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設計理念:模糊城市與車站的邊界
法國建築師事務所 Dominique Perrault 設計的維勒瑞夫-古斯塔夫.胡西車站(Villejuif-Gustave Roussy Station),是大巴黎快線(Grand Paris Express)計畫中重要的一站。這座深入地底近50公尺的車站,消弭了地面與地下空間的界線。巨大的混凝土圓柱體、充足的自然光、錯落的行人天橋與手扶梯,以及藝術家 Ivan Navarro 的星空裝置藝術,共同營造出令人驚豔的空間體驗。車站設計考量永續性,利用自然採光、通風與地溫調節,減少能源消耗。
維勒瑞夫-古斯塔夫.胡西車站(Villejuif-Gustave Roussy Station)的設計,旨在消除開放公共空間與車站封閉空間之間的界線,模糊城市的邊界。其地表上的螺旋形建築,對都市紋理產生了一股向心力,將人們引向地下已完成的空間。這座車站不僅做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成為與城市生活緊密相連的公共空間。設計者運用空間的延伸與視覺的穿透,將地面與地下空間融為一體,創造出連續且流暢的空間體驗。


光線充足的地下「摩天大樓」!
巨大的混凝土圓柱體,牆面經過特殊模製處理,光線充足,內部由人行天橋和手扶梯貫穿、活絡。在這裡,這座倒置的摩天大樓的天空,僅僅是城市的地面層。自然光線一路傾瀉而下,直達位於地下約50公尺處的月台。鐵軌上方,則是廣闊的天空。將基礎設施暴露在外,賦予了其最大的可見度,並融入了建築的邏輯,成為都市景觀的一部分,藉由在地面上的消隱,以及延伸地面與地下領域之間的使用和視野,統一了通往交通網絡的垂直動線。


大巴黎快線計畫:塑造巴黎都會區的新未來
今日,大巴黎快線(Grand Paris Express)是歐洲最大的土木工程,包含超過200公里的自動化線路和68個新車站。它首先涉及一項區域計畫,以及與集體對全新都市體驗的渴望同步的新城市建設。大巴黎快線是這項大都會重大賭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嶄新的區域正在人們眼前成形,並提供給最廣大的人群使用。目標不僅僅是確保該地區所有居民都能進入首都,還要在大都會地區發展新的生活和活動區域。
車站周邊區域的發展挑戰:都市更新與社會融合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巴黎快線(Grand Paris Express)新車站周邊地區的發展,是該地區都會化計畫所固有的都市性挑戰。它們的範圍被定義為周長800公尺的圓形區域,面積將不亞於巴黎市區的一倍半,人口將超過新大都會區的20%。大巴黎面臨哪些挑戰? 提高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的宜居性,糾正各種類型的空間隔離和降級,在不進一步削弱最弱勢公民的情況下鼓勵社會多樣性,促進住房和新的居住模式,優化交通,加強城市中心之間的聯繫,為促進勞動力市場做出貢獻,最後,促成可持續發展的大都市,以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法國 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 :大巴黎快線的推動者
法國大計畫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是法國領先的專案開發商之一。它最初於2010年6月以大巴黎公司(Société du Grand Paris)的名義成立,負責管理大巴黎快線(Grand Paris Express)的建設,並透過車站周邊的都市發展和房地產,來支持大都會的轉型。大巴黎快線是歐洲最重要的都市發展,其未來網絡涵蓋200公里的地鐵,68個車站的創新設計,140平方公里的都市影響力橫跨大巴黎地區,以及沿線雄心勃勃的藝術和文化規劃。
車站的建築願景:功能與美學並重
如同大巴黎快線(Grand Paris Express)所有68個新車站一樣,維勒瑞夫-古斯塔夫.胡西車站(Villejuif – Gustave Roussy station)也擁有自身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從一開始,大項目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就希望每個新車站都能超越其功能框架,為其服務的地區留下都市和建築遺產。所有車站都是與知名建築師合作設計的,使得其中一些車站在美學上,成為世界上最令人賞心悅目的車站之一。大項目公司的目標是讓旅行盡可能愉快,擁有美觀、實用和舒適的客運大樓,有助於該地區的都市和社會轉型。
巴黎都會區的重要節點
Villejuif-Gustave Roussy Station 車站位於隆布瓦約高原(Longboyau Plateau)的最高點,在歐特布呂耶爾省立公園(departmental park of the Hautes Bruyères)內,其深度約50公尺,將街道層與其中一個月台分隔開來,將成為法國最深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一。
未來的維勒瑞夫-古斯塔夫.胡西研究所(Villejuif Institut Gustave-Roussy)位於連接塞夫爾橋(Pont de Sèvres)和諾瓦西-尚(Noisy-Champs)的15號線南段,將與延伸的14號線建立聯運,從2025年1月起,每天迎接約10萬名乘客。它將服務於 ZAC Campus Grand Parc 和歐洲領先的癌症治療中心古斯塔夫.胡西研究所(Institut Gustave-Roussy)。

大巴黎快線的標誌性車站
維勒瑞夫-古斯塔夫.胡西車站(Villejuif-Gustave Roussy Station)是大巴黎快線(Réseau du Grand Paris Express)的標誌性車站,這不僅歸功於基礎設施在發展該地區的作用,也歸功於它將確保兩條地鐵線路之間的互聯互通,未來車站的建築表達了將這些空間對話、聯合和整合的決心。這項車站計畫,不僅僅是單純的交通建設,更是巴黎都會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象徵著巴黎對於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以及對於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承諾。
消弭地上與地下的界線,創造流動的都市空間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沒有形式上的炫耀或怪異。主要在地下發展,地面上呈現出展館的外觀,並將外部與內部、基礎設施與都市相互融合。它構成了大巴黎新興區域的出現,並有助於將城市轉變為大都會,將郊區轉變為城市。它涉及將醫院中心置於網絡中,並將其周邊地區轉變為園區。車站作為該系統的一個元素,是一個「交流場所」,是主要醫院、未來辦公樓和住宅樓以及大型公園之間互聯互通的核心要素。延伸上方和下方之間的使用和視野,在都市和景觀場所之間建立聯繫。
內部空間:寬敞、開放、與城市相連
寬敞的空間、車站延伸、鬆弛並滲透到地下,就像城市在地下的延伸。它的建築設計與周圍的公共空間保持連續性。它不與城市對立,不與城市對抗,不豎起任何類型的立面,沒有牆壁。這座車站必須被理解為地下世界與地上世界的連接器,反之亦然。它是一個巨大的圓柱體,開放且空曠,直徑達70公尺。一個在圓柱體內部淨空30公尺的空間,周圍環繞著廊道和陽台,迎接大型手扶梯。工程研究的發展方式,使得基礎設施的設計與車站的設計相符:輕盈且易於理解的建築,盡可能自然地伴隨人流。
車站與周邊網絡連結:便捷的交通與多元的服務
在廣場層面,前院自然地通向俯瞰中央空間的第一個陽台。小型售貨亭提供一系列服務,並點綴著車站的周邊。覆蓋著金屬網的牆壁可以封閉車站。這些元素是一種有限的輕型形式,可以提供城市和公園的視野。無需購票即可開放進入地下二層。
前兩層的陽台廊道設有商店和服務設施,突出了車站與上方公共空間的連續性。該專案促進了對空間和循環的輕鬆理解。離開月台時,由於與巨大的中央空間直接相連,使用者可以輕鬆找到自己的方位和方向。從兩層月台(兩條地鐵線路位於兩個垂直疊加的隧道中)出發,巨大的手扶梯在自然光的引導下通往地面。
自然採光與通風:打造舒適的地下空間
車站受益於自然採光和通風。與月台直接相連,巨大的中央空間和各種陽台環繞都沐浴在自然光和新鮮空氣中。這個原則使得這種基礎設施的其中一種優勢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消除了在其中心部分(井)安裝排煙器的需要。旅客也將接觸到環境溫度,在這個深度,溫度比地面更溫和,無需額外供暖。車站上方的屋頂由三層組成。一個中央透明圓形屋頂可以防雨,同時允許外部空氣在側面流通。這個屋頂由一個周邊樑組成,所有拉桿和纜繩都與中央樞紐(車站的「眼睛」)相連。在纜繩上拉伸的是由 ETFE(乙烯四氟乙烯)製成的元件,選擇這種材料是因為它具有高品質的透明度、輕盈性、耐用性和精細度。
屋頂設計:兼具美觀、功能與永續性
另外兩個屋頂,是放置在兩個不同高度的非同心圓盤,覆蓋著車站。就像兩個巨大的遮陽篷,它們在前院上方輻射,並標誌著車站的存在,同時也確保使用者免受陽光照射,就像公共空間上的遮陽傘。它們由螺旋狀金屬網條組成,這些金屬網條在徑向椽條之間拉伸。這些設計不僅具有美觀性,更兼顧了功能性與永續性。透明的中央圓形屋頂,讓自然光線得以灑入車站內部,減少了人工照明的需求;而金屬網條的運用,則提供了遮陽效果,降低了室內溫度,減少了空調的使用。
車站韌性設計:永續建築的典範
韌性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詞。一個程式設計詞,能夠創建一個系統,因為它可以預測人類社會面臨全球氣候衝擊的未來,以及這些警語:同化、忍耐、反應、生存。所謂韌性,是指材料抵抗斷裂力和天氣的能力。透過選擇混凝土作為結構,玻璃和不銹鋼作為覆層,車站紮根於堅固性和耐久性的決心。整體結構簡潔,所有元素都具有功能,無論是結構上的還是技術上的。透過利用地下可用的自然資源,車站盡可能地融入其環境,這使得,除其他優點外,還可以將內部與外部土壤隔絕,並利用周圍的土壤保持恆溫,從而無需額外的暖氣、空調或排煙。這確保了重要的成本節約、永續性和使用者的舒適度。
空間氛圍營造:材質、光線與聲學的交織
Dominique Perrault 建築事務所的合夥人 Gaëlle Lauriot-Prévost 設計了室內佈局、照明和聲學。該設計的材料利用了各種紋理的不銹鋼:光滑、網狀、穿孔、鏡面拋光和緞面。這些飾面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同時也透過反射、光澤和濾光器的作用,有利於光線的傳播。面積為3,273平方公尺的圓盤,由螺旋狀不銹鋼網條組成,在徑向樑之間拉伸,構成了外部屋頂的結構。
在內部,1,808平方公尺的銀色鋁線覆蓋著巨大的井,從而使車站的心臟充滿活力。金屬網最初是一種工業產品,以前被認為是冰冷而僵硬的,現在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既不是牆壁也不是結構,它被用來重新思考保護、聲學、非物質化體積、引入光線和反射的遊戲,以及覆蓋這裡和那裡的車站及其設施。在天花板上,燈具和吸音板交替出現,使車站具有規律的節奏。工業燈具的光線與日光交織,並被金屬表面反射,讓旅客沉浸在真正的燈光秀中。
車站的「地下世界」:顛覆傳統的空間體驗
地下的世界通常是與不適、寒冷、神秘和晦暗聯繫在一起。車站紮根於深處,同時允許光線和空氣傾瀉而入,為使用者提供了相反的體驗。當使用者進入這個空間時,他們會明白,地面不再令人焦慮、封閉和潮濕,而是提供舒適感和調動所有感官的體驗。中央井使所有在途中的旅客都能聚集在這個創新設施的中心,儘管他們只是在移動,卻能與內部發生的事情產生聯繫。藉由模糊公共空間和車站,該設計超越了埋藏式工程的傳統術語,成為一個完全公共的設施。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Villejuif Gustave Roussy Station
作品位置:法國 Villejuif, France
作品類型:鋼構、車站、基礎設施、運輸設施、公共工程、公共建築、公共空間、法國建築、法國建築師
設計單位: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總樓地板面積:15364 平方米
竣工:2024年
攝影:Michel Denancé
專案管理: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
專案管理協助:Artemis (groupement Artelia + Arcadis + BG)
協調:Ingérop
土木工程:SETEC TPI
結構工程:SETEC bâtiment
特殊結構:TESS
屋頂工程:TESS
立面工程:TESS
經濟:AXIO
聲學:Jean-Paul Lamoureux
光度測定與照明設計:Jean-Paul Lamoureux
消防安全:Denis Thélot
無障礙設計:Denis Thélot
營造廠:Groupement CAP (Vinci construction), Groupement CAP (Spie Batignolles), Systra, Artelia, Bouygues bâtiment IDF, Axima, I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