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認為克朗樓是最能代表他哲學思想的作品,他曾使用「幾乎無物」(almost nothing)來形容它。這棟有著精緻細部和雅緻比例的建築所呈現出的勻質和澄靜,遠遠超脫了其使用的工業材料的物質性。

關於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爾 (Mies der van Rohe)
被稱為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1937年移居美國,1938年被任命為原阿默學院(後來併入IIT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的建築系系主任,除了擁有設立課程的機會外,又於1939年被任命為IIT(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伊利諾理工學院)校園規劃的建築師,並在1950年被委以設計建築系的新系館任務。
這個既是建築師又是業主的機會,使密斯得以設計一棟能夠完全融入他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展現他建築思想的建築,他認為在校園中,建築系館是最完善、最細膩、最簡潔的建築。
Photo by Hedrich Blessing Collection, Chicago History Museum/Getty Images
桂冠廳Crown Hall
克朗樓又被稱為「桂冠廳」(Crown Hall),建築看上去就像一枚桂冠。
不同於校園中其他建築所使用的1.8×1.8公尺的模數(7.2公尺校園網格之約數),克朗樓的設計使用了1.5×1.5公尺的模數,建築的外輪廓線大於原本規劃圖紙中的大小,對此密斯的看法是:「根據事物本質來安排同等和不同等事物才是真正的秩序……其他建築物存在一個更經濟、更實際的秩序,而建築系館存在的則是一種精神秩序。」
8根間距為18公尺的工字鋼柱撐起了2376平方公尺(66×36公尺)室內無柱的教學空間,屋頂則被懸掛在高1.8公尺的鋼梁之下,這樣的結構設想曾在密斯的一個未竣工的汽車餐廳中出現過。
克朗樓構造解析
Mies van der Rohe’s Crown Hall under construction, Chicago
整個建築物分為兩層,高於室外地面1.8公尺的地面層為主要教學的工作室空間(層高5.4公尺),其他的機能空間則被設置在使用高窗採光的半地下空間。整個室內空間被落地玻璃所包圍,3公尺間距的工字鋼柱是玻璃牆體的主要結構構件,如同主要的結構柱一樣直接暴露在外牆之外。
整個玻璃外牆在水平方向分為兩段,在接近地面處使用了磨砂玻璃,以減少來自室外的干擾,而上半部使用的透明玻璃巧妙地弱化了大尺度天花帶來的壓迫感,同時也將光線和樹影帶入了室內。
密斯在克朗樓內, 1956
「我相信這是我們所設計的最透明的建築物。當作為我們哲學表達的時候,它是最好的。」
繼范斯沃斯住宅之後,克朗樓更清晰地將密斯理想中的「普世空間」呈現出來。在整個由水磨石作為地面、開放無柱的室內空間中,僅由3組高1.8公尺的橡木飾面的牆界定出了展示廳、門廳及兩組大的教學空間,在界定空間機能的同時更強化了整個空間開敞的感覺,而兩組扁長的管道井則是唯一接觸到室內天花的建築元素。
1950-56年代的克朗樓室內空間
如今的克朗樓室內,建築幾乎還是原來的樣子
門口擺放著密斯雕像

無柱的室內空間
以隔牆劃分,可靈活使用空間
地下層作討論、放映和圖書館空間使用
對密斯而言,建築的機能並非一成不變,但是它的形式是恆久的。密斯在這裡創造出了一個巨大而純淨的空間,活動於其間的300至400名學生可以依課程需要安排其所使用的工作空間,在這系館中每個學生都能夠無阻地看到同學的作品,並經歷多樣的教學活動。
60年過去了,佇立至今的克朗樓依舊自由、生動、鮮活。
1960-70年代的克朗樓
如今的克朗樓

冬天的克朗樓 ©Josep Maria Torra
春天的克朗樓
黑白的克朗樓
彩色的克朗樓


克朗樓階梯
克朗樓正立面 ©Pete Si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