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筒子樓背後,都藏著包浩斯的影子

0
1431

文:李別水

2019年是包浩斯建築學院的建校百年慶。這所誕生於革命年代的學院及其引領的思潮,至今對現代人產生著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2019年是包浩斯建築學院的建校百年慶。而今,多數人只記得以它為名的設計風格。這個由德語Hausbau(建築)一詞倒置而成的校名,著重凸顯了它的現代主義血脈,和以其為誕生標誌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叛逆基因。

隔著久遠的黑白照,人們大抵能快速定位這個名噪一時的建築流派引領的美學趣味:玻璃鋼管混凝土,不加修飾的立方體,色調高冷的黑白灰。一百年前簡練明快的現代感,放在今天也能嗅到滿屏幕的未來氣息。

在此,不妨讓我們想像另一種場景。

出生在上個世紀的讀者,不少人還保留著關於筒子樓*的童年記憶:三至五層樓高的排式建築,老舊的使人溫暖的磚紅色,長長的走廊懸在外壁或位於樓道正中,一門一戶的小隔間彼此相鄰,擁擠而高度雷同的戶型複製著每個家庭的起居日常。

(筒子樓,也稱兵營式建築,即走廊式板樓,是中國大陸的一種城市居民樓結構,多建於1950-90年代,也有一些是在現有建築內部改建而來的。一般為3-6層建築,無電梯。橫截面為狹長的條形,兩端有樓梯。中間貫穿一條走道如筒子狀,因而得名。房間緊密排列在樓道的兩邊,一般為20平方米以下的一居室結構,沒有獨立的廁所、浴室、盥洗室或廚房。因此每樓設有公用盥洗室,一樓則是公用廚房和浴室、客廳等,有些較好的是每層都有,配置與宿舍基本相同。筒子樓裡,做飯、洗衣、存儲雜物等活動等加劇了居住擁擠的情況。住戶在堆滿雜物的樓道里,通過老化的電路使用電爐做飯,特別容易引起火災事故。 )

但你曾可想到過,即便破敗如此,它的背後也站著包浩斯的影子?

包浩斯建築學院創立於1919年,由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羅庇烏斯 Walter Gropius 命名。不過與大眾認知相反,充滿現代感的包浩斯風格其實並非源自設計師們前衛的美學趣味,而是源於當時德國的社會經濟。

1919年之於德國,是內憂外患的一年。

綿延五年的一戰結束,歐洲得以走向暫時和平。然而苦難戰爭的結束僅僅是另一場苦難的開始,戰敗的直接代價,是德國直接喪失數倍於國土面積的實質性領土,背上了報復性的也絕無可能負擔的戰爭賠款。德國國民經濟在重壓之下,釀成災難性的通貨膨脹。

對於任何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住房問題都是繞不開的老大難,對當日的德國更是如此。

一戰後的德國,距離德意志統一尚不足五十年,工業發展方興未艾,大城市吸引了不計其數的農村勞動力。戰爭結束導致大量士兵復員,近20萬移民遷回德國本土等待安置,短短兩年間德國新婚家庭數量劇增了1.5倍,更讓住房短缺雪上加霜。

‧ 1919年柏林街頭的士兵和水兵
1919年柏林街頭的士兵和水兵

戰後的德國城市集聚著難以負擔的龐大人口,城市房價之於大多數底層勞動者則望塵莫及,他們的生存狀況窘困不堪。

18小時工作制的背後,是多人合租一室,甚至要共枕一床,還常常因房租漲價到處搬遷。退役士兵帶著戰爭創傷回到國內,遊蕩不定,四處引起治安事件。

一連串的動亂讓軍閥和工業巨頭嗅到了不安,向來為資本家說話的經濟學家也先後為底層人民站台。早在19世紀末,德國經濟學家古斯塔夫‧馮‧施穆勒 Gustav von Schmoller 便發出危言警告:

有產階級必須從美夢中醒過來,他們必須看清楚:他們自以為自己做了了不起的犧牲,事實上無非是維持著最低限度的保險,讓社會不至於為瘟疫和革命所顛覆。倘若我們還不肯收手,還對大城市的下層人施以壓迫,讓他們繼續如禽獸或野蠻人一般蝸居,那麼該來的遲早都會來。
‧ 德國經濟史學家古斯塔夫‧馮‧施穆勒 Gustav von Schmoller
德國經濟史學家古斯塔夫‧馮‧施穆勒 Gustav von Schmoller

不加管制的住房問題會升級成社會危機,這是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的共識。改善工人的居住條件是統治階層需要全方位思考的問題。

建築界需要給出的答案,就是要找出一種適合大工業化時代的「新建築」,它既能夠維持城市化的高效率和高密度,又可以快速和低成本地大量複製,還要求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源和衛生條件,保證勞動者的體面生活。

建築功能的革新成為社會治理的緊迫課題,正如柯布西耶所說,「不搞新建築就要搞革命」,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

1918年冬,德國已經爆發過十一月革命,結局是德意志帝國倒台和魏瑪共和國建立。另一方面,德國的住房短缺問題尖銳到了不得不採用極端措施的程度。

1900至1920年間柏林的貧民窟
1900至1920年間柏林的貧民窟

1920年5月,魏瑪共和國政府頒布一紙極其嚴厲的《帝國房地產法案》,法案提出了一系列激進的主張,比如:弱勢群體和退役軍人的住房可由政府統一安排;禁止所有房產和地產的商業買賣,如需轉讓,則由政府定價收購;此外,對長期閒置的個人房產和地產,政府有權回收再分配。

《房地產法案》帶著為民置產的理想主義色彩,讓住房問題轉變成了魏瑪共和國的公共事業。接下來幾年陸續出台的法律著力限制房屋租金和房東權力。

1924年美國的道威斯計畫為德國經濟重新注入活力,幾針強心劑讓公共住房事業蒸蒸日上,迎來了黃金十年。20年代中期,德國建築界從事大眾住宅的社團多達4000多個,經濟刺激計畫興起的基建熱潮只用短短一年,就在數量上基本填補了全國的住房缺口。

包浩斯辦校的14年正好趕上德國公共政策的黃金時期。

1919年至1932年期間,德國建造了250萬套住房,八成由政府出資或補貼。公共項目的合作模式,多是由政府出錢出地,委託於包浩斯建築師,包浩斯學生參與設計,住房落成後由政府驗收並分配給住戶。

如此帶著計畫經濟色彩的模式,在20世紀初的歐洲聞所未聞。

設計者面對的業主不再是實際用戶,而是出資方,因此設計者主要考慮的因素就在於兩方面:

首先,要使建築最大程度合理化,達到工業時代新建築的要求;其次,給業主省錢。除此之外,倘若還有美學上的考量,那麼也要以前兩個因素為前提,在手藝和趣味上精挑細琢。


由此觀之,所謂的包浩斯建築,並不太可能擁有一種獨立的藝術風格。

事實上,包浩斯只是新建築運動諸多潮流的一個分支。同時代的其他建築師也做出過風格相近的類似建築項目,比如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在20年代中期設計的柏林住宅區,單從外觀上看,就與「包浩斯風」相差無幾:清晰的幾何結構,明快的配色,密集排布的使用單元。

Bruno Julius Florian Taut布魯諾‧陶特:「湯姆叔叔」住宅區,柏林,1926年
Bruno Julius Florian Taut 布魯諾‧陶特:「湯姆叔叔」住宅區,柏林,1926年

不難理解,在公共部門統籌的建設模式下,簡潔明亮、不加修飾的風格是多數建築師更願意採納的方案,而其中技藝精湛的佼佼者,更能夠精準地把握住和簡潔的工業化建築相融洽的藝術語言,這也成就了包浩斯學派的深遠影響。

其實早在1908年,阿道夫‧盧斯提出的著名論斷「裝飾即罪惡」,某種程度上就道出了包括包浩斯在內的新建築運動的美學綱領。

盧斯的命題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旨在批評19世紀矯揉造作的復古風格。他指責工業化的裝飾生產異化成為資本主義的剝削手段,意思無非是:那些嚴密細緻的雕塑裝飾費時費力,徒增建築成本,卻無助於使用功能,而這些成本最後又會加倍轉嫁到本就囊中羞澀的建築使用者身上。

柏林的新古典主義博物館上承古希臘遺風,固然氣勢磅礴,然而這樣的美學原則卻是絕然不可能適用於工業化時代的大眾建築的。在工業化和現代性的歷史潮流下,王公貴族的藝術必然要遜位於大眾化的經濟原則。

‧ 卡爾‧弗雷德里希‧申克爾:柏林博物館島,1824年

1926年,包浩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接手了德紹市政府委託的德紹南城住宅區項目,這是包浩斯理念用於實踐的一個典型。整個住宅區共有314棟聯排小別墅,用以解決中下層工人家庭的住房需求。

所有房屋嚴格地控制預算,用預製的鋼筋混凝土部件快速搭建完成,獨門獨戶的生活被緊湊合理地安排在了70平米的空間內。儘管室內擁擠,但每一棟別墅後院另外單獨配有400平米的生活花園,用來保障新鮮的空氣和充足陽光。

為了貫徹包浩斯精益求精的設計理念,格羅皮烏斯甚至還建議住戶選用包浩斯出品的經典家具,但住戶們嫌這些家具過於奇怪,最終也沒能找到一個買主。

‧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德紹南城住宅區,德紹,1926年

而即使這樣緊湊的住宅規劃,在格羅皮烏斯的繼任者漢斯‧邁耶看來,依然過於浪費。

邁耶的建築信條只關注「以大眾需求取代奢侈需求」,所以在真正的大眾看來,格羅皮烏斯搞的自帶花園的小別墅照樣是小布爾喬亞的奢侈品,並不是忠實的社會建築。邁耶這樣寫道他有些激進的建築理想:

真正的社會主義建築要求建築教育學的一種根本轉向。社會主義的建築理論是嚴格的科學,它要求把馬克思主義規律和無產者的意識形態融入到整個建築過程中。

1929年,邁耶時任包浩斯校長期間接手的德紹住宅區二期項目,正是所謂大眾建築理念的現實版本。

他主導設計的外廊公寓把18戶家庭安頓在同一棟樓的小隔間中,外側以走道相連,樓房配備完善的水電和供暖設備,48平米的套內面積按照精準的戶型規劃,基本滿足一個四口之家臨時居住的生活必需。

Hannes Meyer 漢斯‧邁耶:外廊公寓,德紹,1929年
Hannes Meyer 漢斯‧邁耶:外廊公寓,德紹,1929年

正因為高度合理的戶型設計,時至今日,這棟公寓依然深受打工者和學生租戶的青睞。磚紅色的外牆標誌著它是非典型的包浩斯,但對於中國讀者卻頗有幾分眼熟:它很可能正是前面提到筒子樓的最初原型。

這種公寓樣式在蘇聯乃至中國引起了廣泛迴響,成為不少社會主義國家解決工業化住房問題的一套優選方案,倒也算得上包浩斯學派的非典型遺產。

邁耶的小隔間公寓也提示了另一種住房解決方案。可供長租的小戶型套房在德國歷史的進程中磨合出了一種穩定的四角運行模式,使住房供應不再依賴於政府調撥的公共資金:

由企業化運營的大房東出資建房,建築師根據需求合理規劃,租戶簽約穩定長租,政府立法控制租金並保障租戶權利。因此直到今天,依然有相當高比例的德國人願意選擇長租安身。

至於漢斯‧邁耶本人,他在出任包浩斯校長兩年後,因為左派立場飽受壓力,無奈被迫辭職。1930年,邁耶一氣之下遠走蘇聯,繼續他的社會主義建築理想。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側,無數赫魯曉夫樓及其衍生物,即將在不久的未來沿著這條「包浩斯風格」的暗線拔地而起。

參考文獻:

1.Adolf Loos:Ornament und Verbrechen, Wien, 1908

2.Walter Gropius:Bauhaus Manifest, Weimar, 1919

3.Reichsheimstättengesetz,Berlin, 1920

4.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 Paris, 1923

5.Herbert Ricken:Der Architekt, Geschichte eines Berufs, Berlin, 1977

6.Florian Strob,Thomas Meyer: Bauhaus Dessau Architektur, Hirmer Verlag, Dessau, 2019

7.www.fluter.de/wohnen-damals-und-heute

8.www.dhm.de/lemo/kapitel/weimarer-republik/alltagsleben.html

9.www.bauhaus-dessau.de/de/architektur/bauhausbauten-in-dessau.html

10.www.planet-wissen.de/kultur/architektur/bauhaus/index.html

11.www.bauhaus100.de/das-bauhaus/werke/architektu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