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廖偉立

山東建築大學舉辦「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2024年年會」,兩岸三地專家齊聚探討建築發展

「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2024年年會暨‘溯源與探新’紀念創會20週年學術論壇」於10月27日在山東建築大學舉行。論壇邀請到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包括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伶伶、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原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逢甲大學李元榮教授、廖偉立建築師等,共同探討中華文化與建築的關係,以及當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臺藝大面臨有章藝術博物館新建工程中止爭議,學生會發起呼籲校方說明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宣布,由廖偉立建築師設計的「有章藝術博物館」新建工程無限期暫停。這一決策在2024年1月2日經學生會於臉書公告後,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學生會揭露,因財務困難,校方需解約並退還廖有章家屬捐款。然而,學校財報並未顯示明顯負擔,引起師生質疑。學生會要求保障藝術展覽空間、明確興建計畫時程表,並透明化校務基金運用。有章博物館於2004年成立,並於2008年開館,對本土藝術與文化教育貢獻良多。

合肥工業大學承辦「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 2023 年年會」,兩岸三地專家齊聚探討建築發展趨勢

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WACA)2023 年年會暨學術論壇於 12 月 9 日至 10 日在合肥舉行,由合肥工業大學承辦。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七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並以「建築學的未來」為主題,探討建築教育、技術、行業發展等議題,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參與,台灣建築界有蘇喻哲、 廖偉立、郭肇立受邀參加。

故宮南院《覽月橋》連接傳統與現代 廖偉立建築師跨越時空的結構

故宮南院的《覽月》,由建築師廖偉立領導設計,耗時三年完成。這座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典範,也是文化交流的場所。彭子程處長形容行走其上彷彿逛小博物館體結構展現獨特美感。廖偉立認為橋樑不但能夠作為通道,更是與環境對話的藝術作品。《覽月》的成功,不只是故宮南院的一部分,也成為文化遺產的一環,讓參觀者享受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建築的多元敘事《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地理、時空和文化的交匯

《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於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進行,策展人王增榮、吳耀庭將建築視作一種藝術文本,不僅關注設計、結構和材料等基本元素,更是進一步探索建築的「敘事性」。展覽集合了14件台灣住宅和公共建築作品,以及土耳其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由台灣建築師黃明威、廖嘉舜、張淑征彭文苑王銘顯林聖峰曾泊銘蘇富源王喆林友寒等人設計;展覽也將展現建築師透過作品傳達的建築理念。展覽不但能夠展示各種建築型態和內在敘事特質,也可以通過五種不同的類別如地理、時空、文化、內在和類型脈絡來進行作品的分類和展示。然而因為建築需滿足多種人文需求,故此展覽亦強調了建築的使用性、審美和環境涵構。

台灣與泰國建築文化交流「大地無限:泰國台灣當代建築展」亮相曼谷藝術文化中心 深度探討當代人和土地之間聯繫

台灣與泰國合辦的「大地無限:泰國台灣當代建築展」2023年7月18日在曼谷藝術文化中心開展,8組建築團隊參展,包括林友寒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廖偉立林聖峰泰國建築師Architects 49 Limited、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參展,以大地無限為主題,呈現台灣與泰國相對應的當代建築樣貌。

2022實構築展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

蘭陽博物館為國內第一座的公共藝術建築,宜蘭縣政府為了持續推展臺灣建築空間美學,與實構築學會共同舉辦「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特展」,即日起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實構築展」過去曾在台中台北高雄新竹等地舉行,2022是第8屆舉辦,已經成為臺灣建築界的一大盛事。

2022台灣建築獎出爐,潘天壹「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獲首獎

2022台灣建築獎獲獎名單於11月2日發布,2022臺灣建築獎「橫山書法館」以細膩的創意發揮拔得頭籌,「巨大集團總部」、「德光教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南美館二館」並列佳作。

上海當代美術館「直行與迂迴:1940年代至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之路」展覽 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目的在於梳理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並展現台灣建築師對於其身份的審慎與反思,直面台灣建築現代性發展與本土話語思考,展覽由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兼策展人阮慶岳策展,展期由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