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系列講座 跨文化建築教育:從美國東西岸、日本與英國的經驗反思

0
184

《聚變》展覽專題系列講座第四場談「建築教育」、「建築體制」、「建築學院」,邀請到4位分別經歷了美國東岸、西岸、日本英國的教育體制,一同反思當下台灣的建築教育。

主持人龔書章將本次議題分成兩個主題: #在內化與前瞻之間建造 以及 #實驗與前衛的時代切面, 希望探討建築師的養成,不僅能回應社會關係,也能透過藝術創作與思想,往內在反思,引導觀眾共同追尋建築教育在個體生命歷程、產業整體發展的樣貌。

與談人謝宗哲以「日本的經驗與台灣的嘗試」為題,分享了在求學期間,產學合作的經驗,更透過實驗性策展,讓建築教育對象不限於校園內的學生,還可滲入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藉此經驗的觸發,參與了忠泰美術館開館展 #HOME2025: #想家計劃 的展覽策畫。

與談人沈庭增則以「在建造以前的建造」為題,分享了學生時代深受影響的繪畫作品,提出畫畫就像建築人的冥想,在一張紙上拿著一支鉛筆便可開始,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所有一切的源頭。更以此經驗來教導學生,「如果想要飛行,就會想要學開飛機」簡單明瞭的比喻,說明在繪畫過程中觀察事物的內在架構與情感,找到建築的動力,做一個真正的建造。

與談人 Jenny Wu任教於南加州建築學院 SCI-Arc,提及這所學校非常支持和認同:建築是有義務要推動文化進步的學科,不論是教職員還是學生,都是年輕設計師和思想家。課程沒有通用的教學法,更多的是實務操作與設計研究,且經常能接觸到應用在產製和設計的新科技,師生之間一起合作,共同完成的成果對雙方彼此都獲益良多。

與談人吳建志分享對於AA建築聯盟的觀察,展覽、對談、出版以及非常競爭的教學環境,都在維多利亞式的排屋裡發生,或許正因為沒有寬敞的校園,教室大多作為評圖、討論的空間,設計的過程僅能在個人的工作室進行,親密性與個體性隨之產生。還與台灣建築課程進行比較,地域、文化差異,甚至是校園空間環境的不同,皆會形成不一樣的教育體制。

聽完、看完如此精彩又發人深省的講座,試圖為台灣找尋建築教育可激發的縫隙,不論是著重在 實作系統、前衛實驗、建築創造 還是傳統的教育方法,學校只是人生中的中繼站,也難免會有徬徨想繞路的時刻,若決定投入建築,將是終身的學習!

感謝參與的主持人、與談講者、現場及線上的觀眾朋友們,也特別感謝 #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的支持與鼓勵,如同黃姍姍總監的開場引言,忠泰美術館希望藉由展出的繪圖、設計作品,反思當時的時代精神與建築思潮,我們下一場講座見!

講座影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JUTARTMUSEUM/videos/1060947224639382
*請從21:28開始觀看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