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美學

Tag: 美學

新北市推動「府中雙城」美學 北門街示範街道古色古香

新北市為翻轉府中「古城」及「新城」區,串聯捷運板站至府中站,延伸府中商圈至板林家花園觀光軸帶,投入3處廣場改造計畫,其中最後一處府中廣場已於1月5日完成,市府同時推動都更三箭「示範街道環境改善計畫」,以公辦整維專案方式幫老屋拉皮。

清景麟集團邀林尹培袞操刀時尚制服,穿在人體的微型建築

清景麟集團邁入美學年,迎接新紀年翻新風格,對清景麟建築團隊而言,「要做,就要做第一」,品牌新形象的出發,以新制服嶄新制服亮相,找來知名設計師林尹培袞操刀,打造集團時尚品牌形象,讓大眾更能感受清景麟對「家」這個概念的理想、熱情、時尚、以及前衛。

台鐵百年老店嘗試轉身 台鐵美學小組帶領重塑靈魂

日本鐵道火車兼具舒適與美感,台灣觀光列車也想跟進效法,呈現出的「中華民國式美學」卻讓不少國人看了覺得汗顏。2019年2月,台鐵宣布斥資7900萬,全面升級29輛「環島之星」觀光列車,車廂的花俏配色、塑膠走道和不銹鋼腳柱,卻在網路上被嫌俗氣到不行,謾罵聲不絕於耳。

當我們說到「美」,我們在談論什麼?《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幫您思考美學當下的現象與體驗

「aesthetics」,在中文多譯為「美學」。這個詞彙起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意義為「感官上的感受、認知」,因此時至今日,「美學」在歐洲又常稱作「感覺學」,主要研究「美」的本質及意義,也是哲學討論上的一大重要主題。 李歐納.科仁在書寫《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時,不斷試圖釐清日本文化的一支重要美學,希望這個迄今模糊而抽象的概念能被世人重新理解。但就在李歐納.科仁追尋與探索的書寫過程中,他時不有模糊不清,甚至是發現自己落入了自我吹捧、因而厭惡自我吹捧的頹喪感。 這促使他反覆思考「美學」的定義。先在哲學的美學裡不停爬梳,直至體悟出「建構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美學」之重要──畢竟唯有如此,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的大腦與世界的交集。於是李歐納.科仁抽離了那些自我中心深思,回頭挑掉所有可能顯得誇飾的自我吹捧,嘗試再次整理美學多面向的定義……最終,完成了《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 《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輕薄、易讀,以李歐納.科仁一貫簡潔而精準的口吻,讓讀者不禁向「更細微處」沉浸在他的思緒脈絡裡,體會這十種對美學之詮釋,澈底且具體感受:美學在分析、想像、概念上的心理機制──我們在面對「美」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如何流動? 在《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結尾,經由一篇(於印刷前,因對美學顛覆念頭萌生,故增寫的)敘事,在前後連貫的上下文間,讀出美學展現各種定義的方式,進而深層又清晰地認識到這些眾多「美學」、這個龐大的精神領域之模樣。 這一切究竟跟你、跟我有何關? 李歐納.科仁希望透過如同一本美學小辭典般之著作,在扼要定義中,幫助創作者、美學愛好者、欲挑戰美學者,面對與美學相關的生活事物或工作時,能建設性地思考、討論關於美學當下的現象與體驗。 「美學」其實並不沉重、不艱澀,反而如此親近在我們每日的對話、生活、認知中。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譯者簡介 蘇文君 文藻外語學院畢,曾就讀師大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現從事口筆譯工作。興趣是無時無刻與人打招呼⋯⋯「Hi 讀者們」。熱愛電影,iTunes選了shuffle模式還是會一直跳歌。譯有《動物也瘋狂:動物精神創傷與復元的故事》、《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自傳》等。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概論 「美學」詞彙的起源 定義 1. 外在 美學=事物的表面樣子 2. 風格 美學=風格或感受能力 3. 品味 美學=一種品味或「有品味的」 4. 藝術哲學 美學=西方哲學一環,主在探討與藝術相關的現象本質;藝術的哲學 5. 理論/註釋 美學=與藝術、美及相關主題的共通根本原則 6. 藝術的 美學=「藝術的」同義詞 7. 美麗的 美學=美或「美麗的」同義詞 8. 美化 美學=致力於美化人體的專業 9. 認知 美學=一種認知,並在這之中有所知覺並思考現象與事物之中的感知與情感特質 10....

《日本的設計:藝術、美學與文化》12個日本設計的美學要素 10個關鍵特徵 28位日本藝術的早期推手

日本的一切皆精緻、優美、令人讚歎……珍奇瑰麗之物不可勝數,遍佈足之所至、目之所及之處,觀之如繁花入眼,心自嘆服稱奇。倘定睛矚目,則如臨險境……店主不著意推薦,而所售器物自有風華難掩。但凡物廉總引人貪欲,乃至傾其所有,況這遍地風雅,更是令人傾心,難以自拔。」——小泉八雲,《不為人知的日本面容》 出生於希臘,日本小說家小泉八雲(Patrick Lafcadio Hearn,1850—1904)在上述文章中,記述了他於一八九○年抵達日本首日的見聞和感想。這些所見所感道出了日本藝術以及手工藝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自那個時代起就吸引著西方人,並一直延續至今。十九世紀,愛慕日本風物與國民氣質的西方人不勝枚舉,而小泉八雲正是其中之一。他們意識到,日本諸多的藝術與手工藝品、建築和庭園,從精微的飾物到恢宏的建築,縱使歷經百年,製作手法迥異,仍然散發出獨特的氣質和迷人的魅力。恰如小泉八雲所言,它們對於西方大眾來說魅力難擋。如今,我們漸已明白,這種吸引力源於一套獨特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以精益求精為出發點,秉承日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從而形成了一種根植於日本匠人心中的職業素養。 《日本的設計:藝術、美學與文化》寫作的目的,意在補充介紹大量蘊含於日本設計中的文化因素與美學概念,面向不甚熟悉上述內容的讀者或者學術團體,作者選取了與前人稍顯不同的視角進行闡述。本書以章節為單位,從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進行探討:日本設計美學的構成要素,包括形態特徵;設計理念背後的文化溯源;那些將日本設計推向世界舞臺的日本以及海外人士,是他們促成了這種設計理念在全球設計文化中獨樹一幟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日本的設計:藝術、美學與文化》第一章闡明了當今最具代表性、使用最為廣泛的日本美學及設計詞彙,其中的多數詞彙直到二十世紀六○年代才成為西方文獻中的通用術語。同時,本章也從視覺觀感的角度呈現了日本設計中的十個關鍵要素,並通過列舉現代設計案例,闡明了日本數百年來的傳統設計理念仍持續不斷地影響著其現代設計風格的狀況;第二章辨析了日本設計中的文化因素,揭示了日本社會結構在促成其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並且說明了這種價值觀直接影響了日本設計美學的風貌,體現了日本社會的大環境對於畫家、手工藝者以及設計師創作風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最後一章重點介紹了自十九世紀至今,西方世界接觸並瞭解日本設計的發展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設計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展露鋒芒,並得以廣泛傳播,受到大眾矚目;這一章同時強調了日本設計對於世界現代藝術理論的發展與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該章還論及二十八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對日本設計的評述,他們的視角多樣,各有側重。這些包括畫家、美術教育家、科學家、醫師、工業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以及哲學家在內的日本或海外人士,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率先將日本的藝術、手工藝、庭園以及建築設計的精要介紹給了西方。 各界推薦 生活器物作家.視覺設計師 米力 小器生活創意 總監 江明玉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大阪大學博士 林承緯 選選研 / NIBUNNO 創辦人 林唯哲 IF OFFICE 負責人 馮宇 作家 辜振豐 薄霧書店創辦人、書籍設計師 蔡南昇 設計工作室 霧室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 鄭陸霖 ——好評推薦 格拉罕的著作針對日本藝術與設計的文化背景及其國外擁護者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她對於設計專有名詞的探討,包括了這幾十年來「侘」、「寂」、「渋い」等術語被使用及誤用的原因。本書是任何對日本藝術感興趣者不可或缺的讀物。 —Janice Katz, Roger L. Weston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日本藝術副研究員 在這本出色的圖解書中,派翠西亞‧格拉罕採掘了各式各樣日本設計鑑賞的視覺特色,並揭示它們如何深刻根植在文化、精神和社會背景中——這些都是現有日本藝術史教科書所無法比擬的。—Mikiko...

漢寶德:暫時感的建築美學

令人訝異的是,美國是創造新科技的國家,也是建築傳統最微弱的國家,卻無法從心底裡接受一個新時代的建築。戰後的歐洲已經落後於美國,卻能繼續維 持新建築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尋求時代的象徵。最明顯的事實是歐洲的前衛建築家不斷的在鋼骨玻璃的使用上做文章,當美國人沉湎在懷鄉的情緒中時,他們利用新 科技把鋼與玻璃的表達力推到極處,再度驚醒了美國人。

漢寶德:純建築之美

美國東部的建築予漢寶德的印象非常深刻。在波士頓的古老社區裡,街面的建築是很單純的紅磚、白窗框的市屋。除了屋頂上突出高高煙囪外, 簡直毫無裝飾。哈佛大學老校園裡的校舍,就是這種樸素的磚屋。即使查爾斯河岸邊的學生宿舍群,也是同樣的殖民地式建築。這些建築的使用人不是窮人,都是殷實的中產階級。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