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近八十年的老穀倉中置入一個具現代感的咖啡店,會是怎樣的氛圍與想像?丁尺建築師事務所與力口建築共同操刀的「大和頓物所- 竹田德興碾米廠改建計劃」帶你看到不同的想法。
屏東縣竹田鄉因舊時碾米廠林立,而有「頓物」之舊地名,當地閒置荒廢多年,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豐明路26號的「德興碾米廠」是地方重要的歷史資產,保有珍貴的鄉土藝術家壁畫以及早年穀倉作業的歷史痕跡,但在政府有限的修繕財源下,老建物漸走向凋零衰敗命運。
爾後,建物產權經私人業主買下,計畫改造既有穀倉建築做為結合咖啡與展覽之空間使用,期能保留時光記憶卻也能賦予新生命;讓建物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就能讓老建物延續生命與重生。由於德興碾米廠位置與歷史背景特殊,穀倉改造計畫的啟動更背負了活化在地文化與記憶傳承的意義使命。
基於預算及空間需求考量,設計團隊不以原樣修復方式處理,而提出「Box-In-Box」的改造概念,並透過穀倉空間舉辦模型與圖面展覽方式,與地方鄉親溝通非典型設計提案;團隊希望維持穀倉空間的歷史質感,在完全保留既有穀倉鋼結構與磚造外牆的原則下,置入一個新的空間量體。
新建築的雙斜屋頂是對於舊穀倉形式的回應,入口處刻意脫開量體,退讓出天光撒下的虛空間,將視覺線性引導至後棟穀倉。新舊結構脫離錯置的設計,讓建築的新建行為是可逆的,也使穀倉建築保有了未來施作原樣修復的可能性,而產生了新與舊的空間對話。新建築量體與舊牆脫開,創造出可引入光線、植物及碎石的隙景空間,穀倉空間有了更多的虛實層次;舊有的磚牆質感反射織映在現代的玻璃框景之上;新舊鋼結構交錯界定出遊走路徑,也圍塑了一幅層疊歷史、現代與自然的生活風景。
竹田驛前「大和頓物所」,前身是創立於1942年的「德興米廠」,早期是鄰近區域稻米集散地,如今,已有80年歷史的大和頓物所已成為屯咖啡、屯記憶之處。
團隊7成是客家人的「力口建築」主持人利培安說,「活化絕對不是把它修好而已,要讓它可以用!」利培安認為,透過新的空間想法,可以保留舊的建築,同時,新的建築不可以與環境違和,也要讓人走進客家庄不再只看到老建築。
出身內埔的利培安,2015年與弟弟利培正、丁尺建築事務所黃卓仁建築師、大和頓物所執行長賴元豐等在地客庄青年共同合作,讓這處竹田車站前的老舊倉庫煥然一新。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