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界年度盛事!第二屆「大家的建築大賞」桂冠揭曉,伊東豊雄力作「おにクル」憑藉創新複合空間與市民高度參與,風光摘下雙料冠軍殊榮

0
203

大家的建築大賞推薦委員會 (みんなの建築大賞推薦委員会)(委員長:五十嵐太郎 (Igarashi Taro))於 2 月 10 日宣布,在文化廳 (文化庁) 及 JINS (ジンズ) 的協力下舉辦的「大家的建築大賞2025」(みんなの建築大賞2025) 中,大賞授予〈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 おにクル)(設計: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竹中工務店 (Takenaka Corporation) JV (JV)),且推薦委員會 Best 1 亦授予同一設施。

大賞是授予在「X」、「Instagram」、「Google 表單」(Googleフォーム) 這三個一般投票中獲得最多票數(三個媒體合計)的建築。此外,推薦委員會 Best 1 是授予在選定入圍作品「這個建築好厲害 Best 10」(この建築がすごいベスト10) 的推薦委員會會議上評價最高的建築。

【大賞及推薦委員會 Best 1】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伊東豊雄氏(写真:藤塚光政)
伊東豊雄(攝影:藤塚光政)

擔任設計核心的伊東豊雄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的代表人。他是 AIA 榮譽會員、RIBA 榮譽會員、熊本藝術聚落 (くまもとアートポリス) 總監 (コミッショナー)。1941 年出生於京城府 (京城市)(現・首爾市 (ソウル市))。

1965 年自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於 1965 至 1969 年間任職於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Kiyonori Kikutake Architects)。1971 年設立 Urban Robot Inc. (株式会社アーバンロボット) (URBOT) 並就任代表取締役。1979 年公司更名為株式會社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1984 年以「笠間之家」(笠間の家) 榮獲日本建築家協會新人賞 。此後,亦以 1986 年的〈銀色小屋〉(シルバーハット) 及 2003 年的〈仙台媒體中心〉(せんだいメディアテーク) 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 (日本建築学会賞作品賞),並榮獲 2002 年威尼斯雙年展 (ヴェネツィア・ビエンナーレ) 金獅獎、2006 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皇家金質獎章、2010 年朝日賞、2010 年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2013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2017 年 UIA 金質獎章等眾多獎項。

主要建築作品有〈仙台媒體中心〉、〈多摩美術大學八王子圖書館〉、〈「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台中國家歌劇院〉、〈水戶市民會館〉等。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 おにクル) 是一座包含音樂廳、圖書館、育兒支援、市民活動中心、天文館 (プラネタリウム) 等眾多機能的公共複合設施。這棟七層樓建築的各樓層,透過挑空的「縱之道」相連。「各種機能相互交融,每天在不同地方發生著各種事情,也能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設施便以此為目標進行營運。

延伸閱讀:低調外表、震撼內裝的茨木市「鬼來」複合設施,伊東豊雄歷時25年打造圓形中庭「縱向之道」再創日本公共建築新境界

此外,這次也決定將「特別賞」(特別賞) 授予在一般投票中僅次於 Onikuru、位居第二名的〈吉卜力公園 魔女之谷〉(ジブリパーク 魔女の谷),以表彰其將對「建築」的關注拓展至新族群的貢獻。

ジブリパーク 魔女の谷
ジブリパーク 魔女の谷

投票期後半的激烈競爭

列為投票對象的建築如下 10 件

【2025 這個建築好厲害 Best 10】(按設施名稱五十音順序排列,設施名稱後為主設計者)

1)伊豆市海嘯避難複合設施 Terrace Orange Toy (伊豆市津波避難複合施設 テラッセ オレンジ トイ) / 東京大學今井研究室、日本工營都市空間
2)〈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 おにクル) /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3)Everfield 木材加工場 (エバーフィールド木材加工場) / Atelier Shimusa (アトリエ・シムサ)、kittan studio、3916、山田憲明
4)小千谷市人・鎮・文化共創據點 Hontoka. (小千谷市ひと・まち・文化共創拠点 ホントカ。) /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5)Grand Green Osaka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6)〈吉卜力公園 魔女之谷〉/ 吉卜力工作室 (スタジオジブリ)(設計監修)、日本設計 (Nihon Sekkei)
7)2m26 Atelier / Sebastien Renauld (セバスチャン・ルノー)、Melanie Heresbach (メラニー・へレスバック)/2m26
8)豐田市博物館 / 坂茂建築設計
9)POLA 青山大樓 (ポーラ青山ビルディング) 及土浦龜城邸 (土浦亀城邸) 復原・移築 / 安田 Atelier 、久米設計
10)街之保育園 南青山 (まちの保育園 南青山) / ALTEMY

本次一般投票獲得票數前五名,依序為〈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吉卜力公園 魔女之谷〉、〈Grand Green Osaka〉、〈Everfield 木材加工場〉、〈伊豆市海嘯避難複合設施 Terrace Orange Toy〉。

總評 / 五十嵐太郎

擔任推薦委員會委員長的東北大學 (東北大学) 大學院教授五十嵐太郎 (Igarashi Taro) 的總評如下。

2025 年 1 月 14 日舉行之選定會議的景象
2025 年 1 月 14 日舉行之選定會議的景象

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五十嵐太郎

「推薦委員各自介紹 3 件作品,並從中選出 10 件入圍作品的過程,大致上與去年相同。這次我個人覺得有趣的是,除了 POLA 青山大樓 (ポーラ青山ビルディング) 的土浦龜城邸 (土浦亀城邸) 移築、全日本海員組合本部會館 (全日本海員組合本部会館) 的改建工程、移築了舊澀澤榮一邸 (旧渋沢栄一邸) 的溫故創新之森 NOVARE (温故創新の森 NOVARE) 之外,還有如霞浦動物與大家的家 (霞ケ浦どうぶつとみんなのいえ)、JINS Holdings 東京總部 (JINS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東京本社)、澀谷區 Fureai 植物中心 (渋谷区ふれあい植物センター)、KYO AMAHARE、shizuhara stay、Opus 有栖川 Terrace & Residence (オパス有栖川テラス & レジデンス) 等翻新案獲得推薦。也就是說,非新建的企劃案相當多。

從中入選 Best 10 的是 POLA 青山大樓+土浦龜城邸,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 YouTube (You tube) 上播出的發表會中,安田幸一 (Yasuda Koichi) 等人以現場實況轉播的形式介紹了作品。年輕世代可能不太有感覺,但那種緊張感讓人想起往年的電視節目『The Best Ten』(ザ・ベストテン)(該連結內容先前可在 2025 年 2 月 28 日前觀看)。此外,街之保育園 南青山 (まちの保育園 みなみあおやま) 也並非獨立的建築,而是作為 POLA 青山大樓內部裝潢所創造的空間,由此可見推薦委員對於這樣小型的作品也同樣關注。

那麼,從這次開始,除了 X(舊稱 twitter)之外,也可以透過 Instagram 和 Google 表單 (Googleフォーム) 進行投票。結果顯示,各個媒體的傾向有所不同,X 的第一名是 Grand Green Osaka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Instagram 是吉卜力公園 (ジブリパーク),Google 表單則是〈Onikuru〉(おにクル)。這或許也和『The Best Ten』綜合唱片銷售、有線電視點播、廣播綜合、明信片點播這四項要素來決定排名的方式有些相似。

綜合來看,〈Onikuru〉位居榜首,且推薦委員的票數也是最多的,因此決定同時獲得大家的建築大賞 (みんなの建築大賞) 與推薦委員會 Best 1 (推薦委員会ベスト1) 雙料獎項。雖然投票期末的激烈競爭十分白熱化,但最終由形成全鎮動員應援體制的 Onikuru 大幅增加了得票數。雖然設施平時總是人潮眾多、十分熱鬧,但我認為從設計階段開始,便舉辦了許多工作坊,培養了在地粉絲群,這點也功不可沒。總之,作為『大家的建築』的 Onikuru,名符其實地獲得了大家的建築大賞。

獲得特別賞的吉卜力公園,是一般所謂的建築雜誌根本不會報導類型的作品,但在一位推薦委員的支持下被發掘,漂亮地擠進了前段名次。Grand Green Osaka 的梅北公園 (うめきたパーク),創造出了東京 (東京) 的再開發案中所沒有的公共空間,獲得了眾多支持。另外,因為我實際去過所以很清楚,儘管熊本 (熊本) 的 Everfield (エバーフィールド) 是個交通不便、難以前往的地點,卻能獲得第四名,可以說是奮戰有成。」


全體委員的推薦評語公開!

2025 年 1 月 14 日評選會議
2025 年 1 月 14 日評選會議

■有岡三惠 / 編輯、Studio SETO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 おにクル) /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竹中工務店 (Takenaka Corporation) JV

在以挑空空間連結 7 個樓層的場域中,是男女老少都能放鬆休憩的「大家」的建築。無縫地串聯圖書館、音樂廳、育兒支援等不同用途,為既有的計畫學 (計画学) 開創新局。連家具設備 (什器) 的設計密度都相當高。

南阿蘇鐵道高森站・交流設施 (南阿蘇鉄道高森駅・交流施設) / Nøve (ヌーブ)

將月台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廣場化,並與鄰近街區相連。除了咖啡廳外,還設置名為「大家的會議室」、「大家的書齋」的空間,為當地居民及觀光客創造歸屬之地。對於重新建構車站應有樣貌的提案令人拍案叫絕。

小小地球微型住宅群(築土庵 / 結庵 / 書庵 / 波烟庵 / 炭庵 / Phak-sai 庵 / 明治大學川島範久研究室 / 東京科學大學・東京都立大學能作文德研究室 / 能作文德建築設計事務所+mnm+東京科學大學・東京都立大學能作文德研究室 / 金賢洙/東京科學大學總合研究院 / 東京科學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

何謂永續的里山? 為了透過實踐挑戰此難題,作為「小小地球」計畫一環而完成的微型住宅群。使用在地生產的土、木材、稻草等有機材料,挑戰自行建造,亦催生出新工法。

■飯田彩/ 編輯、設計傳播者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 おにクル) /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如同將音樂廳及圖書館等機能層疊堆砌而成的「立體公園」般的建築。圓形的挑空「縱之道」(縦の道) 串聯起所有樓層。是開館半年來訪人數便突破 100 萬人的、「每天都有事情發生,都能與人相遇」的場所。

POLA 青山大樓及土浦龜城邸復原・移築 / 安田 Atelier 、久米設計

日本戰前現代主義 (モダニズム) 住宅的傑作,在新建的「POLA 青山大樓」旁被復原・移築。活用原有構件,同時忠實再現竣工當時的樣貌。內部也對外開放。說是難能可貴一點也不為過。

SHINJUKU NEW VILLA / 南俊允建築設計事務所

能夠發掘後疫情時代彈性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建築。波浪狀的牆壁與樓板 (スラブ),創造出室內外舒適相連且具透明感的空間,同時也產生了深度、廣度及多樣的棲身之所。

■猪飼尚司/ 編輯

鴨半 OMOYA/ 池林堂半七+木村全伸工務店

為了「眺望鴨川」而建的旅館。起居室採用錯層設計,以便能面對潺潺流水,同時將清水模結構與舊木料熟稔地結合。牆壁未完全封閉,能適度引入外部空氣。

三得利白州蒸餾所Hakushu Terrace / MMA Inc.

考量到讓宏偉森林與建築融為一體,屋簷向下延伸的屋頂採用銅板鋪設,牆面則是用混合稻草的泥土以泥瓦匠工法完成。考量到在此眺望綠意度過時光,調整了開口及光線的平衡。

Arc’teryx 東京 Creation Center/ TORAFU ARCHITECTS

以成為文化交叉點為考量,將 BUAISO、Hatano Wataru、横山裕一、石山和宏等人的作品與建築整合。透過 TSUBAKI 的景觀設計及使用檜木材料製作的固定裝置,在建築內映照出「日本山林」的景致

■五十嵐太郎/ 建築史學家、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在舊貨運站場的再開發案中,Grand Green Osaka 雖有 SANAA 設計的大屋頂設施及安藤忠雄文化設施,但最讓人驚訝的,莫過於梅北公園。因為一個不賺錢的公共空間,竟出現在 JR 大阪站前。

溫故創新之森 NOVARE/ 清水建設

清水建設的創新據點。除了有排列著實尺寸模型的研修設施、3D 列印、環境控制、升級再造等前瞻未來的部分,同時也重視歷史,包含明治時期的工作、舊澀澤榮一邸的移築保存及內容充實的資料館等。

蟻鱒鳶ル/ 岡啓輔

工法、施工期程、集體創作,以及造型與裝飾。在所有方面都打破常規。以自行建造耗費 20 年,終於迎向完工。預計今年將進行移屋。繼承了高山建築學校精神的驚人之作,在現代東京誕生。

■磯達雄/ 建築新聞工作者

伊豆市海嘯避難複合設施 Terrace Orange Toy/ 東京大學今井研究室、日本工營都市空間
在海嘯避難塔結合展望台及餐飲・零售店鋪的新型態設施。為了與松樹林的景觀達成協調,採用了避開現有樹木的平面計畫與細部設計。

小濱 Village/ Teppei Fujiwara Architects Labo

匯集了總公司&租賃辦公室、麵包&啤酒工房、餐飲&零售店鋪等,創造出如同小村莊般的區域。透過將周詳的地域環境研究反映於設計中,使其帶有烏托邦色彩卻不封閉。

小千谷市人・鎮・文化共創據點 Hontoka./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天花板的設計與透過玻璃可見的越後三山相呼應。在其下方,可移動軌道上的書架,同時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與拱廊商店街的連結也經過考量,這點相當不錯。

■加藤純/ 編輯、TECTURE MAG 總編輯
兒童書之森 熊本/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在由緩緩蜿蜒的整面牆書架與木構造天花板所環繞、充滿親密感的空間中,有著向上延伸的舒展樓梯、弧形的書架家具,以及面向戶外綠意的大型開口。所有元素都恰到好處地相互協調,與書本融為一體。
霞浦 動物與大家的家/ 髙一平建築事務所
將現有建築的一部分拆除後形成的半戶外空間,由總長約 404 公尺的有機步廊在外圍纏繞巡迴。是能一邊與長頸鹿、企鵝等動物接觸,一邊面對自然進行思考的次世代體驗設施。
豐田市博物館/ 坂茂建築設計
從入口通道延伸而出、覆蓋整體的大屋頂,以及帶有弧形坡道的展示空間,既明確又爽快。包含景觀設計在內,與傑作・豐田市美術館的連接也十分順暢。「大家共同參與的博物館活動」也很跟得上時代潮流。
■神中智子/ 編輯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JV
開館約 1 年,來館者便突破 200 萬人! 以貫穿無梁板的圓形挑空為中心,開放區域與壁龕共存的超複合設施。所有世代都能找到“我的歸屬之處”的「大家的家」就在這裡。
SHINJUKU NEW VILLA / 南俊允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彎曲的透明玻璃與粗糙質感混凝土形成對比,充滿魅力的住宅與辦公複合建築。空間的伸縮為旗竿形基地引入明亮光線,誘發主動積極的生活方式。必定能遇見全新的自己。
日本海員組合本部會館改建 / 野沢正光建築工房
代表戰後時代的建築家・大高正人所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重獲新生。隨著增建部分的拆除,明亮的下沉庭園得以復活,透過木製門窗調整熱環境等,充滿許多可看之處。支持這一切的是業主的想法與行動力。
■倉方俊輔/ 建築史學家、大阪公立大學教授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公共建築就是大家的歸屬之地,若有這樣的建築存在,會讓人想住在附近。促使空間來往的構成、讓人們停留的家具及織品的協作、內外的連結等,伊東豊雄至今積累的成果在此展現。
JINS Holdings 東京總部/ 髙濱史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打穿現有樓板,讓光線與藝術閃耀其中,頂樓的三溫暖也活化了溝通交流。這是超越既有翻新概念的最前端作法,也是回歸「公司建築是對公司未來的投資」此一原點。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嬉鬧的孩童、親熱的情侶……證明了這種能讓人們隨心所欲停留的空間,正因是大規模再開發才得以創造出來。從設計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它襯托出梅田藍天大廈的存在,這點也很明智。
■阪口公子/ 編輯、Confort編輯部
RYOZAN PARK GREEN /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乍看柔軟實則堅硬。土木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帆布所產生的自然形態,創造出不可思議的空間。RYOZAN PARK 一系列設施的營運型態、業主的想法也很有趣。
東京藝術大學雕刻棟增建/ 髙一平建築事務所
彷彿飽含著風、一片純白的畫布。定睛一看才發現是鋼板,這是焊接時的細微差異所顯露出的紋理。宛如抽象作品。與清水模的對比也很出色。
KYO AMAHARE / Toneriko
京都町家的翻新案中,新舊木材的處理方式極為精妙。既有的數寄屋風格設計固然出色,但製作出的家具設備在精緻度上亦毫不遜色。照明的細部、貼上和紙的樓梯也堪稱一流。
■坂本愛/ 編輯、作家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小時候,真希望有這樣的設施。貫穿 7 個樓層的挑空空間周圍有各式各樣的〝歸屬之處〞,也能體驗探險的心情。是讓來訪者展露笑顏的公共建築典範。已故設計師藤森泰司先生的家具也令人感到舒適。
麻布台之丘 Garden Plaza/ Heatherwick Studio
徹底改變了都市中心景觀的建築=街區。令人驚訝的是那如同未知生命體般、外部裝飾框架彎彎曲曲的樣貌。其表面施作的水洗石處理等,對於材料及細節的講究也相當驚人。
風姿/ 手塚建築研究所+Ohno JAPAN
位於東京郊外、整棟出租的旅館。離地 1.5 公尺、總寬 33 公尺的低矮屋簷框取了溪谷的景色。使用超過 2 萬根杉木方條以 1mm 間距貼合而成的牆壁等職人技藝也是看點。這裡是能盡情享受原始自然與美食的場所。
■櫻井ちるど/ 編輯、建築畫報
EDION Peace Wing Hiroshima/ 東畑・EDI・大成・復建設計共同企業體
蘊含著「恆久和平,以及懷抱夢想與希望,展翅飛向光明未來」願望的體育場。以翅膀為意象的特色屋頂設有大型開口部,讓廣島街區的光線與歡慶的熱鬧氛圍滲透出來,是充滿能量的「市中心體育場」。
TORAYA Ginza Building / KAJIMA DESIGN、內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內裝設計)
【TORAYA GINZA】步出電梯,迎面而來的是紅色的泥瓦牆面。根據光線照射角度而呈現不同色澤及獨特的質感。【銀座 黑田陶苑】內裝主題是「闇」。在能忘卻銀座喧囂的黑暗與寂靜空間中,用心眼觀看陶器。
POLA 青山大樓及土浦龜城邸復原・移築 / 安田 Atelier、久米設計
基地內移築・復原了土浦龜城邸,並對外開放。是建築・藝術・文化・景觀完美結合的辦公大樓。內外各處先進的藝術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存在感。大樓正面框取出如壁龕般的空間中所設置的藝術品也令人印象深刻。
■白井良邦/ 編輯、慶應義塾大學 SFC特別招聘教授
遊戲之塔/ 內田奈緒、White Loop/ VUILD
安藤忠雄、谷口吉生等巨匠建築林立的藝術基地〈清春藝術村〉,誕生了由年輕建築家所設計的兩座“為兒童而設的建築”。刺激著肩負未來的孩子們的眼睛、身體與大腦。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可能改變未來兒童公共設施應有樣貌、新型態的「兒童文化複合設施」。繼 2001 年的〈仙台媒體中心〉、2015 年的〈「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之後,伊東先生所創造的文化設施的傑作。
POLA 青山大樓及土浦龜城邸復原・移築 / 安田 Atelier、久米設計
將瀕臨拆除的現代主義住宅,移築至高層建築的開放空間,堪稱是超高難度的企劃案。雖然動態保存是最理想的,但若無法實現,此案的高完成度讓人覺得這樣的解決方案也可行。能被保留下來真是太好了!
■介川亜紀/ 編輯
街之保育園 南青山/ ALTEMY
位於青山一丁目站附近,POLA 青山大樓(港區)的 3 樓。從入口處地板便開始起伏,整個園區透過數個小丘進行分區。為了從東京都和港區取得此空間的設立許可,建築家・津川惠理一面兼顧形狀的特殊性與安全性,一面仔細斟酌了地板的傾斜度與材料。「透過環境與身體的連結來感知領域」,藉此能否讓孩子們未知的可能性萌芽?
■高木伸哉/ 編輯、Flick Studio代表
房總別墅/ 寺本健一
能夠享受優美環境的理由,藏在地面之下。使用小直徑鋼管樁而不改變土地原貌,在山區建造了對環境衝擊較低的住宅。能否成為與山共存的日本本土建築?
常滑的土間/ 手塚建築研究所+Ohno JAPAN
擅長處理簷下空間的建築家,打造出更寬廣的簷下空間。將懸臂梁、椽條向前延伸出簷下平頂,再延伸至屋頂石板瓦為止。彷彿踮起腳尖一般。如此費心才得以完成的空間,在缺乏平地的山區顯得格外活躍。
暖居/ 御手洗龍建築設計事務所
盡可能悄然融入山林環境的技術——樹屋。這是為了能持續使用由篠原一男設計的舊谷川俊太郎別墅,而進行的功能擴充。作為森林裡的共享住宅,其共享建築與環境的方式值得關注。
■津川学/ 新聞工作者、建設通信新聞社
日本海員組合本部會館改建 / 野沢正光建築工房
這是持續受到使用者喜愛、幸福的建築。在六本木的中心地帶屹立 60 年,一直維持著良好狀態。去年完成的大規模改建尊重了原始設計,讓下沉庭園得以復活,辦公環境也獲得改善。
街之保育園 南青山/ ALTEMY
位於大樓的單一樓層。純白隆起的地形(地板)如同自然大地。園童們在「無名隆起之地」,透過與該建築的對話來培育身體。完工後也支援「數位保育」。
Monochrome/ Studio Sora
如同重複著山巒與谷地般的地形天花板形狀,讓人不禁凝視。而且,混凝土澆置過程中產生的紋路,就這樣如同陶藝作品般被保留下來。雖然是第二住宅,但如同設計者所言,是立體藝術。
■富井雄太郎/ 編輯、millegraph 代表、建設通信新聞社
小小辻堂/ Bioform 環境設計室
由年輕地主石井光先生構思,集合了主屋、多戶出租住宅,以及擁有豐富綠意的公共空間。以「微生物鋪面」為起點,目標在於恢復土地生態系的長期企劃案。
霞浦 動物與大家的家/ 髙一平建築事務所
大規模改建舊水之科學館而成的「動物園」。拆除現有建築,與新建必要設施這兩件事幾乎同等重要。也引人思考關於動物福利的議題。
shizuhara stay / 森田一弥建築設計事務所
京都市的山區聚落,建築家將自宅與設計事務所旁的古民家進行改建,作為自主營運的住宿設施開幕。這是長年積累與自行建造的成果。體現了深耕地域的建築家生活方式。

■豊永郁代/ 編輯、Confort編輯部

全日本海員組合本部會館改建 / 野沢正光建築工房

現有建築的魅力、委託者的心意、建築家的熱情,一切匯聚而成的難得成果,光是能見證就已感到萬分慶幸,令人感動的改建案。具備了符合海員會館風格的潔淨感、清爽感與優雅感。

Opus 有栖川 Terrace & Residence改建 / Case-Real(內裝設計)

由 ReBITA經手、超過 100 平方公尺的公寓改建案中的一戶。將環境引入的空間,透過不僅塗抹於牆壁、更延伸至天花板的泥瓦匠工法而顯得生動。信賴設計師在選擇質感時的五感。

用賀別邸/ 井上洋介建築研究所

麻將室、健身房、和室、廚房、浴室。放眼望去,皆是為了快樂生活而存在的容器。或許可以說是現代版的數寄屋風格住宅樣貌。作工細緻卻不矯揉造作,只能說令人羨慕。

■中村光恵/ 編輯、Little Media

niwa / 古谷設計建築事務所
建於蒲田站附近、作為地域活動據點的小型複合設施。祭祀用具倉庫、立體創造出巷弄般空間的多樓層植栽、人們聚集的頂樓空間及餐廳等,摸索著深耕地域的場所樣貌。
ichikoya/ 滝川寛明建築設計事務所
10 坪的小住宅。以相鄰基地展開的小型社群連結,以及家庭的未來為主題,為了摸索住宅的新樣貌,針對年輕建築家舉辦了競圖並建造而成。
星美 Home Salone/ Teppei Fujiwara Architects Labo
建於兒童養護設施中,作為接觸遊戲、戲劇、音樂與藝術,藉以療癒心靈創傷場所的建築。與包含現有建物在內的景觀設計一同營造出關懷孩子們的環境。
■八久保誠子/ 編輯、LIFULL HOME’S PRESS 總編輯
東急 Plaza 原宿「Harakado」/ 日建設計、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乃村工藝社
如同建築裂開、從中生長出綠意般的無機 × 有機的設計。綠意與映照著街道行人的玻璃相得益彰,與其說是臨街建築,更讓人感覺像個「廣場」。十分符合新原宿文化象徵的地位。
Ginza Sony Park /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雖然是混凝土建築,卻能引入光線、保留餘白並引導迴游,此建築「繼承」了名建築索尼大樓「向城市開放的設施」之概念。伴隨著直至竣工前的公開過程,是與城市一同成長的建築。
伊豆市海嘯避難複合設施 Terrace Orange Toy/ 東京大學今井研究室、日本工營都市空間
這棟建築是日本首座海嘯避難複合設施。在無法避免災害的日本,守護生命的建築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是避難設施,但為了能作為無可取代的存在受到人們喜愛,我認為這建築的美感是必要的。
■平塚桂/ 編輯、Pomu 企劃
2m26 Atelier / Sebastien Renauld、Melanie Heresbach/2m26
改建的民宅與為動物設計的多樣小屋皆為完全自主施工。消化吸收了向茅草屋頂師傅及當地居民學習的傳統技法。圓木、茅草等材料主要從當地取得,完全不使用現成品,是面對傳統知識的實踐極致。而這竟是由來自法國的夫婦所完成,令人震驚。
小千谷市人・鎮・文化共創據點 Hontoka./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任誰都能找到歸屬之處,且能適度區隔棲所的圖書館。或許是分析市民意見之設計過程的效果,浮動、錨點、屋頂這些要素不過度凸顯,達成了絕妙的平衡。與山巒呼應的屋頂也具有恰到好處的存在感。
HAUN TABATA / HUNE Architects
在根據收益性來規劃機能與分區的同時,透過設計實現差異化的共居型出租住宅。重視觸感與距離感,外觀刻意樸素,將照明及窗簾作為象徵性符號來運用,這種張弛有度的設計令人佩服。
■宮沢洋/ 畫文家、BUNGA NET 總編輯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JV
圖書館機能分散至各樓層,透過交叉的電扶梯,如同向上吸取般引導至上層。「仙台媒體中心」未竟理想的部分,在此被置於核心,可謂“令和時代的媒體中心”。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以單一企劃案逆轉了「大阪綠地稀少」的印象。設計固然出色,但更要為所有相關人員齊心協力達成「由民間提升公共公園品質」此一難以量化目標而喝采。
Everfield 木材加工場/ Atelier Shimusa、kittan studio、3916、山田憲明
民間建設公司在公開競圖中選擇了「風險最高」的提案並加以實現。木材相互倚靠的互承結構,彷彿被巨大的生命體所包覆。「熊本藝術聚落」的重大成果。

■前田智成/ 編輯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從屋頂構架落地的基座周圍長椅,延伸至都市性的大型活動空間,尺度間的轉換毫無突兀感地相連,景象十分壯觀。

東急 Plaza 原宿「Harakado」/ 日建設計、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乃村工藝社

如同現身街頭的「山丘」,讓人不禁想靠近攀登。由反射率相異的多面體玻璃構成,其表情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豐田市博物館/ 坂茂建築設計

以豐田市市徽為主題,對角線的木梁令人印象深刻。將複雜的構架在結構上也合理地解決,實現了輕盈的大屋頂。

■本橋仁/ 建築史學家、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登錄管理員

國際鯨豚設施/ 阪根宏彦計畫設計事務所

作為結構材料的 CLT,擺脫了強勁感,展現出帶有輕盈感的新境界。連結太地的海洋與那智的森林,想見到夕陽沉落在那壯闊設計之中的景象。

街之保育園 南青山/ ALTEMY

埋沒於大樓之中、當代的都市叢林。將時間軸帶入空間,充滿 ALTEMY 風格、兒童空間的極致展現。

SANU NOWHERE / 武田清明建築設計事務所、STUDIO DIG.

如同挖掘豎穴般,鑿穿近代至現代的時間。透過耕耘現有建築而獲得的、與野生大地的連續性,是唯有透過翻新才能獲得的批判性空間。

■森清/ 編輯、BUNGA NET 製作人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JV

沿著挑空空間向上走,便與劇場、育兒支援設施等複合機能的全館融為一體,能感受到其象徵性。包含設計師藤森泰司先生及安東陽子女士等人在內,是大家共同為大家建造的建築。

小千谷市人・鎮・文化共創據點 Hontoka./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書館為主的複合設施。依活動類型配置的錨點空間,支撐著如同河階般的低層建築。從玻璃開口引入越後三山的風景,同時也創造出大家的歸屬之地。

馬場川通都市設計計畫/ Landscape Plus(設計統籌)、Oriental Consultants(土木設計)

將前的市區道路進行改建,鋪上紅磚鋪面。馬場川則移除了溝蓋,以木製平台與人行道整合。使其蛻變為散步道公園。包含公共廁所在內,由民間主導整備公共空間。重新喚回人潮。

■山田兼太郎/ 編輯、NTT 出版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JV

作為伊東豊雄建築譜系的集大成,作為 2011 年以來建築與社區設計的結合成果,更作為整合地方都市的地標,它讓人們重新想起建築所能達成的「綜合」之可能性。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將長期分隔都市的空白區域,以開放空間為核心進行開發,賦予了梅田這座城市連續性,更在視覺上及象徵意義上,讓綠意稀少的都市大阪煥然一新。

東急 Plaza 原宿「Harakado」/ 日建設計、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乃村工藝社

天氣晴朗時,看起來就像是森林漂浮在藍天之中。等紅綠燈時,會讓人忍不住凝望。它究竟是想紮根,抑或是想逃離重力呢?宛如是東京的一面鏡子。

■吉田和弘/ 編輯、草思社

小千谷市人・鎮・文化共創據點 Hontoka./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如同將山脈內化般、具高低差的天花板,與不同高度的樓地面,創造出多樣的場所,也誕生了圖書館所需的各式各樣舒適角落。如同從商店街延伸而來的入口動線也很棒。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在先期開發的 Grand Front Osaka龐大建築群旁,藉由設置帶有綠意且符合人體尺度的圓頂,dramatic 地建構出朝向良好方向發展的周遭環境與人們之間的關係。結果看起來反倒像是梅田藍天大廈成了主角。

だら挽き之家/ ICADA

杉木大直徑木材的鋸板,若作為完成面來看,評價或許會因人而異。然而,在現代木造建築容易流於線性材料組合的時代,光線透過鋸板粗糙表面傳遞而來的觸感等,讓人感受到木質的嶄新可能性。

■Ronro Bonapetti/ 建築作家、編輯

〈吉卜力公園 魔女之谷〉/ 吉卜力工作室(設計監修)、日本設計

將作品中建築物具體化的建築,與連結不同作品建築物的原創建築共存,由此誕生的吉卜力城鎮。在將空想世界現實化的工法與材料選擇上,吉卜力的建築觀得以展現。

SKAC/ DAIKEI MILLS

由設計事務所營運的藝術文化中心。在 JR 的高架下嵌入玻璃形成內部空間,並於巨大的挑空區堆疊施工鷹架,搭建起臨時性的建築物。這是將都市土木基礎設施轉化為建築資源的嘗試。

Grand Green Osaka/ 日建設計、三菱地所設計、大林組、竹中工務店、SANAA、GGN

擁有約 4.5 萬平方公尺基地的都市公園。伴隨著戲劇性的地景轉變,在園內活動的人們自由的行為舉止也擴散開來。景觀設計及公園內構築物的設計匯集了現代建築的智慧。

■和田菜穂子/ 建築史學家、東京家政大學副教授

澀谷區 Fureai 植物中心/ SUPPOSE DESIGN OFFICE

以「日本最小的植物園」之姿重新開幕。利用垃圾焚化廠的餘熱、將植物散發的波動混音成音樂、用屋頂種植的啤酒花製作在地啤酒等,能體驗各種「農與食」。

Everfield 木材加工場/ Atelier Shimusa、kittan studio、3916、山田憲明

使用在地生產的木材,透過名為「互承結構」的複雜構架以及木工師傅高超的技術,實現了架設著大屋頂的美麗大型空間。經歷過熊本地震後,也考量到萬一發生狀況時,可作為災害避難所活用。

〈茨木市文化・育兒複合設施 Onikuru〉/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JV

建築家、行政、市民反覆對話、團結一心共同完成的建築。每個樓層的主題色彩、樓高各不相同,露台與綠意融入其中,能感受到故事性。是讓人想玩「捉迷藏」、令人興奮雀躍的建築。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