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世界文化遺產

Tag: 世界文化遺產

三年整修大功告成 義大利羅馬競技場「後台」揭開神秘面紗

義大利政府和義大利精品品牌TOD'S的合作下,遊客們未來都有機會見證讓當年的格鬥充滿「驚喜」的後台真面目。 最後一次演出後褪去光環 自從西元 523年,義大利羅馬競技場(Colosseum)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這座競技場的光環就逐漸褪色,人們也慢慢遺忘了競技場底下那一連串複雜、又充滿無數巧思的地下空間(hypogeum)。 重現地下空間的神秘樣貌 所幸在義大利精品品牌TOD’S的贊助及 80多位考古學家 3年多來的努力下,最近這塊隱身於羅馬競技場底下,默默協助無數表演、角鬥士格鬥能順利進行的地下空間總算修復完成,人們也得以一窺羅馬競技場「後台」的神秘樣貌。 就像羅馬競技場的「後台」 有它表演更精彩 基本上,羅馬競技場的這塊地下空間就像是競技場的「後台」一樣,主要由許多走廊交錯構成,有些區塊還有類似電梯的裝置,可以由底下將角鬥士、野獸送到競技場上,而這個佔地約半公頃的「後台」,正是當年籌辦人獸相鬥、角鬥士互搏的人讓表演如此精彩的秘密之一。 「這塊地下空間讓主辦表演的人能為演出多添上更多驚喜、懸疑之處,」德國考古學研究所(German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貝斯特(Heinz-Jürgen Beste)表示:「場上的角鬥士不會知道下一頭獅子會從哪裡出現,甚至不會知道究竟會出現一隻、兩隻,還是三隻獅子。」 早就開放參觀 引入民間資金維修惹議 事實上,早在 2010年,羅馬競技場就已經開放遊客可以到競技場底下參觀這個地下空間,不過當時僅開放了一小塊區域而已。 在 2018年,時任義大利文化部長的弗朗切斯基尼(Dario Franceschini)提出了一項大膽、且引發部分民眾批評的政策,他決定引入民間企業的資金來協助修復羅馬市內的古蹟,而羅馬競技場的「後台」修復計畫也名列其中。 80多位專家先後投入 維修羅馬競技場不容易 儘管面對部分反對者的批評,但這項修復計畫依然順利展開。過去 3年多來,總共有超過 80多名考古學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一起投入修復工作中,從清潔遺址表面髒污、藻類、地衣等開始,到整修構成這塊地下空間的磚頭、人字形嵌磚等,努力「讓這座廣受世界各地人們喜愛的遺址可以再次獲得人們的關注」,為修復計畫出資的義大利精品品牌TOD'S董事長德拉瓦萊(Diego Della Valle)說道。 羅馬競技場的主任魯索(Alfonsina Russo)也透露,這項工程其實沒有外界想像中容易,因為「羅馬競技場的轉變時常照著不同帝王的口味走,因此修復工作其實得耗費大量精神」。 修復沒有想像中容易 不過考古學家們也沒有空手而回,修復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不少有關競技場當初興建,以及有關西元 523年競技場最後一場演出的資訊。 除了修復,義大利政府還打算替羅馬競技場興建一塊高科技的伸縮地板,讓未來的羅馬競技場可以更貼近它的原貌。圖為該地板的示意動畫。 計畫成功 公私合作成果不只一處 在修復好地下空間後的羅馬競技場現場,義大利文化部長弗朗切斯基尼相信自己當初的主張是合理的,他說:「採用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方式是正確的。這項計畫非常重要,也展示了一間將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公司如何回過頭來投資在母國的文化藝術保護計畫中。」 而現在羅馬市內除了剛整修完的羅馬競技場,義大利時尚品牌Fendi出資整修的特雷維噴泉(Trevi Fountain)、寶格麗(Bulgari)出資修復的西班牙階梯(Spanish Steps),也都同樣是政府與民間合作修復的成果。 第三階段準備開工 未來還有新地板 不過,可別以為羅馬競技場的修復計畫就這樣大功告成了。 事實上,整修羅馬競技場的地下空間只是TOD'S贊助的三階段修復計畫中的第二階段,先前第一階段清理了羅馬競技場的外觀、第二階段修復了競技場的地下空間,預計在 2024年完工的第三階段則打算修復羅馬競技場的無數迴廊並更新照明設備,以及增建一個新的遊客中心。 與此同時,羅馬競技場還有另一項更驚人的計畫將同步進行。上個月,義大利文化部宣布要重建羅馬競技場中央的木頭地板,預計將採取活動式的設計,以免新整修的地下空間從此不見天日。一待新地板完工,人們除了能目睹一個更貼近原貌的羅馬競技場,表演者、藝術家們也有望能在競技場內舉辦音樂會等文藝活動。

德國包浩斯校舍 The 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Walter Gropius

1919年4月1日,包浩斯Bauhaus正式開學 1919年3月16日,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正式被委任為工藝美術學校與魏瑪藝術學院的校長,1919年3月20日,Walter Gropius正式建議並獲准將這所合併的學校更名為「國立建築學院(即包浩斯)」(des Staatliches Bauhaus),並於1919年4月1日正式開學。 校長Walter Gropius親自設計校舍 1925年,迫於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的轉變,包浩斯從魏瑪遷到德紹(Dessau),身為校長的Walter Gropius親自設計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動工,1926年12月4日全面落成。 包浩斯校舍包括教室、車間、辦公、禮堂、飯廳及高年級學生的宿舍。德紹市另外一所規模不大的職業學校也同包浩斯放在一起。校舍延續了法古斯工廠的設計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採光面積,各種構造的靈活運用,各立面皆有獨自造形特色的律動感,校舍簡潔卻又整合多機能,表現了嶄新的建築空間觀念,成為Walter Gropius不朽的「建築宣言」。 包浩斯Bauhaus基本資料 建築設計:沃爾特‧Walter Gropius(Walter Gropius) 地點:德國, 德紹(Dessau, Germany) 總樓地板面積:10000平方公尺左右 完工時間:1925-26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官方網站:https://www.bauhaus-dessau.de/en/ 推薦閱讀 書名:《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讀過就像看了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The Story of Bauhaus》 作者:法蘭西絲‧安伯樂 Frances Ambler 譯者:吳莉君 包浩斯Bauhaus校舍空間配置 校舍的總樓地板面積接近10000平方公尺,是一個由許多機能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中型公共建築。Walter Gropius按照各部分的機能性質,把整座建築大體上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包浩斯的教學空間,主要是各科的工藝車間。它採用4層樓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面臨主要街道。第二部分是包浩斯的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及廚房、鍋爐房等。 Walter Gropius把學生宿舍放在一個6層樓的建築裡面,位置是在教學樓的後面;位於宿舍和教學樓之間的是單層飯廳及禮堂。第三部分是職業學校,它是一個4層樓的小樓,同包浩斯教學樓相距約20多公尺,中間隔一條道路。兩樓之間有過街樓相連。兩層的過街樓中是辦公和教員室。除了包浩斯教學樓是框架結構之外,其餘都是磚與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一律採用平屋頂,外牆面用白色抹灰。 值得一提的是全體師生皆參與建築過程,禮堂、金屬管傢俱、室內裝飾均由師生設計。包括由馬賽爾‧布勞艾(Marcel Lajos...

東京上野公園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國立西洋美術館/Le Corbusier+前川國男

20世紀日本建築界對柯比意持有深厚的興趣,視其為現代建築的領軍者。不僅前川國男、阪倉准三、吉阪隆正等多位知名建築師都與柯比意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學習關聯,更是連自學柯比意理論的安藤忠雄妹島和世都受到他的啟發。然而因為柯比意日本僅留下一作 - 國立西洋美術館,它也可以看作是他與日本弟子們的共同努力。這座美術館不但能夠展示柯比意的建築思維,也見證了日本建築師的匠心與才華。

身心俱寂之所,拉圖雷特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Le Corbusier 柯比意

拉圖雷特修道院是一座道明會修道院,位於法國里昂附近山坡,由建築師柯比意設計。柯比意於1953年5月開始拉圖雷特修道院設計,並於1961年完成。 2016年7月,拉圖雷特修道院等17件柯比意建築作品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拉圖雷特修道院位於法國里昂附近的一個陡峭的斜坡上,是柯比意廊香教堂之後的又一力作。1953年,柯比意接受天主教多明我會里昂大區省委員會的委託設計建造修道院。業主代表馬利-阿蘭‧庫蒂裡耶神父(Marie-AIain Couturier)希望修道院是一個能夠在寂靜中容納「100顆心和100個身體」的神聖居所。 自1940年代以來,柯比意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神聖」與「住居」這兩大建築類型上,當時正在修建的廊香教堂與馬賽公寓正是這兩種建築類型的代表。面對拉圖雷特修道院這樣「神聖」與「住居」的集合體,柯比意在寫給神父庫蒂裡耶的一封信中提出:「建築物需要的是簡潔樸素,而沒有太多裝飾的外表,沒有任何多餘的華麗存在,但也需要重視對生命的表達。」此一建築物既要具備空間的神性,又要容納修士們的苦修生活。 拉圖雷特修道院 修道院建在山谷的坡地上,面向一片山林,環境幽靜。總樓地板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平面成四方形,房間分佈在內部花園的四周。由於地形東高西低,建築東側為3層,西側為5層,主入口在東側,地面層大部分架空,內院通透,空間層次豐富。 等角透視圖 柯比意按照修士生活中的「個人生活」「集體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個步驟整合建築的機能與形態,設置了教堂、參事廳、教育場所、圖書館、餐廳和修士宿舍,其對應了三種不同的空間類型。「個人生活」採用全部朝外的修士房間的工整配置,「集體生活」使用公共活動的自由幾何形狀,「精神生活」更是獨立的崇拜建築,如教堂、地下墓室、祈禱室和聖器收藏室等。這些空間與生活從上而下圍繞封閉內院依次展開,並採取樓梯、連廊保持聯繫,而連廊利用地形的變化做成坡道,保持整體空間的連續性。 主入口 餐廳 修道院室內 修士宿舍室內 道明會是天主教四大托缽修會之一,教會教士必須進行嚴格的苦修生活和自我制約。在設計中,柯比意採用簡單規整的體形以及樸素粗獷的外貌以呈現道明會的精神,同時採取很多精心的細部處理以展現修道院的個性。 東側的主入口有一個象徵性的門框符號,旁邊的會客廳做成造型獨特的筒狀小室,室內沿牆配置座位,粗糙的牆面難以依靠,只能促膝交談而且時間不能持續太久。 東側主入口 禮拜堂上方設置採光筒,採光筒外形各異朝向不同,筒內分別塗了紅、黃、藍三色,自然的光線採取採光筒進入神殿,營造出空間神秘的宗教特質。 禮拜堂 禮拜堂 屋頂花園作為柯比意的代表性主張,此次特意設計成神父們漫步和沉思的場所,既能遠眺風景又能俯瞰內院,更能靜坐沉思,而花園盡頭的鐘塔正好在教堂的最高處,面向大路並向外凸出,像是在對朝聖者招手。 俯瞰內院 聖器室採光窗 鐘塔 承接修道院設計任務時正是柯比意的創作高峰,他謙遜地沿襲了艾瑪修道院、索內特修道院等多個傳統修道院的空間模式與造型,並樂意從中汲取靈感,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主張,將地面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帶形窗等一貫推崇的新建築五要素,充分且精巧地運用到拉圖雷特修道院裡。 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本身極高的審美價值,更在於其基於歷史積澱的設計創作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二樓平面圖 三樓平面圖 四樓平面圖   推薦購買書籍 書名:《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CORBU Comme le Corbusier 作者: 法蘭辛那•布榭 Francine Bouchet , 米雪兒•柯恩, 米歇•拉比 譯者: 林幸萩 出版社:小典藏出版 書名:《讀建築:從柯比意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How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 s Toolkit 作者:...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