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伊東豐雄

公共設施的安心感,東京公共廁所「三朵蘑菇」/伊東豐雄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伊東豐雄為「東京公廁計畫」設計了三個蘑菇狀的公共廁所,該作品位於東京澀谷區,以取代原有代代木八幡宮山腳下的公共廁所,伊東豐雄將其分解為三個圓柱體,配備的圓頂形屋頂使整體造型酷似蘑菇,有如生長在所處的森林基址中,伊東豐雄希望這件作品能給人以親近安詳之感,以鼓勵人們使用公共廁所。

大家的家!日本311大地震後,妹島和世、伊東豐雄、山本理顯等日本建築師發起「Home for All」共造15件災後建築

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後,許多人失去了家園和工作,「Home for All(大家的家)」 為人們提供一個重新出發的基地,人們可以聚集在這裡,共同建立新的社區生活。地震發生後,由伊東豊雄妹島和世山本理顯等知名建築師號召發起災區重建計畫,與建築師組成的志工團體以及新生代建築師們,共同投入災區,打造「大家的家」社區活動空間,像是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大西麻貴等人也都投入該計畫。

伊東豊雄:都市型建築時代的終結

不僅限於東京,在大都市反覆上演的城市更新,基本上都是以20世紀初起源於歐美的理想都市構想為指導而進行的。所謂理想都市構想,就是將低層高密度住宅一掃而空,代之以高層的辦公樓及公寓,並在其周圍設立綠地與公共廣場。

推薦給建築師、設計師們的電影、紀錄片、動畫

  對於建築師、設計師而言,各式各樣的設計、藝術、空間、書本都是靈感來源也是設計的養分,影片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更是不容錯過。 以下為您介紹哪些影片會帶來對於都市、空間、立體與人性、生命交集的思考與刺激,如果您不是設計師或建築師,也很適合觀賞。 電影篇 《大都會 Metropolis》 ▲ 《大都會》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拍攝於1927年。上世紀20年代正是德國新思潮的全盛時期。導演Friz Lang曾在維也納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且其父親是一名建築師。Fritz Lang於1924年前往紐約,當時的紐約已經湧現一批玻璃帷幕摩天大樓。 ▲ 1920年的紐約 從《大都會》的電影海報中可以看出Fritz深受紐約芝加哥的摩天樓影響。在德國本土趨於「表現主義」和「同一性」的背景下,可見這部巨作是建築影響電影的典型案例。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於1927年1月10日於德國柏林首映。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是最昂貴的默片電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項目。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電影演」理論創始人Dziga Vertov的代表作。20世紀20年代,對城市的迷戀導致了電影作品空前的增長,這些作品體現了城市現代性的動態。這種對城市景觀符號化的實驗電影被稱為城市交響曲。Dziga Vertov的《持攝影機的人》正是一部反映了這一類型的特徵的電影。 Dziga Vertov 用蒙太奇手法將運動圖像組成一段電影景觀,產生了一組有意義的主題序列。以城市規劃的角度觀察影片如何將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工業和基礎設施、電影城市和社會結構結合起來。影片記錄著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城市的都市生活面貌。從破曉到薄暮,顯示蘇聯人民工作與玩樂,並與現代生活的機械裝置互作結合。 《遊戲時間 Playtime》 1967年的電影,可是裡面的建築是如此現代。玻璃住宅、玻璃大樓、玻璃機場、霓虹酒吧、旋轉車流。結構可分成六段,主要是由一位年輕的美國觀光客芭芭拉跟著旅行團,來到巴黎觀光,與一位在巴黎城市中迷路的迷糊法國男子于洛先生(賈克·大地)飾演,兩人在一天之內不斷在同一地點相遇的故事。 ▲ 《遊戲時間》城市交通劇照 Jacques Tati 在這部電影中描繪了現代主義運動對城市的影響以及人們在其中的互動方式。這部電影精心佈置的環境展示了當時現代主義運動的特點:導致建築重複性和秩序性的特徵從最小的室內物體到更大的城市規劃範圍得到了體現。 ▲ 《遊戲時間》辦公大廳劇照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屈米在《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中提到了這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montage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可解釋為有意地將時空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結果被敖德薩階梯大屠殺的攝影片段吸引住了。 《波坦金戰艦》問世於1925年,上映後震驚整個電影界,由前蘇聯電影大師 Sergei Eisenstein 執導的這部影片,是為紀念1905年「波坦金」號軍艦起義而拍攝的,它不僅是蒙太奇美學的開山之作,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2002年英國《視與聽雜誌》影評人組票選,波坦金戰艦名列史上第7位。 影片講述的是「波將金」號上的士兵不堪長期遭受壓迫和凌虐,憤而起義,將軍官們全部丟下海,此舉得到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奧德薩居民的鼎力支持和援助。之後,沙皇調動龐大的軍力,對當地居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

伊東豊雄 + Rafael Moneo 兩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合作設計地毯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伊東豐雄Toyo Ito)和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受邀設計絲質地毯系列的靈感來源於黃金分割,兩位饒負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建築師設計的絲質地毯系列於2019年6月28日在拍賣公司Phillips富藝斯所舉辦的20世紀與當代藝術日間拍賣上展拍。這是Phillips拍賣行和ARTinD(Art in Design)合作社的同名項目的一部分。ARTinD是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合作社,致力於促進藝術,建築和設計之間的合作。

跟著建築大咖們來場建築旅行,拜訪日本10個有設計感目的地

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建築作品,從由布市遊客觀光中心的Y字形木構造到南方熊楠紀念館新館的有機曲線,每一處都是獨特的藝術作品。天理站前廣場古墳以及洸庭美術館更顯示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益子休息站不僅是一個農產品市集,更是地域文化的新形態。藤屋IROHA Village和多治見市馬賽克瓷磚博物館展示了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直島禮堂和岐阜媒體中心COSMOS則是建築與社區的完美融合。這些建築不但能夠為旅者帶來新視野,也可以成為探索日本文化的新途徑。然而因為這些建築的獨特性,它們更是藝術與生活方式的體現。

王嵩談現代建築結構的14種表現策略

隨著建築師們利用結構進行表現的意識和能力的不斷增強,他們逐漸將目光投向更加大膽以及更加令人興奮的結構可能性上,使結構更加主動並且更加充滿創造性地與建築相融合,由建築的機能需求上升為美學的表達媒介。

瞑想的森林齋場,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 | Crematorium in Kakamigahara/伊東豐雄 Toyo Ito

死亡,人生旅程最後的一個行為,而這個行為的載體的正是火葬場。 也許,這會是人生中使用的最後一幢建築了吧,當我們談起它時不免會感到諱莫如深,畢竟它和死亡的印象聯繫得太過緊密。可同時,生與死的思緒卻在這裡慢慢聚集,恐怕沒有一個人會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場所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人生的力量。 聽來浪漫,其實是火葬場 日本歧阜縣各務原市近郊有一處地方稱為「瞑想之森」,名稱聽來浪漫優美,事實上「瞑想之森」是一座市立火葬場。 伊東豐雄讓火葬場變得如藝術品般優美 「瞑想之森」火葬場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Toyo Ito)設計,基地位於山坡森林旁,屋頂曲線起伏,面對著一池湖水,伊東豐雄的設計概念與想像思維大多源自於自然界的混沌學說,特別是液體狀態的流動軌跡與流動空間,以及三度空間曲面等等,「瞑想之森」火葬場波浪狀的屋頂,正是「三度空間曲面」的運用,運用電腦輔助設計來繪製3D 曲面設計圖雖然不困難,但在施工時得在工地以混凝土澆灌三度空間曲面,卻是件難度高、挑戰性濃厚的建築創舉。 伊東豐雄找來了製造家具的木工師傅打造模板,以近乎藝術創作的心境來塑造這座曲面屋頂,當模板完工之際,伊東豐雄也不禁讚嘆,覺得光是這些模板就已經是藝術品了!「瞑想之森」與周遭環境的渾然天成,更令人感動莫名。 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與華人有些不一樣,他們將死者稱為往生者,對於死亡這個概念,在他們的理解中陰暗恐怖的一面盡失,更多的,死亡象徵著安詳寧靜。雖然死亡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但自然規律如此,所以他們希望往生者可以在去世後有一個平靜的靈魂,安詳地繼續生活在世上。 火葬場建築形態 也許正是這種理念是上的不同,火葬場建築的形態才會不同:沒有了高聳的煙囪,沒有了封閉的石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漂浮的屋頂,與群山相仿的曲線形態、輕盈的玻璃以及平靜的水面。此一切彷彿都在訴說著他們對於身後擁有一個寧靜的靈魂的追求,以及生者對於往生者的希望。 回到設計本身。冥想之森位於一片寧靜之地,周圍群山環抱,南側有鬱鬱蔥蔥的植栽,北側面向一個池塘。設計主旨要求在此創造一個神聖的空間,用來向已故的先人致以最後的敬意,同時精巧地將公園墓地周圍的景觀融合進來,成為一體。 為了回應這樣的設計要求,設計團隊的想法是不僅要建造一個傳統的大型火葬場,同時還要建造一個與周圍景觀相和諧的帶有曲線型屋頂的建築物,創造一個寧靜安定的場所。換句話說,設計團隊做的形態是山的延續。 基地被群山環抱 創作團隊想創造出「山的延續」 屋頂其實是最好的空間。這種屋頂的做法是根據一種演算法進行計算,然後逐漸修正,幾次修正之後就形成了這樣曲面的感覺。室內的焚化爐、告別式舉行的場所、等候室等不同的空間,放置在適合的位置,光滑的屋頂便是彎曲的天花板,光線由此灑落在室內的每個角落。 屋頂是最好的空間 屋頂根據一種演算法進行計算,然後逐漸修正 不同機能的房間放在屋頂下適合的位置 從利用木材搭建澆鑄模板,到在模板上鋪設結構鋼筋網,再到澆鑄拆模的全過程。這不是伊東第一次用混凝土來表達曲面效果了。 沒有安裝玻璃的狀態。請注意從屋頂垂下來的構件,這是用來固定玻璃的。 屋頂與玻璃之間的結構細部 支撐整個屋頂的柱子也做成了曲線的形態,上粗下細,中心鏤空,並且藉由屋頂形態的凹凸,將排水管道省去,直接由中空的柱子承擔排水的任務。 柱子細部,分為工廠預製模具與現場澆鑄兩部分。 建模、澆鑄、拆模的過程 就如伊東豐雄第三十五屆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感言中自己概括的那樣「我的作品一直致力於推倒這堵把現代建築與自然和當地社會隔離開來的牆,並創造出面對自然、擁抱當地社會文化的建築」,伊東豐雄志在鋼鐵叢林中尋求自由,關注房間外觀和內飾之間、以及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伊東的作品從大自然法則中吸取了靈感,建築的有機狀結構、表層和表面之間的統一性就見證了此一點。室內木材料的運用,模仿樹形態的鐵製裝飾等細部便很好的映證了伊東豐雄的理念。 這個寧靜的場所的確給予了往生者最高的敬意與尊嚴。 死亡是不能輕率處理的事情,送別先人是個莊重的過程。這裡不但要讓先人安息,也要讓帶著哀傷的親人能夠安詳面對生死,所以需要人性化的設計來照顧及緩衝親屬們在情緒上的需求。曾經被人們認識是灰色的火葬事業,也開始走上事業化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人們對往生意識的提升,也是印證了美學無處不在。 生死這條神秘的界限,該是一切美學昇華的所在。冥想之森完成後不久,在當地居民的請願下,這座寧靜的建築將在沒有葬事的時候作為音樂廳來使用。生與死的邊界再一次被模糊,這也正是伊東本人一直強調的「模糊的機能性」。與往生沒有隔閡地相處,是為了更好地珍惜人世間的生活,這作為現代人所擁有的生命觀,也許是建築師為這個社會做出的一點點貢獻吧。 所謂冥想之森,冥想的不僅是親人對於逝者的思念,也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是人對於生死的態度。與其沉重抱怨地離開,人,不如輕鬆平靜地往生。 立面與實景 一樓平面 屋頂     施工過程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 | Crematorium in Kakamigahara | 瞑想的森林齋場火葬場 作品位置:日本岐阜県各務原市那加扇平2-5 (MAP) 建築師:伊東豐雄 Toto Ito 主要用途:火葬場 設計:伊東豊雄 Toyo Ito 建築設計事務所 施工:戸田・市川・天龍特定建設工事共同企業體 時間:2004/5~2006/5 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 規模:地上兩層 用地面積:6695.97平方公尺 佔地面積:2269.66平方公尺 總總樓地板面積:2264.57平方公尺 完成時間:2006/5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 2015年8月8日~10月11日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於2011年發起策劃,邀請Atelier Bow-Wow、伊東豊雄MVRDV、馬岩松、隈研吾、Konstantin Grcic、妹島和世、TORAFU ARCHITECTS Inc.、內藤廣、阪茂藤本壯介、Reiser+Umemoto、原設計研究所及原研哉本人共14組國際明星建築師、產品設計師、交互設計師,根據不同 品種的狗狗為其設計居所的項目「設計:為了愛犬」展(Architecture for Dogs)於2015年8月8日-10月11日登入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將脫殼而出

被國際媒體列為「世界9大新地標建築」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日前進行拆架工程,台中市建設局2014年7月10日說,歌劇院將「脫殼而出」。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