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Louis Kahn、Lacaton & Vassal、日本的鄉村景觀實踐、C-Site新刊

0
1648

不定期挑選近期上架的、不同面向的專業書籍,關注現當代建築師作品、城市議題和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著作,其中不乏市面少見的品類。







標題
副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Louis Kahn
The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John Lobell
The Monacelli Press, 2020年6月出版
精裝, 203 × 254 × 23 mm
240 頁, 圖片豐富
英語

對於每個被Louis I. Kahn長久不衰的吸引力感染的人而言,細細觀察Kahn如何設計他的建築將讓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哲學,這正是本書想講述的。Kahn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富詩意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吸引力已經遠遠超出他的專業領域。在本書中,著名的Kahn研究專家John Lobell探索了Kahn對結構的關注,對材料的尊重,對程式的澄清和對細部的敬畏如何一起表達了一種整體的哲學。Kahn的作品明確傳達出一種「超凡的根源」,根植於一個仍在發出越來越多疑問的建築學基礎中。這些問題有關我們在光與空間中體驗的問題,甚至是我們如何適應這個世界。在本書中,John Lobell試圖揭示Kahn的建築是如何與人文關懷對話的。

本書對Louis Kahn 五座偉大建築(賓夕法尼亞大學理查德醫學研究中心,耶魯大學英國現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拉霍亞的薩爾克生物研究所,新罕布夏的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沃斯堡的金貝爾美術館)的剖析,Lobell為讀者清晰而細緻地呈現出這些建築的設計方法是如何呈現出Kahn的哲學,包括他多麼希望我們去體驗這些建築。本書涉及了人類對意識和創造力的普遍興趣的話題,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方和竣工環境中幸福的本質。








雜誌名
標題
發行時間
裝置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c-site.3: 他者的言語 Other
他者的言語 Other
da大 in print,2021 年 02 月出版
H245mm x W190mm x D10mm
膠版印刷+手工裝幀,137 頁
中英雙語

c-site以跨領域和跨領域的方式,圍繞某個主題進行物質和非物質角度的深度探討。以有機、順序的方式 (a → b) , (b → c) … (j → a) 展開,參與到其中的討論者 (a),向討論者 (b) 提出問題,(b) 在作答後再向名單中的下一位對話者進行提問,以此類推,由此來實現一個更加自然且更加自主的對話形式。本期對話參與者有建築師門脅耕三、中村竜治、能作文德、澤田育久、藤野高志,藝術家Olivier Goethals、蓮沼執太、Marc Nagtzaam,出版人佐久間磨和攝影師澤田育久。
本期對話的主題是「他者」。在新物質的加入或場景的改變時,「他者」的尺度、距離、形態、複雜程度也正在不斷被干擾著。從內部和外部分別來觀察「他者」將產生怎樣的結果?主體是否可與「他者」重合、置換或相互作用?如果邊界被弱化,應該如何定義「他者」?事物的原始性質和「他者」的性質可以進行置換嗎?「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是一種謊言嗎?時間形態的「他者」與空間形態的「他者」可以共存嗎?書籍的設計也對應「他者」的主題,在色彩、材質、印刷上探索了主體與他者的鏡像關係,裝訂結構也強調書籍內容之間的對應和共通的關係,將整個對話合併成一冊,用來自不同對話者的圖片劃分章節,圖片被分散在對話之間,作為間隔和距離,也形成了作為他者的彼此之間非常微妙的差異和關聯。


建築師的話







 

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Freedom of Use

Anne Lacaton, Jean-Philippe Vassal

Sternberg, 2015年8月出版

平裝, 13.5×21 cm

96 頁, 15 幅黑白圖片和 13 幅彩圖

英語

這本題為《Freedom of Use》的小冊子是密斯獎得主、法國建築師事務所Lacaton & Vassal的兩位主持建築師2015年3月在哈佛講座的實錄,也是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與Sternberg合作出版的Incidents系列中的一種。Anne Lacaton和Jean-Philippe Vassal以讓居民享有充分自由的開放式設計而聞名。他們研究並歸納住宅的現狀,提高密度但不壓縮個人空間,增加用戶流動性、可達性以及選擇權,而最重要的是——不拆任何東西。《Freedom of Use》反映了這些核心價值,呈現了Lacaton Vassal作品的動線型敘事,藉由累積、增加和擴展的過程,建築師講述了已竣工和未竣工的作品,從Niger的一所由樹枝構成的房子,到規模宏大的南特建築學院;再到一座廣場——經過幾個月的研究,他們的提案是:什麼都不做。本書的圖文編排呼應了Lacaton和Vassal的空間加倍原則:黑白外景照片與文字並置貫穿全書,而每件作品的內景彩色照片集中出現在書末。[數量有限]


鄉村景觀實踐







 

標題

副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Before, After Image

Koshirakura Landscape 1996-2006

Shin Egashira

AA, 2011年出版

平裝, 210 x 270mm

228頁, 圖片豐富

英語

每個暑假,AA建築學院的Shin Egashira(江頭慎)都會組織一個在東京北部山區偏遠村莊的工作營。

所以每到夏天,一群外來青年來到這個村子,成為當地81個年長居民生活裡的一部分。在這三週裡,他們佔據空蕩的校園,參觀居民們的家,幫助村民一同籌辦年度儀式,如除草日和楓樹節。這些年輕人離開前,會留下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的一座構築物。過去的十年就見證了這些非凡的、異常優美的構築物在村子裡被搭建出來並逐漸增多的過程。它們的名字也暗示了它們的奇特:西瓜平台、巴士收容所、屋頂200、節日汽車、Azumaya、觀星平台……一些構築物在2004年的中越地震(Mid-Niigata earthquake)中被毀,但全都以照片、圖紙和記錄整個過程的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一些學生和村民的日記摘錄,或詩意的,或幽默的,也與Shin Egashira的文字一起被收錄於此書中。[絕版書數量有限]


地方創生

 

標題

副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直島誕生

地區再生×企業營銷×藝術實驗,從荒涼小島到藝術聖地的30年全紀錄

秋元雄史

城邦-臉譜, 2019年出版

平裝, 21 x 14.8 x 2.5 cm

352 頁

繁體中文

不只從日本國內,訪客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這座號稱「一生至少想拜訪一次的地方」,位於瀨戶內海上的小島──直島。雖然是人口僅有三千的小小島嶼,卻滿佈著草間彌生、宮島達男、安藤忠雄等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堪稱「現代藝術的聖地」。這樣一個放諸全球獨樹一格的地方,是為什麼,又以何種方式打造的呢?

直島誕生的脈絡與其知名度相反,直至今日幾乎無人講述,現在終於由一九九一年起的十五年間,在倍樂生負責直島計畫,開創「家Project」、地中美術館等劃時代藝術作品和美術館的推手,依循親身經驗完整說明。這也是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十年、現為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館長的秋元雄史,自二〇〇六年離開直島後首度談及直島計畫。

在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裡,有著處於黑暗之中也從未放棄,不顧一切持續挑戰的一人之姿,苦戰到最後所創造的是,承受無數荒謬,得以超越時代流傳的奇蹟般的藝術作品。


類型學







 

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Unresolved Legibility In Residential Types

Clark Thenhaus

Applied Research & Design, 2019年11月出版

平裝, 203 x 254 x 15 mm

250 頁

英語

建築的「易讀性」除了需要建築外表在視覺層面的清晰,比如形式、空間和材料構成能被理解,還需要在社會、文化和政治歷史層面有一定程度的清晰度。雖然「易讀性」此一詞語傳達了一種確切的或者客觀條件得意思,但在建築學中的「易讀性」卻是非常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的易讀性在住宅中尤為明顯,這也是本作品所探究的根本。該作品經過深度調研,用圖像表達了十種住宅類型的形式、空間和歷史,由此提出了對美國住宅建築的新解讀。

也許沒有哪個建築類型比「住宅」被書寫得更多了。作為一個在建築話語、文化反思和實驗中長期被關注的主題,住宅代表了建築與更廣泛的文化現象的交匯處。住宅容易更新換代、重新想像,但也理應需要如此。作為一種建築類型,它反映了不斷轉變的社會價值觀,和這種轉變所需的持續的意義重構。這些社會、文化、政治與脈絡的環境在易讀性的名義下最好被評估。這可能一開始像是客觀承諾的事,但建築的易讀性是不明確的,揭示了建築表達與泛文化環境之間的交互狀態。


歷史和理論







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X-ray Architecture

Beatriz Colomina

Lars Müller, 2019年出版

精裝, 15 × 20 cm

200頁, 277 幅插圖

英語

普林斯頓大學建築與歷史理論教授Beatriz Colomina一直在挑戰著我們對現代建築的傳統印象和迷思。掩藏在現代建築充滿理性、秩序與英雄人物的主流敘事的背後,是關於疾病、流言、大眾媒體、戰爭技術、宣傳機器等等密不可說的故事。在她的新書《X光建築》中,Colomina回顧了從維特魯威時代開始建築與身體的緊密關聯,並重新挖掘了現代建築的發展與當時對結核病的研究及其診斷工具X射線密不可分的聯繫。X射線技術、X光美學,以及對健康的追求和對傳染病的恐懼共同構建了現代建築的形成、表現以及敘事,並引發了私密與公共的巨大轉變。正如桑塔格所說,疾病在現代建築中也從直接的設計考量轉變為一種隱喻,被想像為柯比意的健身房、Fredrick Kiesler的子宮、Richard Neutra的診療室,以及Eames夫婦的「休克吸收器」。


群島策劃





標題

副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叢衣集

歷史空間與空間歷史中的中國古代城市

沈暘

同濟大學出版社‧光明城, 2021年1月出版

平裝, 16開

272頁

中文

本書是關於古代城市研究的文集,全書以三百多幅照片和圖解,結合生動的歷史背景資料以及大量參考文獻和著述,呈現出古代城市豐富的人文內涵——統治者圍繞孔廟所進行的行禮活動、科考前後試子在城市中的公共活動、孔廟和城市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明清兩代徽商與城市尤其是文化教育機構發展的關係、政權的更替以及防禦要求下城市的發展等等;探討了歷史城市在今天的保護和有機更新問題——如何保護歷史城市的風貌並進行有機更新,歷史城區的高度控制問題,歷史遺蹟的保護、展示和景觀提升,等等。本書作者沈暘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標題

副標題

作者

出版時間

裝幀 開本

頁數 圖片

語言

叢問集

禮儀秩序與社會生活中的中國古代建築

沈暘

同濟大學出版社‧光明城, 2019年9月出版

平裝, 16開

288頁

中文

本文是關於古代建築研究的文集,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禮儀秩序與社會生活的歷史背景中,分別呈現了孔廟、會館、鎮廟、社稷廟、晉祠等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歷代變遷、形態規制等。全書以三百多幅照片和圖解,結合生動的歷史背景資料以及大量參考文獻和著述,呈現出古代建築研究豐富的人文內涵。

對於具體的建築類型,不僅有空間形態的解析,事件前因後果的梳理,也從深層的意識形態根源去溯源,描述出上至統治階層,下至普通百姓的精神訴求和物的呈現,並試圖尋求它們在當代建築、風景實踐中的現實意義。本書作者沈暘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