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7 4 月, 2024
Tags德國建築師

Tag: 德國建築師

德國St. Peter-Ording海濱新地標,開創性設計遊客中心Erlebnis-Hus/Holzer Kobler Architekturen

德國Sankt Peter-Ording的「Erlebnis-Hus」遊客中心,由Holzer Kobler Architekturen與Uniola合作,不僅在建築藝術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更是成為海灘長廊增建工程的亮點。其結構靈感來自當地樁基建築,運用CLT木構與五個實木立方體的創新設計,不但能夠提供遊客友好的空間,也可以增強當地吸引力。這座多功能空間,透過露台和樓梯的設計,鼓勵遊客於屋內外進行互動與探索。

杜塞道夫的創新垂直工作天堂,Eclipse辦公大樓/UNStudio+HPP Architects

Eclipse大樓由UNStudio與HPP建築師事務所共同打造,座落於杜塞道夫Kennedydamm,展現現代設計與持續性的完美融合。60米高的建築不僅提供約27,000平方米陽光照耀的辦公空間也可以容納約1,200工作崗位。16層的內部空間更是以激勵人心的溝通區和充滿活力的中庭,向周邊社區展現透明和開放的姿態。大樓採三角形平面設計,融合周邊環境,設有可俯瞰城市的屋頂花園,為社交活動提供理想空間。

遠離塵囂的靜謐歲月,彰化水月茶樓/林友寒 清水建築工坊

彰化被由南至北的山脊環繞,在這個結合人文和自然的城市中,一位遠見的業主決定在彰化銀行山的私宅旁建造一座茶亭,特別強調適應彰化的氣候特性,即使在夏雨、炎熱和冬風中,也不依靠空調保持舒適,由林友寒清水建築工坊打造,提供了觀賞都市風光的絕佳位置,彰顯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山野間的休憩天堂,南投中寮竹亭/清水建築工坊+林友寒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清水建築工坊林友寒南投中寮鄉的清水山上打造了名為「竹亭」的竹構築,坐落於海拔七百公尺的斜坡地,主要使用竹材為材料。設計師巧妙地將竹子彎曲,形成減少風阻的結構,且利用短竹和PVC防潮布來建構屋面。這不但能夠提供良好的排水功能,也可以達到快速搭建和降低造價的效果。「竹亭」經過高溫煙燻,展現出古樸的褐色,完美融入自然環境中,猶如山坡上的舞蹈精靈。

要不要念建築?10位資深建築工作者給年輕人的建議

我們也許可以傾聽建築師們的寶貴建議。隈研吾Renzo Piano、Bjarke Ingels、Frank Gehry、Tatiana Bilbao、Alejandro Aravena等建築師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人生洞見,給出對於「是否該讀建築系」的回答。

以重簷形式回應地域建築文化,屏東簷屋/林友寒+慧宇建築師事務所

林友寒與慧宇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設計的簷屋位於南台灣多雨多陽的屏東,以其特有的重簷形式展現了對熱帶潮濕氣候的應對。攝氏30-34度的高溫氣候全年都存在,而重簷形式的採用則有助於在熱天中保持室內空間的涼爽舒適。同時,這種建築形式也為社區生活帶來了便利,因為可以在建築物和街道之間提供一個陰影區域,不僅增加了建築物的美感,還發揮了隔熱、遮陽的效果,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中感到更加涼爽舒適。

改造法院及監獄,柏林藝廊Amtsalon+酒店Wilmina Hotel/Grüntuch Ernst Architects

在柏林繁華的康德大街(Kantstraße)79 號曾是女子監獄與法院大樓,關注老建築與城市的 Grüntuch Ernst Architects,發現了閒置的舊建築,他們不希望讓城市記憶被抹滅,而是將舊建築改造為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Amtsalon藝廊 及溫馨飯店 Hotel Wilmina,讓人們重新接觸曾經封閉的場域。

2022實構築展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

蘭陽博物館為國內第一座的公共藝術建築,宜蘭縣政府為了持續推展臺灣建築空間美學,與實構築學會共同舉辦「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特展」,即日起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實構築展」過去曾在台中台北高雄新竹等地舉行,2022是第8屆舉辦,已經成為臺灣建築界的一大盛事。

林友寒與林彥穎聯手,大坪頂納骨塔「永恆之丘」奪設計界奧斯卡「德國紅點設計獎」

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獎公布2022年得獎名單,大坪頂納骨塔「永恆之丘」從全球50個國家、近萬件作品中突圍獲獎,由新竹市府邀請德國建築師事務所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主持人林友寒、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林彥穎建築師操刀設計,並由廖明彬率領的清水建築工坊精心營造清水混凝土外觀、室內採無樑柱工法,為全台唯一天井設計的納骨塔,採光通風極佳,設置「觀海窗」讓生者遙望海岸線撫慰心靈。

朝向天空的信仰象徵,淡江教會文教中心/林友寒+清水建築工坊+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宗教建築在台灣因為土地取得的困難及都會空間的壅擠,常常必須面對垂直量體造成人與天的距離,不像歐洲的教堂都在接地的地面層及屋頂中,透過結構及空間的高聳和光線的神祕來創造神聖性;淡江教會也不例外,必須在容許的建蔽容積中,垂直堆疊教會所需要的日常及神聖的空間,如何在神聖中不帶著權威,並在日常中可以感受到愛與憐憫的社會性,是設計淡江教會最重要的議題。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