開始建構城市的綠色基底,提升城市的調適力,與此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最終邁向健康福祉的社會。

各國之研究已證實「公園綠地」具有多面向之生態、生活、生產與心靈療愈之功能。而營造「健康環境」更是今日景觀專業者之新使命。郭瓊瑩攝
各國之研究已證實「公園綠地」具有多面向之生態、生活、生產與心靈療愈之功能。而營造「健康環境」更是今日景觀專業者之新使命。郭瓊瑩

作為一個景觀建築師,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都有責任做好人居環境的綠色基底。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其實也是為了提升城市調適力,增加人類的免疫力,這也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我們希望這樣的信念能夠深植每一位設計者、規劃者的心裡面,並讓Making Healthy Place(營造健康環境)成為景觀專業界之新立場與新責任。期跨界合作共勉之。

郭瓊瑩

郭瓊瑩是景觀設計專家、教育家,美國私立賓夕凡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藝術學院景觀建築碩士、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學士。

擔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所所長兼系主任、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擔任內政部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台北市政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政府顧問、台北市政府綠政委員會委員、高雄市政府綠政委員會委員、交通部高鐵局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曾任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技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