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建築概念

Tag: 建築概念

反思人造環境與生態關係的好書 仿生微生系 Biomimetic Micro-Ecosystem

《仿生微生系 Biomimetic Micro-Ecosystem》一書是關於如何從生物世界學習,藉由生命體中抽取生物機制,並進一步置放於培養皿中孵養,個別地在模擬演化中變形,終至界於不同個體之間的整合,以創造共生的微型生態系。它不僅實質上是一座裝置物件,反而更是一具思考模型,並據此重整我們在大地之母其上的生活方式。 1.藉由仿生理論的研究,探討生物機制的潛能,並以此反思人造環境與生態的關係。 2.以仿生怪獸為主題,製作其發生與演化成微型生態系的模型,並拍攝成實際動態影片,活生生地講述內容的開展。 3.圖面說明結合生物特色,在圖說與插畫上以生物性結合設計圖面美學。 4.簡單明瞭地闡述仿生理論的開展,適合對仿生學有興趣者一窺究竟。 序 科技創新源自生命演化 何炯德 科 技革新雖然無法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至少能稍稍轉換人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舉例來說,鋼筋混凝土的使用令現代建築更加普及;電視機的發明重整了公眾意見 的匯聚方式;網際網路改善了資訊與溝通的傳遞。事實上,多數重大的科技發明,往往能改變整治目標的固有結構,進而開展出嶄新的形構。科技進展除了直接影響 大眾熟悉的環境背景,同時也為相關領域帶來不少副作用。當照相術藉著捕捉反射光線,精準地記錄著影像以求再現真實,繪畫與真實之間相似性的意義便蕩然無存 了。當三維掃描與列印的科技陸續亮相、廣為使用,類似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在雕塑創作的領域。科技革新每每觸發連鎖反應,甚至擴及不同的領域與迥異的層級。 於 此同時,當科技應用過於獨大,科技的魅力也為其信徒帶來不可抗拒的迷思。二十世紀為數眾多的科技進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景。然而,以便民為 出發點的科技發明紛紛問世,隨之而來的過度消費與汙染反而有增無減,導致大地流動與能源循環嚴重失衡,臭氧層破裂或是全球暖化,便是箇中顯例。追根究柢, 一切肇因於人類對科技的誤用,以不當的科技介入自然環境。濫用科技的後果,除了顯而易見的環境破壞之外,還挾帶同樣由科技的成見引發的另一種危害——某種 難以捉摸、影響力也不亞於前者——以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直接、保守地處理司空見慣的缺失。 儘管科技簡單直截的應用方式,確實提供了顯 著的便捷以及熟稔的功效,可惜的是,卻有悖於創新的觀念或新奇的感官經驗。以三維列印而言,即是新近推出、一新耳目的科技創意。憑藉三維列印之便,單只備 妥一具三維列印機與設計規畫的檔案,產品製作便可遍地開花。三維列印之所以被視為下一波的科技革新,在於它讓原先由專門業者壟斷的生產特權,從業界下放到 普羅階層。至此,一般大眾得以運用三維列印機,自給自足地以較便宜的方式,製作客製化的產品,毋須再像過去一樣必須歷經繁複的製作程序。三維列印的發明, 大大便利了生產製程,一舉取代了傳統的製造方式,因而締造了生產權力的去中心化,成就非凡。然而,並非所有的三維列印產品都是科技創新的產物。業餘使用者 以三維列印製成的馬克杯,由於吻合「三維列印應用的去中心化」這個概念,自是佳例一則。一個性命垂危的幼兒,因本身氣管塌陷而無法正常呼吸,多虧了移植一 具三維列印製成的氣管才有幸存活,則是另一個範例:這個案例不僅僅涉及了三維列印科技的應用,甚至進一步地把適用範圍拓展到人體的範疇,同時也對急速發展 中的再生醫學,這門在實驗室裡製造身體器官的專業技術, 大有助益。 反觀之,專業者不經意的三維列印應用,或許可以詭譎地令人錯估科技的潛力。舉例來說,建築基地模型的製作需要不斷重複類似的程序,是件費力的苦差事,想當 然耳,三維列印即是滿足省時省力此一訴求的最佳方案。最終看來,依循這樣的思考邏輯,該模型所能展現的,不過是一種企求追隨程式化的慣性想望,根本連尋求 另類解套的奇想渴望都算不上。正是這種習焉不察的內在推力,驅使人們慣常用消極的心態去理解科技的內涵,導致科技潛藏的無限可能,大幅縮限。如何善用科技 魔力的關鍵,不在使用說明手冊,也不在發明家的草稿裡,而在使用者如何去想像未知的無限可能。確切而言,創新者是橫向地伴隨著科技思考,而非刻版地以科技 發夢。 每逢正要嶄露頭角的新興科技初問世,整個世界似乎都能因此翻開時代的新頁。媒體倡導該科技所帶來的影響,大眾一股腦地議論其光明的...

林聖平挑戰台灣住居「GRAFTING URBAN HOUSING 都市低薪青年住宅新模式」都市空間的「畸零地」大翻轉

對於現今社會高房價的時代, 建築設計師不應只是為「富人」服務,每一位從事建築設計執業人員應自發性的對社會具備有某一程度「社會責任」,而在此思維之下,林聖平提出對在社會之中打拚的青年如何努力在都市中去尋找居住的權力。

顏忠賢 – 安籐忠雄的怪誕

「一個剛做完愛的女人,穿著華麗的和服但衣襟已半開,仔細梳理的髮髻也已半鬆落,她坐在一個天快黑 的日本和室紙窗門裡的廊內,斜倚著榻榻米,看著自己的背影,從越來越暗的天空,沒入整個房間的深處,才過一會兒,人就變得更為恍惚。終於,整個肉體漸漸陷 入了房裡完全的黑暗……」 我始終記得他在楔子中反而卻是引用谷琦潤一郎的色情小說中一個場景的描述,來做為他最重要的美學的象徵。裡頭文學的暗喻和描繪是遠比許多建築評論要深入安籐建築的陰沉與怪誕。 ﹝壹﹞怪誕 在經過誠品書店外面的某個紅綠燈停下來,一個女高中生,還穿著學校制服,手上拿一本安籐忠雄的建築,但,因為是建築書,所以很大本、很惹眼,安籐忠雄那黑白僵硬的臉在封面看起來依然僵硬。 但她好像很滿足也很自豪,好像被神明保佑或帶著偶像歌手海報般地狂熱。 我想到我在大阪某個膠囊旅館遇到過一個日本年輕人,存錢旅行到神戶、京都大阪來看安籐的建築,做為給自己二十歲生日的禮物。 但他並不是唸建築的,也不打算進這專業或進其事務所。只是一如偶像劇般地迷戀著。 ﹝貳﹞怪誕 這種狂熱使我想起自己二十年前並不那麼狂熱的某段記憶,那是我在大學二年級第一次做一個建築中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小住宅案作業的時候。 當年,設計課老師大多在教門、窗、走道……種種資料集成基本尺寸的掌握,空間泡泡圖式的機能聯結、戶內和戶外、主入口和次入口的配置技巧……大抵就是建築師高考補習班快速設計模擬式的那種」有效而切題」的教法…… 我在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想法的空洞中,非常絕望。想去找和住宅設計相關較野較有不同美學視野的書與資料,但那時候的環境很封閉,能找到的很有限…… 後來在圖書館找了好久,才在書櫃深處某角落找到一本過期的日本冷門雜誌,在裡面報導中看到一個很小很怪異的案子,日文看不懂,建築師也從沒聽過,很年輕,叫安籐忠雄。整個作品很怪,和設計課老師教的有很大出入的,叫做「住吉的長屋」,那幾頁還是黑白印刷,非常地不起眼。 那住宅座落於很狹長的基地上,建地已經很小了,但中間還做出過大的天井,前後有(為了天井而犧牲而)過於窄小的房間,而且,入口臨街整個全灰牆面 完全沒有窗,樓梯沒有欄杆,牆沒有漆甚至也沒有粉刷(我那時因此問人才知道清水混凝土是什麼),連廁所和廚房都為了全屋極簡風格比例的特殊考量而只好變得 很小很偏,看起來就是一個從頭到尾都是問題的案子。 但,那案子雖然問題重重,卻還是有一種很不容易明說的陰暗的力量很令那時的我心動,裡頭因為只有玻璃只有灰牆只有最原始的樓板隔間的太冷太樸素, 所以漫延進屋內的光變得很怪誕,所有房中的角落彷彿連空氣都凍住了,像古癈墟的過於素雅而散發的迷離、像軍事掩體的過於荒涼而有的詩意、也像始終不知究竟 的枯山水的過於枯燥但仍然流露出驚人的禪意。 後來,那案子把我害慘了。我在那時那種工學院貧乏的設計環境裡,如此做著一個太遠太冷僻的夢。只是用心用力於拿捏光的感覺、甬道的幽暗、屋的形的 抽象……甚至,因此,做最後的模型時,我也不像一般同學用美術社買到高彩度粉彩紙做的紅瓦、磚牆或貼色Tone線條做窗框的修飾立面。而在全素灰紙板上做 出看起來就像那時台灣未完工房屋的牆的質地(而還愚昧地自欺地用圖釘釘出孔來模仿那種清水混凝土的模板孔洞的怪誕)…… 當然,在評圖的時候,我的作品被當時的設計老師修理得很慘,平面有問題:走道過長、房間過偏遠、動線不流暢、立面沒設計,為何老做一些沒用的空間、甚至做出一個奇怪的沒有開口的」沒有表情」的入口? 過了二十多年以後,安籐竟變得很有名了,我老是會在旅行中看到他的奇怪的」沒有表情」的諸多的美術館、精品店、教堂、廟宇、集合住宅博物館、作品的怪誕中想起那段自己往事的滑稽。 ﹝參﹞怪誕 但二十多年後的我也在越來越多模仿他設計的學生的課中,提起這段往事的滑稽。勸現在的學生不要再像我一樣(天啊!已過了那麼多年了),也不要像台 灣現在很多很多很多人所模仿他的像他徒子徒孫或為他所繁殖出其樣品屋般的建築,我曾在我教的大學的設計課中提及:「如果要夠激進,你們為什麼不模仿他的旅 行?」 那門課,我會因為「在寒假中要求學生自己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幾天,有人提到會很花錢,家裡會很擔心,自己也會很害怕時……」而很生氣。我老是 在會很生氣之前,提到安籐那本已經有中文翻譯的他寫到全世界旅行的類遊記的書「安籐忠雄的都市徬徨」(雖然寫得很淺很鬆散但還是很有太年輕拳擊手老冒失而 冒犯地揮拳的力氣)。 安籐說到:「從柯比意的《邁向新建築》中發現『年輕時代的旅行有深遠的意義……』,對他自己的終身影響的重大。」安籐說到:「花了半個月從伊斯坦 堡搭巴士到印度德裡,一如一九六八年從倫敦經中東一帶直到孟買所通行著名的「神奇巴士」的浪漫與危機四伏。」安籐說到:「1964年日本解除旅行海外的禁 令,他從橫濱搭船,經由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最後由北歐一路南下到巴黎,大皮箱中塞滿了三支牙刷以及堆積如山的肥皂與內褲。」安籐說到:「另一回,從馬 賽經象牙海岸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島、孟買、錫蘭、曼谷、神戶回到橫濱,花七十五天。在船底的臥鋪,床還是三段式的,三餐都是一樣菜色,只有麵包和大豆煮成 的鹹湯……」 ﹝肆﹞怪誕 或提及由安籐眼中在旅行中看到的建築史中的建築師與建築在真實世界的戰鬥的激烈荒謬與終究頹敗的怪誕。 安籐說到:「廊香教堂做斜牆壁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光,充滿劇烈與暴力,所有方向、摑打著我的身軀……僅一個小時內便逃離現場,驅使我陷入『思考的混亂』那種程度的強烈存在。」 安籐說到:「米開朗基羅七十一歲開始做聖彼得教堂,至死未竣工,那份成就大業所需經歷的艱難是身為建築師的悲哀。」安籐說到:「高第的聖家堂大教 堂在佛朗哥政權下工事中斷,如同廢墟般地在太陽下曝曬,又帶有被擠壓輾碎後黏稠的植物型態或動物屍體般的裝飾在上頭,那裡的空間緊貼著人而令人不自 在……」 ﹝伍﹞怪誕 再過了二十幾年的後來,我所看過有關他真正的建築評論大都也沒有辦法說到安籐忠雄的空間也如此「緊貼著人而令人不自在」的那種陰沉,唯一例外是一 篇由美國知名建築史家在安籐忠雄的一本當時在日本國外最重要建築出版社作品集的前言。裡頭他提及有關其作品連繫到日本的「灰」派建築、「間」的美學、「京 都」古城傳統繼承下來至今「非華麗」的頹癈……種種討論非常細膩。 我始終記得他在楔子中反而卻是引用谷琦潤一郎的色情小說中一個場景的描述,來做為他最重要的美學的象徵。裡頭文學的暗喻和描繪是遠比許多建築評論要深入安籐建築的陰沉與怪誕。 「一個剛做完愛的女人,穿著華麗的和服但衣襟已半開,仔細梳理的髮髻也已半鬆落,她坐在一個天快黑的日本和室紙窗門裡的廊內,斜倚著榻榻米,看著 自己的背影,從越來越暗的天空,沒入整個房間的深處,才過一會兒,人就變得更為恍惚。終於,整個肉體漸漸陷入了房裡完全的黑暗……」 ﹝陸﹞怪誕 再過了二十幾年的更後來,安籐也竟現身在台灣的演講了,而且是在小巨蛋,現場還擠進了一萬兩千人,甚至他更在電影洛基背景音樂下的全場歡呼中出場…… 這種種(一如佈道一如巨星般風采與人氣地令群眾越來越瘋狂)令我感傷。 因為,我並不會為安籐忠雄他身世(一如怪醫秦博士般沒唸過大學建築專業科系而成為建築達人,或一如少年熱血漫畫人物般的他還是職業拳擊手而打拳的原因是為 了存錢旅行去看建築)的越來越傳誦越傳奇而更有好感,或因為他後來接了更多更著名大案子,得了更多國際建築大獎,在全世界鋒頭更健地現身,而對他更尊敬。...

解讀 Carlo Scarpa — 清麗蘊於無華

從歷史環境角度出發,本文分析了影響義大利建築師卡洛·斯卡帕建築思想的因素、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作品特點、工作方法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劉育東對實體空間的偶發與實驗

在建築的界與無界之間追尋探索,廿一世紀的建築究竟要走哪條路?「數位建築」會是期待中的答案嗎? 「數位建築也許是明日黃花,也許不是,也許稍縱即逝,也許流傳久遠,我也不知道。」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說:「但不試的話,永遠沒人知道可能性的極限何在。」 才剛應邀參與全球三大建築展之一的「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國際間的重要建築展首度將數位建築納為主題單元,劉育東在這個南美洲之國驚訝看見全世界,也看見更多數位建築可能的明日未來。 事 實上,以年資算來,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還算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米蘭三年展的老大哥,如今已是第十三屆的聖地牙哥雙年展,本屆由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建築學院教授安地亞擔任策展人,以「全球、通訊與建築」為主題,探討下一世代人類居住環境,十月三日起在智利聖地牙哥市馬波丘文化中心展出十天之後,十一 月將移師智利依庫亞都市續展。 智利 Uniacc 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封塔納則是本屆「數位空間」主題展的策展人,由於對交大團隊為故宮「唐代文物大展」所作的<w>,以及日本知名雜誌 《A+U》在今年七、八月號所刊登的兩件台灣數位建築作品印象深刻,而致函邀請參加,也是本屆唯一參展的亞洲建築團隊。 從舊火車站變身為展示場,聖地牙哥市波丘文化中心寬廣的場地之中,除數位建築主題展之外,還展出不少建築展的得獎作品,不論建築展所見或聖地牙哥市容景觀,都讓劉育東驚疑置身在歐美先進國家的建築空間,全然迥異於想像中的南美。 地處邊陲,何以智利會有如此大量現代而前衛的建築?劉育東的智利行深有感觸,人口僅只六百萬人的國家,竟有卅五所建築學院,學生完成六年學業就可取得建築師 執照,所有公共建築競圖都強調最佳品質而非低價取勝,觸目所及的都市建築幾乎全可打上八十分,「因為他們清楚知道,地處邊陲唯有不斷吸取新知,知道世界正 在發生什麼,才能不斷跟上前進的腳步,建築展就是他們增加世界能見度,並且引進國際新知的重要管道。」劉育東說。 因此,這場與世界接軌的 建築盛宴,短短十天就有廿萬人前往參觀,近卅場演講場場爆滿,劉育東為大會所舉行的演講「台灣真的高科技嗎?」三百人席次也擠進五百人,建築師、大學教授 和學生都普遍熱中吸取新知,那樣地求知若渴確實讓自許資訊爆炸的台灣感到汗顏,而那樣的集體衝勁顯然將在日後塑造智利成為不可忽視的建築強國。 劉育東代表交大團隊以「東方數位--台灣實體虛擬建築空間對話」為題,展出汐止公信電子大樓接待大廳、新竹工研院數位博物館計畫案、廣達虛擬藝術館、大連電子公司辦公總部、二○五○願景台灣都市設計案、總統府國家人權紀念館計畫案、新竹數位藝術館計畫案、北美館數位建築展等八件作品,實際上就是劉育東率領交大團隊一路以來投入數位建築研發的集大成。 劉育東到底算不算建築師?他笑稱是「尖銳的問題」,「以西方定義看來,我絕對是;在台灣的標準,我也許不是,因為我沒有建築師執照,而我定位自己是『建築的實驗者』,實驗清楚之後,有興趣想朝這方面發展的人可以有所依據。」 這一路走來,也是一場偶發與實驗。 在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與劉育東團隊同時受邀參與數位建築主題展,都是現今十分活躍的數位建築團隊,Asymptote就是為古根漢設計虛擬博物館的 Hani Rashid,還有曾與名導史匹柏合作的前美國南加大建築系主任Neil Denari曾於二○○○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以數位建築設計BMW汽車館的Frankenarchitekten,以及荷蘭的NOX、UN STudio、芬蘭的Ocean North等廿餘個數位建築團隊,再加上英國巴特雷建築學院、加大柏克萊分校等名校,盡皆數位建築新銳一時之選。 這 般光景氣象,全非求學時代的劉育東始料能及,畢竟不過十餘年前,數位建築只是初綻始現的朦朧概念,早些年更如同天方夜譚。以設計第一名畢業於中原建築系的劉育東,一如所有建築系學生當時所欣賞接觸的,只是現代主義諸大家到後現代、解構,而一個不可抗拒的大時代也在同時無聲無息悄然來臨。 因緣際會,也多有巧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碩士時,由於不滿足於既有課程而修研電腦,無心插柳打下了迎接數位建築的基礎,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四年劉育 東攻讀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及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課程時,蓋瑞(Frank Gehry)的<魚>已經在巴塞隆納完成,歷史的風雲欲來,當時劉育東已隱約嗅見。 至今在劉育東心中,蓋瑞的古根漢畢爾包美術館,仍是數位建築最經典的里程碑,不但美得不可方物,更打破許多人的疑慮,毫無疑問數位建築可以被建成、落實於真實生活的世界,所謂「數位」,已經由虛擬攻入現實。 為了找到可行之道,劉育東強調「實驗」,唯有經由不間斷的研發才能尋見最適合自己所用的方法、材料與流程步驟,「要將自由形體科技運用在設計概念、設計發 展、單元製造、現場組構等過程,我們一開始就拒絕將設計數據不費吹灰之力地快捷寄送到美國、歐洲或日本,載運回來精確的自由曲線骨架和表面材料。」劉育東 說:「我們選擇全部流程都由台灣的工廠自行生產,自己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二○○○年十一月廿六日我們一開始做的時候所想的事情。」 這才是真正的「實體」,可學可習可摸可觸可發展。 無 疑數位建築相較於傳統建築更需要數位高科技的支援,否則將只是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劉育東指出,蓋瑞作品的落實,得力於他的事務所第二大將Jim Glymph。是這位數位科技的研發設計高手,將蓋瑞的想法帶到現實,而蓋瑞畢爾包古根漢的成功,與波音公司軟硬體的結合更如虎添翼。 數 位建築無可迴避的宿命,寄託在經濟實力與高科技發展,反觀台灣已形塑為高科技島,劉育東卻一針見血指出:「台灣的建築一直自外於高科技產業之外!」這也是...

談 Tectonic 構築

在藝術和設計界的思維觀點裡,從17世紀荷蘭的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平凡內斂的畫中,人們找到了一種詩性的關連與超越時空的生命情緒,在寧靜的平凡中,竟擁有一種紀念性的永恆,原來生命的靈性與情感,並不 一定要在炫麗與戲劇性之中盼想,在無有的平常裡,亦可以表現那極致與永恆的美。

漢寶德:期待於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

台中市的胡志強市長在競選時宣稱如果當選,要在台中建一座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Art Museum)。我以為他是隨便說說的,誰知道最近真正動起來了。據說已經準備了七千萬的規劃費,下一步就要開始徵圖了。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