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自然帶進校園 臺北市永建國小保留濕地營造永續校園

0
3675

校園是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知識的場所,臺北市永建國小於107年遷校,新建校地位於自然生態豐富的仙跡岩山腳下,在建築團隊的設計巧思下,將校舍配置以有機的形式開展融入,做為與其他都市小學不一樣的校園特色,讓都市跟自然能共存於校園空間架構中,為學生打造一個享受自然生態、並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學習場域。

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台北市文山區的永建國小基地長約250公尺,順應山坡地形呈現不規則的形狀,負責新建校舍工程設計與監造的戴嘉惠建築師,帶領團隊克服了校地南北狹長的劣勢,將與自然相鄰的先天優勢帶進孩子的學習場域,校舍空間沿著山邊開展,讓自然也成為學習場域的一部分,使得教學空間與山產生互動關係,創造與自然和諧的對話關係,這即是當初規劃永建國小新建校舍工程的初衷。

久居城市的人看慣了水泥建築,逐漸與大自然疏離,戴嘉惠建築師將校園建築群採扁平形式與樹梢同高,讓兒童的學習空間設定在三層樓以下,保留了木柵路與仙跡岩山景的視線軸,讓校內師生與校外社區居民能同享仙跡岩山麓的自然美景。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拉進校園與自然的距離,戴嘉惠建築師在校園空間規劃上做了串連南北校區間的鋼通廊,交錯在各校舍間,通廊的一邊可以清楚看見校園內的活動,另一邊則是享受大自然的感官洗禮。戴嘉惠建築師表示,學生站在通廊上放眼望去,一片擁綠山景盡收眼底,耳邊可以聽見蟲鳴鳥叫和風聲,也能感受到風吹過皮膚的觸感等,藉此啟發學生的五感體驗。

不同於傳統校園以牆劃分學生的學習場域,戴嘉惠建築師刻意透過留白作為學生創造力的展現空間。包括在山與校舍間、教室與教室間,衍伸到校園與社區以及城市景觀的空間,這些留白空間成為學生的活動場域,也蘊含著豐富的公共性及互動性。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鄰近生態豐富的馬明潭古濕地,是永建國小專屬的戶外自然教室。吳沁璇同學說,常有蝴蝶、蜻蜓或小鳥飛進教室一起聽課,在校園內的馬明潭濕地就能就近觀察動植物,學校還安排了許多與自然結合的手作課程,像是自己採野薑花做果凍等,不但好吃也很好玩。戴嘉惠建築師指出,永建國小不同於其他的都會小學學校擁有仙跡岩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對學生來說,通過一個柵欄彷如進到陽明山或烏來山區,在此進行戶外環境教學。

此外,永建國小作為北市節能減碳指標學校,從起初的配置和細部設計,進行全面性的節能減碳規劃。如斜屋頂的設置除了能與環境融合外,還能回收雨水作為校園澆灌清潔使用;平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節電、游泳池採用熱泵回收等。白景安同學分享,教室外的陽台就設置了雨水水龍頭,班上就利用回收雨水拖地;善用水資源的觀念也落實在平日生活中,白景安舉例,像是在家泡澡完的水就可以用來洗衣服。

永建國小獲得2021全球卓越建設獎

永建國小新建工程以生態綠建築為出發點,考量現地裡原生態多樣性共存的設計理念,營造生態環境的教學空間,在今年獲得2021全球卓越建設獎《公部門基礎建設/環境適意工程類銀獎》肯定,這項優異成績也見證了自然生態與校園建築的共生共榮。

戴嘉惠建築師表示,能獲此殊榮要感謝政府單位以及營造團隊眾多人的協助與合作,但她也指出,綠建築的目的不單只是為了取得綠建築標章認證,而是以環境為利基點,發展節能減碳設施,讓建築體能實現回應自然、永續環境的目標,使其對環境有益、對使用者有利,才是綠建築的真諦。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臺北市永建國小戴嘉惠建築師擔綱設計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