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位於上海楊浦大橋以東,隸屬於楊浦濱江南段,此一片原先為「楊樹浦工業帶」——楊樹浦路以南、濱臨黃浦江,西起秦皇島路,東至黎平路的條帶狀工業聚集區域。自西向東橫跨六個歷史廠區,分別為電站輔機廠西廠、國棉九廠、電站輔機廠東廠、上海制皂廠、楊樹浦煤場及楊樹浦煤氣廠,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擁有約1.2公里的水岸線。作為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濱江工業帶,綿延十數公里的工廠區具有時間早、類型多、分佈廣、規模大等特點。公共空間以密集的工業廠區(300-500m一段)為設計節點,呈現了對空間多樣性的需求。


繼完成浦東民生碼頭貫通計畫之後,致正建築工作室、劉宇揚建築師事務所和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三家獨立事務所於2018年起受邀參與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的前期策劃與概念規劃,並以集群模式組織聯合工作組由致正建築工作室牽頭完成全過程貫通設計和分段區域的強化設計。
最終希望實現有限介入,低沖擊開拓。以最小限度的人工介入,最大程度地保留工業碼頭的原真性。除了參與牽頭整體規劃和貫通設計,劉宇揚建築師事務所也具體承擔了其中電站輔機廠東廠區域的強化設計及後期現場配合與落實。

電站輔機廠東廠
基地為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原址。歷史時期由銅梁路為界,1949年前,分別屬於一戰時期建立的三井木工廠及1921年間建立的慎昌洋行工廠。其中,慎昌洋行工廠專業製造機器,在三十年代,曾先後參與上海等地包含龍華機場,外灘中國銀行等重要工程。1952年,兩廠與慎昌洋行在楊樹浦路西側另一廠區合並為浦江機器廠,本區域稱之為東廠;並於1953年成立上海鍋爐廠。
1980年電站輔機廠由鍋爐廠分出獨立經營,分為東西兩廠,成為國內規格最大,品種最多的電站輔機製造專業企業,以及中國核電設備製造的骨幹企業。2004年,東廠內原慎昌洋行街廓,作為上海濱江創意產業園試行,運行期間對上海及亞洲地區老廠房保護及機能再造多有啟發。
低度擾動的設計策略
提案基於保野趣、保生鮮、保慢活、保自然的整體規劃願景,透過低度擾動介入的方式,保留現場香樟林,並改造原有一座倉庫成為開放式的共生構架。設計重點挖掘基地歷史紋理,因地制宜地引入慢行系統,以歷史遺跡如內河,建物遺址為印記,重塑景觀結構,打造印記花園、野趣區、生態水池等景點。使基地不但是承載城市生活的濱江開放空間,也具備江南園林移步換景的悠遊趣味性。

共生構架
共生構架原為鍋爐廠(1953-1979)期間竣工的老廠房,因安浦路採取而需要被拆除; 設計利用道路斜切角度,對原結構採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加固策略,所形成的特殊形態和幾何關係,結合新舊門窗洞口,打開屋頂,引入陽光和綠化,加入親子沙坑、景觀造坡,使牆裡牆外形成一體。既保留了老鍋爐廠的空間樣貌,又轉化成了供市民休憩活動的開放場所,成為建築與景觀、歷史與城市的共生構架。
印記花園
在原廠房的輪廓上,以原建築破碎後再利用的材料砌牆,再現了原基地的遺跡; 並透過景觀堆坡與園路的引入,將室內的辦公空間轉化成了花園的日常,與漫步道一同,連接起工業廠區與黃浦江河岸景觀。


野趣區
在原內河及廠房遺址上,以混凝土砌塊牆的手法重現原廠房空間,並透過人工化草甸概念,鼓勵參與與觀察,在草甸變遷與演化的過程中,體會上海的四季。
生態水池
生態水池利用海綿城市技術,聚集了基地裡的雨水到原廠房及內河的遺址上,並與地下水位相連接。它是人與黃浦江自然的聯繫,也是親子親水之所。


建築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楊樹浦六廠濱江公共空間更新
整體規劃與貫通設計:致正建築工作室、劉宇揚建築師事務所、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劉宇揚
配合團隊:集良建築師事務所、一宇設計、上海羅朗景觀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建設時間:2018-2019
建設單位: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輔機廠東廠強化設計:劉宇揚建築師事務所
專案主管:郭怡妦
設計團隊:陳卓然、梁曉、王乙涵
結構顧問:和作結構建築研究所
燈光顧問:上海富豹萊景觀燈光設計有限公司
水工設計: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景觀水電:上海貴熹景觀設計事務所
設計總包: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總包:上海園林(集團)有限公司(陸域)、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水域)
主要景觀材料:透水瀝青混凝土、風化花崗岩、現場混凝土砌塊、黃石、鋼板氟碳噴涂
攝影:陳顥、田方方
關於「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劉宇揚1969年出生於台灣台東,於美國加州大學獲都市研究學士後,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建築碩士。求學期間,劉宇揚師從荷蘭建築家庫哈斯,完成中國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研究。他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並受邀擔任2007-08年深圳-香港雙城雙年展策展人和2011年成都雙年展建築策展人。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成立於香港和上海,由著名青年建築師劉宇揚先生主持,近年來研究及實踐的方向側重於城市的微觀生態性、建築的在地文化性和節能環保性措施。一直以來在工作中追求真誠的、有意義的、及可持續的建築與環境。立足於中國並積極面對亞洲與世界,事務所的理念是持冷靜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城鄉發展,以系統的方式解析複雜的社會需求,以實驗的精神實踐永續的社區營造。
事務所位於上海,創始初期完成了包括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南京路行人服務亭、青浦環境監測站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意義和研究性質的公建項目。事務所至今堅持出品高質量的公共與私人委託項目,近期完成的包括上海國際汽車城研發港,廣西雲廬酒店,上海江橋濱江安特公園和上海同濟實驗小學等多元類型作品。做為一家不依託於任何體制與機構的獨立事務所,擁有長期、穩定的技術顧問、國際化的合作夥伴,並擅長於跨專業的全過程設計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