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現代主義之誕生:在磅礡的建築中尋找神性
在過去五年間,建築攝影師Jamie McGregor Smith以其獨到的視角,捕捉歐洲各地的粗獷主義(Brutalism)與現代主義教堂。他的建築攝影作品集《Sacred Modernity》(神聖的現代主義)中,選出了十二座他最為鍾愛的教堂。這本書包含了一百座教堂的一百三十九幅照片,這些建築大多數建於戰後時期,分布於義大利、德國、奧地利、波蘭和英國等國。

破格之美的探索:粗獷建築的挑戰與魅力
Jamie McGregor Smith在解釋他的攝影動機時說道,許多人對粗獷主義建築的思考挑戰性和非傳統特質感到驚奇。他指出,當人們初次遭遇這些粗獷主義教堂時,常從懷疑轉變為欣賞,這些建築不僅展現了獨特的美學,還展現了建築創新的力量。
重新發現被遺忘的空間:從維也納的沃特魯巴教堂開始
這位攝影師的探索之旅始於他拜訪了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沃特魯巴教堂(Wotruba Church),這次經歷激發了他對現代主義教堂建築的熱情。從那時起,他致力於發掘更多類似的教堂。Jamie McGregor Smith表示,許多這樣卓越的空間在建築界並不被充分欣賞,而且通常在當地社區也鮮為人知。

從納粹兵營到宗教藝術地標:沃特魯巴教堂的蛻變歷程
沃特魯巴教堂(Wotruba Church,德文:Kirche Zur Heiligsten Dreifaltigkeit,英文:Church of the Most Holy Trinity)位於維也納的利辛區。這座天主教教堂於1974年8月動工,並於1976年10月完工,由奧地利著名雕塑家Fritz Wotruba擔綱概念設計,因此教堂的名字也與他有關;教堂的興建由Margarethe Ottillinger發起,奧地利建築師Fritz Gerhard Mayr完成製圖及文件。Margarethe Ottillinger選擇了前納粹兵營的遺址,並希望新教堂在當時日益世俗化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做出大膽的宗教和藝術宣言。Fritz Wotruba在教堂完工前去世,後續工作由Fritz Gerhard Mayr接手監造。
教堂的設計靈感來自法國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以粗獷主義風格(Brutalism)建造。教堂由152塊混凝土塊構成,沒有明顯的對稱結構,採用透明玻璃窗提供自然光線。祭壇由人造大理石製成,青銅十字架則是Fritz Wotruba為德國布魯赫薩爾(Bruchsal)的霍夫教堂(Hofkirche)設計的複製品。

挑戰傳統教堂形式:透過攝影集看到粗獷與現代主義的大膽革新
Jamie McGregor Smith的建築攝影作品集《Sacred Modernity》中的教堂呈現出雕塑般的混凝土形態,打破了傳統教堂通常以十字形平面規劃的模式。這種趨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於脫離過去傳統建築風格的追求。Jamie McGregor Smith指出,與傳統教堂透過經典設計喚起熟悉感和敬畏感不同,粗獷主義和現代主義教堂以其大膽、樸實和挑釁的美學挑戰這些規範。

位於特里斯特的神聖建築:蒙特格里薩教堂
蒙特格里薩教堂(Tempio Mariano di Monte Gris),這座羅馬天主教朝聖教堂坐落於特里斯特市(Trieste)北部,海拔300公尺的喀斯特高原邊緣,成為一個顯眼的地標。教堂俯瞰著曾經的奧匈帝國新古典主義港口以及蔚藍的亞德里亞海,壯麗的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教堂的建造由1938年5月16日起任職特里斯特與科佩爾主教的安東尼奧·桑丁(Antonio Santin)倡議而起。1945年4月30日,目睹納粹德國佔領者與國家解放委員會之間的暴動,他許下了若特里斯特免於毀滅,便建造一座教堂的誓言。隨著城市得以倖存,1959年,桑丁獲得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許可,建造一座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朝聖教堂,象徵和平與人類的團結。教堂紀念四件事:1959年9月13日對聖母無玷之心的奉獻、1945年4月30日特里斯特的拯救、1945年陣亡和失蹤士兵的記憶以及義大利流亡者的回憶。
蒙特格里薩教堂的設計與建造歷程
蒙特格里薩教堂由義大利建築師安東尼奧·瓜奇(Antonio Guacci)設計,根據桑丁的草圖進行構思。其三角形結構應喚起字母「M」,象徵著聖母瑪利亞。教堂於1963年至1965年間建造,1959年9月19日奠基石首次安放,並於1966年5月22日由桑丁主教正式啟用。1992年5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親臨教堂,2010年進行了修復工程。
這座教堂設計時,運用了古典美學的規範:黃金分割、歐拉三角形以及數學的美麗比例,結合了模組化、自支撐的設計,使用等腰三角形模組,以三角形格子梁形成穩定的結構系統。教堂的玻璃牆使得內部與天空、海洋和周圍植被形成了連續的光影效果。下層教堂的光線設計與幽暗的氛圍交織,邀請信徒進行反思和靜默禱告,展示了建築師對於宗教空間的深刻理解與創新詮釋。
以創新對抗傳統象徵:新時代的宗教建築象徵意義
在描述現代主義和粗獷主義教堂的特點時,Jamie McGregor Smith強調這些教堂在宗教象徵的裝飾元素上做出了創新。不再是傳統的宗教符號,而是透過建築的材質和形狀來喚起相同的情感。「傳統的繪畫、工藝和雕塑,曾經裝飾中世紀和巴洛克教堂,以提升神性的力量和美感,現在則由無重的抽象形態取代,這些形態得以通過鋼鐵和鋼筋混凝土實現。」他補充說明,這種從傳統象徵轉向創意表達的變革,避開了天堂與地獄的超自然敘事,轉而擁抱材料本身的地球品質。
神聖空間的重新詮釋: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
聖地通常具有原始的洞穴形狀,反映了地球和石材的固有特性,同時工業和軍事建築的影響,將教堂內部轉化為堡壘般的避難所。Jamie McGregor Smith描述了這種空間的轉變,將它們比作不僅是神的棲息之地,也是人類尋求精神安寧的庇護所。
從建築設計到歷史見證:華沙聖道明教堂的非凡旅程
華沙聖道明教堂(Saint Dominic’s Church in Warsaw,Kościół świętego Dominika),由波蘭建築師瓦迪斯瓦夫·皮恩科夫斯基(Władysław Pieńkowski)設計,簡樸的內部空間是這位建築師作品的典型代表。皮恩科夫斯基在他的宗教建築設計中,追求消除可能分散信徒注意力的元素,力圖以純粹的形式讓建築本身幫助集中精神。這座教堂是道明會修道院的一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1936年。位於華沙斯盧熱維(Służewo)的修道院,由賈謝克·沃羅涅茨基神父(Father Jacek Woroniecki)倡導創建,並於1936年奠定了寺廟的基石。
儘管奠基石早早放置,建設卻在數十年後才真正開始。瓦迪斯瓦夫·皮恩科夫斯基(Wladyslaw Pienkowski)在1982年至1983年間著手設計這座教堂。這位建築師曾師從馬雷克·萊卡姆(Marek Leykam),後者是波茲南奧克朗拉克(Okrąglak in Poznań)的設計者之一。教堂的建設則經過了十年的等待才得以實現。
皮恩科夫斯基設計了多座教堂,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現代主義的推崇。他主張使用純粹的形式,使建築本身成為信徒集中精神的助力,而非分心的來源。華沙聖道明教堂的設計靈感來自哥德式風格,透過其高聳的形式和磚砌的外牆得以呈現。這座建築的內部設計極為壯觀,主要元素為鋼筋混凝土肋骨,支撐著高聳的拱形天花板。主祭壇上方設有天窗,使柔和的光線灑入內部,增添了神聖的氛圍。
跑去看其中之一,很棒,真的是建築史案例中的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