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新文化設施,深圳科技館新館/Zaha Hadid Architects

0
1588

位於深圳光明科學城內的深圳科技館新館,是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由英國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設計,將成為廣州「深圳科技創新走廊」的明珠,也是學習和探索科技力量、瞭解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未來的重要目的地。深圳科技館將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構,與中國各地的大學,學校和創新中心相連,並與其他設施一起組成世界一流的科學城。科技館將展示並鞏固深圳作為全球創新技術領先的中心地位。

深圳科技館新館基地位於光明科學城的光明中心區光僑路西側,旁邊是深圳地鐵6號線光明站,深圳光明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佈局的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將以「科學+城市+產業」的理念以及「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空間規劃。同時,充分發揮位置優勢,超常規佈局多類型、多層次、相互協作支撐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深圳科技館的總樓地板面積約為125,000平方公尺,U形平面使其具備強烈的定位感和導向感,圍繞著中央庭院,訪客將會參觀公共空間、展廳和教育設施等一連串空間,藉由科技館的靈感展覽,展開一次城市與公園結合在一起的探索之旅。


深圳科技館新館外觀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深圳科技館新館使用U形平面配置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深圳科技館新館使用U形平面配置 ©Zaha Hadid Architects

以適應性最大化為設計的基本原則,每個展廳的幾何形態、比例和空間體驗將為訪客的每次到訪帶來豐富而多樣的體驗。部分展廳設為常設展廳,其他展廳則可根據不同的展覽類型而改變。建築外部幾何形態與機能配置相關, 呼應內部中庭流動的空間的同時,並將中庭空間與西側的公園相連接。建築造型是對基地周邊情況作出的響應。建築以圍合的動態曲線幾何形狀與其東面城市交通動線動線相呼應。

深圳科技館新館鄰近高架道路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深圳科技館新館鄰近高架道路 ©Zaha Hadid Architects

動態的線條沿著科技館的南北立面逐漸拉長,並在其中“雕刻”出開口,使訪客可以探視內部的活動。建築造型向西延伸,連接光明公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多層露台形態,進而構成了直接通向科技館中庭的玻璃帷幕牆。


周遭景觀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深圳科技館新館入口以及多層露台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深圳科技館將成為該市重要的公共建築和重要的青少年教育中心,也將成為該地區公共文化建築永續發展性的指標。藉由詳細的電腦模擬和風洞測試,對熱性能、自然光、風環境和空氣品質進行各種的分析,將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築物被動式節能設計原則的有效性,進而為訪客帶來舒適感,並為館中展品、藏品提供妥善的存放環境,同時將建築物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由於深圳科技館新館所處的亞熱帶氣候,冬季不會寒冷、春天、秋天溫暖,主要面對的挑戰是深圳炎熱潮濕的夏季,要在夏天對內部以冷氣調節溫度,又要實現最大程度的能源節約,建築外殼結構使用了節能隔熱玻璃,採用有效率節能的暖通和照明系統。

設計團隊對深圳科技館新館的建材、生命週期性能以及永續發展性進行了評估,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預計深圳科技館新館可以達到中國綠色建築評估三星標準。

目前深圳科技館新館正在施工中,預計於2023年下半年能夠完工。


通透的入口門廳©Zaha Hadid Architects


入口門廳多種變化的燈光效果 ©Zaha Hadid Architects


展覽空間 ©Zaha Hadid Architects


夜景 ©Zaha Hadid Architects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深圳科技館新館 New Shenzhen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作品位置:中國深圳
業主:The Bureau of Public Works of the Shenzhen Municipality
Operator:The Shenzhe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建築師: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設計院:BIAD
ZHA團隊:
ZHA 主持建築師:Patrik Schumacher
ZHA 專案主持人:Charles Walker (Commercial Director), Paulo Flores, Simon Yu
ZHA 專案建築師:Edgar Payan
ZHA 專案資深合夥人:Lydia Kim
ZHA Project Package Leads:Juan Montiel, Jinqi Huang, Niran Buyukkoz, Saman Dadgostar, Julian Lin, Richard Wasenegger
ZHA 專案團隊:Berkin Islam, Cheryl Lim, John Kanakas, Sven Torres, Michael On, Yuxuan Zhao, Enoch Kolo, Karina Linnsen, Boyan Hristov, Bechara Malkoun, Mansel Haynes
ZHA 競圖團隊:
ZHA Project Design Directors:Paulo Flores, Simon Yu
ZHA Project Architects: Karoly Markos, Edgar Payan
ZHA Design Leads:Niran Buyukkoz, Saman Dadgostar.
ZHA 專案團隊:Jinqi Huang, Berkin Islam, Billy Webb, Cheryl Lim, Christos Koukis, Federico Fauli, Juan Montiel, Jurij Licen, Michal Wojtkiewicz, Bogdan Zaha, Michael On, Yuxuan Zhao, Enoch Kolo, Nastasja Mitrovic
競圖階段顧問:
聲學顧問:Marshall Day Acoustics
展覽顧問: Art of Fact
劇場顧問:Teecom
景觀顧問:Gillespies
Specialist Consultants (Schematic Design Stage):
立面顧問:GYAC (Shanghai)
聲學顧問:Acoustics & Theatre Design Division, East China 建築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綠建築顧問:Jorjun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dong
展覽顧問:Art of Fact
劇院顧問:Teecom
景觀顧問:Gillespies
Specialist Consultants (Preliminary Design Stage):
在地設計院 (Structure & MEP):Capol International & Associates Group
在地設計院 (建築):Beijing Institute of 建築 Design
立面顧問:Dadi Facade Technology
室內設計顧問:J&A (Jiang & Associates)
外部燈光顧問:GD-燈光設計 Consultancy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