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台泥

Tag: 台泥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 概念設計競賽決選公告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決選,經過台灣水泥評選委員會再三討論後,很遺憾,專業組決賽優勝從缺,也向所有參與決賽的設計團隊表達最真誠的謝意。 2019 年台泥啟動 DAKA - 開放生態循環工廠計畫,將花蓮和平港電廠三合一循環園區對外開放,開啟工業與社會對話之新模式,也企盼成為工廠與社區融合之新聚落;2020年1 月9日台泥 DAKA 第一階段場域開始營運,以不營利為前提,將運轉中之工廠,透過循環經濟導覽行程、各式水泥工藝展示與水泥手作工作坊課程,讓工廠成為社會大眾分享知識、生態、文化與休憩之場域。也因為台泥 DAKA 開幕至今,受到社會高度關注,讓台泥更感責任深重,必須謹慎、周延面對未來全區計畫的擬定與方向。惜目前參與決賽之團隊,所提出的概念設計與執行方案,與台泥期待中的理念與藍圖有所落差,幾經考量決定從缺,台泥公司也更審慎思考開放工廠的下一步,朝既有目標努力推進,企盼各界繼續不吝指教。 從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從基地探勘、說明會到許多設計成形遞案,過程中台泥面對了許多問號、挑戰,與設計先進們的激盪,對台泥都彌足珍貴,不論是學生組、專業組,許多應用水泥元素又融合永續發展的設計概念,都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衷心感謝所有參與的設計團隊。台泥也將在近期內,盡速頒發新台幣各一百萬元獎勵金與水泥獎座乙只,予三家進入專業組決選的設計團隊。 專業組入選名單 序號╱作品名稱 1╱和平良圓 2╱The City of Emeralds 3╱天使之環、和平之愛 註:以上公告之團隊順序無關名次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第一階段評選結果出爐!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第一階段評選名單於2019年12月25日 揭曉!專業組入選者,分別由提出「和平良圓」、「The City of Emeralds」、及「天使之環、和平之愛」為作品主題的三組專業建築師團隊取得晉級決選資格,後續將以初選提案向評審委員進行簡報,並於2020年 2 月底提出第二階段深化修正之提案,完成此階段的參賽者,每組可獲得獎勵金新台幣 100 萬元整,水泥獎座一只。台泥預計在2020年 3 月底前評選出一起打造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之合作團隊。 學生組方面,則由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室內設計組) 阮家祺、王啟榮等 11 名學生的作品「洄瀾生態公園」;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學生簡心成、鄭潔琦的作品「異境郊遊」;以及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學生劉又瑄、左昱等 5 名學生的作品「無題」,以上三組取得學生組優勝,各組可獲得獎勵金新台幣 10 萬元整,以及獎狀乙式。 值得一提的是,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室內設計組) 同學的作品「洄瀾生態公園」,無論從概念發想到建築空間規畫的提案內容,都令評審委員相當驚艷。評審團認為其提案完成度與作品成熟度之高,足見學生對於台泥和平開放工廠所投注之心力與關注。因此,為鼓勵學生築夢,評審共同決議將邀請大葉大學研究所學生進行簡報,提供學生一個闡述設計理念的機會。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自 9 月下旬推出,邀請國內外專業建築師團隊、與大專院校空間設計相關學系之學生,針對和平水泥廠、和平電廠以及和平生態港作為開放工廠之概念發想範圍,描繪出對於循環經濟、未來工廠的藍圖,與台泥攜手展現工廠與社區的共生價值。 台泥已啟動和平開放工廠第一階段計畫,預計在2020年 1...

台泥舉辦設計競賽,還說「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怎麼回事?

作者:楊恩達前言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一家以水泥生產為主的礦業公司,於90年代,配合政府產業東移政策,在花蓮和平建立了全台第一個水泥專區,台泥的花蓮和平廠即將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此刻,台泥決定打開工廠大門,打造台泥和平三合一循環園區,成為全台灣第一個「開放生態循環工廠」,將其努力發展的生態環境資產,結合和平村民保存的太魯閣文化,呈現在世人眼前,因此台泥舉辦「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邀請專業人士及在校學生,共同參與台泥對於工廠結合生態、循環經濟、對公眾開放的未來大計當中,我有幸受邀參訪台泥和平廠,一窺其中樣貌。喔喔!台泥和平廠!從羅東車站乘著區間車前往花蓮,經過南澳車站後,火車鑽入隧道,當火車再度接觸到光明,看到豁然開朗的太平洋海岸,心情頓時舒暢起來,隨之見到海岸邊出現的大片人造建物,高聳的煙囪、在框架之間的設備、以及反射著陽光的巨型圓頂,就是我要造訪的地點:台泥和平廠。 台泥和平廠位於花蓮縣和宜蘭縣交界處的和平溪入海口南側,朝東邊是太平洋的浩瀚海藍,西側倚著連綿的山巒,一般人恐怕也和我一樣,鮮少有機會以和平火車站作為終點站,如果不是因為台灣水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恐怕我永遠都只會「經過」此處。 在和平火車站下了車,步出小小的站體,外面的台九線道路邊「和平工業區」指示牌,此間容納著水泥生產、採礦、發電廠、港區等重工業廠房,路邊工人正在修整道路,為2020年初即將通車的蘇花改做準備,蘇花改通車,意味著許多事情將發生改變,也可能為此地帶來更多機會。↗台九線上,為了蘇花改通車而加緊趕工的工人豎井?好像很厲害?坐進台泥的公務車,行駛在之字形的礦區道路往山上爬,礦區道路勉強能供兩輛車通行,與台泥人員交談間知道,這片礦區最高海拔有1200多公尺,每天工作人員必須花約一個小時時間,搭乘車輛到山頂的礦場工作,然後再下山回到宿舍休息,我在來此參訪之前做過一些功課,許多報導中都提到台泥以「豎井」開採工法,卻難以在這些文章中找到讓我能清楚瞭解其全貌的描述, 車輛上行到一處停下來,已經來到豎井隧道口,隧道口外側的平台比礦區道路寬敞不少,倚著平台邊緣的欄杆,有種「哇!原來是這樣呀!」的感覺,立刻將手機拿出來狂拍,水泥廠、發電廠、和平港、蘇花改高架道路、波光閃爍的太平洋盡收眼底,「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的基地範圍也是一覽無遺,也難怪在設計競賽的需求中,這個能夠看到廠區全景的立足點要有一座「觀景平台」,但由於位處陡峭山坡上方,加上可供使用的面積不是太大,觀景平台的主要功能還是在於為訪客提供一個駐足、俯瞰整片廠區的所在。   ↗從隧道口預定的觀景平台位置遠眺 隧道口上方的字標示著「台泥和平石礦 第三號豎井捷運系統」,右邊是「民國八十八年擴建」,左邊則是「辜振甫題」,1995年,台泥隨著政府的產業東進政策,落腳花蓮和平工業區,台泥至今已持續投入超過 37 億元新台幣維護豎井開採設備,目前共有三套豎井開採系統,供應各廠生產所需。↗台泥和平廠豎井隧道口車駛入隧道內,深入山體的隧道令我不禁想到媒體多次報導的「佳山計畫」,在花蓮某座山頭挖空作為中華民國空軍的後備基地,台泥的這條隧道沒有寬敞到足以讓飛機起降,卻是台泥開採作業的重要一環,和其他水泥業直接從山側開採、快速運輸、減少成本的方式不同,進行開採作業時,使用山頂平台式運輸法進行礦山開發,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污染以及山體結構的影響,以三號豎井為例,第一段豎井深達700公尺、直徑約6公尺,石灰石從山頂落入豎井內,我來到隧道深處,在一個將近三層樓的空間內,我見到三號豎井落下的石灰石是如何被梳理、粉碎,「整理」成更小體積的石塊;之後我轉往另一個下方的空間,挑高約五層樓的空間內容納著龐大的設備,將上方被「整理」過的石塊往下帶,經過旋碎機,粉碎成更小體積的石粒,才會送上平面輸送帶往第二段豎井,第二段豎井深約250公尺,經過第二段豎井後,小顆粒的石灰石抵達地面上方10公尺高的輸送管內,送往水泥廠處理。 ↗三號豎井所使用的旋碎機 乘坐的汽車駛在連綿數公里的隧道內,道路在某個地方分叉往不同方向,而且前往高低不同處,車前燈光束及隧道內不很密集的光源,深邃的空間和粗糙的壁面,路旁是持續運作的輸送帶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響,身處其中有種難以言喻的夢幻感,與台泥人員交談方知,這裡的第一號豎井是由日本工程公司採用Alimak工法開闢,之後的第二號、第三號豎井都是藉由之前的經驗,改良而成的工法所開闢,從豎井的開闢到隧道的開鑿等,無一不是浩大工程,卻能有效的減少環境影響表面積,山坡上的植披不被砍伐,至於山頂上的礦區,我則無緣前往探訪,根據台泥人員說明,在山頂礦區與山坡交界處建立高2公尺以上的擋土牆,避免大雨降下會溢流至山坡造成土石流的危險,加上山坡仍保有最多的樹木,發生土石流的機會更少了許多,台泥和平廠建立起一套獨特的建造、運輸、生產系統,每年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產業界及學術人士到此參訪。 ↗豎井隧道內 ↗將至隧道口,看見的藍是天空與太平洋  台泥做生態保育,怎樣做?不少人可能都聽說過位於屏東縣高樹鄉,在台泥支持下所成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在台泥此次舉辦的設計競賽中,預計在循環經濟廠區旁,以溫室、花園、鳥園或以某種建築形式,打造該中心的第二個家「希望種子館」,借重該中心之植物保育專業能力,深入探索、蒐集、復育,從海濱、港區、低海拔廠區到上千公尺的山林、礦區以及和平溪周遭生態,這也是為何台泥在山頂礦區開採時,會保留珍貴的表土,為了在開採結束後,將土壤覆蓋到礦區做為復育植物之用,盡可能的將生機還給大自然。 該中心帶來的復育成果及在地生態資料,將透過「多功能體驗館」舉辦的常態展覽、主題特展、視聽展演或生態教室等方式,促成台泥與人們交流與對話,在生態保育形成更多共識。從循環經濟到碳捕捉和平工業區最特別的是其採用「水泥廠、電廠、和平港」三者之間以資源互補的方式協同作業,採取循環經濟的概念,大幅減少可能的浪費;水泥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石灰粉,可供應電廠作為脫硫原料,脫硫產出的脫硫石膏又是水泥生產添加成分之一,和平電廠在燃煤過程產生的煤灰又可作為水泥原料,和平港是生產水泥所需的燃料、與鐵渣、石膏、爐石等原物料的輸入港,也是水泥產品直接輸往各港口的輸出港,與道路運輸比較,可提升效率、降低環境影響、減少交通衝擊。 將水泥廠及火力發電廠在生產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廢棄物,以互補、再利用及就近運輸,減少廢棄物及節省能源,令資源有效整合,最終的產物是「電力、水泥產品、二氧化碳」,但這樣還是不夠,目前地球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二氧化碳! 然而,當我來到一個房間,看到一根根直立的柱狀體內懸浮著紅色的物質,工作人員操作著桌上的設備,分析藻類的型態與特性,再度令我受到震撼,竟然在台泥的工廠裡看到類似生技公司的研究室場景,與實驗室研究人員交談,原來,台泥在幾年前就已經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碳捕捉與利用技術,台泥建立的「雨生紅球藻養殖系統」與廠區戶外空間建立的一套微藻養殖系統,就是為了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目前的數據指出,1公斤雨生紅球藻可捕捉1.83公斤二氧化碳,目前研發藻類的運用方式包括轉為蝦紅素、DHA、生質燃料等使用,雨生紅球藻之蝦紅素濃度,為磷蝦250倍、鮭魚的6,000倍,慚愧的是,在來到台泥參觀前,我只知道蝦紅素都是由磷蝦生產,台泥固碳養殖的蝦紅素紅球藻,還可作為素食者的健康食材,與工研院共同開發的「減碳環保麵」,十五碗相當於一棵樹一天的減碳量,除直接食用蝦紅素紅藻外,也已經研發出「ASTAROSE」蝦紅素保養品,就目前看到的研究發展路徑,為了持續減碳,未來應該還會持續推出不同的產品;台泥與工研院將共同打造全世界最大鈣迴路碳捕獲試驗廠,戶外可參觀微星藻養殖區,及室內雨生紅球藻實驗室,提供台泥生質能源、蝦紅素萃取與研發的核心場域。↗雨生紅球藻養殖系統 垃圾帶來的難題接著,我來到水泥廠的八樓,雖然說是八樓,但每一層樓的高度都不是一般所習慣的3公尺,為了容納各式各樣的生產設備,每層樓高往往超過9公尺甚至更多,所以在八樓的高度,往下能夠更清楚的看見「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的基地範圍,「二氧化碳捕獲試驗廠」以及「垃圾資源化館」,廠房結構及設備硬體已另委託專業廠商設計,在此次設計競圖,參賽團隊需要提出該建築物的外觀構想。 根據報導,由於花蓮縣的掩埋場滿載加上缺乏焚化爐可處理,雖然多數生活垃圾可送到鄰近的宜蘭利澤焚化,但如果遇到利澤焚化爐因為某些原因拒收垃圾(逾使用年限報廢、拒收等),花蓮須自行處理這個大難題,解決方案之一是與台泥合作,利用台泥水泥窯1300度高溫協同處理垃圾,一般的垃圾焚化爐以攝氏800度處理垃圾,和水泥窯以1300度焚化垃圾後的產物差異甚大,800度的溫度,焚燒垃圾後仍會產生飛灰、爐渣等須處理的廢棄物,也無法解決戴奧辛問題,水泥廠燒窯過程產生1300度高溫焚燒垃圾,則無須再處理廢棄物,「垃圾資源化館」將協助處理花蓮一般生活垃圾,是台灣台第一個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之科技化廠館,除了機能之外,也將以開放、透明之設計理念,提供環保教育與休憩觀景之功能。 ↗從水泥廠八樓下望,可看到設計競賽的基地位置  工廠為何要開放?為了更瞭解設計競賽的基地,我走入「多功能體驗館」及「希望種子館」的預定區域,雖然離水泥廠房不遠,步行其中,會發現各式各樣植物漫生,不時聽見蟲鳴鳥叫,生物多樣性並未因為水泥廠而消失,從樹叢間看到巨大的廠房量體,抬頭望見植物附生其上的輸送管,有種錯覺,彷彿置身於宮崎駿作品中,人類痕跡被大自然覆蓋。 參訪行程最後,我進入和平港區,來到最遠端的碼頭上,回望在隱約翠峰與碧藍水波間的和平廠區,腳下的海水裡清晰可見魚群在珊瑚礁間迴游,和平港已經取得歐盟生態港認證,足見這片海域的生態健康程度經得起檢驗,身為海洋的愛好者,未來附近海域如果能夠結合開放工廠,變成人們划船、風帆、戲水、浮潛等親水的區域,太陽、藍天、碧海、水上活動,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美好。 曾經從媒體上閱讀到,附近和平區域(和平、和中、和仁三個部落)的一些居民因為台泥要幫花蓮代處理垃圾而抗爭,張安平董事長親自與居民對話,而且不只是在抗爭現場與民眾對話,也參與各種活動與民眾交流,張安平董事長認為要化解誤解的最好方式就是開放,就是開誠布公,甚至是直接打開工廠,供民眾參觀、促進對話,如此構想與此次「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的「開放」二字有密切關連。 前往和平火車站搭車前,特意繞往和平村,看到了未來蘇花改連結到台九線的交流道,由宜蘭來的車輛不必進入和平村,就直接走台九線前往花蓮市區或太魯閣國家公園,過去因為落在花蓮、宜蘭的交界,加上又是和平溪的入海口,和平村的聚落因此而成為原住民與漢人共同生活、交易、南來北往的休息點,但如果因為蘇花改通車而讓這個聚落直接「被跳過」,對在地人而言不是件好事,台泥先是籌劃在廠區內設置了一個「生態市集」,打開圍牆供蘇花改通車後的遊客到來歇腳,也是為地方創造與外界的連接點。...

台灣水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2019年11月29日 16:00 徵件報名截止

活動緣起 古老灰色的岩石與旋窯, 在和平沉思中, 如此永恆和瀟灑。 看著閃爍的星星和月亮的晦朔。 在這山脈接觸大海的地方, 大自然中, 岸邊的綠草和鮮花, 在這個簡單清新的空氣中。 自然的風聲呼喚著, 圓頂和廊帶, 水泥是這神秘文化中的一部分。 走向這萬物的花園, 大海,水鹿,白芨, 亞里士多德的和諧, 隨著天籟在空中, 永遠如此安靜和平。 ----- 張安平 2019.08.28 記和平山與海 在工業革命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工廠的定義,正一再的被改寫當中⋯ 曰新月異的科技研發改變了生產的方式,企業視野的看法,調整了對工廠的想像,並進一步改變工作與生活空間的關係。 其實工廠可以是傳遞知識的教室,沒有圍牆的學校,可以典藏文物,包羅各種知識,是休閒園區,原生動植物的保育區及博物館。一個大公園/工廠,是現代進步文明的地標圖騰。 工廠,也可以與當地社區緊緊結合在一起。日本的大島造船廠便全力與社區合作,為社區舉辦祭典、市集、與咖啡座,生產有名的大島番茄與番茄汁。不只振興了當地的產業,更與附近居民共享慶典,互助互信,共同打造了屬於當地的特殊社區生態。 工廠,甚至可以創建一種全新、獨特的循環生態系統。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園區,從 1960 年代便發展出產業社區的共生模式。汽電共生產生電力;電廠產生的飛灰,成為水泥廠的原料;再將工業產生的副產品,成為當地農業及養殖業的最佳天然養料來源。如今在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內,已有三十種不同能源與資源結合的關係。所依靠的是有效的系統及人們的互信。 同樣跟工廠一樣對社會有重要性的是,人類的垃圾的處理方法。現在任何一個城市治理,都無法迴避城市廢棄物的處理。 1997 年,台泥配合政府產業東移政策,在花蓮和平建立了全台第一個水泥專區,設廠之初即考量到循環經濟的模式,採水泥廠、和平電廠、和平港三合一運營模式,最佳化資源使用效益,也開創此地成為亞洲唯一的循環經濟園區,沒有廢棄物會出這個廠區,都能相互循環再利用。 2019 年,台泥推動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為社會解決問題,打造無廢家園,成為循環經濟的優良示範。 今年,台泥和平廠即將邁入第 20 個年頭,20 歲,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在此刻,也看到了一個屬於和平全新的機會 – 蘇花改即將通車,進入花蓮第一個出口就在和平!我們決定打開工廠大門,打造台泥和平三合一循環園區,成為全台灣第一個「開放生態循環工廠」,將我們努力發展的生態環境資產,結合和平村民保存的太魯閣文化,一起呈現在世人眼前,歡迎所有朋友,與我們一起實踐,社區與工廠的再造計畫,讓和平成為開放工廠與社區共存共榮的新聚落。 >>相關網站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相關文件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簡章:: 開放工廠願景 廢棄物,是人類共同的課題,花蓮縣政府為了解決當地垃圾問題,邀請台泥運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台泥除了投入專業的技術,更將這份社會責任擴大,提出「開放生態循環工廠」的願景,致力打造和平村成為全台第一個結合開放工廠與社區共存的新聚落。 蘇花的新出口 和平的新起點 水泥窯的新世界 曾經,水泥產業被視為是一個影響環境的工業,工廠,就是帶著破壞者的罪名存在,這幾年,台泥看到人和環境的關係變了、人在意的事情不同了,所以,台泥這幾年不斷堅持,要成為一個對環境友善、對人類友善的環境工程公司,所有能對人類、對土地友善的事情,台泥都在努力去做。 台泥與任何團體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把「人要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作為追求的目標,只是我們使用的方法不同、出發點不同,台泥用經營和更整體的眼光來思考、來運作,我們用這麼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要去打開更多想像。 我們今天在這裡,不只是單純要去談台泥這幾年已經在進行的計畫,更想跟大家報告,下一個二十年台泥在這裡的規劃。 這些年,我們不斷研究著水泥窯的下一步發展,想著,要如何讓水泥產業走向零廢棄、零污染、零排放。 我們也把生產水泥過程裡,排放出來的二氧化搜集起來,發展「碳捕獲技術」,再將二氧化碳轉成藻類的養份,藻類讓我們萃取出抗氧化聖品的蝦紅素⋯⋯ 於是製作水泥的一千三百度高溫的水泥窯,可以用來處理「人」生產出來的廢棄物。一千三百度的溫度有多高?那就像是地底熔漿一樣,它讓廢棄物幾近於熔解,存留的底渣又將能轉為製作水泥的部分原料,完全不會產生污染氣體和污染物的廢棄處理,這在國外已有許多城市已有許多實際案例。 這一連串的「循環運用」產生的「循環經濟」,是台泥致力要回頭照顧環境的使命和重要任務。 和平的一份子 台泥和平廠從民國 89 年在和平這裡正式落腳,這裡員工 266 名,有 60 位是在這裡的居民,將近兩成三都是和平在地人,和平廠早已經是台泥大家庭其中的一個家。 幾次夜晚,從蘇花公路往南,沿路的黑暗,遠遠,工廠的燈光亮著,在山裡開車,上山、下山轉了好幾個彎,可以見到亮光,那成為一種安心的符號,蘇花公路上的和平燈光,似乎已成為許多用路人的一個指標,20 年下來,我們與和平早已經息息相關、緊密相扣。 台泥和平廠已成為和平的另一種資產。 我們思考著台泥和平廠的各階段任務,也不斷去觀望著整個和平聚落的發展。 台泥看見 和平這裡有...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