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辭世,享嵩壽101歲

0
1821

德國建築師戈特弗裡德‧波姆(Gottfried Böhm)於2021年6月9日在德國科隆家中去世,享嵩壽101歲。代表作有本斯伯格市政廳(Bensberg Town Hall)、Neviges Mariendom教堂等;最為台灣人所知的是,他在台南後壁的作品「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1986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德國建築師,在獲獎之前,在德國就普遍被認為是該國的領先建築師之一,與他的父親、表現主義建築師多米尼克-伯姆(Dominikus Böhm)(1880-1955)一樣,作為教堂的設計建造者受到高度評價。

他的第一件作品是《廢墟中的聖母》(Madonna in the Ruins),這個小教堂現在是科隆的科倫巴博物館群(Kolumba Museum Complex)的一部分,他特別參與到科隆城市的戰後重建。

Gottfried Böhm 在一座早期中世紀教區教堂的遺址上建造了這座小教堂,該教堂可追溯到980年,1943年被盟軍炸彈摧毀。他的設計融合了教堂為數不多的殘留元素,包括外牆、主殿的東北柱和15世紀真人大小的聖母瑪利亞雕像,該雕像使重新祭祀的教堂因此得名。

Gottfried Böhm在2014年的一部紀錄片《具體的愛–伯姆家族》(Concrete Love — The Böhm Family.)中談到戰後的科隆時說:「堆積如山的瓦礫在那裡如美麗的花朵般綻放」,「那是一個山的世界。令我著迷。」

 

我們這代人建造了許多,但你們此一輩,要努力去縫合其中的所有傷口_Gottfried Böhm

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

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戈特弗裡德‧玻姆
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戈特弗裡德‧玻姆

個人簡介

Gottfried Böhm 職業生涯中設計的作品之多,從簡單的到複雜的,從宗教的到非宗教的,但是,他一直堅持對建築環境分析理解的執著。 波姆對材料的獨特見解,還有對歷史建築的詮釋能力,使他成為德國以及全世界極具影響力的建築師。

1920年1月23日,玻姆誕生於德國奧芬巴赫一個建築世家。其父多明尼庫司‧玻姆(Dominikus Böhm)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

1946年,戈特弗裡德‧玻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鄰近的藝術協會研習雕塑。1947-1950年,戈特弗裡德開始為父親工作。1950年師從一位享負盛名的教堂建築師Rudolf Schwarz工作,1951年,玻姆前往紐約,在卡耶堂‧鮑曼(Cajetan Baumann)的事務所工作六個月,並遇見兩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與沃爾特‧格羅佩斯。1952年回父親工作室成為父親的合作夥伴,在父親於1955年去世後繼承他的事務所。這段時期,玻姆亦在魯道夫‧史瓦茲(Rudolph Schwarz)麾下與「科隆重建協會」共事。 

設計風格

多年間,波姆主要是傳承他父親的傳統。在這段早期時間中,直至1960年代,波姆只設計教堂,由於其父曾經是天主教教堂以及大教堂的著名建築師。但是,他後來逐漸脫離了父親多公尺尼庫斯的表現派風格,開始在實踐中用簡潔幾何的表面形成形式主義的風格,他經常使用紅磚和小開窗。錐形,四錐體和圓錐體互相堆疊形成一些清晰直接的神聖感。

「作為建築師的兒子、建築師的孫子、建築師的丈夫以及建築師的父親,戈特弗裡德‧玻姆證明建築學營養可以從傳統的風格和方式等所有的藝術門類中吸取充分。在其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精心地將作品中的內容跟過去聯繫起來,歷史的內容已經沉澱在玻姆的大腦中。在教堂、市政廳、供給住宅以及辦公建築的設計中與其採用的最新穎的當代技術完美的結合起來。他令人振奮的手工藝將我們從祖先那兒繼承來的知識和我們最近獲得的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_第八屆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的頒獎詞

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戈特弗裡德‧玻姆
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öhm戈特弗裡德‧玻姆

代表作品

WDR新建築

建築完成於1996年,前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的新建築位於科隆老城區的中心地帶,用地周邊被商店、辦公大樓群以及科隆城區的中央大道所環繞。玻姆的設計將這座新建築與周邊商業區域巧妙地聯繫在了一起,並將其整合於周圍環境之中。

戈特弗裡德‧玻姆《WDR新建築》,1996年,德國科隆

建築地面層的零售區域,以一種歡迎的姿態引導過路的行人進入其內部,進而在建築與街道間形成了一種較強的聯繫。而室內與室外玻璃護欄的使用則創造了通透性和開放性的效果,並以此表達了這座建築作為公共系統的概念。

 

戈特弗裡德‧玻姆《WDR新建築》,1996年,德國科隆


Bensberg City Hall 本斯貝格市政廳

根據舊城堡的固有格局以及政府對市政廳的機能性需求,波姆在保持色彩、質感和整體風格和諧的前提下,在原有建築上加入現代元素和鋼筋混凝土材料,使其能夠自由增添和延伸附屬建築。而這些附屬建築也使原本的城堡有了很大改變,使它和這片新的管理社區融為一體。例如銜接新建辦公區域的梯塔直升而上,和城堡其餘的塔樓完美結合;原來的內部庭院被改造成帶有私密色彩的戶外區域,以供舉辦各類活動;而舊堡的殘跡則變成政府議事廳的一部分。

 

本斯貝格市政廳手稿

本斯貝格市政廳鳥瞰圖

在小鎮靜謐的午後陽光下近距離端詳這個建築,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首先它的外形獨樹一格,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建築跟它相似;而且它又是善變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它會呈現不同的形態;而跟普通景點不一樣的是,它有一種因投入日常使用而產生的鮮活感,從外面可以看到有人在房間裡工作,工作人員的出出入入也為它平添了幾分活力。

本斯貝格市政廳外觀

 

本斯貝格市政廳外觀 本斯貝格市政廳樓梯塔內部空間 本斯貝格市政廳室內空間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位於台灣台南市後壁區的菁老國小附近,教堂建於1960年,屬於聖方濟各會系統,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所設計。

這座教堂是他第一件海外作品,在波姆於1986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後,該教堂在台灣的建築價值與時代意義更加受到重視。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建築被票選為第23名。

聖十字架教堂的內部空間與一般教堂一樣分為鐘樓、洗禮堂、聖殿與聖體宮,不過其最大特色是其外觀均為包覆鋁皮角錐尖頂,而在尖頂上分別裝飾著雞、鴿子、十字架與皇冠。此外該座教堂的深紅色木材門窗與不規則紋樣的花玻璃,均使得這座建築與當地傳統紅牆紅瓦建築形成強烈對比,並成為當地的著名地標。

戈特弗裡德‧玻姆生平簡介

1920年 出生於奧芬巴赫﹙Offenbach﹚
1938~1942年 在德國陸軍服役
1946年 畢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系,受過Adolf Abel、Hans Dollgast、Robert、Vorhoelzer等教授的指導
1947年 轉至慕尼黑雕塑藝術學院就讀,在Joseph Henselmann的指導下學習雕刻
1947年 重建聖科倫巴教堂
1948年 與建築師Elisabeth Haggenmuller結婚,後來生了四個兒子,分別為Stephan、Markus、Peter、Paul,其中三個是建築師
1950年 在科隆為Rudolf Schwarz工作
1950~1951年 與Paul Pott合夥創業
1951年 在美國紐約和Cajetan Baumannu一起工作約六個月的時間,期間遇見Mies 和Gropius
1953年 因為工作前往巴西訪問
1955年 父親過世,接管家族建築事業
1960年 聖心教堂
1963~1985年 在亞琛﹙Aachen﹚的Rheinish-westfalische技術學院之中,教導建築設計與都市計畫
1966年 貝塔尼兒童村
1967年 聖戈特魯德教堂
1968年 內維斯朝聖教堂、青年中心圖書館
1969年 本斯貝格市政廳
1971年 Kauzenburg餐廳
1976年 德國城市發展與區域規劃研究院的成員
1980年 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國際建築展覽會
1984年 祖布林辦公大樓
1985年 慕尼黑工業大學名譽博士
1986年 獲得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96年 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
2004年 烏爾姆圖書館
2006年 漢斯奧托圖書館
2020年 百歲誕辰
2021年 逝世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