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普利茲克獎得主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 打造歷史與現代的和諧對話

0
1560

普利茲克建築獎榮耀 David Chipperfield

2023年,建築界的最頂尖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矚目地授予了一位卓越的城市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及積極的社會活動家,他就是備受推崇的戴衛·艾倫·奇普菲爾德爵士 CH(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奇普菲爾德爵士的建築設計理念,在於融入環境、尊重歷史與文化,並在與時空對話中,塑造出既物質又文化上可持續的建築作品。這一崇高榮譽是對他職業生涯的至高肯定,而2023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將於5月在希臘雅典隆重舉行,這是對他專業生涯的最大讚揚。

四十年建築生涯的深厚積累

作為一位多產且技藝高超的建築大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在過去四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完成了超過一百個建築作品,這些作品遍佈亞洲、歐洲和北美各地。他的建築設計不僅涵蓋市政、文化和學術領域,更廣泛地觸及了住宅建築和城市整體規劃。他的設計手法既細膩又充滿力量,展現出低調而優雅的特色,致力於呈現一個革新而又低調的市政面貌。他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敬畏,以及對現存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尊重,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精準的詮釋。

作為一名建築師,在某種程度上我是建築意義、記憶和遺產的守護者。城市是歷史的記載,而建築採取歲月的洗禮也會變成歷史記錄。城市是動態的,它們不會在原地靜止, 而是不斷地演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拆除了一些建築,並用其它建築取代它們。因為人們選擇維護自身利益, 因此「只保護最好的建築」的觀念是不夠的,對那些能夠反映城市演變豐富性的特點和特質,還需要考慮對它們進行保護。——戴衛·奇普菲爾德

David Chipperfield於1985年成立個人工作室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照片由 David Chipperfield 提供)
David Chipperfield於1985年成立個人工作室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照片由 David Chipperfield 提供)

低調中的優雅與創新

奇普菲爾德的建築藝術不僅是一種視覺的呈現,更是對社會責任和環境福祉的深思熟慮。湯姆士·普利茲克,凱悅基金會的主席,對戴衛·奇普菲爾德的評價充滿敬意:「他是一位自信而不傲慢的建築師,從不盲目追隨流行趨勢。他敢於面對傳統與創新的矛盾,始終堅持對歷史的責任感和對人類的服務精神。他的建築作品不僅優雅精湛,更以社會和環境福祉作為衡量自己設計成就的標準,致力於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奇普菲爾德的建築設計理念,強調的是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他的作品,不僅是物質結構的堆疊,更是文化與歷史的交織。他以細膩的觸感和深邃的視野,將建築融入自然,創造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的作品。這種尊重自然與環境的態度,是他設計理念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他眾多作品能夠成為地標性建築的重要原因。

202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發給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

我把此次獲獎視作一種鼓勵,我將繼續關注建築的本質和意義,會更加重視建築師在應對當下氣候變化和社會不平等方面的挑戰中能做出的貢獻。我們深知,身為建築師需要扮演一個顯著角色, 採取不懈地互動互聯,不僅要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更要去創造一個公平的、永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必須超越此一挑戰,並幫助和啟發下一代,讓他們有遠見和勇氣來擔當責任。——戴衛·奇普菲爾德

意義、記憶和遺產的守護者

奇普菲爾德著眼於環境和歷史,接納現有的一切,在與時間和地點的對話中進行設計和介入,採用和更新每個地方的建築語言。在建築修繕和改造計畫中,他的設計充滿了他對歷史敏銳的見解,從不完全採用現代建築取代,堅定著眼於挽救原有設計和結構視野。

評審委員會主席、2016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闡述道:「當前,許多建築師都將業主委託視為擴展其自身作品集的機會,而他卻用精心挑選的技能、精準的工藝來應對每一件作品。有時需要一種張揚而具有紀念意義的手法,有時又需要他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跡。但是,他的建築將始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他的終極目標是為造福更多人,不追隨潮流反而讓他的作品得以永存。」

德國新國家美術館修繕

2021 年,柏林(德國

這棟建築物是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移民美國之前在歐洲的唯一一件設計作品。本次修繕作品涉及到 3 萬 5 千件原有的建造部件,在完成適當的修繕養護後,它們將按照密斯·凡德羅原有的設計提案被安裝到初始位置上。

柏林博物館島美術館 James-Simon

2018 年,柏林(德國

受弗裡德希·奧古斯特·施圖勒啟發而設計的柱廊威嚴而低調,以宏偉的規模重新詮釋,圍塑而成的公共露台擁有從內到外的開闊視野,外部建築和城市景觀盡收眼底。

威尼斯舊行政官邸大樓

2022 年,威尼斯(義大利

傳統工匠復原了原始的壁畫、水磨石和粉彩地面以及石膏裝飾等,揭開了歷史的層層面紗;同時,當地的工匠和施工技術也完成了垂直交通這樣的現代化裝置。

柏林新博物館

2008 年,柏林(德國

最初建於十九世紀中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毀壞,當此一來自過去的建築被展示,新與舊產生對話,激發了現代性。引人注目的新主樓梯,兩側的牆壁同時展現了了舊壁畫和重建使用的材料的痕跡,甚至在戰時被破壞產生的瑕疵也被留下了。

莫蘭綜合體

2022 年,巴黎法國

建築為社區重新注入了活力,建築師沿著原有建築的底部設定一系列承重拱廊,將新建量體托起,進而創造出獨特的聚集空間,吸引人們進入或者穿越這段從莫蘭大道通向塞納河畔的全新視覺通道。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整體規劃

2018 年,倫敦英國

奇普菲爾德進行了現代化的干預,用橋樑連接了兩棟建築,從象徵意義和實際意義上實現了統一。這座混凝土建立了一種新的城市形象,可俯瞰新的雕塑花園,並將原本獨立的兩個入口串聯起來,為皮卡迪利大街和伯靈頓花園街之間提供了新的公共路線。

公民、公共利益的追求者他對自己在建築中所追求的目標作出了謹慎、精心、精準和冷靜的回應,這來自於他對建築學科深入和持續的領悟。這些回應從來不是以建築師自我意志為中心的,也不是為了藝術性而刻意呈現的藝術:相反,他從始至終關注的是更長遠的目標,對公民和公共利益的不懈追求。

博物館一直是他特別關注的類型,無論是景區裡的小規模獨立作品,還是城市中顯著而又往往複雜而精緻的大型紀念物,他的博物館作品向來無視「博物館是精英文化場所」此一觀念。他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博物館設計的真實要求:不僅要為藝術創造一個展示場所,還要與所在城市交織為一體,打破界限,邀請廣大公眾參與其中。他的博物館建築一再地創造出新的市政空間、 新的城市動線,以及整合城市現有紋理的新路徑。

胡美茲博物館Museo Jumex

2013 年,墨西哥城(墨西哥

建築物由 14 根柱子支撐,架空於抬高的基座上,將市民活動從地面引入上層露台,創造出一個動態的社區廣場。獨特的鋸齒狀屋頂營造出 9 公尺多高的極富表現力的空間,窗戶採用挑高的玻璃,使每個樓層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西岸美術館

2019 年,上海(中國)

三角形的街廓上,三個承載著展覽機能的建築量體呈風車型旋轉排布,並採取中央的雙層挑高門廳聯絡,人們可以採取西側與書店和咖啡館相連的龍騰大道進入,也可以採取東側的濱江步道直接進入下沉庭院,或者拾階而上到二層露台進入中央門廳。

在奇普菲爾德手中,建築寬闊的室外空間使它們不再是藝術品的堡壘,而是交流、聚會和觀賞的場所,建築本身也成為送給城市的一份禮物, 一個共享之地,即便那些從不進博物館的人也樂在其中。簡言之,他的建築在看似矛盾的理念之間實現了大局的平衡,既作為建築設計自身必須是完整的,整體過程中的每一個細部都經過深思熟慮,同時創造出了與城市和社會的關聯,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地區風貌。

海浦沃斯美術館

2011 年,西約克郡(英國

建築由十個相互連接的梯形量體組成,每個量體的尺寸和角度都是獨一無二的。建築看似從河中升起一般,僅能採取步行進入。

無論是公共還是私人建築,他的作品都為社會賦予了共存和交流的機會,既促進了人們的社會歸屬感又保護了個體獨特性。將淬煉出的設計提案以深思熟慮的方式付諸實施,雖然近年來不那麼明顯,這種能力是永續發展性的一個重要次元:永續發展性即相關性,它不僅消除了多餘的東西,而且是建立物質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築的第一步。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總部

2017 年,首爾韓國

建築協調了個人和集體、私人和公共、工作和休息的關係。玻璃帷幕牆上的垂直鋁片提供遮陽,以促進熱環境和自然通風,並創造一個半透明的環境,鼓勵建築的使用者、鄰居和觀察者之間的和諧關係。

全球化與現代化

戴衛·艾倫·奇普菲爾德爵士 CH 1953 年出生於倫敦,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的一個鄉村農場長大。大量的穀倉和各種農舍建築給他帶來的驚嘆充溢在童年回憶中,他對建築的最初而強烈的實物印象由此形成。

「我認為好的建築會提供一個環境,它在那裡,但它又不在那裡。就像所有意義重大的事物一樣,它們既是前景又是背景,而我一向對前景不太感興趣。建築可以對我們的儀式和日常生活進行強化、支撐和幫助,我最喜歡也是最享受的生活體驗是讓平常的東西變得特別,而不是讓特別的事物成為所有。」——戴衛·奇普菲爾德

1976 年畢業於金斯頓藝術學院,1980 年從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畢業,在那裡他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名具有批判思維的建築師,學到了如何重新構想每個元素的潛力,進而讓每件作品的意義都超越建造任務本身。

他曾在道格拉斯·斯蒂芬、諾曼·福斯特(1999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和已故的理查德·羅傑斯(2007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的工作室工作。1985 年在倫敦成立了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師事務所,後來又在柏林(1998 年)、上海(2005 年)、米蘭(2006 年)和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2022 年)增設了辦事處。

他的早期職業生涯始於倫敦斯隆街,為三宅一生的門市做室內裝潢設計,後來在日本從事建築工作。河流與賽艇博物館英國泰晤士河畔亨利鎮,1989–1997年)是他在自己故鄉承接的第一個建築設計作品。此後他繼續在海外從業,早期成功作品包括柏林新博物館德國柏林,1993-2009 年)的重建和再造,以及詹姆斯· 西蒙藝廊(德國柏林,1999-2018 年)。良渚博物院(中國杭州,2007 年),是他在中國實踐的開始。他把自己高度的責任感歸結於在職業生涯的成形階段,在海外為當地文化建造建築的經歷。

河流與賽艇博物館

1997 年,泰晤士河亨利(英國

這座建築既同化又偏離了英國的傳統街區,設計特點是天窗和斜屋頂,其靈感來自河邊的船屋和牛津郡的傳統木製穀倉,並以未經處理的英國綠橡木為外牆。兩個玻璃量體基座由混凝土柱托起以抵禦洪水,微妙而有力地呈現出現代性和傳承文化之間的辯證關係。

他的建築語言既遵從基本設計原則,又能靈活地適應本地文化,實現了真正的平衡。他將柱廊元素納入到歐洲作品,在中國作品中則融合了庭院元素,他使用當地材料的手法相當高級又巧妙,而在複雜結構中則能運用常規技術。從他的建築作品中始終流淌出的詩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戴衛·奇普菲爾德的作品將歐洲古典主義、英國文化的複雜性,乃至日本的精緻風格融為一體,這是文化多樣性的結晶。

豬名川陵園禮堂和遊客中心

2017 年,兵庫縣(日本

豬名川陵園禮堂和遊客中心

在此物質和精神共存,為孤獨與相聚,平靜與追尋提供了空間。這些相互關聯的表達方式反映在泥土狀紅色單體建築中,園區中心為一座神社,座落於宏偉的中軸大台階上。花園的靈感來自日本的草地和林地,隱蔽的無教派禮堂和遊客中心彼此呈對角線排列,內部空間簡約樸素,僅需最基本的采暖設施。

他堅持不懈地追求多樣化、堅實和具備連貫性的作品,時刻進行著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註:拉丁文)的嚴肅思考,也就是建築所在地日益多樣化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城市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座一眼就認出來的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而是看到了針對每種不同情況而設計的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儘管他的每個建築都凸顯著自己的存在,卻能與周邊社區建立新的聯絡。

良渚文化博物館

2007 年,杭州(中國)

良渚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由四個長方體組成,寬度相同(18 公尺),但高度不同。這些量體之間的過渡被大小不一、氣氛各異的寬敞庭院所強調。其中有些院子保持了原始的迴廊庭院的類型,圍繞著中間的花園或水池,而主入口的院子則是硬質地面,點綴著落葉樹。在構圖和博物館學方面,庭院都是關鍵因素。

04組織策略與細部建造戴衛·奇普菲爾德的職業生涯,以持久專注、風格嚴謹性和作品的一致性而著稱,很好的平衡了每件作品的相關性和地位問題。在實施過程中他謹遵建築學科的知識和原則,這既需要智慧,也必須謙遜;在特定的作品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需要同時具備才華和經驗。在經手的每個案子中,他都巧妙地選擇了對作品最有幫助的工具,而不是那些可能只會標榜建築師藝術天分的東西。

他的建築總是優雅的、內斂的,具備永恆感,並輔以乾淨利落的結構和精緻的細部,每件作品都呈現出了連續性、驚喜感、複雜性和存在感。在這個過度商業化、過度設計和過度誇張的時代,他總是能夠實現平衡,無論是在現代極簡建築語言和自由表達之間,抑或者抽象陳述和嚴謹優雅之間,從不缺乏複雜性。

陶溪川文創街區整體規劃

2022 年,景德鎮(中國)

基地西部採取引入博物館、瓷器商店和陶瓷市場等新機能,該地區建立了其與工業歷史的聯絡。基地東部將轉變成為一個表演藝術校園,設有學院、演藝場所和其他附屬設施。不僅保護和改造現有建築物以供重新使用,同時還為該城市區域補充新建建築,以在更廣闊的城市環境中注入當代氣息。

合作一直是他的從業實踐的基礎,他堅信:「事實上,好的建築來自於好的流程,而好的流程意味著你要與多種力量接觸與合作。」

洛克·外灘源

2021 年,上海(中國)

建築師保留了東向與南向的兩個牆面,並將沿街的三層歷史建築立面進行修繕和翻新,在上面新建了十一層量體,拔高至 60 公尺的新建築。這座新的紅磚塔樓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標誌,將歷史悠久的城市紋理與遠處高樓林立的新城市融為一體。事務所還負責了此一系列租界建築中其它十座建築的修繕和改造,儘可能多地保留了原有的結構,並為某些建築的新機能增加了設施。

在體驗戴衛·奇普菲爾德的作品時,毫無疑問人們想到的屬性之一是經典,這是一種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特質。經典不在於風格,而在於對建築行為和藝術責任的忠誠,對維特魯威三個基本原則的忠誠:堅固、實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他並沒有著眼於創造代表性的、孤芳自賞的建築表達,而是交替運用內斂和大膽,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詮釋著建築的角色。

蘇黎世美術館增建

2020 年,蘇黎世(瑞士

美術館增建的城市概念來自於對在廣場北部邊緣置放一個有著清晰棱角的幾何體的設想。城市規劃定義了兩個新的室外空間,一個為四面由城市框架構成的南部城市廣場,另一個則為讓自然環境滲透入其中的北部新藝術花園。

建築師的未來使命

隨著他的實踐越來越豐富,對社會和環境福祉的倡議也越來越鮮明。他譴責那些不為當地社會服務,而臣服於全球經濟大鱷的建築商品化行為,譴責就此形成缺乏永久性的意識,導致氣候危機。「建築師不能置身事外,需要與社會同行。誠然,我們或許可以挑釁和抱怨,我們也能夠找到可茲傚法的東西。但我們首先需要一個規劃框架,既要有雄心壯志,也要有優先次序。從本質上講,我們現在不得不期盼,環境危機能讓我們重新思考社會事務的優先順序——追逐利潤並不應該成為激發我們做出決策的唯一動因。」

戴衛·奇普菲爾德堅信,在地球這個人類家園變得日益脆弱的時代,建築師的角色就是培育新的方式方法以改善人們的生計和生活。他的願景已不僅僅是把單個建築融入其所在地點和文化,而是拓展到對地點和文化 更廣泛的定義和理解。

近年來,戴衛·奇普菲爾德履行此一職責的形式不再拘泥於建築,而是將他有關空間和環境的專業知識用來 規劃和保護他的第二故鄉——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地區的景觀。在這裡,他設立的 RIA 基金會希望能為保護這個地區相互交織的景觀、土地傳統以及農業和生態出謀劃策,在未來幾十年間幫助保護和拓展生態系統, 以應對所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評價:「鑑於戴衛·奇普菲爾德在其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嚴謹、正直和切中肯綮,已經超越了建築學領域的範疇,凸顯了其對於社會改良和環境改善的執著精神,我們將 2023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授予他。」

特納當代美術館

2011 年,馬爾蓋特(英國

建築堅持了設計上的通達性和社會性原則。六個相同的晶體量體塑造了它透明的外觀,讓人們可以欣賞到廣闊的海景。美術館改採用的設計元素目的在於減輕海洋惡劣條件的影響,例如偶發的洪水和漫溢。建築由混凝土框架和酸蝕玻璃表皮構成,建在加高的基座上,並採用單斜屋頂以有效排水。

BBC 蘇格蘭企業總部

2001 年,格拉斯哥(蘇格蘭

BBC 蘇格蘭企業總部寬闊的中庭內設有逐級升高的寬大台階和交流平台,其作為空間焦點和開放性的呈現,既是各樓層間的通行紐帶,又能提供非正式的交流聚會空間。各類空間堆疊有致,中部為封閉式工作室和小辦公室,兩側是欣賞河景的大辦公室

美洲盃大樓 Veles e Vents

2006 年,瓦倫西亞(西班牙

這座建築橫向的四層混凝土量體極具特色,互相重疊且大小不一,從每一層都可毫無遮擋地俯瞰新挖掘的運河。建築室外空間比室內空間更大,懸挑的觀景台十分寬敞,有些進深可達 15 公尺,均採用金屬板吊頂和實木地板。

潘克拉斯廣場辦公大樓

2013 年,倫敦英國

設計確保該結構採取創造一個強大的正面來展示其存在,以應對建築前廣場的公共區域。這個正面採取有頂的南向陽台得到了加強,這些陽台由獨立的鑄鐵柱子支撐在雙高的涼亭上,並採取延伸的凸起基座使建築的底部與傾斜的基地相協調。

奇普菲爾德的重要作品還包括河流與賽艇博物館英國泰晤士河畔亨利鎮,1997 年)、英國廣播公司蘇格蘭總部(英國格拉斯哥,2007 年)、特納當代美術館英國馬爾蓋特,2011 年)、聖路易斯美術館美國密蘇里州,2013 年)、Joachimstraße 園區(德國柏林,2013 年)、胡美茲博物館墨西哥城,2013 年)、潘克拉斯廣場辦公大樓(英國倫敦,2013 年)、西溪天堂·悅莊(中國杭州,2015 年)、皇家美術學院整體規劃(英國倫敦,2018 年)、霍克斯頓公館(英國倫敦,2018 年)、西岸美術館(中國上海,2019 年)、蘇黎世美術館瑞士蘇黎世,2020 年)、洛克·外灘源(中國上海,2021 年)和陶溪川文化區(中國景德鎮,2022 年)。

獎項、榮譽與學術奇普菲爾德曾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金獎(英國,2011 年)、歐盟當代建築獎——密斯·凡·德·羅獎(西班牙,2011 年)以及海因裡希·特森諾獎(德國,1999 年)等獎項。他曾入選皇家美術學院院士(2008 年),被授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績勛章(2009 年),被日本藝術協會授予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建築)獎(2013 年),他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成員,也是美國建築師協會和德國建築師協會的榮譽會士。

2012 年,奇普菲爾德主持策劃了以「共同基礎」為主題的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6 年至 2017 年被選為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畫的建築學導師;並於 2020 年擔任 Domus 的特邀主編;他曾於 1995 年至 2001 年在斯圖加特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擔任教授;2011 年在耶魯大學擔任建築設計專業「諾曼·R·福斯特」客座教授。

他於 2004 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2010 年被封為爵士,並被授予名譽勳位。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