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M.Arch 1

Tag: M.Arch 1

恭喜廖家薇取得UPenn建築碩士 廖家薇作品集 | Portfolio of LIAO, ChiaWei 2011

廖家薇(LIAO, ChiaWei)2007年由交大電工系畢業,就學期間家薇曾選修楊恩達老師於交大土木系開的「基本設計課」;該課程最早是由前任交大建研所所長張基義老師開始教授,目的係幫助非建築系學生可以透過課程操作設計、學到建築設計的入門概念,並且完成作品集,以作品集申請國內外的建築研究所所開設之 M.Arch I 碩士課程(學士後建築碩士)。 執著於對建築的熱忱,即便交大電工系的課業再繁重,廖家薇在「基本設計課」的幾個學期當中,都能一一完成設計課負擔極大的作業;2008年,家薇憑藉著優秀的作品集獲得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PENN DESIGN (賓州大學,簡稱 UPenn) M. Arch 1(學士後建築碩士)入學許可以及獎學金。 時間過得很快,2011年的5月,廖家薇拿到了 UPenn 的建築碩士,在此恭喜家薇,家薇非常慷慨地與準建築人手札以及準建學堂的學員們,分享在UPenn 三年之間所學成果,希望能鼓勵正在建築邊緣徘徊的人們,熱忱、努力與毅力,這一切絕非夢想。 >>相關網站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PENN DESIGN...

曾怡茹作品集 | Tseng Yiju Portfolio 申請美國 M.Arch 1 ( 學士後建築碩士) 建築研究所

畢業自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曾怡茹一直對「建築」難以忘懷,經過不斷的學習、奮鬥,終於做出了作品集,申請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 U.Penn)建築研究所攻讀 M. Arch 1 建築碩士(台灣稱學士後建築碩士),於 2011年秋天開始,曾怡茹即將在費城展開建築的修練,我們祝福怡茹在那裡有絕佳收穫,期待未來再與大家說說求學的點點滴滴。

劉宛育之荷蘭TU Delft建築碩士學程經驗分享

近日,劉宛育不斷收到有關荷蘭TU Delft(台夫特科技大學)建築碩士學程的詢問。為方便解答,劉宛育將問題加以整理,並一次性在此回應。值得一提的是,劉宛育本人曾在2007年秋季班加入該校建築學院(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下的建築碩士學程(MSc Programme in Architecture),並於2009年底順利畢業。然而,部分資訊可能已經過時,如有差異,敬請見諒。

學士後建築碩士101座談會 從準建築教育說起 2010.08.07(六) 在台中TADA衡道堂

前言 您是一位非建築科系的學生嗎?您是否曾想望瞭解空間的秘密、創造建築的美好嗎?您曾想瞭解建築科系的學習卻尋覓不得入門之鑰嗎? 那您一定得知道,台灣有四所大學建築研究所(東海、朝陽、交大及實踐大學)開設了學士後建築碩士課程讓您可以實現夢想,進入建築設計的殿堂一窺神奧。 概要 美 國稱「學士後建築碩士課程」為「M.Arch 1 Program」,在美國各大建築學院已行之多年並達到完備的狀態,全世界建築界的人才有很高比例皆來自這群非建築背景的人們,為促進台灣美學教育的發 展,增加社會大眾及在校學生們對於學士後建築教育的瞭解,特邀集台灣開設學士後建築碩士課程的學校開設此一座談會,與會學校包括東海大學、交通大學、朝陽 大學及實踐大學。 內容 1.四校教授包括:張基義教授 (交大建研所)、林昌修教授(東海建築系)、劉克峰教授(朝陽建築系)、林聖峰教授(實踐建築系)簡介各校課程內容,從課程及入學申請等角度談論從校方立場如何看待申請入學者的成績及作品。 2.在校學生分享入學申請經過、心得以及在校學習的甘苦。 3.歡迎參與者在現場直接提問。 4.如果你打算申請其他國家的學士後建築碩士課程,也很歡迎到場聆聽並且尋求老師及在校學生們的意見,或許你會在現場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打氣一起申請出國。 附註 1.不限身份,免費入場(無須報名) 2.請準時到場 3.歡迎已經有作品集雛形的人攜帶到場討論。 4.任何疑問請來信 [email protected] 或在準建築人手札討論區「學士後建築研究所 | M. Arch 1」版面發問。 5.無法到場者,歡迎在透過信件(請寄至 [email protected]) 或在準建築人手札討論區「學士後建築研究所 | M. Arch 1」版面提出問題,彙整後將於座談會的 Q&A 時間提出。 座談會細節 主題:學士後建築碩士101座談會 從準建築教育說起 日期:2010.08.07 星期六 時間:1:14pm~5:00pm 地點:台中創意文化園區 TADA...

曾瑋:交大建築所學士後建築碩士 M.Arch 1 一年級教學大綱

交大建築所學士後建築碩士M.Arch1一年級教學大綱 曾瑋 1.訓練目的: M.Arch 1 均為非本科系學生,本學期將訓練各位同學從最基本之建築圖學及相關模型及1:1之製作 (1)Skill of Drawing:基本圖學(平、立、剖)之訓練 (2)Skill of Making:模型製作及1:1物件製作(Tectonic、material…) (3)Skill of Document:訓練抽象之圖示(diagram)、譜記(notation)、相關之器具使用,使同學了解在不同狀態下何種器具介入紀錄的過程 2.設計題目:本學期題目的設計為一具有連貫性的題型 題目一 時間4週 Fragility+Hardness 雞蛋碰石頭 同學需設計一組器具(apparatus),讓二者相遇碰撞並且雞蛋必須破裂,過程需有開始與結束。同學將需剪接一段3分鐘的電影(可以是現有的或是自己拍攝),並將此一電影轉換成一個故事(scenario),此一故事需能反映在製作(making)器具與雞蛋和石頭碰撞的過程。器具(apparatus)的製作只能有三種材料(materials)(結合部不算)。在正評前需有三次以上的測試並且加以紀錄整個過程,以確保在正評時雞蛋與石頭會碰撞並碎裂。 a.Scenario:Giving characteristics to two different objec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cess. b.Making: Making the devise (place)...

徐健哲之作品集 申請學士後建築研究所過程及心得

張基義老師及交大建築所老師楊恩達、邵彥文、謝淳鈺在交大土木系及通識課程開設基本設計與建築概論兩門 課程。這兩門課程協助交大、清大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有跨界至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媒體設計領域發展的可能性。該課程非常歡迎有 志申請國內外學士後建築碩士的校外旁聽生。 該班修課的學生,因為有大學部不同專業紮實的訓練,外加建築基本設計作品集優異的製作,畢業後順利申請到國內外名校;例如MIT、CMU、UC Berkeley、U Penn、NCTU、THU..。

劉舜平之作品集 申請學士後建築研究所過程及心得

劉舜平於2008年畢業自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但他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出國去念學士後建築研究所(M. Arch I)。 楊恩達於交大土木擔任基本設計課的指導老師期間,舜平每個學期都來上課,即便某學期基本設計課與他的必修課衝堂,他還是在他的必修課下課後跑來上基本設計課,全然不計較是否能夠取得學分,基本設計課的作業舜平也是照做不誤,花的時間恐怕都比其他必修課程還來得多。 畢業後的這段時間,舜平先去服兵役,同時製作作品集、準備 TOEFL、GRE 的考試,作品集也陸陸續續給楊恩達老師看了好幾次,做了不少修改,最後拿著這本作品集申請到了位於美國洛杉磯的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南加州建築學院,簡稱 Sci-Arc)。 可能是被舜平的考試結果所影響,他的 TOEFL 成績56、GPA 2.28,楊恩達老師認為舜平可以申請到東岸的幾間建築學校,原本鼓勵他再努力一點把英文唸起來,把 TOEFL、GRE 考好,明年再申請一次試試看。 不過最後舜平選擇了2009年夏天前往 Sci-Arc就讀,很為舜平感到高興! 舜平寫給楊恩達老師的信如下,盼望能對想出國念學士後建築研究所的朋友有所幫助: 我想跟你說經過這麼久的思考之後,我決定去唸sci-Arc 關於你的建議我真得很感謝也猶豫了很久, 其實我還蠻喜歡sci-Arc的 但是你提到的那些方面也是非常重要 不過,現在我想這些只好靠我自己額外的努力去彌補了 畢竟,我想若是再一年會不會有Harvard也是未知,就算有我想家裡能support我的錢可能也不夠 另外,關於你說的重整裡作品集換顏色的部分, 我也斟酌很久, 我想我已經選用我喜歡的顏色與我喜歡的特質去呈現我的作品集了 若是因為申請學校而技術上去改變自己的風格 我有點不願意 我還記得你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設計是沒有妥協的! 所以我想堅持一下自己喜歡的呈現方式 我不知道往後出社會之後這句話實踐的難度有多高 可是我還是會努力堅持 再來,某方面來說 我很感謝sci-Arc收我,他不介意我的語言差, 他們的 admission 對我的能力上來說是種肯定,我很開心 希望你不會因為我的選擇而對我太失望 能有你的支持,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鼓勵 我過去LA之後 會用超越100%努力 來讓自己精彩 我作品集希望也能上網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老師不介意只是sci-Arc 我希望能給一樣申請M.Arch1的人一點鼓勵 我的TOEFL才56...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