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十年有成感恩日向各界推手致謝,北藝中心與藝術家及臺北市共創未來

0
1957

臺北文化新地標、被CNN新聞台譽為2021年全球最具變革性的建築之一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22年8月7日舉行感恩日活動,感謝10年來所有設計、施工、營運人員,讓首善之區擁有自己的表演場館。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接力孵育北藝的歷任臺北市文化局長、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大衛·希艾萊(David Gianotten) 、以及工程代表,共同對所有的北藝推手獻上感謝之意,邀請大家與北藝中心一起成長,見證臺北文化新地標的茁壯。

北藝中心三個劇場皆可獨立自主地運作,可自由定義,擁有可被調整或合併使用的可能性
北藝中心三個劇場皆可獨立自主地運作,可自由定義,擁有可被調整或合併使用的可能性

位於台北士林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09年初,經由國際競圖評選出知名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與臺灣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OMA由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Rem KoolhaasDavid Gianotten率領,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則由知名台灣建築師姚仁喜領軍);建築工程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撥款監督,捷運工程局東區工程處代辦,於2012年開工,歷經10年完工,於2022年3月至5月試營運,隨即展開優化工程,並自7月開始接續推出精彩表演活動,由明華園總團打頭陣,以《東海鍾離》開箱,帶給台北市民精彩藝文饗宴。

空間由一個1500個座位的大劇場與兩個800座位的小劇場組合而成,而這也是團隊對劇場內部空間實驗的一個成果展示。OMA試圖在一塊有限的土地上,採取三個主要劇院的多元複合使用方式,因應不同的表演場地需求,彈性地做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三個外型迥異的劇場鑲嵌於由波紋玻璃覆蓋的中央立方體,而每個劇場都可獨立使用,也可共享後台空間與技術設施,也就是說三座劇院嵌入一個中央方形的量體之中,劇院舞台、後舞台與劇場服務設施皆設置於此。
位於台北士林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09年初,經由國際競圖評選出知名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與臺灣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

臺北市長柯文哲在典禮上表示,北藝中心造型極為特殊,臺北市民看著那顆球看了好幾年也都非常好奇。臺北市有全臺最富創造力的表演藝術團體,還有最熱情的看戲觀眾,這樣一個國際級的都市,早就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國際級表演場館,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终於填補了這個空缺。北藝中心的未來,不僅是培育本地藝術家,給他們一個第一流的舞台,還可以引進國際的表演節目,讓臺北的表演藝術與國际接軌。但是北藝中心肩負著的,不僅僅是全臺藝術家的熱切渴望,以及台灣觀眾的期待,還有著與士林商圈共榮共好的任務,希望藉由精彩的節目與熱鬧的活動,把兩邊的人潮串在一起,進一步帶動整個地區繁榮。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22年8月7日舉行感恩日活動,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接力孵育北藝的歷任臺北市文化局長、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建築師Rem Koolhaas、David Gianotten以及工程代表們共同獻上感謝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22年8月7日舉行感恩日活動,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接力孵育北藝的歷任臺北市文化局長、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建築師Rem KoolhaasDavid Gianotten以及工程代表們共同獻上感謝

北藝中心從無到有,令人興奮

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她本身是創作者,十年來北藝中心從無到有,是近年來臺灣表演藝術界最令人興奮的一件事。臺北表演團體多,創意也很活躍,只是沒有太多在硬體上堪與國際比美的場館,兩廳院檔期又有限,難免限制了藝術家嘗試新點子新表演方法的可能性。北藝中心將會給所有藝術家這樣一個創作的空間。她說:「我們的理念是『打開可能,成為可能』,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北藝每個空間都願意提供給藝術家,讓他們去開拓不同的可能性。而北藝也會提供軟體的資源,在節目內容精進、舞台技術協助、到行銷宣傳等方面做出很好的服務,讓年輕的藝術家有機會在這裡進階為成熟的藝術家,成熟的藝術家有舞台創造出可傳世的傑作。」

董事長劉若瑀也特別感謝永豐銀行連續15年贊助台北兒童藝術節,台新銀行創辦台新藝術獎鼓勵台灣的藝術家創作外,也大力支持北藝中心的開幕季,士林在地起家的郭元益食品長期贊助活動糕點,也為北藝中心客製開幕限定禮盒,亞太電信贊助北藝中心5G專網建設,順時鐘環境保護公司贊助黃金甲抗菌鍍膜,為造訪觀眾提供多一層抗菌防護,禮客董事長翁素意與台灣連鎖暨加盟會秘書長洪雅齡協同北藝中心推動「藝術推手五年計劃」,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從小開始,透過文化內涵的培育,藝術穩穩扎根,強化台灣文化軟實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估地兩公頃,共有地下一層及地上12層,包含三個劇場空間,最大的大劇院(Grand Theatre)可坐1500人,並有全台最大的樂池。與大劇院相對位置的是藍盒子(Blue Box),沒有固定座位,最多可容納800人,是全台最大的實驗劇場。

區隔藍盒子與大劇場的隔音板打開,即成為可容2300人的超级大劇場院,北藝中心為呈現最獨特的劇場體驗,特別請到視覺藝術家謝春德,以這個充滿可能的大舞台打造全新的跨界《NEXEN未來密碼》。第三個劇場則是獨特的球劇場(Globe Play house)可坐800人,包括九個獨立的包廂,球形的設計讓不同位置的觀眾都可以無視角阻礙看到舞台。

北藝中心每個空間都願意提供給藝術家,讓他們去開拓不同的可能性
北藝中心每個空間都願意提供給藝術家,讓他們去開拓不同的可能性

北藝中心的建築設計巧妙之處,在於將劇場都抬離地面,有效地利用估地不大的基地,把三座舞台包裹在建物中央的立方體裏,讓它們共用許多後台設施,達到空間利用最大化。另外大小不同共六個排練場,最大的與大劇院的樓板面積一樣,每個排練場都可以架燈變成表演空間。其他在一、二樓的公共空間,包括太陽廳、北斗座、南極座和天狼座等,也都可以化身表演場地,打破劇場內外區隔,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

演出形式有交響樂、歌劇、音樂劇、舞蹈•戲劇、多媒體、行為藝術等,不但顯示臺灣的創作能量,也彰顯北藝中心舞台技術上的能力
演出形式有交響樂、歌劇、音樂劇、舞蹈•戲劇、多媒體、行為藝術等,不但顯示臺灣的創作能量,也彰顯北藝中心舞台技術上的能力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始創合夥人庫哈斯說:「我們為比賽第一次去臺北的時候,感受到這是一個包容各種實驗的城市。這座建築回應了那個發現。我們將三個傳統的劇場以獨特方式整合,從而為劇場創作人開創嶄新機會去孕育場景和演出。我們很榮幸作為成就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一份子,城市、合作夥伴和建築師的知識、創意和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讓這個項目成真。」

荷蘭建築師事務所OMA以實驗性手法設計劇院的內部佈局,創造城市充滿活力的地標
荷蘭建築師事務所OMA以實驗性手法設計劇院的內部佈局,創造城市充滿活力的地標

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指出,臺北是當前華人世界裏最自由最開放的城市,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什麼樣的題材,藝術家都可以大膽創作不擔心受限制,北藝中心既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自由開放的基礎上,也要成為呈現更多自由开放作品的推手。

北藝中心從7月到10月陸續推出精彩演出,呈現的節目有台灣大师級的魏海敏、吳興國、蔡明亮,有已找出個人風格的中生代布拉瑞揚、陳武康、林宜瑾,到完全不受限制、什麼都有可能的藝穗團隊。而夏天打頭陣的兒童藝術節則顯示表演藝術不受年龄限制,很多節目家長都看得比孩子更投入,絕對適合全家同樂。除了國內的創作者外,還有來自英國法國香港、菲律賓、西班牙泰國的藝術家,這在疫情期間,尤其難能可貴。而演出形式有交響樂、歌劇、音樂劇、舞蹈·戲劇、多媒體、行為藝術等,不但顯示臺灣的創作能量,也彰顯北藝中心舞台技術上的能力。

北藝中心的屋頂露台:北藝中心擁有多個陽台、餐廳露台、天台空間,讓人可以隨時走出去眺望周圍的山景、城市景觀,像是圓山飯店、山、夜市等。而多達1200片的「雙層曲面玻璃」,也讓劇院裡外的人能夠互相望見,劇場工作者不再只能待在暗不見天日的地方工作,而是能看見自然光、看見戶外景致
北藝中心的屋頂露台:北藝中心擁有多個陽台、餐廳露台、天台空間,讓人可以隨時走出去眺望周圍的山景、城市景觀,像是圓山飯店、山、夜市等。而多達1200片的「雙層曲面玻璃」,也讓劇院裡外的人能夠互相望見,劇場工作者不再只能待在暗不見天日的地方工作,而是能看見自然光、看見戶外景致

大都會管理合夥人希艾萊特說:「能夠終於看到大眾以我們構想中的,又或是以出人意表的方式使用北藝,實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對我們來說,臺北是充滿活力的城市,勇於探索不同可能。我們很榮幸設計出一座公共建築,讓文化創作不斷超越界限。我們也很樂意看到劇場文化與周邊鮮活的夜市文化交織在一起。」

感恩日記者會最後由致詞嘉賓及施工人員代表一起,揭幕剪紙藝術家成若涵特別為北藝中心而作的剪紙藝術,以傳统中國手工藝呈現北藝與士林在地一家親的關係。之後所有出席貴賓都受邀分別進入三個劇場,觀賞在大劇院由臺北市交響樂團演奏作曲家錢南章為北藝中心特別創作的《臺北交響曲》、在球劇場的北藝中心自製節目《飆舞士林》、和藍盒子裏蔡明亮導演經典重現的《玄奘》,這樣有別一般的安排,也再次體現了北藝中心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定位。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簡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全臺最新啟用的國際级表演藝術場館,由三個劇場組成,皆可獨立自主運作,亦可調整或合併使用,給創作者最大的想像空間。北藝中心是一個匯聚創意能量的藝文樞紐、與時俱進的表演藝術基地,核心精神是「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秉持藝術共乐、人才培育及多元創新的理念,致力將藝術帶入群眾的日常生活,打造一座全民劇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積極開創所有的可能,以藝術推廣、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為方向,不僅要成為藝術呈現的場域,也是藝術家的創意基地,並以成為亞洲共製中心為目標,凝聚臺灣及國際藝術的創意能量。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玻璃帷幕採取波浪型玻璃,曾經導致工程預算數度追加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玻璃帷幕採取波浪型玻璃,曾經導致工程預算數度追加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opolitan Architecure)是一家國際事務所,在傳統的建築和城市化研究框架內運作,而AMO則是一個研究和設計工作室,將建築思想應用於傳統领域之外。OMA由八位合夥人領導,包括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賴納·德拉夫(Reniie de Graaf)、艾侖・凡・盧恩(Ellen van Loon)、重松象平(Shohei Shigmematsu)、阿薩卡(Iyad Alsaka)、克里斯・範杜恩(Chris van Duijn)、Jason Long及管理合夥人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在鹿特丹紐約香港、多哈和澳洲均設有事務所。目前施工中的設計項目有:德國柏林西方百貨公司改造 (KaDeWe – Kaufhaus des Westens)、英國曼徹斯特「工廠」藝術館(The Factory)、中國杭州光棱及法國波爾多Simone Veil大橋等。落成的項目包括: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德國柏林Axel Springer園區(2020)、澳洲西澳博物館Boola Bardip(2020)、韓國首爾光教Galleria百貨大樓(2020)及印尼峇厘島Potato Head Studios度假酒店(2020)。早期知名建築作品包括義大利米蘭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2018、中國北京CCTV總部大樓(2012)及葡萄牙波爾圖市立音樂廳(2005)。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基本資料

全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
組織身份:財團法人
董事長:劉若瑀
執行長:王孟超
設計建築師:0MA,Rem KoolhaasDavid Gianotten
執行機關:臺北市文化局
監工機關: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工程經費:新台幣67億元
工程期:2012至2022年
樓層:地下一層,含200格汽車停車位和353格機車停車位
地上12層,含3個劇場、6個排練室、公共空間辦公室·3個空中花園
大劇院:1500席
球劇場:800席
藍盒子:最多800席
曲面玻璃:共1180片,每片高5米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