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掀起興建摩天高樓熱 台北101靠邊站

0
1530

摩天大樓是現代建築中最靠近「上天」的建築,世界大城以高度展開一場又一場雲端上的競爭。自從杜拜「哈里發塔」(Burj Khalif a)2010年啟用後,台北101大樓不再鶴立雞群,自動卸下世界第1高樓的身分,退居世界第2。

不過101居次的寶座,若沒意外再過3年也將不保,上海中心大廈、武漢綠地金融城完工後,101將落居其後。

上海中心大廈(Shanghai Tower)2008年動工,目前仍處於「架屋」階段,預計要到2014年才會落成。完工的大廈高達632公尺,總樓層數121層,將成為世界第2高樓。

上 海中心大廈在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拔地而起,備感壓力的不僅是位處對岸的台北101,臨近的幾棟標地性建築,看得更是膽顫心驚,因為大廈的完工,將大幅改 變上海「曼哈頓」的景觀,受到直接威脅的兩棟大樓,分別是2008年對外營業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以及199 9年開張的金茂大廈。

上海中心大廈 世界第2高樓

上海中心大廈出自美國建築事務所Gensler的設計,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事務所在官方網站上,帶著外顯自傲內藏挑性的心態,刊登一幅浦東天際線的未來模擬圖。

中心大廈在圖上傲視群雄,目前堪稱中國第一高樓的環球金融中心在旁依偎著。緊挨著金融中心的是高度只有中心大廈一半的金茂大廈,這座曾在20世紀末象徵現代中國,居上海第一、中國第一的高樓,如今淪為「小三」,只能感嘆大勢已去。

中心大廈扭曲的外觀被稱為「龍型」,話說普立茲克獎得主、北京首都機場第3航廈的建築師──來自英國的福斯特爵士(Norman Fos ter),當時也以「尖頂型」的方案參與了競圖,最終英國的「尖頭曼」被美國「龍」給三振出局。

世界第3高樓在武漢

上 海為全球知名的亞洲金融重鎮,世界第2高樓位於此地乍聽還算稱頭,至於,世界第3高樓落戶的湖北武漢城市名氣低一點,外國人一聽,可能需要翻翻地圖。武漢 為華中地區的重要都市,2010年被大陸國務院賦予中部地區中心的任務,若說上海是「曼哈頓」,武漢可比擬「芝加哥」。

根據日前大陸公布的《摩天城市報告》統計,全武漢的摩天大樓數有13座,在兩岸十大高樓中,武漢的民生銀行大廈排名第9。去年動工的武漢綠地國際金融城,606公尺的建築以子彈般的外型,有機會力衝中國第2高樓、世界第3高樓。

摩天拼高的遊戲,大陸各省市玩得起勁,一方面同心協力在國際舞台爭面子,另一方面則在國內過招拼銀子,只怕這競逐之間,終成過眼雲煙,建築尚未完工前,就得認輸。

世界高樓排名如過眼雲煙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為例,依原計畫地上只蓋94層,之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停工6年,2003年復工時,樓層數早已被其他摩天大樓超越,只好再增加7層達到101層。金融中心完工後一心想與台北101爭搶世界第2的順位,最後在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堅持下不得不低頭。

在這波大陸超高層大樓的數字賭局裡,也有些認清事實,不在乎一時擁有的領先數字,重在但願能長久的景觀創意。由中國知名建築師馬岩松在2002年成立的MAD事務所,正在重慶打造一棟70層樓高的「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馬岩松在耶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曾在Zaha Hadid位於倫敦的建築事務所服務,MAD的「城市森林」以綠色立體城市為概念,要讓自然融入高密度的城市,喚起曾經寄托於古老東方山水之間的情感。

建築每一層樓就像是一個開放的花園種滿植物,人就算在室內,透過四周環繞的玻璃牆面,可見外頭綠樹搖曳。建築以不規則的螺旋式造型,賦予建築有機生命,靈感來自國畫裡層山堆疊的景觀,看在外國媒體眼裡,則如同益智遊戲疊疊樂(Jenga)一般。

綠摩天崛起大陸

以建造超高層大樓為名的美國SOM事務所,其所打造的廣州珠江大廈(Pearl River Tower)預計今年竣工。樓高71層的大廈號稱「全球最節能建築」,被視為大陸綠色建築的領頭羊。

它 的「綠」在於,大樓迎風面,採用曲線設計,藉此增強風速,迫使其穿過大樓設有風力渦輪機的位置,電力收集後可直接使用或儲存在電池中。大樓每一層都有一堵 厚厚的雙層玻璃牆,以便將熱氣輸送至上方的設備樓層進行除濕等工作。另外,大廈的污水循環系統可回收雨水,太陽能的妥善運用可提供建築熱水的需求等。

19 世紀鋼鐵技術的發達、升降機的發明,摩天大樓誕生,當時以美國紐約芝加哥為代表。考量城市商業的發展,在地價昂貴用地不足的區域,開始增加建築的高度。 如今,摩天大樓點綴性的地標意義,已超越實用本身。在台北101大樓前照張像,在按下快門之時,101世界第2高樓的地位倒數計時中。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