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逢甲大學

Tag: 逢甲大學

共築未來 逢甲大學成立「台灣建築教育基金會」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擔任榮譽董事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教育基金會」由台灣中部建築、營造領域企業菁英,與逢甲大學合作發起,於2019年11月25日成立,禮聘日本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者隈研吾擔任榮譽董事,期盼突破教育、建築空間、都市生活現況,進一步邁向國際。 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擔任首屆基金會董事長,發起成員有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成中恆營造董事長施鵬賢、彰慶營造董事長斯彥誠等人,以逢甲大學為主體,持續邀請全國產學界專家學者加入。 基金會三大核心目標包括引進國際產業及學界資源、赴海外研習與當地產業連結、透過各種進修學習管道洞察全球趨勢。「台灣建築教育基金會」盼能將影響力擴大,創造台灣建築教育新的契機。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 Kengo Kuma 從2015年受聘為逢甲大學講座教授、獲頒榮譽博士,2018年開始為逢甲大學設計台灣第一座校園建築「共善樓」位於台中市「水湳經貿園區」新開發土地,建築理念秉持「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將是逢甲人重要的精神座標,以謙卑的態度與土地共善共存,以地景建築、大量的綠意、大量的多元學習空間,對逢甲大學而言不僅是是新校地,更為台灣校園建築帶來新理念。 逢甲大學指出,台灣建築教育基金會成員長期與逢甲大學合作,不管在國內外偏鄉設置書屋、建置台灣學界最大機器手臂、在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辦展,互相支持、彼此感動。未來將結合產業及學術界資源,促成建築與相關專業躍進與環境永續。 隈研吾出席基金會成立典禮,以「共築未來」為題,分享建築如何以謙和及友善的方式面對環境,從他過去的作品一路介紹到逢甲大學共善樓,隈研吾腳上穿著與運動品牌亞瑟士ASICS共同開發的ASICS METARIDE AMU運動鞋,也吸引了現場聽眾的注意。source 共築未來 逢甲成立建築教育基金會

逢甲大學與建築大師隈研吾合作 設計「共善樓」 打造國際級一流校園

逢甲大學2018年6月14日取得水湳新校地,這片5.7公頃的土地,緊鄰「水湳智慧城」,是臺中重點發展區域,逢甲師生將擁有接軌產業、接軌國際的絕佳優勢。在如此優異的地理位置,逢甲大學特別邀請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水湳新校地設計第一棟大樓,雙方並於2019年3月23日在逢甲大學舉辦簽約儀式。 李秉乾校長表示,非常榮幸邀請隈研吾教授為新校地設計大樓,在18萬校友的期盼下,我們希望於兩年後60週年校慶時舉辦上樑儀式,象徵逢甲大學展望未來的發展,奠下最佳的基礎。 高承恕董事長則盛讚隈研吾大師的設計風格,透過建築表達了對土地的謙和,「是一個技藝超群的藝術家,更是良善的哲學家」。 隈研吾也表示,校園對一所學校來說是很重要的場域,逢甲大學有一群對教育充滿熱誠的師長,未來我們要共同建造的大樓,不是一棟高聳的建築,而是與環境融合的建築。 逢甲大學與建築大師隈研吾合作 打造國際級一流校園 於2019年3月23日在逢甲大學舉辦簽約儀式  逢甲大學與建築大師隈研吾合作 打造國際級一流校園 於2019年3月23日在逢甲大學舉辦簽約儀式  隈研吾將為逢甲大學設計的「共善樓」(Virtuosi Hall) 逢甲大學對於水湳新校地的規劃,將與水湳智慧城強調生態、低碳之理念相互呼應,因此邀請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第一棟大樓,隈研吾以負建築馳名國際,近期最知名的作品即是操刀設計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各界都相當期待首座位在臺灣校園的負建築,一窺隈研吾的面貌。 隈研吾將為逢甲大學設計的「共善樓」(Virtuosi Hall),不單是一棟大樓,而更像是一系列群聚的空間組合,總樓地板面積將近6000坪,建築量體最高四層,整體外觀是融合地貌的地景建築,並與鄰近的水湳智慧城中央公園達到和諧的連結。空間規劃部分,不只是一棟教學大樓或者行政大樓,將是集結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複合型場域,並預計打造可以容納600席次的演藝廳。建築細部都還在討論與溝通,但肯定會是一棟與環境相輝映的優雅建築,請各界期待。 隈研吾是近年最具影響力的「負建築」大師,所謂「負建築」,是以低調謙和的造型,並於在地取材,突顯自然環境的美好。隈研吾曾出書談論「負建築」,相對於近來世界各國追求建築高度,並喜以特殊造型突顯其地標性,隈研吾認為建築不該用強勢的態度去對待空間與環境,而是要以謙和及友善的方式,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他特別提倡天然建材,賦予建築保留所處地域而該有的文化樣貌。 隈研吾近來著名的建築包含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該場館就採用了大量的木材,隈研吾還刻意降低場館的整體高度,以減少對環境及視野的壓迫感。 2019年2月28日在東京中目黑開幕的星巴克旗艦級門市,除了占地近900坪,為全球最大星巴克,建築物本身以木料和玻璃相間,室內木質幾何形狀拼接的天花板,取自摺紙藝術,也被譽為最美星巴克。 建築設計之餘,隈研吾對於建築教育更是不遺餘力,逢甲大學早在2015年即與隈研吾展開互動,由建築專業學院、日本東京大學隈研吾研究室、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共同舉辦國際設計工作營,提供三方師生深度交流。 2016年3月,逢甲大學師長更赴日本東京拜訪隈研吾,禮聘隈研吾擔任建築專業學院講座教授及校園規劃顧問,借重隈研吾在建築及規劃領域的專業及影響力。此外,隈研吾也提供實習機會,2015年迄今,已有17位逢甲大學學生進入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實習。 逢甲大學2018年正式取得水湳新校地之後,積極展開一系列校園改造計畫,讓原先的校地鏈結新校地,更接軌未來水湳智慧城,無論空間佈局上、教學研發上,都邁向大好、共善、同樂境界的一流大學。

開啟智慧營造時代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開幕

邁向智慧營建新時代,逢甲大學耗時1年,成功打造台灣學術界最大「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於2019年2月17日揭幕啟用,設置7台不同大小的機械手臂等設備,將提供學生創新設計、實際操作機會。校長李秉乾強調,「數位製造合作社」啟用代表逢甲邁向新里程碑。 台中市祕書長黃崇典、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及建築、產業界代表見證「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揭幕。校方指出,佔地40坪的「數位製造合作社」將以設計美學、跨領域整合與智慧機具、機械手臂製造為主軸,邀產業界與學界合作發展智慧營造。 李秉乾表示,「數位製造合作社」是跨領域的校內合作,逢甲致力提供學生創新的能力與工具,培育能參與社會產業轉型創新的人才,未來盼攜手產業界,在技術層面尋求創新、培養源源不絕的人才。 踏進以玻璃屋呈現的場域,放眼可見到8米線性軌道、上方還設2隻大型機械手臂,為全國校園首見。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黎淑婷指出,機械手臂運作時最高可達3公尺,挑戰真實建築尺度的工場預製工法探索、機器人的現場施工。 黎淑婷強調,設7隻機械手臂的合作社堪稱亞洲學術界最高端設備,顯見逢甲迎向智慧營造的決心,未來盼結合產業,打造用台灣機械手臂解決台灣建築營造問題的目標。 全球工業自動化第一領導品牌美國洛克威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公司,於2019年2月14日與逢甲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洛克威爾允諾提供3,000萬元等級工業4.0軟硬體設備,在逢甲建置企業聯網應用實驗室與展示中心,共同深耕智慧製造技術與人才培育。洛克威爾將提供設備,包含13套工業4.0智慧製造軟、硬體設備,及25部訓練用電腦,協助逢甲建置「企業聯網應用實驗室及展示中心」。 逢甲表示,此次產學合作計畫,主要著重三大目標,除建立專屬訓練教室、設置智慧機械專業課程外,更希望推動產學技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機會。該項MOU第一階段,會先進駐相關尖端設備,有來自策略聯盟夥伴發那科(Fanuc)的機器人技術、MagneMotion最新獨立台車系統,及尖端的自動化智慧機台設備、自動化整合式架構等,每項設備都充分展現工業4.0,及大數據的智慧機械未來系統配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rGMnPx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pwzpoYdIA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ager/32187378007/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2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3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4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5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ager/32187376707/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6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7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8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09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13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16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RoSoCoop 17 2019-0217...

Philippe Rahm 在逢甲大學演講 2014年2月26日 4PM~6PM

臺中中央公園(青翠園)國際競圖獲勝的瑞士籍建築師 Philippe Rahm 於2014年2月26日在逢甲大學建築系演講,歡迎各位踴躍參加。 講者:Philippe Rahm 講題:Philippe Rahm 建築師事務所近期作品:青翠園及相關氣候築構 日期:2014年2月26日(三) 時間:16:00-18:00 地點:逢甲大學忠勤樓 804教室     講者簡介 Philippe Rahm 菲力浦.拉姆 1967年4月28日出生於瑞士皮利 Pully, Switzerland,建築師。 1993 年, 畢業於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他目前在巴黎和洛桑兩地工作。 2008年,他是二十一位建築師之一被艾赫.貝樂斯基選定參加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2年,他代表瑞士參加第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他以前的工 作室「 德高斯特&拉姆 」 。2007年,他與吉爾斯.克萊門特的作品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建築中心展出。他參加過許多大型國際性展覽,(...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演講 — 21世紀的建築與啟發Architecture as Forest

撰文、採訪: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編輯部 建築作品中帶有清透、明亮等意象的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於2013年5月14日走訪逢甲大學,親切地與逢甲大學建築系師生分享他的建築觀點以及靈感啟發的來源。 從 小在北海道成長的藤本壯介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很深,認為樹木扶疏、光影變化以及錯落的植栽型態最吸引他的目光。藤本表示,後來他到東京求學後,察覺東京雜亂 喧囂的街景其實與蔥蘢的森林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擁有元素多樣性的特徵。車水馬龍的東京街道一開始讓藤本相當不習慣。不過後來,他也漸漸的在東京找到自 己的容身之處,對於這樣的轉變,他開始思考要如何將人為設計與自然條件融合,使生活能更美好地與自然接軌。交錯縱橫的街道也讓藤本壯介開始思考生活場域的 變動性,他問自己「如果一個人的家是散佈在城市各地會是如何?」對於這樣假設性的問題,藤本記錄了一系列利用步行範圍行稱的生活網路圖,根據網路圖衍生出 創造能夠讓人遊走在空間中的想法。 ↗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 Mokuban 木頭堆疊之屋 在 空間中遊走,造就了看似雜亂的動線以及建築型態,但是對藤本而言,這只是他希望在建築中的每位使用者都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容身之處,這也是體貼人們追尋歸 屬感天性的想法。對於自由不受限的空間使用模式,也是受到森林中大樹能夠無拘無束成長、發展意象的暗示,藤本壯介希望透過曖昧不明的空間配置賦予建築更多 的可能與想像。他倡導「No floor, no pillar, no stairs」,渴望藉著樓板錯落的設計增加空間使用的靈活度。 藤本壯介最著名的案子之一—House NA 的設計靈感來源正是結合了錯落空間以及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該如何讓一個小房子裡有20個不同的房間;能夠符合各式各樣的生活需求?藤本壯介將傢俱、結構 與建築本身串連成一個密度極高的網絡,建築本身就是由許許多多的小單元拼湊而成,而小單元彼此之間的模糊關係,就賦予空間無限的可能性。 ↗...

逢甲大學建築系沈嘉明 設計榮獲多項國際性競賽殊榮

逢甲大學建築系陳上元老師指導之學生沈嘉明,以畢業設計「演變中之鹽治療空間」榮獲全球 Graduate Architecture Award 2012 Top 25、第六屆「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國際性創意競賽銀獎,以及中國中建裝飾盃“5+2”環境藝術設計大賽金獎等國際性競賽殊榮,其建築設計專業與創意實踐脫穎而出,創造佳績。 沈 同學的畢業設計(Transforming Salt Space)是以台灣澎湖最大且歷史最為悠久的成功水庫為基地,透過現有兩側舊建築-水庫堤壩及高架,整合海水淡化工廠與鹽浴治療空間的機能,補充缺水 之水庫,活化水庫周遭生態,並活絡社區。除此之外,針對海水淡化工廠排出之鹵水的結晶特性,重新詮釋新型態的鹽浴治療空間,讓居民能更親近海水淡化工廠以 及水庫,並且意識到水的重要性,同時體驗結合地景的健康治療設施。 身為馬來西亞僑生的沈同學在設計期間,在指導教授陳上元老師的鼓勵下, 積極跨領域學習(Interdisciplinary),並到航太系對熱鹵水流體進行分析,從觀察流體的特質與機制、直到建築空間的推衍生成。其設計結合 地景、與海水淡化的設施以活化既存的老舊設施,最後型塑出宛如電影”3D驚天洞地”般,是適合水療以及潛水極限運動的鹽穴、鹽浴聖地。沈同學表示,除跨領 域學習外,善用數位工具,樹立自己獨特且創新的設計模式,也是獲獎的關鍵。 在逢甲大學學習期間,建築系黎淑婷主任、陳上元老師,以及每一 位教導過的師長,皆給予沈同學多元挑戰與鼓勵,讓他能在肯定中成長,並且運用學校充裕資源與優質環境,進行設計與突破,他相當感謝母校的培育與支持。沈同 學的獲獎,也再度證明逢甲大學建築系著重建築理論實驗、城鄉規劃、建築設計、建築科技四大領域之教學研究,備受肯定。 >>相關網站 ::沈嘉明 KM SHIM blog::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1029 11:17:27) >>相關圖片 沈嘉明畢業設計 Transforming Salt...

2012逢甲建築文創講座:設計師、企業家、工藝師齊聚,激盪創意火花,2012年4月起,週四7pm~9pm在逢甲大學忠勤樓 Room 804

012年逢甲大學建築學系文創講座,由系主任黎淑婷教授與「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楊恩達老師共同策劃,邀請勤美企畫長何承育、順天建設設計總監魏國勝、竹藝專家陳高明與林群涵、忠泰集團常務董事李彥良、傳統匠師陳騰義與王采元、細木作專家王肇楠、打里摺建築副總經理施尚廷等業界專家,分享他們在傳統工藝、市場機制、城市美學等方面的經驗與見解。這場講座不但能夠提供建築學習者更多元的思考方向,也可以讓建築從業者拓展視野,更深入地了解設計的多種可能性。然而因為講座內容豐富多元,更是吸引了校內外人士踴躍參與。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