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台博館

Tag: 台博館

《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年8月8日~8月23日於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展出

出身自大稻埕世家,1928年出生的高而潘建築師,是臺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從事設計與教學多年,其作品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工廠、車站美術館、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忠實地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 由李乾朗及徐明松兩位建築學者擔任策展人的《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年8月8日至8月23日於國立台博館南門館的小白宮展出,多位建築界、藝文領域的貴賓出席開幕,對高而潘建築師致力於創造臺灣現代建築的貢獻表達肯定與支持。高而潘也特別分享他接觸及學習建築、開業的歷程,珍貴豐盛的建築生涯。 此次特展精選跨越1960至1990年代的13件設計作品,這關鍵的三十年正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生重大轉變的分水嶺。其中60年代的作品為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了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70年代的三明大樓、臺北市銀行大廈與臺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為都市的高層商業辦公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而臺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為都市公共空間作出貢獻。80年代的作品為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華視大樓,臺北市立美術館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的概念,是臺灣現代建築的里程碑;華視大樓競圖案,底層及地下的公共空間為市民所享用,是一項突破創舉。這次也特別展出臺北龍山寺的兩側建築設計,說明現代設施如何與古蹟協調共構。 策展人李乾朗教授指出,高而潘是現今臺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他出身臺北大稻埕望族家庭,身處於戰前與戰後交接的大時代中,承接了日文與中文教育,這既是衝突矛盾的時代,也是多元文化並存互補的時代。高而潘就是新舊交替的時代下受教育的本土建築師,他繼承了傳統臺灣待人的寬厚謙讓之品格,但也勇於嘗試接受前衛的設計思潮。 研究現代建築的策展人徐明松特別分享高建築師的作品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銀行大廈、胡適墓園、華視大樓、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以及許多公共、私有建築,都是臺灣當代建築中的代表性作品。回顧他的許多建築,發現他經常勇敢地挑戰社會的成規,在困境中堅持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高建築師認為設計思考一定要從社會脈動著手,如此才能對當代社會提供最貼切的設計。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認為,文化部近年大力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透過高先生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讓我們瞭解第一代建築專業者,是如何在戰後國家的重建過程中追求現代化,以及詮釋他們心中的現代性,形塑臺灣建築的風貌。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指出,高而潘建築師與臺博館的因緣,源自2007年臺博館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畫」,他將其執業生涯的8千餘幅建築圖說全數捐贈給臺博館收藏,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已陸續完成數位化作業。就臺灣現代建築史的發展脈絡而言,高而潘是代表性的經典人物,臺博館舉辦「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不僅是向前輩建築家致敬,更是為了彰顯他所代表的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專業者,能在時代洪流裡,意志堅定地突破現實的挑戰,並且始終憑藉著厚實的專業能力,穩定地貫徹自我理想的軌跡。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策展人:李乾朗、徐明松 展覽地點: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展覽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1段1號 展覽時間:2020年8月8日~2020年8月23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17:00(週一休館) 交通資訊:可搭乘臺北捷運在中正紀念堂站1、2或7號出口出站,步行至園區。 >>專家導覽(專家導覽採現場登記報名,請至南門館服務台登記報名) 場次1 活動時間:2020年8月9日(日)14:00 ~16: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講師:徐明松 報名資格:不限 報名方式:現場登記報名 名額限制:40名 場次2 活動時間:2020年8月15日(六)14:00 ~16: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講師:謝明達 報名資格:不限 報名方式:現場登記報名 名額限制:40名 場次3 活動時間:2020年8月16日(日)14:00 ~16: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講師:黃瑋庭 報名資格:不限 報名方式:現場登記報名 名額限制:40名 >>專家講座 活動時間:2020年8月22日(六)14:00 ~16: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講師:劉文岱 報名資格:不限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60人/ 現場報名 10人 名額限制:共70名 專家講座可事先線上報名,若因故不克參加,請至線上取消,或來電取消,活動前15分鐘開放正取者入場,再視當日座位情形,開放現場觀眾登記報名 (請至南門館服務台)。

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5年12月15日至2016年2月21日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近年陸續修復周邊幾座古蹟,將古蹟修復再利用為博物館,如今由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臺博館本館 擴增到擁有五個館舍的規模。2015年適逢臺博館本館建築落成百週年,為了讓國人認識這群古蹟的歷史價值,該館特別邀請積極推動古蹟保存的學者李乾朗教授 策劃「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自2015年12月15日至2016年2月21日於臺博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出,期望透過他的研究觀點與建築手繪 圖,讓民眾認識臺博館跨世紀的百年風華。 李乾朗教授的建築手繪圖,以臺博館系統的五個古蹟博物館為主角,包括原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的臺博館本館、原為「勸業銀行舊廈」的土銀展示館 、原為「專賣局南門工場」的南門園區小白宮與紅樓展示館,以及位於北門尚在進行建築修復工程原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的鐵道部,展出的建築畫,力求聚 焦於建築藝術與建築技術的完美平衡,讓觀者感受手繪藝術的能量與手作技術的力度,透過李教授的透視之眼與靈活手繪,帶領大家鉅細靡遺的觀察古蹟,同時打開 更悠遠的視野。 2015年12月14日展覽開幕,文化部洪孟啟部長、中央研究院曾永義院士、馬以工教授等貴賓特別出席致詞,並有多位建築 界、藝文領域的貴賓出席開幕,對李乾朗教授致力於文化資產傳承的貢獻表達肯定與支持。另馬英九總統也特別發賀電致賀,並期勉透過此展體現建築美學風華,陶 冶知性人文涵養,開拓多元藝術視野,共同為營造祥和優質之現代化社會貢獻心力。 策展人李乾朗教授表示,論建築價值,「臺博館本館」與「鐵 道部」頗具藝術水準,南門園區的「小白宮」是利用原清代臺北府城牆石所建,深具歷史脈絡,「紅樓」則為產業設施遺構,而「土銀展示館」則代表現代建築運動 異國風的設計,五座古蹟中只有臺博館本館一開始即為博物館設計,其餘的館舍皆為古蹟建築再利用改建而成,是一種順應世界潮流,將市區內大型的公共建物或工 廠改裝為博物館或文化用途的建築。目前臺博館的館舍最早為1902年所建,最晚為1933年所建,這三十多年剛好是臺灣從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 時代,這些產業或工業遺產正為臺灣「現代性」的見證。從北門口走到南門外,欣賞這幾座建築的風采,閱覽百年臺灣歷史,建築物造型與功能之雄辯性遠勝過文字 之記錄! 展覽的詮釋從解構的角度分析建築,透過精準的建築畫,以各種不同角度的建築繪圖來呈現建築之美,包括不同消點的透視圖 (Perspective Drawing)、等角透視圖(Isometric Drawing)、剖面圖(Cutaway Perspective)、分解圖(Exploded View),甚至烏托邦想像的圖樣(Utopian Architecture),擴大參觀者的視野領域與想像空間。除了以圖像學來詮釋,展場同時輔以模型與照片重塑臺灣博物館古蹟群像,盼能對建築與設計新 世代有所啟發,也讓親臨博物館的民眾從建築藝術的角度,深層瞭解臺灣彌足珍貴的建築資產。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也表示,這幾座古蹟建築成為臺 灣博物館的一員,不但強化了博物館的展示推廣的能量,賦與建築物新生命,每一棟建築都是歷盡滄桑的見證,建築本身即隱藏著許多傳奇故事,值得我們細加探 究。我們希望藉由李乾朗教授的展覽詮釋,展現臺博館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用心,同時期盼大家共同守護此一全臺最大的古蹟博物館群,體驗文化資產再生的無窮魅...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