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永恆詩篇:密斯·凡德羅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歷經三段生命,續寫建築傳奇

0
441

建築的生命詩篇:范斯沃斯住宅的三重奏

由現代建築巨擘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操刀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The Edith Farnsworth House),自1951年竣工以來,便展開了其多舛卻又精彩的生命歷程,宛如一首由三個樂章構成的建築交響曲。

第一樂章以其最初的主人伊迪斯·范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為名,記錄著私人住宅的歲月靜好;第二樂章則由彼得·帕倫博勳爵(Lord Peter Palumbo)接手,為這座建築注入了獨特的個人風格;而第三樂章,也是其當前的狀態,則由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及伊利諾伊州地標組織(Landmarks Illinois)共同守護,並於2004年開放公眾參觀,使其成為一座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建築地標,供後人景仰。

延伸閱讀

鋼鐵、玻璃與情感的糾葛:范斯沃斯住宅不止成就了建築,更是密斯與屋主范斯沃斯之間複雜關係的縮影
從純粹形式窺幻化自然,范斯沃斯住宅 Farnsworth House/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水患的試煉與守護者的堅持

在漫長的歲月中,范斯沃斯住宅曾多次面臨洪水的侵襲,其中以1996年及2008年的水患最為嚴重,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害,也因此啟動了多次的修復工程。面對水患的威脅,曾有將住宅遷移至高地的提議,但此舉卻引發了許多討論與反對聲浪。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基金會的資深保存建築總監馬克·斯托納(Mark Stoner)便指出,這座住宅的選址有其特殊的意義,一旦遷移,便會失去其原有的脈絡與存在的目的,淪為一件單純的藝術品,失去其作為「家」的本質。此言擲地有聲,點出了建築保存的核心價值。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Photo: Carol Highsmith;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
(Photo: Carol Highsmith;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

地景的呼喚與建築的回應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築史與保存學教授米開朗基羅·薩巴蒂諾博士(Michelangelo Sabatino)在其著作《伊迪斯·范斯沃斯住宅》(The Edith Farnsworth House)中,亦強調了密斯·凡德羅在設計這座住宅時,與周圍地景的緊密連結。他指出,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鄉間住宅,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書中的航拍照片便可看出,住宅巧妙地隱藏在樹林之中,與自然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密斯·凡德羅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呼應,可謂「天人合一」的絕佳詮釋。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玻璃帷幕下的現代性思考

范斯沃斯住宅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便是其大面積的玻璃帷幕,這些玻璃與鋼框架共同構成了建築的主體結構,展現了現代建築的簡潔與通透。然而,這些玻璃在修復過程中卻面臨了諸多挑戰。由於玻璃容易因水患及鋼框架的腐蝕而受損,因此本次修復工程的重點之一便是更換這些玻璃。然而,如何在符合地標建築規範的前提下,更換既能維持原貌,又能提升安全性的玻璃,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考驗著修復團隊的智慧與專業。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范斯沃斯住宅更換玻璃的決策

馬克·斯托納(Mark Stoner)坦言,原先使用的拋光平板玻璃,以今日的標準來看,確實存在相當程度的危險性。這種玻璃一旦破碎,會裂成尖銳的碎片,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因此,他們決定趁此機會更換這些玻璃,並仔細清理框架。這項決策的背後,除了安全考量外,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建築的責任。他們必須在維護建築原始風貌的同時,也確保參觀者的安全。兩權相害取其輕,在安全與歷史原貌之間,他們選擇了以安全為優先考量,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歷史建築的另一種守護方式。

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作為地標建築,在玻璃更換的美學方面,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必須事先獲得伊利諾伊州地標委員會(Landmarks Illinois)的產權委員會的書面許可,該委員會明確要求,更換後的玻璃在外觀上必須盡可能與原件一致,同時也要盡量降低破損的風險。基於這些考量,使用較厚、具有隔熱效果,但會影響住宅通透性的玻璃,便不在考慮之列。斯托納表示,這項規定雖然增加了更換玻璃的難度,但也確保了這座建築的歷史風貌得以完整保存,讓後人得以一窺這座現代建築經典的原始樣貌。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Photo: Cemal Emden; digital restoration by Modernist Collection)

兼顧歷史原貌與現代安全考量

馬克·斯托納(Mark Stoner)表示,考量到歷史建築保存的責任,以及對這棟建築的維護管理,他們必須盡力維持建築最初建造完成時的樣貌。因此,在玻璃的更換上,他們並未選擇將原有的拋光平板玻璃重新裝回,而是決定採用規格與原玻璃相符的新式強化玻璃。

這項決定背後,有著多重的考量。從歷史保存的角度來看,他們肩負著保存這棟建築原始風貌的重責大任,必須盡可能忠於原著。然而,時移事往,今非昔比,現今的玻璃製造技術已不再生產這種拋光平板玻璃。這其中有安全上的因素,也有生產方面的考量。

斯托納進一步說明,他們所安裝的新玻璃,在規格上與原有的玻璃完全相同,包括四分之一英寸的厚度。為了尋找符合這些嚴格要求的玻璃,他們必須求助於專業的玻璃製造商。最後,他們找到了位於多倫多北部的一家名為AG Nora的玻璃製造廠,委託其特製這批玻璃。這家公司以專業的技術與經驗,順利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讓范斯沃斯住宅得以重現昔日的光彩。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合作,才能克服各種挑戰,完成重要的歷史建築修復工作。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建築的永續與文化的傳承

范斯沃斯住宅的修復工程,與2024年6月在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園舉行的住宅開放參觀20週年慶祝活動同期進行,更增添了其歷史意義。這座建築不僅是密斯·凡德羅的經典之作,更是現代建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透過不斷的修復與維護,范斯沃斯住宅得以繼續屹立於世,向世人述說著其獨特的建築語彙與文化價值,也讓我們看到了建築的永續與文化的傳承,是如何透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得以實現。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藝文薈萃輝映歷史建築,范斯沃斯二十週年慶典盛大展開

2024年6月,一場別具意義的慶祝活動在伊利諾理工學院(Illinois Tech)校園內的SR皇冠中心(SR Crown Center)盛大舉行,這場盛會不僅慶祝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對外開放20週年,更適逢薩巴蒂諾(Sabatino)的著作付梓出版,可謂雙喜臨門。

這座由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擘劃的經典之作,自開放以來,便吸引了無數建築愛好者及藝文人士前來朝聖,如今適逢20週年,更以藝文展演及新書發表的雙重慶典,為這棟建築的歷史篇章再添一筆。這場活動不僅是對過去20年的回顧與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期許范斯沃斯住宅能持續以其獨特的建築語彙,啟發後世,歷久彌新。這也應驗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成語,前輩建築師的智慧結晶,如今得以讓後人瞻仰、學習,實為一大幸事。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Image credit: Courtesy of Farnsworth House)

自然文化交織藝術饗宴,系列活動展現建築多元面貌

為了延續范斯沃斯住宅開放二十週年的慶祝熱潮,「自然+文化」(Nature+Culture)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的導覽、活動及特別企劃,讓大眾能更深入地認識這座建築的歷史與文化意涵。目前正展出兩項引人入勝的展覽:一是貝緹茲·莫拉萊斯(Beatriz Morales)的「卡利普索」(Calipso)展,展期至12月8日;另一則是戴維·華萊士(David Wallace)的「地景與光」(Landscape and Light)展,展期則延長至2024年12月。透過這些多元的藝文活動,范斯沃斯住宅不僅展現了其作為建築地標的價值,更成為一個匯聚藝術、文化與自然的平台,持續以不同的面貌,與大眾進行對話,豐富人們的生活。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