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防震新突破!株式會社 Laboro.AI 偕同株式會社大林組開發「制振系統」,以人工智慧抵抗地震,強化學習應用於結構工程,守護建築物安全

0
22

日商 Laboro.AI 攜手大林組,以 AI 驅動建築結構制震技術革新

總部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的株式會社 Laboro.AI,專精於客製化人工智慧解決方案「カスタムAI (Custom AI)」的開發及導入諮詢。該公司日前宣布,為日本營造業巨擘株式會大林組提供人工智慧開發支援,雙方合作開發的「構造體的制振系統」已取得專利,此系統將為地震頻繁的日本,提供更安全、安心的居住環境。此系統可以感知到地震發生,並做出相應的動作。日本營造業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2022 年的市場規模約為 50 兆日圓。

強化學習演算法導入,人工智慧動態調控主動式質量制震裝置 (AMD)

「構造體的制振系統」之核心技術,在於利用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演算法,讓人工智慧可以自主學習並動態調整主動式質量制震裝置 (Active Mass Damper, AMD)。此技術利用感測器蒐集建築物的振動數據,人工智慧再根據這些數據,不斷試錯、學習,進而找到最佳的控制策略。主動式質量制震裝置 (AMD) 是一種利用電動馬達或其他驅動裝置,主動控制質量塊運動方向與大小,進而減少建築物震動的制震技術。與過往的被動式質量制震裝置 (Passive Mass Damper) 相比,有更好的制震效果。

有別於過往技術,AI 自主學習,迅速消弭建築物震動

過往的制震系統,多半仰賴工程師事先設定好的規則,較難以應對各種不同的地震型態。「構造體的制震系統」可以讓人工智慧透過不斷學習,可以更精準地預測建築物的反應,並迅速計算出制振裝置的最佳運動模式,在短時間內有效消弭建築物的震動。這項技術突破,將大幅提升建築物的安全性及居住舒適性,對於地震頻繁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此系統可以更迅速地應對地震的危害,並能減少人員的傷亡、保護民眾的財產安全。

產學合作,自 2019 年迄今,Laboro.AI 持續支援大林組研發創新

株式會社 Laboro.AI 與大林組的合作始於 2019 年,多年來雙方持續投入資源,不斷精進此制震系統。株式會社 Laboro.AI 強調,該公司在支援客戶研發時,並非以黑盒子 (black box) 的方式提供技術,而是採取「伴走」的模式,與客戶並肩作戰,並將技術細節完整地讓客戶了解,讓客戶可以自主操作、維護及更新系統。株式會社大林組是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在日本國內及海外承攬了許多大型的工程,例如:晴空塔、東京車站等。

專利技術公開,推動建築安全邁向新里程碑

這項創新技術已於 2024 年取得專利,專利號碼為特許第 7573190 號,專利名稱為「構造體的制振系統」。株式會社大林組與株式會社 Laboro.AI 為此專利的共同持有人。這項專利的取得,可望加速此技術於實際工程的應用,推動建築安全邁向新的里程碑。這套系統也可以安裝在新建築或舊建築,對於改善都市的防災能力,有很大的助益,並可以為營造公司帶來更多商機,並增加就業機會。

展望未來,人工智慧驅動的建築安全系統

展望未來,株式會社 Laboro.AI 將持續投入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並積極與各產業龍頭合作,推動人工智慧的應用。「構造體的制振系統」這項專利技術,僅是該公司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建築安全領域的開端。他們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為社會大眾打造更安全、安心的生活環境。而此公司也將持續推動人工智慧於各產業的應用,並為日本的產業發展,做出貢獻。人工智慧與營造業的結合,會為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專案案例

建築結構的制震控制

高樓建築結構安全的核心:應用制震科技守護都市天際線與人命安全

現代都市中,摩天大樓等高層建築物林立,然而,這些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必須面對地震以及強風所引起的振動,因此,為了確保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及居住的舒適性,各種制震技術應運而生。所謂的「制震技術」,顧名思義,便是控制結構物振動的關鍵技術,藉由安裝在建築物內部的裝置,減緩、吸收振動的能量。

這些裝置中,常見的例如:質量阻尼器 (Mass Damper),這些裝置好比建築物的心臟,默默地守護著結構的安全。在地震或強風來襲時,能有效降低建築物的搖晃幅度,確保使用者的安全與舒適。就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舵手,引領著船隻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平穩前行,制震技術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為建築物提供穩定安全的保障。

制震技術雙璧:被動式制震與主動式制震技術

當前制震技術主要有兩大類型:被動式制震 (Tuned Mass Damper, TMD) 與主動式制震 (Active Mass Damper, AMD)。被動式制震猶如一位沉穩的武者,以不變應萬變,不需外部電力驅動,單純藉由質量阻尼器本身往復擺盪,與建築物的振動產生共振,進而抵消振動能量,達到制震的效果。而被動式制震的特性,讓維護成本相對較低。

另一種技術:主動式制震 (AMD),則像是一位靈活的舞者,以動制動,透過感測器即時偵測建築物的振動,並迅速地計算並輸出控制訊號,藉由電動馬達驅動質量阻尼器產生反作用力,主動地抑制建築物的振動。如果把被動式制震比喻成一位沉穩的武者,那麼主動式制震就像是一位靈活的舞者,透過更為精密的控制,抵消了建築物的搖晃。主動式制震技術的制震效果更為顯著,提供建築物更全面的保護。

左:TMD被動式制震,不使用電力,以質量阻尼器隨振動被動運動來抑制建築物的晃動<br>右:AMD主動式制震,透過感測器偵測振動,並驅動質量阻尼器進行反向運動,以主動方式抑制建築物的晃動。
左:TMD被動式制震,不使用電力,以質量阻尼器隨振動被動運動來抑制建築物的晃動
右:AMD主動式制震,透過感測器偵測振動,並驅動質量阻尼器進行反向運動,以主動方式抑制建築物的晃動。

開發歷程

大林組與 Laboro.AI 雙方菁英盡出,合作開發能提升結構安全的主動式質量制震裝置 (Active Mass Damper, AMD) 系統,並以人工智慧賦予此系統更上層樓的效能。這項別開生面的開發案,結合了虛擬環境模擬與實際場域測試。

首先,由 Laboro.AI 陣中的機器學習工程師,以物理計算為基礎,建構出模擬環境,並於此虛擬環境中,讓人工智慧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學徒,反覆試驗,進而找出能有效控制振動的法則。隨後,研究團隊將陣地轉移至大林組技術研究所,利用所內特別建造的橋梁作為實證場域。

他們讓人員於面上行走,模擬真實世界中會產生的振動,並以此數據,驗證人工智慧制震系統於真實環境下的控制效能,如同在實驗室反覆驗證,務求其穩定性,這項技術的突破,替建築結構安全領域,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本次開發的定制AI系統使用了「強化學習」作為學習演算法。強化學習是一種讓AI通過不斷試錯來學習最佳行動策略的演算法,與傳統的「有監督學習」和「無監督學習」相比,強化學習不需要參考教師數據,而是自動化地學習行為模式。

在強化學習中,學習主體被稱為「代理人」(Agent)。代理人觀測環境的狀態,並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根據行動結果獲得獎勵,從而不斷優化行為模式。本次研究中,代理人通過觀測橋樑的振動(環境狀態),學習如何操作質量阻尼器(行動),以更有效地減少振動。

由於強化學習需依賴模擬環境等條件,因此傳統上很少用於實際產業應用。然而,本次研究成功結合神經網絡與強化學習技術,實現了突破性的成果。

另闢蹊徑:人工智慧自主學習的關鍵,強 化學習演算法的制震應用

本次雙方共同開發的客製化人工智慧 「Custom AI」,於學習演算法中,使用了「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技術。相較於機器學習領域中較為人熟知的「監督學習 (Supervised Learning)」與「無監督學習 (Unsupervised Learning)」,強化學習可謂獨樹一幟;「監督學習」與「無監督學習」都需要事先準備大量的資料作為訓練的素材,而強化學習不需要事先提供範例資料,此演算法讓人工智慧宛若初生之犢,可以自行摸索,從經驗中學習,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導。強化學習是讓人工智慧在環境中,透過嘗試錯誤,累積經驗,進而找出最佳的行動策略,不需要仰賴事先準備好的範例資料。

自主學習的奧秘:從獎勵機制中精益求精的強 化學習主體

在強化學習的架構下,人工智慧系統中存在一被稱為「Agent」的學習主體,此主體會觀察所處環境的狀態,並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根據行動的結果,人工智慧「Agent」會獲得相應的「報酬 (Reward)」,並依據這個獎勵機制,調整、優化行動策略,讓日後的表現更為出色。

人工智慧透過不斷地嘗試、學習、調整,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達成設定的目標。在本次的合作中,人工智慧「Agent」便是透過觀察橋梁的振動 (狀態),並透過控制質量制震裝置的動作 (行動) 來抑制振動,並從中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達成任務。儘管強 化學習需要仰賴虛擬環境進行模擬,在實際應用上,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在雙方團隊的努力下,將強化學習與類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結合,終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可謂開花結果。

實驗結果

經過約2萬次模擬實驗(每次模擬持續3秒),結果顯示AI對質量阻尼器的控制效果顯著。下圖中,藍線代表橋樑的振動,紅線則為AI控制下質量阻尼器的運動。紅線的運動能有效減少藍線的振動幅度,顯示AI能在短時間內顯著抑制振動。

這些模擬結果被應用於實際橋樑系統,並對人員行走引起的振動進行了比較。下圖中,黑線代表無控制情況,綠線為傳統AMD技術的控制效果,紅線則是本次強化學習AI的效果。結果顯示,AI技術的振動抑制效果達到傳統技術的一半以下。

未來應用

本次研究成果不僅限於建築物的振動控制,還可應用於其他引起振動的機械設備,例如:汽車、鐵道等公共交通機構、導體製造設備等對振動敏感的生產機器、需要對抗空氣阻力振動的航空航天技術。

此外,本研究基於「反饋控制」技術,未來可拓展至以下領域的即時控制系統:吊車控制、工廠製程控制 、空調系統調節、製造機器人操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