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評選出的2023年最佳建築作品橫跨全球,包括墨西哥Ludwig Godefroy設計的Casa VO / Casa WO雙拼住宅,將花園轉化為主要生活空間;阿根廷Tectum arquitectura打造的工作坊之家,在山嶺河流環繞下提供靜謐工作環境;紐約SO-IL團隊的布魯克林450 Warren住宅,探索新型共居模式;瑞士Esch Sintzel Architekten將巴塞爾酒窖改造為集合住宅;墨西哥Colectivo C733設計的Bacalar生態公園,保護世界最大淡水細菌礁;以及西班牙巴塞隆納Takk團隊以1萬歐元預算完成的50平方米住宅整修計畫,展現溫度梯度配置與永續理念。
墨西哥住宅Casa VO+Casa WO/Ludwig Godefroy Architecture
墨西哥「Casa VO / Casa WO」,是一系列雙拼住宅,由建築師Ludwig Godefroy設計。其設計理念源於該地熱帶氣候,無需冬季防寒,重點在於遮陽與避雨。不僅顛倒了傳統房屋與花園的概念,更是將花園轉化為主要生活空間,模糊了室內外界限,創造了一個全天候開放的居住花園。選用如清水混凝土、木材及磚塊等能隨時間美化的材料,將時間的流逝融入建築設計中。不但能夠提供遮風避雨的功能,也可以成為連接自然、人與時間的橋樑,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
延伸閱讀:熱帶住宅建築的新面貌,墨西哥Casa VO+Casa WO/Ludwig Godefroy Architecture

阿根廷住宅工作坊之家Workshop House/Agustín Berzero + Manuel Gonzalez Veglia (Tectum arquitectura)
阿根廷「工作坊之家」住宅展現獨特的居住、工作與寫作空間。位於斜坡上,周圍是河流與山嶺景觀,創造孤寂寧靜的哲學工作環境。結合輕重元素,下部沉重,上部輕盈,開啟時迎接陽光,關閉則提供內省空間。屋頂進入方式,緩緩下行,接觸自然地形。外觀為單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使用木材,形成對比。主要生活區連接景觀,內向閣樓提供閱讀寫作空間。建築尊重環境,採用簡單技術,不改變自然地形,提供多種空間類型,同時保留自然流動的空氣和水。
延伸閱讀:結合自然地貌的的幾何美學,阿根廷住宅工作坊之家Workshop House/Agustín Berzero + Manuel Gonzalez Veglia (Tectum arquitectura)

紐約布魯克林住宅450 Warren/SO-IL
紐約格瓦納斯(Gowanus)曾是一個工業區,現在擁有多種不同的住居模型,從赤褐砂石排屋住宅到被綠色包圍的集合住宅大樓,然而,隨著嶄新綠道的建成,格瓦納斯的社區生活模式也隨之產生了變化,SO-IL因此對全新的共同生活模式產生了疑問。
延伸閱讀:嶄新共同住居模式,紐約布魯克林450 Warren/SO-IL

巴塞爾集合住宅Wohnhaus Weinlager/Esch Sintzel Architekten
瑞士巴塞爾的Lysbüchel社區,瑞士建築師事務所 Esch Sintzel Architekten 將曾是酒窖的舊建築改造為住宅。保留了原有的壯觀支柱,這些支柱不僅是建築結構的重要元素,也是設計的起點。為了維持其影響力,這些支柱在公寓內外以不同方式展現。建築內創造了一個「房中之城」,透過「內部街道」串聯起多種公寓類型,適合各代人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酒窖變身現代住居,巴塞爾集合住宅Wohnhaus Weinlager/Esch Sintzel Architekten

巴卡拉生態公園/Colectivo C733
位於墨西哥的Bacalar生態公園由Colectivo C733設計,旨在保護當地珍貴的自然資源。Bacalar Lagoon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細菌礁所在地,擁有無價的進化寶藏。然而因為城市擴展,潟湖邊唯一的紅樹林面臨脆弱性。景觀設計包括一個200米見方的碼頭,能避開紅樹林並滑動,提供觀察潟湖和紅樹林的場所。這片大型生態公共空間內設有展示生物多樣性歷史的小型博物館,並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公共空間,促進社區交流。
延伸閱讀:墨西哥Bacalar潟湖紅樹林保育生態公園,Colectivo C733打造世界最大淡水細菌礁的守護者
金山嶺上院╱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一頁白紙閱讀亭╱Ninja Stuudio
© Paco Ulman
尊嚴紀念陵墓╱Grass+Batz Arquitectos
© Grass+Batz Arquitectos + José Hassi
深圳坪山兒童公園╱Found Projects + Schneider & Luescher
https://www.hhlloo.com/a/Pingshan-Childrens-Park.html
https://www.archdaily.com/1004561/four-roof-pavilion-found-projects-plus-schneider-and-luescher
© Schran Image
陵墓紀念堂╱Sthapotik
https://www.archdaily.cn/cn/998532/sha-a-mu-han-mo-de-mu-xin-han-ling-mu-sthapotik
https://www.archdaily.com/998433/shah-muhammad-mohshin-khan-mausoleum-sthapotik
© Asif Salman
春陽台,塱頭藝文中心╱非常建築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6160/chun-yang-tai-lang-tou-yi-wen-zhong-xin-fei-chang-jian-zhu
https://www.archdaily.com/1006142/chunyangtai-arts-and-cultural-centre-atelier-fcjz
伊斯蘭藝術雙年展‘雨棚’╱OMA
© Marco Cappelletti
Exercisfältet 雨水池╱White Arkitekter
© Måns Berg
歌劇公園╱Cobe
© Francisco Tirado
撇捺之間,穿斗陌阡╱裸築更新建築設計事務所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 Marco Cappelletti
瓦宅╱The Bloom
© Hiroyuki Oki
MA Architects 辦公室╱MA Architects
© Paul Phan
1萬歐元住宅 10K House╱Takk
「10K House」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是Takk設計團隊負責的一個50平方米住宅整修計畫,預算僅為10,000歐元。巴塞隆納生活成本高昂,房地產價格和勞工費用亦高,因此如何在有限預算內達成翻新並提升使用和環保意識成為挑戰。設計團隊利用溫度梯度配置空間,根據不同需求調節溫度,最大化自然資源利用,減少能源消耗。室內設計主要材料選用MDF密迪板和當地天然羊毛,不但能夠降低成本,也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這種設計方法不僅環保,還能提高房屋整體效率,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滿足不同功能區域的需求。
延伸閱讀:透過溫度梯度設計,提升住宅環保性能,Takk在巴塞隆納10K House實現低成本高效能重新裝修
© José Hevia
織工社區生產力發展中心╱Natura Futura Arquitectura + Juan Carlos Bamba

© JAG Studio
The Lumi Shala 健康空間╱IBUKU
© Zuñiga Alonso
FLORA 天文台╱IAAC
© Adrià Goula
南京戰鬥機械廠改造更新╱米思建築
© 孫海霆
TARANG 展館╱The Grid Architects
© Photographix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Gilder 中心╱Studio Gang
© Iwan Baan
海口江東寰島實驗學校╱跡·建築事務所
© 陳顥
電廠藝術中心╱赫爾佐格 & 德梅隆
© Iwan Baan
精靈屋╱個個世界 + 先進建築實驗室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阿肯色州美術博物館╱Studio Gang
© Iwan Baan
以馬爾克斯之名,巴塞隆納第三大圖書館╱SUMA Arquitectura

© Jesús Granada
南投中寮竹亭/清水建築工坊+林友寒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清水建築工坊與林友寒在南投中寮鄉的清水山上打造了名為「竹亭」的竹構築,坐落於海拔七百公尺的斜坡地,主要使用竹材為材料。設計師巧妙地將竹子彎曲,形成減少風阻的結構,且利用短竹和PVC防潮布來建構屋面。這不但能夠提供良好的排水功能,也可以達到快速搭建和降低造價的效果。「竹亭」經過高溫煙燻,展現出古樸的褐色,完美融入自然環境中,猶如山坡上的舞蹈精靈。
延伸閱讀:山野間的休憩天堂,南投中寮竹亭/清水建築工坊+林友寒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 Simon Menges
綠宅╱Hayhurst & Co Architects
© Kilian O’Sullivan, Tom Van Schelven
珠海金灣市民藝術中心╱扎哈事務所
© AT OPTOGRAM STUDIO
SFJ6 住宅綜合體╱MARMOLBRAVO + MADhel
© Jose Hevia
狛江湯公共澡堂╱Schemata Architects + Jo Nagasaka
© Ju Yeon Lee
重塑與再思白塔公寓╱STUDIO.NOJU
© José Hevia
格拉茨大學圖書館╱Atelier Thomas Pucher
© Crystal O’Brien-Kupfner
工業化建築系統原型╱Ignacio Rojas Hirigoyen Arquitectos + The Andes House
© Cristóbal Valdes
Vltavská 地下空間╱U / U studio + RE_place

© Jiří Kotal
鷹峰平台╱YZA
© Kyungsub Shin
瓦斯特畫廊及藝術家住宅項目╱Persian Garden Studio
© Deed Studio
高架鐵路下的幼兒園╱秋山隆浩建築設計事務所 + Atelier HMC
© Atsushi Ishida
波爾多 Brazza UCPA 體育驛站╱NP2F
© Maxime Delvaux
山峰書院,蘇州山峰雙語學校文體中心╱OPEN 建築事務所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山王辦公室/Studio Velocity
日本建築師栗原健太郎與岩月美成立的「Studio Velocity」以其新辦公室作品引起廣泛關注。該辦公室位於住宅區中,特色為大曲面屋頂與開放式辦公空間。為了營造獨特空間氛圍,屋頂結合彎曲與長方形結構,並使用扁柏木合板與預應力結構減輕荷重。此外,屋頂能承受400公斤/平方公尺重量,結構設計支持最多150人同時使用。儘管木材強度計算具挑戰性,但通過非破壞實驗與精密設計,建築師成功創造了這個獨特且實用的工作空間。
延伸閱讀:加班之餘到屋頂上曬太陽看風景,日本建築師Studio Velocity自用辦公室也很有設計感
© Studio Velocity
九間廊橋╱山水秀建築事務所
© 梁山
巴利阿里群島因卡 54 社會住宅╱Joan Josep Fortuny Giró + Alventosa Morell Arquitectes
IBAVI於西班牙因卡市建設的社會住宅,由Alventosa Morell Arquitectes與Joan Josep Fortuny Giró兩組西班牙建築師共同設計,該集合住宅樓高三層,共54戶,地面層設有18戶,每戶皆擁有私人花園或露台。建築結構採用35厘米厚的大跨度混凝土板與金屬柱,地下部分設有混凝土擋土牆和深基礎系統。
延伸閱讀:探尋西班牙IBAVI社會住宅魅力,結合生態意識與機能美學的當代設計
© José Hevia
上海星美術館/Jean Nouvel 讓·努維爾事務所
© Moment Studio
東京麻布台之丘 Azabudai Hills╱Heatherwick 工作室
© Raquel Diniz
京都鳥居 Shochikucho╱西澤立衛建築事務所
© 西澤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
坡上之家╱察社辦公室
「船底之家」是北京東側潮白河流域濕地中的私人住宅,由察社辦公室設計。該住宅以業主對寺院靜謐感的追求為靈感,期望成為集居住、閱讀與思考的私人研究所。住宅採用非傳統手法,房間組合營造出流動空間氛圍。為容納業主2萬冊書籍,設計師設置400米長書架系統,使每個空間皆瀰漫知識氣息。其內部空間最為矚目,反轉屋頂概念,呈現類似船底的空間體驗。為減少對環境影響,北側下沉1米,庭院內樹木使人與自然融合。「船底之家」超越居住空間,成為私人研究所,鼓勵探索學習。
延伸閱讀:沉浸於知識海洋,北京潮白河濕地「船底之家」/察社辦公室
© 朱雨蒙
Nisarga 藝術中心╱Wallmakers
© Syam Sreesylam
虎之門之丘車站大樓╱OMA
© Tomoyuki Kusunose
無牆無界咖啡店╱JOYS Architects
© Beersingnoi
胡志明市Techcombank辦公大樓╱Foster + Partners
英國建築師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延續河內Techcombank(越南技商股份商業銀行)企業總部的設計理念,在胡志明市打造了一座21層高的綠建築辦公大樓。這座大樓注重提案和環境兩方面的考量,融合了熱帶氣候的自遮陽設計,獲得LEED白金認證。大樓位於Le Duan Boulevard和Nguyen Du街的交界處,有著特別的地理位置,並巧妙地設計了三個中庭空間,既提供工作視覺連接,又體現了協作和包容的辦公文化。
延伸閱讀:越南綠建築新篇章,胡志明市Techcombank辦公大樓(越南技商股份商業銀行)╱Foster + Partners

墟岫園╱之間建築
© 陳顥
中國民航大學寧河校區圖書館╱同濟原作工作室
© 章魚見築
更緊湊的停車樓 Eandistip╱archipelago + POLO
© Johnny Umans
佩雷爾曼表演藝術中心╱REX
© Iwan Baan
上海洛克·外灘源更新修繕╱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
伊斯坦布林值現代藝術館╱倫佐皮亞諾工作室
© Cemal Emde
Vertbois 大樓╱Moussafir + Inside Outside
© Hervé Abbadie
比利時現代建築遺產更新,經典十字 Royale Belge╱Caruso St John Architects 和 Bovenbouw Architectuur
© Tim Van de Velde
成都SKP,‘TOD+公園+購物’的下沉式建築╱Sybarite
© Nick Kuratnik
DHY 之家╱AHL architects
© Hoang Le
兒童的森林托兒所╱山下貴成建築設計
© Kai Nakamura
樂知學校╱大料建築
© 朱雨蒙
PHIVE 市民中心╱Manuelle Gautrand Architect
© Brett Boardman
瑞士 Haus Balma╱隈研吾建築事務所
© Paul Clemence
Booking.com 城市園區╱UNStudio
© Hufton+Crow
阿姆斯特丹科學園區Matrix ONE/MVRDV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科學園區中心的「矩陣一號 Matrix ONE」,由 MVRDV 設計,作為矩陣創新中心(Matrix Innovation Center)的主要樞紐,共六層樓、13000 平方公尺的總樓地板面積,同時也為園區提供了重要的社交空間和便利設施。
延伸閱讀:創建永續、智慧和創新的工作環境!阿姆斯特丹科學園區Matrix ONE/MVRDV
© Daria Scagliola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中建西南院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枚方藝術中心╱日建設計
© Akira Ito
鄉村群居,22 個居住房間的“土”房子╱拾號建築
© 黃顯志
模組化醫院╱PMMT
© Gael del Rio, Luca Bani
東京廁所╱藤本壯介建築事務所
© architecturephoto
Oatly 鑄造廠改造總部╱Kjellander Sjöberg
©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金威啤酒廠改造╱都市實踐
© TAL
Mutu Loka 咖啡館╱Aaksen Responsible Aarchitecture
© Aaksen Responsible Aarchitecture
ZOZO總部╱中村拓志&NAP
© Hiroshi Nakamura & NAP
阮氏咖啡╱The Bloom
© Hiroyuki Oki
Kaggalipura 地下遺蹟╱A Threshold
© Edmund Sumner
The Ned 多哈酒店╱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
© Simon Menges
Wendy 之家╱Earthscape Studio
在印度Kozhinjampara的8英畝森林中,Earthscape Studio設計的「The Wendy House」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壞任何樹木的情況下建造農舍。採用獨特的鐵皮拱頂結構,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使用Sithu kal小磚塊和回收材料,促進可持續性和社區合作。建築期間,導師Ar.Vinu Daniel提供技術和方法上的指導,使其成為一個親近自然、可持續的建築典範。
延伸閱讀:向生態學習:Earthscape Studio在印度森林打造「The Wendy House」永續生活空間
© Syam Sreesylam
Animália 生物園的沉浸式活體動物館╱AM2 ARQUITETURA
位於巴西聖保羅都會區的科蒂亞,動物生態公園(Animália Biopark)由AM2 ARQUITETURA設計,不但能夠提供身臨其境的自然體驗,也可以透過教育使命促進可持續生活方式。然而因為建築師Alessandro Malara的努力,這個園區更是成為了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典範,展望未來更加美好、永續的世界。
延伸閱讀:巴西動物生公園建立動物與人類的橋樑:沉浸式生態園區Immersive Vivarium/AM2 ARQUITETURA
© Manuel Sá
jtB 住宅╱BLAF Architecten
© Stijn Bollaert
Simba 展望蒙特梭利校園╱Architectural Pioneering Consultants
© Nadia Christ
Kithara 音樂亭╱TO
© Jaime Navarro
天光藝術館╱眾建築
© 眾建築
天空之皿╱NKS Architects
© Yashiro Photo Office
綠色校園╱goaa
© Pedro Kok
海邊地質博物館╱Estudio MMX
© Dane Alonso
“虛假真實 Fake Realness”裝置╱Palma 建築工作室和 NULA.STUDIO
© José Hevia
集裝箱的錨固拉索╱Estudio Nómade
© Luis Barandiarán
從碎片廢墟到建築詩學╱Samira Rathod Design Atelier
© Sridhar Balasubramaniam
可伸縮的 9平米╱Juan Ruiz + Amelia Tapia
© JAG studio
千葉夷隅小房子╱Suppose Design Office
© Kenta Hasegawa
M 5605 住宅╱Arqtipo
© Federico Kulekd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