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東對實體空間的偶發與實驗

0
1343

在建築的界與無界之間追尋探索,廿一世紀的建築究竟要走哪條路?「數位建築」會是期待中的答案嗎?

「數位建築也許是明日黃花,也許不是,也許稍縱即逝,也許流傳久遠,我也不知道。」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說:「但不試的話,永遠沒人知道可能性的極限何在。」

才剛應邀參與全球三大建築展之一的「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國際間的重要建築展首度將數位建築納為主題單元,劉育東在這個南美洲之國驚訝看見全世界,也看見更多數位建築可能的明日未來。

事 實上,以年資算來,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還算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米蘭三年展的老大哥,如今已是第十三屆的聖地牙哥雙年展,本屆由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建築學院教授安地亞擔任策展人,以「全球、通訊與建築」為主題,探討下一世代人類居住環境,十月三日起在智利聖地牙哥市馬波丘文化中心展出十天之後,十一 月將移師智利依庫亞都市續展。

智利 Uniacc 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封塔納則是本屆「數位空間」主題展的策展人,由於對交大團隊為故宮「唐代文物大展」所作的<w>,以及日本知名雜誌 《A+U》在今年七、八月號所刊登的兩件台灣數位建築作品印象深刻,而致函邀請參加,也是本屆唯一參展的亞洲建築團隊。

從舊火車站變身為展示場,聖地牙哥市波丘文化中心寬廣的場地之中,除數位建築主題展之外,還展出不少建築展的得獎作品,不論建築展所見或聖地牙哥市容景觀,都讓劉育東驚疑置身在歐美先進國家的建築空間,全然迥異於想像中的南美。

地處邊陲,何以智利會有如此大量現代而前衛的建築?劉育東的智利行深有感觸,人口僅只六百萬人的國家,竟有卅五所建築學院,學生完成六年學業就可取得建築師 執照,所有公共建築競圖都強調最佳品質而非低價取勝,觸目所及的都市建築幾乎全可打上八十分,「因為他們清楚知道,地處邊陲唯有不斷吸取新知,知道世界正 在發生什麼,才能不斷跟上前進的腳步,建築展就是他們增加世界能見度,並且引進國際新知的重要管道。」劉育東說。

因此,這場與世界接軌的 建築盛宴,短短十天就有廿萬人前往參觀,近卅場演講場場爆滿,劉育東為大會所舉行的演講「台灣真的高科技嗎?」三百人席次也擠進五百人,建築師、大學教授 和學生都普遍熱中吸取新知,那樣地求知若渴確實讓自許資訊爆炸的台灣感到汗顏,而那樣的集體衝勁顯然將在日後塑造智利成為不可忽視的建築強國。

劉育東代表交大團隊以「東方數位--台灣實體虛擬建築空間對話」為題,展出汐止公信電子大樓接待大廳、新竹工研院數位博物館計畫案、廣達虛擬藝術館、大連電子公司辦公總部、二○五○願景台灣都市設計案、總統府國家人權紀念館計畫案、新竹數位藝術館計畫案、北美館數位建築展等八件作品,實際上就是劉育東率領交大團隊一路以來投入數位建築研發的集大成。

劉育東到底算不算建築師?他笑稱是「尖銳的問題」,「以西方定義看來,我絕對是;在台灣的標準,我也許不是,因為我沒有建築師執照,而我定位自己是『建築的實驗者』,實驗清楚之後,有興趣想朝這方面發展的人可以有所依據。」

這一路走來,也是一場偶發與實驗。

在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與劉育東團隊同時受邀參與數位建築主題展,都是現今十分活躍的數位建築團隊,Asymptote就是為古根漢設計虛擬博物館的 Hani Rashid,還有曾與名導史匹柏合作的前美國南加大建築系主任Neil Denari曾於二○○○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以數位建築設計BMW汽車館的Frankenarchitekten,以及荷蘭的NOX、UN STudio、芬蘭的Ocean North等廿餘個數位建築團隊,再加上英國巴特雷建築學院、加大柏克萊分校等名校,盡皆數位建築新銳一時之選。

這 般光景氣象,全非求學時代的劉育東始料能及,畢竟不過十餘年前,數位建築只是初綻始現的朦朧概念,早些年更如同天方夜譚。以設計第一名畢業於中原建築系的劉育東,一如所有建築系學生當時所欣賞接觸的,只是現代主義諸大家到後現代、解構,而一個不可抗拒的大時代也在同時無聲無息悄然來臨。

因緣際會,也多有巧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碩士時,由於不滿足於既有課程而修研電腦,無心插柳打下了迎接數位建築的基礎,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四年劉育 東攻讀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及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課程時,蓋瑞(Frank Gehry)的<魚>已經在巴塞隆納完成,歷史的風雲欲來,當時劉育東已隱約嗅見。

至今在劉育東心中,蓋瑞的古根漢畢爾包美術館,仍是數位建築最經典的里程碑,不但美得不可方物,更打破許多人的疑慮,毫無疑問數位建築可以被建成、落實於真實生活的世界,所謂「數位」,已經由虛擬攻入現實。

為了找到可行之道,劉育東強調「實驗」,唯有經由不間斷的研發才能尋見最適合自己所用的方法、材料與流程步驟,「要將自由形體科技運用在設計概念、設計發 展、單元製造、現場組構等過程,我們一開始就拒絕將設計數據不費吹灰之力地快捷寄送到美國、歐洲或日本,載運回來精確的自由曲線骨架和表面材料。」劉育東 說:「我們選擇全部流程都由台灣的工廠自行生產,自己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二○○○年十一月廿六日我們一開始做的時候所想的事情。」

這才是真正的「實體」,可學可習可摸可觸可發展。

無 疑數位建築相較於傳統建築更需要數位高科技的支援,否則將只是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劉育東指出,蓋瑞作品的落實,得力於他的事務所第二大將Jim Glymph。是這位數位科技的研發設計高手,將蓋瑞的想法帶到現實,而蓋瑞畢爾包古根漢的成功,與波音公司軟硬體的結合更如虎添翼。

數 位建築無可迴避的宿命,寄託在經濟實力與高科技發展,反觀台灣已形塑為高科技島,劉育東卻一針見血指出:「台灣的建築一直自外於高科技產業之外!」這也是 他在智利主講「台灣真的高科技嗎?」的破題,在劉育東看來,台灣晶元、半導體以及電腦周邊產品的生產,在世界上都已佔有重要地位,但建築師要為電子產業打 造足以表徵形象的辦公總部時,用以表現「科技感」往往只是玻璃帷幕,如同以七○年代的建築語彙和廿一世紀科技對話。

「建築的歷史在某個程度,可視為是空間概念的發展史。」劉育東指出:「每當人類空間概念有重大發展的時刻,也就是建築將要有巨大變化的時機。」

相 較於太抽象又不能「身在其中」的人類心智空間,人造物建構的實體空間,可以雄偉如埃及金字塔、高聳如摩天大樓,甚至還有厚實量體(Solid Mass)、虛體空間(Void Space)、中介空間(In-Between)以及內外空間(Iinside-Out)等逐步發展,構造與材料由小而大、由低而高、由厚重而輕薄,但實 體空間無論如何無法像心智空間般無限想像。

「長久以來,建築就在『想像與不可想像』和『身在其中與否』的痛苦中掙扎,心智空間和實體空間 這兩類互補的空間概念,主導了我們數千年。」劉育東指出:「雖然設計創作者渴望擁有無窮的想像力,同時又能具體滿足空間感受經驗,但終不可得,僅能依靠所 謂的「紙上建築」(Paper Architecture)稍微填補空虛,但紙上建築雖兼具近乎無限想像以及對建築較具體的特質,身在其中的感覺仍十分匱乏。」

電腦,這個數位新媒材,無疑為人類文明史帶來史無前例的解放。

關 乎數位建築的爭議,以往多認為電腦不過是輔助設計的工具,終究敵不過人腦,但事實證明,不但電腦數位設計與形體的複雜度和自由度遠超乎傳統工法所能達成, 數位科技事實上帶來的真正革命,是人際與空間經驗的巨大顛覆。  數位建築被建成,劉育東認為,如今數位建築早已不再停留於「虛擬」,而逐漸被認同於虛擬與實體的結合,不少非數位建築師也深受影響,如解構主義建築師哈 迪德(Zaha Hadid)、設計柏林猶太博物館的李賓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作品的複雜度與曲線化,非借助數位科技不可。

與此同時,也帶來建築回歸藝術的契機,劉育東認為,廿世紀的建築被賦予過重的社會責任,早期必須解決社會、經濟、人口、貧富懸殊等問題,中期以後又須定義功能問題,而今,「廿一世紀的建築是為Design而Design的。」劉育東篤定堅信。

電 腦在視覺上、空間上的建構與模擬能力,可以發揮幾乎無限的想像力,甚至透過「虛擬實境空間模擬器」VR Cave Simulator,可以近乎真實地身在其中;而網路中所形成的網際空間,已成為許多人流連忘返的場所,其間的空間經驗、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都 大異於實體空間,卅二歲的大學女教授也許會化身為十七歲的「草莓果凍優」,和虛擬世界的「猛獸榮」在聊天室挑逗互動。

大不同於傳統的心智 與實體空間拔河,劉育東指出,網路現象帶來的顛覆超脫,同時也為建築帶來鬆綁,即使有不少人未必認同網路上的建築,但如此多人口存在的空間,至少也是「二 分之一建築」,必須為虛擬存在的人口預備他們所能流連接受的空間,而這樣的網路建築空間,自然也不需受限於實體世界的束縛。

建築的「牆」從此無用武之地。

熱中觀察建築史發展的劉育東,自然看出這是不可擋的滔滔時潮,不論是洪水還是猛獸,不僅必須面對,甚至野心勃勃想讓自己成為「真正在討論、參與歷史的一員」。

近幾年參與主導「遠東數位建築獎」,尤其讓世界注意到台灣在數位建築的投入與強烈興趣,藉由獎項的舉辦,逐步匯集全球數位菁英與團體的結盟,數位建築的發展經由不同切面的探討研發,似乎越來越具體健全了。

在此同時,劉育東提出的「東方數位」卻又展現了另一層野心--西方的科技、西方的概念,數位世界固然了無國籍邊界,又如何界定「東方」?

劉育東則深信,東方精神根深蒂固於血液之中,深圳大連電子總部的自由形體屋頂,呼應著後方的山形變化,是東方;預計二○○四年在桃園龜山完工的「廣達虛擬藝術館」,起伏的頂部曲線,也取自廣達電腦集團總裁林百里所收藏的張大千名作<幽谷圖>,將一線幽谷經過數層轉化,成為數位建築的曲線流體。

而 這樣的虛擬藝術館不需巨大卻有限的實體空間,反倒藉由三D網路空間、虛擬實境空間模擬器、頭戴式螢幕、三D身體掃描器、藍幕技術、觸碰式科技和虛擬真實技 術等,就可以像科幻小說的場景,將人掃描到虛擬空間,同時又可聽、聞、觸、見地感受到虛擬世界種種,空間雖小卻體受無限。

眾多計畫正待落實,數位建築的明日似乎確實可觀,劉育東不排除數位建築可能曇花一現的說法,未來「奈米建築」或「生物建築」大行其道都不無可能,「但至少在一九九○到二 ○一○這段時間,曾經有大批的人在世界各地投入研發數位建築。」尤其數位科技的飛躍進展日新月異,未來人類將被帶到什麼樣的空間經驗,在當下的我們始料未 及,朝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脈絡想像,劉育東相信,有朝一日,螢幕、LCD牆都可能直接成為建築結構體,數位建築還大有可為。

而所有一切,正如劉育東所說,不試,怎麼知道?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