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工場Pavilion的設計,其場所本身成為未來城市生活與綠色地景更加交織混合的預言。另一方面,工場是勞動與生產的場所,這個空間,將不僅成為社區 勞動身體種菜的市民菜園,更成為啓動集結更多市民加入成為城市農夫的綠色基地。生產的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綠色植物,而更是市民投入綠色生活的自由意志與行動力。
以線性展開的空間序列,將傳統園林形態翻轉為多層次的公共院落,涵容了身體勞作、知識傳授、經驗交換、社群網絡連結互動的綠生活場域,創造可游可賞可憩的遊園經驗,建構了另一種都市風景。使用版模為構造元素,版模是台灣一般建築建造時常使用的過程材料,禾磊建築將這個過程材料轉換成 構築材料本身。Pavilion是構築的直接呈現,透過不同尺度的空間圍塑,和周邊都市空間與院落之間的連結關係,創造有趣的空間遊走的韻律,以及建立多 重功能的公共空間。板模的組構,創造孔隙的界面和內外的互動,那些穿透的層次引進光線與環境互動的美感,融合了粗礪原初的材質觸感,以及細膩優雅的空間詩意。

主體建物以建築工地經常可見灌漿所使用之「板模」來構築,採60X180cm模矩化的板模8片為一組,利用其原本生產的模式,兩兩正反交疊,創造通透孔隙,每組間使用 5X5cm木角料作橫向與縱向的固定連結,形成牆面,利用自重有效增加穩定度,牆體L型或U型相接抵抗短向側傾力,底部墊以角料來控制原基地面高差,創造整體水平。屋頂面以四片為一組,內置金屬構件強化結構,以板模支撐架作為縱向元素支撐並縮減跨距。
由板模構築而成的蜿蜒牆體,分隔出有節奏感的空間將城市與華山大草原編織交融成新的風景。細長棧道架空於老月台基座筆直穿越,將傳統進院的形式序列性地把日常經驗和著各種活動置入;城市各個角落的綠生活經驗在此被放大體驗,板模間隙滲入牆外熟悉的台北兩者彼此交互作用。走過綠工場之後,新的感知經驗使人們重新思考都市與綠的關係和自身互動的可 能性。
>>相關資訊
設計案名稱: 華山綠工場 Green Factory URS27_2014 Next Play
設計案位置:台北華山大草原(位於市民大道、林森北路、北平東路之間)
業主: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主要用途: 展場 空間裝置
設計單位: 禾磊建築 ARCHITERIOR
設計者: 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設計團隊: 趙宇晨、洪正容、薛亦珊
策展單位: 禾磊藝術ARTFIELD
策展人: 吳慧貞
策展團隊:劉臻、翁莉雅、郭姵含、朱盈穎、陳姿香、黃鋒正
結構顧問: 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承包商: 宜興工程
基地面積: 2377.00m2
建築面積: 437.00m2
造價:2,800,000
設計日期: 2013年8月-2013年12月
工程日期: 2013年12月-2014年1月
建築材料:杉木角材、杉木板模,鍍鋅鋼
攝影者: 李國民、梁豫漳、吳明杰
>>相關圖片











左:牆體基礎與中間結構骨架,中:牆體堆疊過程,右:頂棚內部結構體施作。






以線性展開的空間序列,將傳統園林形態翻轉為多層次的公共院落, 透過不同尺度的空間圍塑,和周邊都市空間與院落之間的連結關係, 創造有趣的空間遊走韻律,以及建立多重功能的公共空間。

以板模為構築元素。將這個台灣建築工地最常使用的過程材料轉化成構築材料本身以60X180cm作為基本模矩,8片一組,正反交疊,每組單元間使用5X5cm木角料作橫向與縱向的固定連結,組構形成通透孔隙牆面。

多層次的公共院落,涵容了身體勞作、知識傳授、經驗交換、社群網絡連結互動多功能的綠生活場域,創造可游可賞可憩的遊園經驗,建構了另一種都市風景。

蜿蜒牆體界定尺度韻律的院落空間。透過板模組構的孔隙界面,形塑多層次的內外關係。 光線與環境流動的美感,與原初的材質觸感,將華山大草原編織交融成新的綠生活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