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銷售會館

Tag: 銷售會館

惠田建設接待中心化身快閃「竹書屋」,莊哲湧以竹材多樣表現,獲2022德國iF設計獎

近年來建設公司為了凸顯其推出建案的特性,在設置接待中心進行銷售時無不費盡苦思,邀請設計師客製設計台灣獨有的臨時建築,從氣派奢華、摩登優雅到溫潤清新,從中大多能窺見與建築本身呼應的設計細節,以及與建商品牌吻合的意象巧思。由設計師莊哲湧團隊為「惠田上書房」操刀的接待中心,在此基礎上再為空間賦予另一場域特性,以「快閃書店」空間使用模式作為構想,將接待中心打造成一座「竹書屋」,打破房屋銷售既定印象,加深業主品牌識別度,同時為客人帶來新穎的購屋體驗,該設計獲2022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肯定,得到金獎(Gold Award)殊榮。

竹模清水混凝土,長群建設「享空間」文化中心/冶鑄建築+設計工坊

長群建設在整理城市環境脈絡時發現,土城地區較缺乏動靜態的藝文展演場域,很多文化消費與藝文休憩活動都得進到板台北,因此在推出新型態工作室建案「長群享享CITY」時,就思考如何運用基地臨路的三角狀畸零地,將長群品牌館賦予更多與居人民生活互動的可能性,因此,由禹連泉建築師帶領的冶鑄設計團隊創造一座以「精緻版、美學版的里民中心」為概念的「享空間」就此誕生。 面對主要道路的建築表情為一面朝東南向但無開口的完整牆面,藉由西南角隅處建築量體的抬高而形塑出一個低調的入口,另在建築物量體中心部位切割出一道虛空間,形成在二樓的一個梯形形狀的中庭,二樓的室內空間環繞著此中庭配置,中庭往上沿伸至三樓外部空間,將陽光由建築物上方導入室內。 由於建築前後面臨不同性質的面向,前側為車馬喧囂的通衢大道,後側則是綠意盎然的社區花園,因此立面開口上採取了」前閉後開」的策略。正立面利用乾淨的大牆面延續都市的街道紋理,背立面則藉由剖面變化拉高室內空間,以大面開口框架借景社區花園。 剖面圖 Section 配置於建築的核心位置的虛空間,除了扮演引入天光的角色外,在設計上更進一步企圖將這個虛空間提升成立體的層次,籍由將二樓的中庭空間延伸至三樓的水院,配合樓梯垂直動線和水平動線的整合,導引參觀者在行走的過程中與外部空間產生環繞、穿越、互動的「步移景異」關係。 參觀者先是從一樓的低調入口進入建築,過程中可看到後方面對社區花園的挑高休憇空間,接著由樓梯上至二樓,進入環繞於中庭二側具有不同高度的展示空間,參觀者的視野可經由中庭上方隱約窺見三樓的水院;由二樓往上經由一個有天光照射的戸外樓梯可抵達三樓的水院,然後進入另一室內展示空間。參觀者在整個移動的過程之中,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尺度中充分體驗到明暗、高低、內外等不同面向的空間層次。 主體建築材料為杉木清水模,正立面並選用台灣南投原生竹為模版,澆灌出具有特殊竹節質感的清水竹模牆體,強化光影對建築表情的演繹。正立面入口上方由轉角金屬網構成,與陽剛的清水混凝土共構出對比但和合諧的詩意建築。 本案在設計思考過程中,嘗試儘量放下設計者的自我意識,在都市涵構和基地紋理中尋找建築最適合的樣貌與形式,用材料的本質來表現建築量感與立面構成,以自然光影來述說空間的層次與故事。 「享空間」希望為一座建築對土地有永續的影響力,它不只是對象,更是生活行動、群體價值、文化風格的創造。在觀察在地生活後,希望以「生活美學」、「文化傳承」、「地方創生」為核心,為這個建築所在的衛星城市啟動嶄新的生活魅力與文化活力,在「享空間」後方1,248坪乙種工業用地基地上,則推出南北兩棟全新落成的「長群享享」案,訴求「新型態工作室」,營造宛如臉書、Google總部那樣結合生活與工作、激盪創意與創新的工作場域。 建築圖     二樓平面圖 Plan 三樓平面圖 Plan 東向立面圖 Elevation 南向立面圖 Elevation 西向立面圖 Elevation 北向立面圖 Elevation 剖面圖 Section 剖面圖 Section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享空間文化中心 作品位置:台灣新北市土城區中華路一段30-1號 作品類型:清水混凝土、銷售會館、接待中心、咖啡廳、藝廊 業主:長群建築 建築師:冶鑄建築+設計工坊 主持建築師:禹連泉 參與者:林育賢、張元正、江秉叡、盧承慧、黃於珊、葛縵葳、林冠禎、翁鈺涵 營造:業主自建 金屬:樂達金屬工程有限公司、上鎧鋼鐵 模板:泉安營造工程、靖竹設計有限公司 硬化地坪:固鴻工程有限公司 竣工:2019年年 基地面積:451.53平方公尺 總樓地板面積:210.09平方公尺 總樓地板面積:417.04平方公尺 作品類型: 圖片提供:長群建築、冶鑄建築+設計工坊...

蜿蜒成一首緩慢行板,濟南華潤置地銷售中心/李智翔 水相設計

濟南自古多泉而有「泉城」之別稱,湖光水色是這座城市生活的養分,亦為文化涵養來源。此案以泉為起點構思空間型態,盼能詮釋流水自石縫湧現、波光粼粼的暢流姿態。同時,既有豐厚城市地景文化為脈絡,水相設計以博物館理型出發,希望創造的空間不僅展示物件,還提供觀者純粹享受建築力道及美感,從異於日常的空間尺度及觀看方式,讓直觀經驗與展品交織化為獨特文化記憶,提供更深沉的場域意涵。

基於常規木材和技術的普用空間營造 瓏府生活體驗中心╱LUO studio

許多建案的接待中心在完成任務後,大多數是遭到拆除,使用時間長則幾年,短則數月,是一種非常「短命」的建築類型;某些接待中心保留下來也將被完全更改使用性質,在過程中會有相當的改造難度和資源浪費。 如何創造一種空間,滿足暫時的銷售功能,又具有廣泛的其他使用可能,是最合適的切入點,與其說是在設計接待中心,不如說是設計一個沒有功能約束的空間來得更恰當。 延深些的思維邏輯就是將(空間限定性強)樓梯、洗手間等必要的服務空間按照人體工學做成基本模組,其他的(空間限定性弱)被服務空間儘可能弱化屬性,達到一種功能與空間的剝離,獲得空間使用上的絕對解放。   常規木材的最大木構空間單元&可生長 此案的業主是中國大陸少有對房地產開發有著極高品質要求的農場老闆,不盲目追求快速商業利益,而是通過營造更好的生活方式去吸引消費者,除了普通的地產開發也一直在進行著生態農場的打造和運營,也希冀通過接待中心傳達給大眾一種綠色生活方式的體驗。 因此,木料成為了最佳的選擇,環保建材呈現與自然的連接,非常貼合客戶的企業氣質。 可以採購到高性價比的常規木材尺寸為:3m、4m、6m長,橫截面200mm左右的方料。如何運用這些基準木料,去搭建一個大空間,獲得更多元的空間適用可能?單根木柱為獨立支撐單元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得不到一個無柱的大空間狀態。以多根木柱組合形成「集束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在自然應力裡,圓形受力最均衡,根據單柱截面尺度、適宜高度、便捷施工空隙等因素,水平單元形態採用了近圓形的正12邊形、直徑1m、木截面120mm*180mm的集束組合柱。垂直方向採用 「樹」的生長形態,分成五段每段2m左右,由內向上也向外慢慢挑出生長,最終形成高度4.5m、邊長8m的方體邊界空間,這樣下部達到了使用的相對最大空間,整體又得相對最大結構強度。 單元結構「集束柱」底部是正多邊形,為了形成自由拼接之間的無空隙,底部向上延申由一開始中心的「近圓形」最後生長成外邊界的「正方形」基本單元空間,正方形外邊界單元體彼此可以任意在水平向X軸或Y軸上連續生長拼接,這些單元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兩個及以上到N個的組合,去獲得所需要的空間尺度,它是可完全生長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水平對接又形成「連續拱券」,是一種結構非常穩定的受力體系,越生長結構越穩定。 基本建造手段下的極速裝配&可逆性 由於各種客觀因素,要求設計、施工、裝修、配飾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同時還要控制在低造價,並且可以快速搭建拆裝、反覆使用。對羅宇傑工作室 LUO studio來說既是挑戰,也是重要的限制條件。 LUO studio解決的策略: 採取最基本的建造方式、用最普遍的材料加工工藝、讓普通技術工人就可以參與建造、在最常見的工廠就可以加工生產,控制人工和工藝的低價和高效,達到工程可快速建造的狀態。 最大程度的標準化、模塊化,從整體拆分為基本單元,再拆分為標準部件,最後可以只是由三個基本部件構成,控制了最小和最少模塊單元,建立一套標準簡潔的組裝邏輯,得以在各個施工和安裝階段加快速度。 拆分所有可能細分的工種,儘可能分在不同的工廠加工,併合理配置生產車間,必要時進行距離和空間、設備上的再調配。所有的材料和部件不用到工地現場等待前序工作完成再進行下一步施工。如放線挖槽的同時,鋼構的基礎在金屬工廠加工,木柱在木作工廠加工,鋼連接構件在數控車床加工…基礎安裝就位,土方回填的同時在鋼構基礎上安組裝好的單元木柱組合部件。只需要將部件之間的構件進行螺栓連接即可。甚至包括室內的家具、空調、地面、線路系統..。所有的工序統籌進行。 最終在49個日曆天內,提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整座建築除了一層地面考慮到諸多現實使用因素採用了水泥砂漿鋪貼地磚外,其他所有的部件都採用的是螺栓連接,所有的組成構件都可以被拆卸,進行再施工利用,不用擔心場地被徵用需要拆除而完全無法移走使用的困境,哪怕是基礎,也是可以完全拆卸和安裝的。這是一個可完全移動並重複被使用的「長壽」建築,達到了一種可逆建造狀態。 構建一個「智慧」的生命腔體 如果把建築擬生化,所需要的設備、機電、管線就是生命體所相對應的呼吸系統、經絡、血脈..,生命體是如此的智慧,所有這些系統它們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骨架、肌肉腱體高度契合嵌在一起,是一種共生的狀態,得到一個更有效、更集約的腔體。 此建築附屬物的營造方式,就是遵循生命體的構建智慧。如家具,就採用了從結構體自然生長而成的方式,桌子與「集束柱」各單體木柱組接,家具「長」在結構柱上,所有的圍護欄杆也是長在結構體系之上。可以這麼說,最核心的結構樹,就自然生長出了家具、護欄,甚至向外生長織出外表皮,同時這些必須的「零部件」因為是主結構體伴生的關係,也會反作用於結構體而協同受力使得結構更穩定。 設備、機電、管線、家具、外表皮等融合到結構單元或者結構體系之中。達到的效果就是這些附屬內容佔據最小的空間,使功能與空間剝離的目標更好的實現,得到一個「智慧」的類生命腔體空間。 普適空間&普用空間 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將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稱為「普適空間」, 因為設計允許建築改變功能,密斯稱「它是創造的最清晰的建築,完美地體現了普適的理念」。 瓏府生活體驗中心以中國大陸現有的常規標準木材和普遍性加工工藝、建造技術,並不是遷就和設計某個特定功能,而是創造無限的使用可能,包含但不限於密斯的「普適空間」的是,在空間不變而達到功能「普適」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變化、適用狀態而去增加、刪減、更替或移動建築的局部或整體。它本身也可以完全被拆分消解,通過「可逆建造」重回到材料的初始狀態為其他建築施工行為所用,達到一種空間和材料都能普遍運用的最大可能。

皮層創造之框景與趣味,Reveal Nature 森美接待中心/沈中怡 中怡設計

森美接待中心的設計發想是延續所銷售建案以公園為生活中心的主題,以退縮及穿透的手法,將戶外與室內空間緊密結合,有別於一般設計習慣採用的大型量體,本案平面的配置上,將空間量體碎化、脫開,再以皮層圍塑出整體空間領域。

Oyler Wu Collaborative 建築師事務所 – 忠泰建設M銷售會館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 Oyler Wu collaborative 建築師事務所將台北市新生北路、民權東路口舊有的五層樓建築改造成「忠泰M」銷售中心,作為銷售、展示、會議、展覽空間等臨時用途,以流動的鋼與舞蹈曲線,創造Movement 律動世界感,因此取名為「忠泰M」。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 邵唯晏 – 四川成都 Urban Pavilion 銷售會館 創造都市生活印記

「 四川成都 Urban Pavilion 銷售會館」一案為龔書章邵唯晏(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共同執行之建築設計案,基地位於四川成都。

高雄都會森林之實虛交織,收摺盒私人社區會所/禾磊建築

禾磊建築設計之「收摺盒」位於高雄市都會中心,面臨路寬百米之林蔭大道,為中庭社區內之獨棟會所建築。會所提供300多戶公共服務空間,滿足住戶生活交誼與休憩需求。

台中七期的琥珀光盒,國泰建設璞匯接待中心/周易設計

「國泰璞匯接待中心」建築本體以方整的矩形打開橫向面寬,設計上以簡潔的水平、垂直線條結構,搭配大小不規則拼接的灰階水泥板,展現建築體外觀的素樸與精緻,更結合擅長的點狀、帶狀情境光源,凸顯綠地、水景承托主建物的輕盈之美,隱喻內斂中蓄勢待發的生命力。

純粹‧寧靜 | 新聯祥華城接待會館/王玉麟

新聯祥華城接待會館位於山之巔﹑雲霧中,俯視仰望皆自得,如此的環境令人心儀尤如境地,自然環境地形地貌這麼豐富,這種條件下置入任何量體的建築較恰當對設計者而言是極大考驗﹐每一筆都是抉擇。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