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鹽埕舊城再生老屋改造,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寬和建築

0
4572

都市核心轉移x老鹽埕埔的沒落

「徑。鹽埕埔」設計基地位於高雄市鹽埕埔;鹽埕埔鄰近港口、愛河、壽山及鐵路,曾是高雄城市發展中最重要且核心的商業重心,也是高雄最具歷史與獨特生活感的都市空間。但隨著土地 有限、車站東移,城市發展外擴、港市分離、商業轉型等因素,鹽埕埔逐漸沒落,成為老舊、落後的代名詞。

大溝頂x複合式常民商業巷道

獨特的都市紋理中,蘊藏著高雄在地的生活方式及都市公共路徑,其中長度共842m,連接港口及愛河並橫跨8個街廓的「大溝頂」,最具代表性。

這是一條南北向,加蓋於排水溝的線性公共空間路徑,同時是一條複合式常民商業巷道。更特別的是,「大溝頂」也東西向延續出著不同尺度的小小巷與生活路徑。錯綜複雜的後巷或內街縫隙中,隱藏了過去100年來都市生活的記憶與痕跡。

立體化的虛空間層次表徵出鹽埕公私領域界線模糊,居民常將騎樓當成自家的生活文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立體化的虛空間層次表徵出鹽埕公私領域界線模糊,居民常將騎樓當成自家的生活文化

Working on Site x真實生活微都市更新

著迷於這些隱藏在都市內層的路徑及縫隙空間,寬和建築透過長期駐點(working on site),一邊生活,一邊研究、觀察都市、及發想設計可能性的方式,更進一步研究鹽埕埔與大溝頂的都市空間。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都市生活路徑的研究, 將鹽埕埔的都市空間及生活路徑放入一個1960後的閒置商業街屋中。利用以居住為核心,置入文創及休閒產業,提供鹽埕區另一種真實生活微都市更新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in Real Life)。

讓老鹽埕獨具生活感的騎樓延伸至室內。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 讓老鹽埕獨具生活感的騎樓延伸至室內。

舊城老屋再生:鑿天井

將城市生活放入建築中,利用老舊街屋進行舊建築改造,讓老鹽埕舊城再生,在標準、門面窄、內裡深的街屋構造,「鑿天井」是這個案子的主要課題。

為了重現老鹽埕的生活軌跡,首先在騎樓上方開洞,讓老鹽埕與舊崛江商圈的生活感延伸入內,讓老鹽埕極具生活感的騎樓空間連續至室內,同時對都市留下許多空間的縫隙,立體化的虛空間層次表徵出鹽埕公所領域界線的模糊。

「鑿天井」不僅為了打透街屋的都市生活內外連結與通風採光的物理環境。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鑿天井」不僅為了打透街屋的都市生活內外連結與通風採光的物理環境。

縫合

「鑿天井」不僅為了打透街屋的都市生活內外連結與通風採光的物理環境。抽象上的意義,則是利用四處垂直光線,縫合著新舊空間與記憶。

建築空間上,配合婚紗及港區大五金街的工業質感,使用大量透空的鐵件,穿插並反折在現有街屋內。並搭配現有挖出的光井,創造出更多室內、室外空間的連接。希 望配合都市介面及駁二文創基地整合,將鹽埕獨特的都市空間延伸至舊街屋中,提供未來鹽埕埔老街區未來都市更新的可能性。

作品圖像

著迷於這些隱藏在都市內層的路徑及縫隙空間,透過長期駐點發想設計,希望藉由都市生活路徑的研究,將鹽埕埔的都市空間及生活路徑放入一個1960後的閒置商業街屋中。
著迷於這些隱藏在都市內層的路徑及縫隙空間,透過長期駐點發想設計,希望藉由都市生活路徑的研究,將鹽埕埔的都市空間及生活路徑放入一個1960後的閒置商業街屋中。
高雄的都市紋理中的生活方式及都市公共路徑之中長度共842m,連接港口及愛河並橫跨8個街廓的「大溝頂」,最具代表性。
高雄的都市紋理中的生活方式及都市公共路徑之中長度共842m,連接港口及愛河並橫跨8個街廓的「大溝頂」,最具代表性。
這是一條南北向,加蓋於排水溝的線性公共空間路徑,同時是一條複合式常民商業巷道。
這是一條南北向,加蓋於排水溝的線性公共空間路徑,同時是一條複合式常民商業巷道。
鹽埕埔複雜的後巷縫隙中,隱藏了過去100年來都市生活的記憶與痕跡。
鹽埕埔複雜的後巷縫隙中,隱藏了過去100年來都市生活的記憶與痕跡。
鹽埕埔「大溝頂」也東西向延續出著不同尺度的小小巷與生活路徑。
鹽埕埔「大溝頂」也東西向延續出著不同尺度的小小巷與生活路徑。
原有建物位於最熱鬧的主要道路五福四路及大溝頂的交角,面對著過去販賣舶來品的舊堀江商場。
原有建物位於最熱鬧的主要道路五福四路及大溝頂的交角,面對著過去販賣舶來品的舊堀江商場。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07

重現老鹽埕的生活軌跡,讓老鹽埕與舊崛江的生活感延伸入內。

1F 平面圖,在標準、門面窄、內裡深的街屋構造,「鑿天井」成為這個案子的主要課題。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1F 平面圖,在標準、門面窄、內裡深的街屋構造,「鑿天井」成為這個案子的主要課題。
立體化的虛空間層次表徵出鹽埕公私領域界線模糊,居民常將騎樓當成自家的生活文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立體化的虛空間層次表徵出鹽埕公私領域界線模糊,居民常將騎樓當成自家的生活文化。
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讓老鹽埕獨具生活感的騎樓延伸至室內。
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讓老鹽埕獨具生活感的騎樓延伸至室內。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11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2F 平面圖,將城市生活放入建築中,利用老舊街屋改造老鹽埕。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面對都市留出可穿透的縫隙,配合行進路徑與老鹽城區的外部生活空間連接。
3F 平面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3F 平面圖
樓梯間與陽台:屋內各種不同層次的公共領域,打破現有街屋的框架及都市封閉的公共性。
樓梯間與陽台:屋內各種不同層次的公共領域,打破現有街屋的框架及都市封閉的公共性。
4F 平面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4F 平面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17

旋轉梯邊原有的天井使光線直落至一樓。藉由尾端的大天井引入空間。

5F 平面圖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5F 平面圖
中間的天井將南邊的光線引入空間,作為高樓層居住空間的核心。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中間的天井將南邊的光線引入空間,作為高樓層居住空間的核心。
60後商業街屋改造。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60後商業街屋改造。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1

鹽埕埔住商混合建築型態發展分析。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2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3

在面寬3.6m,長度27m高度五層樓的商業標準街屋中,內部是公司、工廠、居住的標準台灣經濟成長的多元機能複合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4

在標準商業街屋有限的尺度下,如何依現有的結構尺寸下界定出適合的空間尺度。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5

剖面圖,除了符合動線、設備空間與機能外,同時也試圖創造立體的虛空間層次及連接。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6

剖面圖,配合騎樓大量退縮,及騎摟上方挑空,讓都市生活路徑延伸至後巷。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7

透過生活路徑的研究,進一步將擾動帶入已廢棄多年的商業連棟街屋內。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8

「鑿天井」不僅為了打透街屋的都市生活內外連結與通風採光的物理環境。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29

剖面圖,利用四處垂直光線,縫合著新舊空間與記憶。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30

保留後巷經驗所圍塑的天井空間。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31

立面圖表達出後巷居民自行營造的隨機空間元素。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32

介面的處理與舊崛江商場縫隙空間的釋放,並使用大量透空的鐵件,穿插並反折在現有街屋內。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 作品圖像 033

建築空間上,配合婚紗及港區大五金街的工業質感。

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 寬和建築設計團隊藉由移地課程、評圖與交流,討論各種鹽埕轉變的可能性。
寬和建築設計團隊藉由移地課程、評圖與交流,討論各種鹽埕轉變的可能性。
圖說:2012一年,團隊進駐原有建物二樓,建立臨時工作室,一邊工作一邊生活。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2012一年,團隊進駐原有建物二樓,建立臨時工作室,一邊工作一邊生活。
透過親自的監造,掌握與瞭解施工過程的每個細節與作出即時的調整。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透過親自的監造,掌握與瞭解施工過程的每個細節與作出即時的調整。
用過生活的方式來決定每一個拆與不拆的動作。 寬和建築 - 徑。鹽埕埔
用過生活的方式來決定每一個拆與不拆的動作。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叁捌地方生活3080s Local Style|徑。鹽埕埔 – 鹽埕老街生活路徑研究及60後商業街屋改造計畫
作品位置: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226號
業主: 參捌旅居 3080s Apartment
作品類型:舊建築改造
主要用途: 文創生活
建築師/設計者: 劉崇聖/辜達齊+倪文浩
設計團隊: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 吳龍傑、蔡翰勳、黃子芸、陳玠安、陳薇安、簡綸、盧崇瑋
承包商/營造廠: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自行發包
基地面積: 95.22㎡
建築面積: 95.22㎡
總樓地板面積: 331.41㎡
造價: NTD 9,000,000
設計日期: 2011/12-2012/07
工程日期: 2012/08-2013/09
建築材料
1.外牆 :R.C.
2.開口 :鋁門窗、擴張網
3.室內 :抿石子、塗料、磁磚
攝影者/攝影擁有者: 邱承漢、蔡翰勳、辜達齊/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簡介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Harmonious Architects & Planners)位於宜蘭舊城及新城的交界處,成立於2010年,是一個關心土地環境及都市在地議題的建築環境規劃團隊。

工作團隊組成以劉崇聖吳龍傑二位建築師為主要成員,並致力於規劃設計以順應環境為主的住宅、景觀與都市公共空間,同時帶領年輕工作團隊常駐設計基地與深入 社區環境,如宜蘭蘇澳、高雄鹽埕埔、鳳山新舊城區與美濃等地,以提供更具地域性且永續性的生活性空間。2013年,在高雄老鹽埕區大溝頂,利用長形商業街 屋改造的參捌旅居入選2013 Shopping Design台灣設計-best 100最佳空間設計獎。2014年並以冬山河鐵人三項運動訓練中心榮獲第三屆宜蘭縣政府公共工程優質獎建築類優等獎及第十四屆行政院金質獎建築類優等獎。

主持建築師劉崇聖在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前,曾任職宜蘭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主要專案作品(如礁溪健康生活學習館、羅東新林場等)曾 獲國內外多項建築獎項。在美期間,在職於以永續都市與環境設計為主的WRT(Wallace, Roberts, and Todd, LLC),且取得美國綠建築LEED專業認證,亦在中原、淡江、東海、成功等大學任教建築設計,並擔任宜蘭縣景觀顧問。現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並獲選入圍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台灣十大新銳建築師。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Harmonious Architects & Planners
A: 宜蘭市國榮路14號
T: 03-9329063
F: 03-9329065
W: http://www.harmony-arch.com

主持建築師:劉崇聖
協同建築師:吳龍傑
專案設計師:辜達齊、何昆璟、廖乾貿、倪文浩、蘇芸加、黃子芸、蔡翰勳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