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建築師、設計師們的電影、紀錄片、動畫

0
3262
 

對於建築師、設計師而言,各式各樣的設計、藝術、空間、書本都是靈感來源也是設計的養分,影片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更是不容錯過。

以下為您介紹哪些影片會帶來對於都市、空間、立體與人性、生命交集的思考與刺激,如果您不是設計師或建築師,也很適合觀賞。

電影篇

《大都會 Metropolis》

▲ 《大都會》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拍攝於1927年。上世紀20年代正是德國新思潮的全盛時期。導演Friz Lang曾在維也納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且其父親是一名建築師。Fritz Lang於1924年前往紐約,當時的紐約已經湧現一批玻璃帷幕摩天大樓

▲ 1920年的紐約

從《大都會》的電影海報中可以看出Fritz深受紐約芝加哥的摩天樓影響。在德國本土趨於「表現主義」和「同一性」的背景下,可見這部巨作是建築影響電影的典型案例。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於1927年1月10日於德國柏林首映。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是最昂貴的默片電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項目。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電影海報 poster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電影海報

「電影演」理論創始人Dziga Vertov的代表作。20世紀20年代,對城市的迷戀導致了電影作品空前的增長,這些作品體現了城市現代性的動態。這種對城市景觀符號化的實驗電影被稱為城市交響曲。Dziga Vertov的《持攝影機的人》正是一部反映了這一類型的特徵的電影。

 《持攝像機的人》中拍攝的城市場景
《持攝像機的人》中拍攝的城市場

Dziga Vertov 用蒙太奇手法將運動圖像組成一段電影景觀,產生了一組有意義的主題序列。以城市規劃的角度觀察影片如何將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工業和基礎設施、電影城市和社會結構結合起來。影片記錄著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城市的都市生活面貌。從破曉到薄暮,顯示蘇聯人民工作與玩樂,並與現代生活的機械裝置互作結合。


《遊戲時間 Playtime》

《遊戲時間 Playtime》 電影海報
《遊戲時間 Playtime》 電影海報

1967年的電影,可是裡面的建築是如此現代。玻璃住宅、玻璃大樓、玻璃機場、霓虹酒吧、旋轉車流。結構可分成六段,主要是由一位年輕的美國觀光客芭芭拉跟著旅行團,來到巴黎觀光,與一位在巴黎城市中迷路的迷糊法國男子于洛先生(賈克·大地)飾演,兩人在一天之內不斷在同一地點相遇的故事。

▲ 《遊戲時間》城市交通劇照

Jacques Tati 在這部電影中描繪了現代主義運動對城市的影響以及人們在其中的互動方式。這部電影精心佈置的環境展示了當時現代主義運動的特點:導致建築重複性和秩序性的特徵從最小的室內物體到更大的城市規劃範圍得到了體現。

▲ 《遊戲時間》辦公大廳劇照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電影海報 poster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電影海報

屈米在《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中提到了這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montage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可解釋為有意地將時空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結果被敖德薩階梯大屠殺的攝影片段吸引住了。

《波坦金戰艦》問世於1925年,上映後震驚整個電影界,由前蘇聯電影大師 Sergei Eisenstein 執導的這部影片,是為紀念1905年「波坦金」號軍艦起義而拍攝的,它不僅是蒙太奇美學的開山之作,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2002年英國《視與聽雜誌》影評人組票選,波坦金戰艦名列史上第7位。

影片講述的是「波將金」號上的士兵不堪長期遭受壓迫和凌虐,憤而起義,將軍官們全部丟下海,此舉得到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奧德薩居民的鼎力支持和援助。之後,沙皇調動龐大的軍力,對當地居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 《波坦金戰艦》奧德薩階梯劇照

全景、中景、特寫的鏡頭反覆穿插。導演 Sergei Eisenstein 將不同方位、不同視點、不同場景的鏡頭拼接從而擴大了階梯的空間。在建築圖紙表達中,連續呈現一個空間中不同物體以及同一物體的不同部位,可延長故事的時間線,同時空間也被拉長了。

▲ 《波坦金戰艦》奧德薩階梯劇照


《 迷魂記 Vertigo 》


▲ 《迷魂記》電影海報

《迷魂記》(Vertigo)是英國導演亞佛烈德‧希區考克於1958年所執導的心理驚悚片,改編自1954年小說《活人與死人》。對影片開頭的樓梯diagram和兩次出現的俯瞰樓梯鏡頭印象非常深刻。Hitchcock把變焦與移動鏡頭結合起來從上往下拍攝梯井,從而造成主人公恐高暈眩的心理。電影拍攝地點有舊金山金門大橋,九曲花街,藝術宮等等。房間內還設有 George Nelson 沙發床及 Harry Bertoia 座椅。

▲ 《迷魂記》電影中樓梯的鏡頭


《 後窗 Rear Window 》

▲ 《後窗》電影海報

《後窗》是亞佛烈德·希區考克1954年所執導的電影,改編自 Cornell Woolrich 1942年的短篇小說〈It Had to Be Murder〉。可以想像一部影片所有鏡頭都是在一個窗戶下拍攝的嗎?故事文本雖然簡單,但電影卻巧妙地利用拼貼手法呈現出紛雜的、帶有多解性的視聽內容,引領觀眾和男主一同體味著窺視的刺激性快感。

▲ 《後窗》空間序列和場景堆疊

隨著鏡頭的移動和氛圍的塑造,只用一把望遠鏡,男主就能幫著推動電影的敘事。透過安裝在四面圍合的院子上的窗戶,觀眾便可解析每一家住戶發生的故事,並將故事線拼接起來。

▲ 《後窗》場景佈局


《 八又二分之一 Otto e Mezzo》

▲ 《八又二分之一》電影海報

隨著19世紀現代工業城市的出現,城鄉空間的劃分變得更加尖銳。儘管城市特有的元素很難被孤立定義,但在數量和重要性上變得越來越大。在整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種試圖捕捉現代城市與國家差異的嘗試以「全景」文學的形式出現。很明顯,早在電影出現之前,人們就認識到了研究的必要性。

▲ 《八又二分之一》影片開頭有關城市場景的經典一幕

Fellini用羅馬來舉例說明戰前和戰後的歷史、文化和空間利用問題。費里尼認為這部電影的創新性是一個擴展全景文學傳統的機會。他試圖使用更精確且更豐富的術語改寫現代人和城市的神話。

▲ 《八又二分之一》影片粗野主義風格的鄉村場景

在這部電影中,Fellini面臨著國家和城市之間的過渡,因為它代表了他用來定義現代存在的許多二元對立。正因為如此,研究費里尼電影的位置、空間和建築極其重要,因為它們體現了導演為撰寫他對當代經驗的研究而呼籲的許多想法。


《 斷了氣 À bout de souffle》

▲ 《斷了氣》電影海報

1960年 Jean-Luc Godard 執導的法國電影,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也是戈達爾的代表作之一。 Jean-Luc Godard曾多次表示,他經常從一個特定的「décor」(即現有的建築環境)開始,為他的電影創造理念。他指出,人們在不同的「décor」中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在能夠寫劇本之前,他需要知道他要拍攝的環境是什麼。建築學和城市規劃都是從根本上以尺度為思維方式進行判斷和設計。

▲ 《斷了氣》拍攝地點在巴黎城市中的佈局

從電影中可以清楚地看出「décor」與建築和城市規劃有著明確的關係。尺度的運作和思考不僅對建築師和城市學家至關重要,而且在Godard的電影探索和他所處理的其他領域的相互聯繫中是一個基本的結構。鑑於建築內部不同尺度的處理,這裡將把尺度處理理解為一個方法論和認識論範疇。這種方法對於這個跨學科的研究項目和建築類電影的語境尤其有效。


《 2001太空漫遊 A Space Odyssey》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

本片是1968年由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不僅以建築現代主義為基礎,創造了一個現實的未來,而且還用特別設計的家具和細節來填充它的世界,使這些空間貼近生活。Kubrick參與了生產和佈景設計的各個方面。挑選演員、服裝,挑選著名的當代家具。

▲ 《2001太空漫遊》電影中的DJINN椅子

影片中最著名的家具是由Olivier Mourge設計的亮紅色DJINN椅子,它們被放置在Hilton空間站最顯眼的位置。除了這些,還有Eero Saarinen1956年設計的台座桌,同樣是一件著名的「現代主義」設計作品。庫布里克甚至選擇了Arne Jacobson為電影中的探索宇航員設計的餐具。

Kubrick用室內空間解釋電影中的抽象場景。上圖展示了電影的最後一幕如何運用不同的視角和建築空間來說明時間的變化。


《盜夢偵探(紅辣椒) 》

盜夢偵探 パプリカ

▲ 《盜夢偵探》電影海報

《盜夢偵探》(日語:パプリカ)是日本作家筒井康隆撰寫的科幻小說,先後於1995年和2007年漫畫化,漫畫版作者分別為萩原玲二和坂井惠理。2006年被改編為劇場版動畫,由今敏執導。

由金敏導演的《盜夢偵探》於2006年上映。此時全球化浪潮已經在根莖狀的網絡中將思想、經濟、物質、文化的流動性交織在一起。這種流動性越來越受到不穩定的能量和雜亂無章的邏輯的推動。全球化的無實體組成部分,信息和資本的流動逐漸被編碼和抽象化,迫使藝術家對這種深刻轉變重新定義空間。

▲ DICI MINI技術讓夢境空間變得扭曲

《盜夢偵探》的焦點正是全球化。儘管吸引人的全球化使我們能夠創造或探索自己新的身份,但它也可以代表剝削性元素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一點在影片的情節中得到了毛骨悚然般得體現。全球化作為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的不確定性體現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流動。

▲ 科技讓夢境吞噬現實生活,各國文化元素聚集在日本街頭

類似於全球化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徵服「內在自我」的主題屢見不鮮,卻與George Orwell的1984和Micheal Foucaut 的 Discipline and Punish等作品息息相關,這兩部作品均通過文字和比喻來審視社會。

正如Foucaut所說,「身體的疼痛不再是刑罰的構成要素,刑罰從一種無法忍受的感覺藝術成為一種權利終止的經濟。」

Physical pain, the pain of the body itself, is no longer the constituent element of the penalty. From being an art of unbearable sensations punishment has become an economy of suspended rights.

 


紀錄片篇

《 啊!設計! 》

全部劇集:20集

地區:日本

劇情簡介:

為什麼書本通常設計成膠裝的?

為什麼電話線被設計螺旋狀的?

為什麼花灑要有長嘴?

為什麼要有對角線的斑馬線?

為什麼要設計紅綠燈行人專用按鈕?

原本是NHK電視台為小朋友做的教育片,然而請的嘉賓都是專業的設計師,比如原研哉隈研吾伊東豐雄服部一成等大咖,同時提到拆解、分類、重複、旋轉等多種基礎設計手段,所以這部紀錄片其實可以給兒童和成人同時帶來設計啟蒙。


《建築人文禮讚系列:Dan Cruickshank’s Adventure in Architecture 》

全部劇集:8 集

地區:英國

劇情簡介:

Dan Cruickshank 和團隊向觀眾展現了來自美國俄羅斯印度法國義大利德國、埃及、羅馬尼亞的建築。一共八集,每集講一個建築,闡述八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如何與生死、自然規律、社會、文化產生緊密聯繫的,可補充建築學初學者的基礎知識。


《 世界建築系列 》

全部劇集:23 集

地區:法國

劇情簡介:

每集講述一座建築師的代表作。大多為現代建築,交代時代和基地背景,多用模型提出解決策略以及推敲空間佈局。不得不佩服法國導演觀察建築的角度,講得深入淺出。

01 – Frank Lloyd Wright – Johnson Wax Building

02 – 勒‧柯布西耶 Le Coubusier — 拉圖雷特修道院

03 – 阿爾瓦‧阿爾托—芬蘭聖那查羅住民中心

04 – Jean Nouvel — Nemausus社會住宅

05 – Richard Rogers, Renzo Piano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

06 – Otto Wagner — 維也納儲蓄銀行

07 – Alvaro Siza – 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

08 – Walter Gropius — 包浩斯

09 – Jean-Louis Charles Garnier — 巴黎歌劇院

10 – 安東尼·高第 Antoni Gaudi — 米拉公寓

11 – Louis Sullivan – 芝加哥會堂大廈 Auditorium Building

12 – 烏托邦住宅—吉斯家族公寓

13 – 義大利那不勒斯—翁貝托一世長廊

14 – 伊東豐雄—仙台媒體中心

15 – Frank Gehry —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16 – 法國Conques—孔克聖富瓦修道院

17 – Jean Prouve — 簡易住宅

18 – Pierre Chareau —玻璃之屋

19 – Claude-Nicolas Ledoux — 塞南門皇家鹽場

20 – Daniel Libeskind —柏林猶太博物館

21 – 法國巴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22 – Santiago Calatrava —撒特拉斯高速列車站

23 – Peter Zumthor — 瓦爾斯溫泉浴場。


《 在褶皺之間 》

全部劇集:56分鐘

地區:美國

劇情簡介:

Folding作為許多建築師設計的靈感被廣泛應用於他們從二維圖紙製作到三維模型的轉換。這是使建築實體化更簡單、更直觀的解決方案。這部紀錄片講述了藝術家和MIT的數理學天才們如何通過計算幾何手工的Folding techniques將摺紙和數學、美學、形式、空間等結合在一起。


《雷姆‧庫哈斯:一種建築師 Rem Koolhaas: A Kind of Architect》

全部劇集:97分鐘

地區:德國/英語

劇情簡介:

講述了庫哈斯 Rem Koolhaas 主要的建築作品。庫哈斯成為建築師之前還是一位記者和編劇,使得他常常用編劇的視角將建築表現拼接並描述成生動的電影場景。從畢業設計的Exodus到Delirious New York,從OMA到MAO的創立,影片全程使用OMA慣用的college風格,百看不厭。


《 您的建築重幾何,福斯特先生? 》

全部劇集:78分鐘

地區:英國

劇情簡介:

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的作品就像他本人一樣,精緻優雅。而這部影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文藝類建築紀錄片,很符合他的氣質。諾曼福斯特身邊常備著鉛筆和畫冊,他總是不停地畫畫,把他所有的靈感記錄在冊。他從皇家空軍出來之後去了一家建築公司做負責建築合同的人的助理。慢慢地他和身邊的人開始聊建築,敲開了老闆的門給他看自己的作品集,隨後他得到了老闆的賞識,開始了真正的建築設計。


《當建築變成小黃瓜 Building the Gherkin》

全部劇集:78分鐘

地區:瑞士/英語

劇情簡介:一個都市如果出現一座突兀的建築物,往往會招致媒體民眾的批評聲浪,如果這座建築物在蓋好之後,群體的觀感從有褒有貶,到贏得大家的好感,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另一部關於福斯特的紀錄片,設計內容要比上一部詳細。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被比作小黃瓜,理念演化自於香港匯豐銀行大樓。以精確建築細部,與簡潔流暢的外露結構,奠定其高科技建築師的領導地位。最後贏得了兩項殊榮:最佳英國建築獎以及歐盟區內最佳英國建築師設計獎。


《 奧斯卡尼邁耶:生命是一口氣 》

全部劇集:90分鐘

地區:巴西/葡萄牙

劇情簡介:講述了巴西現代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 Oscar Niemeyer 的生平。他繼承並發揚了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大師的理念,創在了混凝土曲線。巴西議會大廈、巴西利亞大教堂、總統府等等均帶有曲線量體,體現了奧斯卡尼邁耶獨特的表現性和雕塑性手法。


《 埃姆斯夫婦:建築師和畫家 》

全部劇集:83分鐘

地區:美國
劇情簡介:查爾斯‧埃姆斯 Charles Eames 不僅是位建築師,他還從事家具設計,對於電影、攝影、平面設計和個人品牌等都有深遠的影響。這部紀錄片是夫婦倆逝世後第一部記錄他們的愛情與藝術的紀錄片。紀錄片整理了一些歷史影像和照片,並邀請埃姆斯夫婦的女兒Lucia 、孫子Eames Demetrios和朋友們介紹這對知名夫婦的事業和感情。

《 北方的納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全部劇集:79分鐘

地區:美國
劇情簡介:「紀錄片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導演的第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極圈內哈德遜灣的伊努朱亞克附近因紐特人首領納努克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因紐特人建造冰屋、捕獵等生活習性的全過程。隨後這部紀錄片被選入「國家電影記錄冊」。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