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建築設計入門的五個核心環節

1
10950

作者:大頭幫主

寫在前面的話: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其實也是我所收到的私信裡最常被提起的一個話題。無奈俗務纏身,一直無法詳細作答,生怕寫得太過隨意,誤人子弟,把熱血青年引入歧途。 借助像知乎這樣的平民化的知識傳播平台,向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士普及建築設計常識,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建築學知識雖然體系龐大而繁複,專業壁壘森嚴,但歸根結底來源於人類的生活經驗,最終要為人類的生活服務。要令建築設計的專業性得以被社會大眾所理解,改善建築師的從業環境,讓更多的人尊重建築師的工作,讓更多高水平作品得以實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建築學教育本身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科。建築學普及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非常常見,在初等教育階段便會讓專業人士進入學校,開設一些淺顯易懂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既為有志少年指明方向打下基礎,也在無形中逐漸提升社會整體建築學認知層次。嚴格說起來,雖然我是從業人員,但談論這個話題仍屬班門弄斧。勉力寫出來的東西,也許不至於流於空泛,但想必也是貽笑方家。 知乎,答疑解惑,僅此而已。不指望本文能起很大作用,更不是一份「找工作專業培訓指南」。

如果能在潛移默化中,灑下一點點專業知識的小種子,讓對建築學有興趣的愛好者得窺其中一絲門道,便很好了。 以下。


建築設計入門的五個核心環節

不敢妄自尊大,僅從個人求學及實踐經歷,分享自己關於建築學入門的一點心得體會。 竊以為,有五個方面,是建築設計入門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

1)思考:建立建築設計邏輯思維方式,學會從建築師的角度去思考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

2)表達:掌握將思維具象化,向他人表達自己想法的基本技能,包括:製圖,模型,口頭陳述等;

3)數理:熟記若干基本的數據,融匯貫通,以應用於實際操作,例如:人體尺度,常用結構數據等;

4)調研:通過對實例的調研,學習前人的設計經驗;

5)實操:從最簡單的設定開始,嘗試設計。

(一)如何思考,是決定一個人是否真正進入了建築學門檻的標誌。

一種比較流行的對於某個建築的描述,是借助形態上的「比喻」。比如人們所熟知的「鳥巢」,「大褲衩」,」小蠻腰「這些稱謂。 請注意,如果想學習一種建築師的思考方式,請務必「暫時」拋棄這種做法。因為這種稱謂,會遮蔽你對於建築學專業問題的解讀。它會讓你誤認為,建築設計就是首先在形態上做出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這是完全錯誤的。這絕對不是,也從來不是,建築設計的本質。 請記住,建築設計的核心問題,在於研究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 何謂「空間」?中西方建築學教育會不約而同的引述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一句話:「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建築設計,其所創造的正是這種「無」。

而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可以是具體而微的個體尺度,比如一個房間門的大小,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尺度,比如一個歌劇院大廳,或者,非常非常多的人——城市級別的尺度,城市下沉廣場。 作為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入門級參考實例,我想簡要介紹一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National Gallery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的設計。建築師貝聿銘

貝聿銘在接到東翼邀約的時候,面對的是這樣一個難題:如何在一塊梯形用地上,建立與舊館的對話關係,並且,保持首都在城市界面上的完整嚴肅性。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美國國家美術館 – 東翼用地與舊館建築的關係。

貝聿銘經過非常深入的思考後,僅僅用一條直線,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與舊館形成軸對稱關係,互相呼應,另一個沿城市道路的立面保持完整,兩者再用透明的中庭空間和相互穿插的天相連,形成整體。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東翼與西翼舊館的建築總平面。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被精心切分成兩個三角形的建築平面。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呈中軸對稱的面向西翼舊館的立面。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在城市尺度上保持街道立面完整性的東翼。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作為連接兩個三角型實體的「透明」中庭與天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空間。

之所以這個建築作品被視為貝聿銘職業生涯的代表作,影響力堪比其在羅浮宮前挑戰法國人尊嚴和傳統的那幾個玻璃金字塔,首先就是因為其設計邏輯的極盡簡潔與完美。

作為初學者,我們首先都要樹立這樣一個準則,即必須找出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去解決實際問題。

顯然,這裡又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如何找出一個建築設計專案所面對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面對一個真實世界裡的實際專案,牽涉的問題是無比龐雜的。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來自業主的要求,也來自於建築師自身對於專案特性的判斷,對於場地特徵的解讀,對於城市文脈肌理的調研,來自現有技術條件的限制,來自資金規劃的掣肘等等因素。而如何從千頭萬緒中發現決定性的主線,正反映了一個建築師的水平高低。審視其針對了什麼問題,採用了什麼辦法,最終解決效果如何,是我們閱讀一個建築師思維邏輯的其中一個途徑。

然而,作為初學者,我們學習設計的時候,並不必在一開始便將問題做的如此大。正如經典物理學中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討論的是理想狀態中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一樣,我們可以將設計要面對的問題,限定在比較理想的範圍內。比如,設計一個山坡上的小住宅,或者,規劃一小塊方形的街心小公園

在這裡,我推薦兩本書。這是作為從業10餘年的我,依然會不時拿出來翻閱的資料。雖然其篇幅都非常簡潔,但每每讀起來都發人深省,讓我不斷提醒自己是否已偏離了設計的本質。

第一本書:《外部空間設計》,(日)盧原義信著,尹培桐譯。

這是無論如何都必須仔細閱讀的一本設計基礎書,在我學生時代人手一本,可能今天已經很難買到原版了。它深入淺出的講述了空間的定義與意義,空間限定的方法,設計的尺度思維以及空間的組織手法等等最基本的空間設計問題。

第二本書:《建築形式的邏輯概念》,(德)Thomas Schmid 托馬斯‧史密特 著,肖毅強 譯。

肖毅強教授是其中一位在我的學生時代對我非常嚴厲的老師(現在都很怕他)。而他所翻譯的這本書,原作者托馬斯‧史密特多年前亦曾在華南理工建築學系授課,堪稱影響了一代建築學子。要學會如何像一位合格的建築師般思考問題,這本書正是絕佳的入門讀物。 有了以上者兩本書做鋪墊,我們才可以比較順暢的展開以下的章節——

(二)要學會如何思考,也要學會如何表達。

在絕大多數時候,建築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假如你不是投資人,那麼首先你就必須竭盡全力將你的想法傳達給你的業主,以爭取他的認同;你無法獨自完成施工,所以你必須把你的設計精確的告知建築工人,使他們能夠明白應當如何完成工作;稍微複雜一點的建築,你就必須獲得來自其他專業人士的協助,比如結構,水電,空調,這也毫無疑問需要你學會準確的表達你的設計。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Jean-Marie Tjibaou Cultural Center – 建築師 Renzo Piano

對於建築師來說,設計表達是最需要終生不輟反覆訓練的基本功之一。其中,製圖、模型和口頭陳述是最主要的方式。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UCLA 建築系的一個方案答辯會。

在我求學的遠古時代,正規的建築學系在招生的時候,除了要看高考文化課成績,還需要加試素描。雖然今天的革命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掌握一點繪畫的基本功,對於建築設計的表達依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之所以我稱這種設計表達的方式為製圖而非繪畫,是為了突出一點,其首要原則,在於「準確」的展現你的設計。

為了達到「準確」的目的,我們需要學習一些畫法幾何的原理。將一個三維體的各個二維投影面——專業上稱為平面,各向立面,剖面——依據其尺寸,準確的畫下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反過來,通過這些二維投影圖像,你也必須能夠將之還原成軸測圖或者透視圖。這也是製作建築模型的基礎。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剖透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軸測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平面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對於繪畫基本功的訓練,我們不必像專業美術學生那般起早摸黑玩命的練習,但也必須養成經常寫生的習慣。將眼睛看到的物體,風景,建築空間等等,還原到紙上,訓練心手合一的能力。當你練就看見什麼就能八九不離十的畫成什麼的時候,你才能有把握將你心中所想的事物用筆描繪出來。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飛機座席頂部 – 大頭幫主的日常寫生練習

還有一項基礎性訓練,就是實測製圖。就是拿尺子測量一個建築,或者先從簡單的開始,一個房間,然後將它的二維平立面圖畫出來,認認真真的標註好尺寸。恨 模型製作是較2維圖紙更加直觀的一種設計表達方式。相比於對天賦和訓練時間要求較高的繪畫,它也更容易被掌握。正如前面提到,模型製作的訓練基礎從讀圖開始,但很多時候,設計方案的推敲是可以直接跳過圖紙,而從草模就開始的。並且,我們其實更樂於從設計的原初便引入草模的構建,因為這樣更符合建築形式的邏輯本質。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Emerson College Los Angeles Center – Model – 建築師:Morphosis

至於模型製作的方法和材料,則完全沒有限制,除了比較常見的卡紙,泡沫塑料,百潔布,模型板,實木板等等,我還見過用彎曲的薯片或者樹枝的模型。只要能夠傳達設計意圖即可。 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電腦輔助設計的軟體。作為有效的工具,這些軟體能夠提升你製圖的效率,增強透視圖對於真實場景的還原度;還可以直接與電腦控制的製造工具接軌,製作3D列印模型,雕刻吸塑模具。他們大多可以通過隨處可覓的網絡教程和書籍自學。不必擔心,因為在我的學生時代,建築系只開設了AutoCAD一門軟體課。其他的軟體都是靠自學而來,但已足夠應付建築設計所要面對的表達問題了。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3D列印的方案模型 – by Morphosis Architecture

這些軟體包括但不僅限於: 製圖專用:AutoCAD, Revit,ArchiCAD; 3D建模: 3DSMax, Maya, Rhinoceros, FormZ 以及 SketchUp; 圖紙再加工: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多媒體展示應用:Adobe After Effect, Flash。 在入門階段,你只需要掌握AutoCAD用於製作基本的平面圖紙,SketchUp用於3D建模。當你熟悉了建築設計的表達方式,並且仍然對此有興趣時,可以嘗試探索其他幾種軟體及其龐大的插件庫。 口頭陳述,是方案表達的重要一環。雖然業內有人會嘲諷話多畫少的建築師為「Talkitecture」, 但是在建築學訓練中,建築師直接面對業主或者評審團進行口頭方案陳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同樣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在這裡我推薦的是Joshua Ramus(前OMA主力成員,紐約REX核心,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主創建築師)如搖滾明星一般的精彩演出….呃,是陳述。在以下這段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於一個建築設計方案的表達,可以採用的手法有多麼的靈活多變。

影片在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而萬變不離其宗,請務必謹記,表達只是一種手段,千萬不要沉迷於那些華麗的技巧和炫目的圖像而無法自拔。這也恰恰是很多人會進入的誤區,以為設計就是為了畫出一份漂亮的圖紙,或者來一段華麗的動畫。 所有的表達都只為了一個目的——告知陳述對象,這個設計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解決方式又好在哪裡?

(三)記住一些常用數據。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現代主義建築巨擘 Le Corbusier與 Modular 模型。 (圖片來源:http://www.arqhys.com)

建築設計界有一句讓人無可奈何的俗語:「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益…..」。呃,跑偏了,其實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描述的是在真實世界中,面對真實問題,關於設計的思辨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甚至連評定其優劣的標準,有時候也並不統一。建築系科班的學生設計作業,評審團老師們也經常會意見打架,吵得不可開交。

設計思辨只有高下之分,然則與設計相關的數據卻是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的。 建築設計需要跟數不清的數據打交道。正是這些數據,讓建築設計成為一門非常嚴謹、理性的專業學科。請記住一點,建築設計並不是屬於建築師的遊戲(不,也不是屬於市長或者金主們的),他的建造與使用,每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累及人類的生命。

例如,令人沉痛的2015元旦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場地的設計立即就會在業內被反覆檢討,看是否存在專業瀆職行為,即在戶外場地設計上,是否有違法國家法律規範條例的設計被執行。其中一條規範如下: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 施行日期:2005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告第327 6.7.6樓梯應至少於一側設扶手,梯段淨寬達三股人流時應兩側設扶手,達四股人流時宜加設中間扶手。 …..

那麼,什麼寬度可以被稱為「三股人流」和「四股人流」呢?參考ISO/DIS12055 《房屋建築——建築物的護欄系統和欄杆》標準:

樓梯欄杆和扶手 …..3)樓梯段的寬度大於1650mm(三股人流)時,應增設靠牆扶手;樓梯段的寬度超過2200mm(四股人流)時,還應增設中間扶手……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室外樓梯扶手 – FDR Four Freedoms Park – 建築師:Louis I Kahn (圖片來源:http://blog.archpaper.com)【1】

以上與建築構件(樓梯段)相關的數字,是國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強制執行的。只要建築是應用於中國境內,並且涉及到該構件,就必須對照規範看是否有衝突。這些數字並非一成不變的,與其他領域的法律條文一樣,國家相關機構會定期進行更新,以適應時代變遷的步伐。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其實凝聚了無數前人的經驗教訓,甚至有來自各種安全事故受害者的血淚控訴,無不提醒每個建築設計師身上所背負的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這是需要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如數家珍一般熟練記誦的;即使記不住,至少也要做到,關鍵時刻,知道去書架的哪個位置找到那本書的第幾頁。 當然,也還有很多不那麼沉重的數據,同樣需要我們熟悉和深入研究。 建築師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叫做「尺度」。

什麼是「尺度」呢?飼養過蟒蛇的人都知道,當你的寵物躺在你的身邊呈一條直線時,就表示它對你作為一種食材產生了興趣,它正在用自己的身體直接量度,看看是否能完整的把你吞下去。把使用者身體當成一把尺,去量度一個物件,就是我們所說的——尺度。

本章題圖的Modular,源自 Le Corbusier 1946年論著中與人體尺寸有關的圖表: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圖片來源:http://arkinetia.com)

我們需要非常熟練的記憶有關人類自身的一些數據。假如小明的身高終於穩定在了中國男子平均高度1.71公尺,則他的臂展應該也接近1.71公尺,他的視線高度大致在1.55公尺左右,他的坐高(腳掌落地,大腿平行地面)大致在1.4公尺左右……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Le Corbusier – Modular. (圖片來源:http://fondationlecorbusier.fr )

於是,你就會知道,對於小明,一張椅面高度是420-450mm的椅子,配合桌面高度720-750mm的平桌,是適合用於辦公的;若是坐高達到550-650mm,甚至更高,這就成了吧檯椅,需要配合桌高900-1100的吧檯使用了。 在建築設計上,還有一些通用的數據會經常被使用。

比如一般住宅的房門:入戶大門一般900-1000mm寬,主要房間門800寬,洗手間門可以再窄一點,650-750左右;而這些門的高度,大都在1900-2200之間。 並不是說,這些數據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設計者靈活處理。尺度變化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設計手段之一。有時候,基於整體設計的考量,會刻意把門做的很大,很高,在某些空間將層高昇高,大大超過實際使用需要的尺寸。但無論如何,以上這些基礎性的數值,仍然需要我們牢牢記住。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電影 Interstellar’ 海報

除了人體尺度有關的數據,我們還要學習一些與建築技術相關的知識。 我們的世界裡,「力」的影響無所不在。它既可以摧毀萬物,也可以聚沙成塔;它既塑造了空間,也可以穿越時間(根據電影’Interstellar’);電磁效應,為現代社會帶來動力與光明;異性間的吸引力,讓人類種群得以延續…… 要把房子立起來,我們既要對抗力,也要利用力。這離不開建築結構學的幫助。 建築結構是龐大的學問,同時對於建築設計來說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很多人會搞不清楚建築結構與建築設計的關係,甚至直接找到建築師討論配筋的問題(或者,找結構師出建築方案)。 作為建築設計的初學者,我們需要記憶的數據,並不算太多。根據方案的特點,我們需要選擇不同的結構形式,這稱為「結構選型」,這也是建築系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在中國現階段普通民用建築比較常見,用的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叫做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它通過鋼筋混凝土樑柱體系支撐起建築,而分隔空間的牆體是不起結構作用的。其最為著名的原型,當屬Le Corbusier 的Domino。在今天看起來已經非常普通的一張示意圖,當年卻是對其後的整個世界面貌帶來了深遠影響和變革。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Le Corbusier – Domino. 1914-1915

該結構中,柱與柱之間的距離,我們稱之為跨度,這個數值通常在10公尺以下時,屬於經濟跨度,超過了這個數值的時候,我們會開始考慮其他的結構形式,比如:鋼結構。 梁的截面高度,與跨度有關,這個數值一般是梁高的1/10,也就說8公尺的跨度,梁截面高度大約是0.8公尺。梁的截面高度會影響到空間的淨高,所以經常會在建築設計的剖面圖中重點考慮。 混凝土樓板的結構厚度,通常為100mm。 類型外陽台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懸挑」,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下,2~2.5公尺屬於經濟跨度,3公尺的懸挑現在也算比較常見了。 以上專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然,還有其他的結構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其各自特點。鋼結構可以輕易實現更大跨度(2、30公尺),更小的梁高與跨度比(1/20 ~1/30);拱結構不錯,看起來很萌,但是必須考慮的是其側向推力的平衡問題;至於更大跨度需要用到的懸索結構,拉索結構…..等一下,等一下,在入門階段,我們還是暫時不要輕易把方案推到這麼雷人的程度吧。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聖索菲亞大教堂 – 穹頂結構,箭頭所指部分將穹頂的推力集中後垂直向下傳導。 (圖片來源:http://miamifittv.com)

在建築系的基本課程裡,包括三大力學課:《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當然每門都是淺嘗輒止。太複雜的結構問題……建議還是去隔壁建工系抓個建築結構專業的博士生來拷打一翻。派女生去效率翻倍,原因不解釋。《致青春》那裡面的男女主專業設定是反人類的。 除了建築結構相關的知識,還需要學習一些別的常識性知識。比如, 自然類:太陽高度角是什麼意思? 風玫瑰圖是什麼意思? 城市類:不同級別的城市道路的寬度設定和開口限制? 不同車輛的最小轉彎半徑是多少? 本地消防隊的雲梯最高可以升多高? ……. 本章節中,我們涉及到書目—— 1.法規類: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 。非常薄的一本,如能全文背誦的話我不會攔著你。 2.《建築設計資料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共10餘本,目前已再版,相當於中國境內執業的建築師使用的詞典。關於中國標準人體尺度,常用結構選型,建築物理,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等等方面常用的數據,都可以查到。 請記住,數據,是真理。熟悉以上的常用數據,並融會貫通,是讓設計從天馬行空落到實處的著力點。但這絕不代表掌握了數據,就可以做出好的建築設計。在死記硬背的時候,仍需要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再沒有比親身體驗一個建築作品,更好的學習方式了。

「不要相信建築師們說的鬼話,他們為了贏得,什麼詞都會往文案上湊。」——大頭幫主。

不必去理會建築師們說了什麼,去看看他們做了什麼東西。因為作為初學者,我們還不具備理解那些晦澀的詞彙的水準。沒有什麼比身臨其境的進入一個建築,一個空間,成為其間的一員,更能直觀的發掘設計師的意圖,解讀他的選擇,並對其解決問題的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斷。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當我第一次走近位於舊金山市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San Francisco, CA) 中的De Young Museum時,我仍然不是很清楚眼前那個造型扭曲的金屬塔的設計,好在哪裡。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De Young Museum的建築表皮上的孔洞。(圖片來源:San Francisco Engagement Session: Natalia & Boaz at the de Young Museum, Temple Emanu-El, and the Place of Fine Arts)

我能夠理解的是,那層金屬表皮上的大小圓洞,描繪的是一張點陣化後的樹林影像,走在展覽館之中,空間妥帖而利索,精妙的室內設計細部確實是令人讚嘆。可是,這仍無法讓我理解,這何以能成為赫爾佐格與德慕隆事務所的代表作。 甚至,我還對其展覽流線的設計頗有微詞,覺得……不過如此吧。 然而當我隨著人群,慢慢登上那座「奇奇怪怪」的塔樓頂端時,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順理成章的答案。 想像一下,手拿一個方形的牛奶盒,分別握住上下兩端,輕輕的向擰毛巾一般扭動,得出的形狀,大概就是這座塔的樣子。所以,在這個旋轉的塔樓中,每一層平面都是規則的四邊形,只是在朝向上有著不同的角度。作為這一扭轉的起始,塔樓的底部,跟整個基地的形狀相適應,連帶整個展覽館的平面都是非常規矩的形狀。他們都順應著建築場地所在的整個公園的「肌理」,也就是和公園的道路,綠化,開放空間的走向相吻合,沒有激烈的衝突。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作為這一扭轉的終點,塔樓的頂部是一個觀景的平台。在這裡,我看到了什麼?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我的視線越過了公園,看到了整個舊金山撲面而來!那個美麗的(我最喜歡的美國城市沒有之一)的城市,那起起伏伏卻毫不妥協於坡地的方形城市網格,如此妥帖的與觀景面相垂直。在那邊的山頂,Coit Tower, 三藩市最矚目的歷史性地標,在一個城市尺度級別的空間中,與這個「奇奇怪怪」的新夥伴結成了默契。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De Young Museum 的城市肌理分析圖(圖片來源:de Young Museum by Herzog & de Meuron: The Copper Killer)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De Young Museum 的塔樓扭轉角度分析圖(圖片來源:de Young Museum by Herzog & de Meuron: The Copper Killer)

利用角度差,初等幾何基本手法,沒有更多。

也許,我們確實能僅通過圖紙便感受到其關於設計思辨的邏輯推導。然而,「只是一個建築,為什麼要跟城市肌理對話?為什麼要對上軸線?這種做法真的會有效果麼?」唯有身臨其境,你才能切身感受到這種「邏輯完美」的建築學意義。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再次強調一點:對於設計也好,對於實地調研也好,重要的是思辯,而不是具體的某一設計手法。在初學者階段,因為技能的大量缺失,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華麗的設計技巧和表象所吸引,而忘記了追溯設計本源的思考。

比如,當人們在我們面前高亢的談論著所謂的建築風格時,請我們自覺的迴避一下。不,別去管報紙上雜誌上那些吹捧Art Deco或者什麼新古典,工業風,LOFT風。那些跟建築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要花精力埋頭在那些商業雜誌,樓盤廣告裡去區分它們的異同。我們搞不清楚,這些所謂的「風格元素」是出於何種目的,被牽強附會的貼敷到原本不屬於他們的這個時代的建築之上的。

所謂調研,需要我們學會尋找那些更有意義的作品,帶著問題去體驗建築,追尋設計者邏輯思維的腳步。 我們可以借助專業雜誌及其網絡媒體平台的幫助,去定位那些具有一定時效性的,對於入門階段的學習更有「意義」的作品。

比如以下這些: 中文:《建築學報》,《世界建築》,《世界建築導報》,《建築師》, 《建築技藝》…; 外文: ‘Domus’,’Architecture Record’,’Architecture Review’, ‘GA’系列…;

在體驗建築的時候,請不要停止思考。這些思考,需要有針對性,它可以是針對建築設計的某一個方面進行的深入探究。

還記得前面老子關於「空間」的論述麼?「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裡面的每一個詞句,都可以發散成一個專題。

比如「鑿」,可以指代建築營建的方式。找出那些針對建築營建方式的經典案例,我們會發現營建方式本身正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同時非常有趣的設計邏輯出發點。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築師: Peter Zumthor (圖片來源:Peter Zumthor 二。——Bruder Klaus Capelle小教堂_Kathy_新浪博客)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築師: Peter Zumthor (圖片來源:Peter Zumthor 二。——Bruder Klaus Capelle小教堂_Kathy_新浪博客)

瑞士建築大師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的Bruder Klaus Capelle,他是怎麼把這個房子蓋出來的?這種施工方式有何建築學上的意義?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豐島美術館 – 建築師:西澤立衛。(圖片來源:建築師西澤立衛:迷路是生活的一部分)

西澤立衛設計的豐島美術館,他們是怎麼把房子蓋出來的?最終完成品與SANNA其他的作品相比較,有何特別之處?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 – 建築師:李曉東。(圖片來源:李曉東工作室: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在北京郊外的」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設計中,其營建方式與材料使用上,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田中央工作室 (圖片來源:【CBC建築講堂】黃聲遠:海闊天空)

台灣建築師黃聲遠及其「田中央」工作室是如何用其建築作品說服鄉民,改造鄉土社區的? ……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四川茂縣楊柳村的遷村重建 – 建築師:謝英俊 (圖片來源:謝英俊,四川茂縣楊柳村,2009-06-23)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的輕鋼結構建築在營造方式上有何優點?為何汶川地震後,能夠快速適應惡劣的災後環境,成為當地重建的生力軍? 在欣賞這些作品,以及這些優秀建築師近乎藝術性的行為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對於其建築設計本質的批判性思辨。

(五)OK, let’s do it.

開始動手吧,從最簡單的設計題目開始。 寫到這一章時,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行筆晦澀艱難。只因為我自己突然開始迷茫起來:到底什麼算是「簡單」的設計命題? 上古時代,我讀本科的時候,第一個設計題目是在系樓跑邊一塊荒地上做個小公園。結果我得了全年級最低分「D-」。雖然我的職業生涯在設計上收穫過不少「D-」,有的是因為自己太懶,有的是因為甲方太爛,但唯獨這個「D-」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當然,由於年代久遠,我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年的設計是怎麼一個爛法,但我依然覺得,這並不是一個能夠簡單完成的設計命題。 他的難處就在於:如何不造房子,不豎牆,沒有屋頂,也能夠創造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秩序分明的空間? 方法當然是無窮無盡的。最先湧入我腦海的一大堆實例,首當其衝的便是赫爾佐格與德穆隆事務所的傑作Plaza España。作為空間主體的並不是建築,而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白色水池。但恰恰是這樣一個簡單直白的限定,卻營造出了非常迷人而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Plaza España – 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圖片來源:Plaza España by Herzog & de Meuron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這樣一個命題,算簡單麼?要深究起來,沒有任何關於設計的問題是簡單的。也許其設定和結果看起來都非常「簡單」,但設計中的邏輯思維過程,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 描述清楚的”簡單任務”。人 在工作中,我也曾被另外一些看似非常簡單的設計問題難倒,以至於廢寢忘食,冥思苦想,到最後也解決得不是太理想。即使專案已經完結,甲方非常滿意,但這些問題仍會一直糾纏著我,讓我不得安生,直到某一天,我找到最優解的那一刻。 例如,我曾糾結過某個不到百平方公尺的小專案裡,一個隱形門的特殊門止構造。它需要足夠的細小,以滿足將門扇「隱形」起來的設計意圖,但又需要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完美的控制住沉重的門扇。由於這扇門的其他部件的構造也有特殊性,以至於我翻遍傳統隱形門構造資料集和施工圖集,以及國內外各種先例,再搜遍淘寶上萬種相關產品,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答案。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將一個特製的彈簧門吸嵌入了地板中,在門扇經過上方的時候通過磁力定位。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仍有很多問題。其後幾年,這個看似”簡單”的「臨門一腳」摧殘著我,如同一根卡在喉嚨的魚刺一般,讓我寢食難安。最終我不得不將整個門的構造全部推倒重來,重新梳理了一遍整個構造工藝流程,從最開始就將這個問題先解決掉,再去化解其他問題。

這段經歷,讓今天的我非常熱衷於在面試員工的時候,遞給對面的同學一張A4紙,一支紅色中性筆,請他/她為我畫一個「100厚的輕鋼龍骨單層硅鈣板隔牆上普通木質平開門」的橫剖節點大樣。而這看似無比簡單的一題,難倒過不少「科班出身」,「見過世面」的青年人。 我絕對沒有取笑這些年輕人的意思。因為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的簡單。作為初學者,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非常審慎的對待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生活中,你已經習以為常的很多事物,一扇門,一扇窗,一截欄杆扶手,當你深究起來的時候,遠非你所想像的那般模樣。

正如開篇所言,要進入設計領域,最重要一環,在於學會思考。作為初學者,我們更需要對所有的可能牽涉到的設計元素,進行審慎的梳理。不要因為先入為主的看法而忽視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真理,其實就潛藏在那些地方。 不是要學習設計麼?何不現在就開始親自動手? 作為結束,我給出以下這個「簡單空間限定」,作為自學建築設計的一道題目。

現有一內部各邊長度均為5000mm的正立方體形態空間,請在其中佈置一個生活起居室,可滿足設計者自身生活需求。 條件1:進入該空間的開口位置、形狀及大小由設計者自定; 條件2:空間內部水電空調設施齊備,更有免費WIFI。

好的。就醬。 ———————

註: 【1】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建築法規。因此本例中的欄杆設置間距僅適用於其專案所在地美國,不適用於中國情況。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