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創造的宗教建築╱妹島和世 隈研吾 安藤忠雄 奧野崇 名和晃平

0
3070

想要讓宗教建築變得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又想要讓它們在建築上不能脫離傳道的本質,聽起來不可思議?印象中,傳統寺廟往往都長一個樣,然而在日本卻有很多不同的嘗試。

瑞聖寺╱隈研吾

瑞聖寺╱隈研吾瑞聖寺╱隈研吾 這座寺廟位於東京白金台車站,是日本大武派在東京的主要寺院;寺廟請來了建築師隈研吾,希望他能夠重建寺廟聖殿中祭司的住所。建築師保留了原本從寺廟儲存庫延伸出來的軸線,在軸線的南側設計了一個U形的迴廊。庭院的中央是一個水池,在水池中有一個舞台,方便了人們在這裡舉辦寺廟活動。

建築是由隈研吾標誌性的木構造搭配現代鋼材的組合作為支撐,不僅符合了寺廟強調深度和對稱的佈局特點,還符合著黃檗宗的幾何學美學。


白蓮華堂/竹山聖

白蓮華堂/竹山聖

白蓮華堂/竹山聖

日本最喧鬧的商業中心新宿,坐落著一座像UFO一樣的科幻飛行器,這座極簡冷靜的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其實就是由竹山聖建造的白蓮華堂。

建築師使用白色混凝土建造整個建築的外觀,窗戶則是隨機穿插在建築物表面,線條流暢,充分展現著未來主義風格。在這裡,死亡成為了一個精細的行業,這棟建築中有禱告室、音樂室、美術館、茶室、寺廟等等空間。

建築師採用了彌陀淨土中的蓮花蕾作為外觀,並且在整個建築的最上方有一個名為「空之屋」的冥想空間。從天空瀉下的陽光,也有著慰藉人心的力量。


水御堂/安藤忠雄

水御堂/安藤忠雄

水御堂/安藤忠雄 水御堂坐落於淡路島,是安藤忠雄在90年代設計的寺廟,為了最低限度地改變原來的自然形態,安藤忠雄提出了大膽的方案——將水御堂建在蓮花池下,讓它成為一座水下寺廟。從海邊走到丘陵的最高處,橫亙在人們眼前的是三米高的清水混凝土牆。它和相鄰的等高弧牆形成了有方向的路徑,走到路徑的盡頭,則是一個橢圓形的蓮花池,象徵著佛教的「步步生蓮」。 在蓮花池水的中央,則是一條通往寺廟入口的狹長樓梯。隨著樓梯下行,光線也逐漸變暗,不過當你走到盡頭時,水御堂的紅色便會讓你感覺眼前一亮。這座寺廟大廳也被設計成橢圓形,總共高四米,配上路徑秩序井然的廊道空間便顯得邏輯分明。大廳內部的牆體和立柱均使用了紅色的油漆,每當夕陽餘暉通過窗櫺進入大廳時,整個空間便會被紅色籠罩,彷彿是佛光四射,富有禪意。


光林寺位牌堂

光林寺坐落於四國島的四北部,建築師奧野崇需要為這座寺廟加建一個佛教牌位堂。建築師在鋼結構的建築腰部增加了550根檜木,同時加入了88塊玻璃隨機擺放在交錯的木椽間。88這個數字,代表著教徒在四國島中所參觀的神聖地點的數量。加建的部分對原本的鋼架結構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並且鋼材採用的是較為普及的建材,確保了新建屋頂的可替換性。而檜木則很好地適應了山中多風雨的氣候,便於當地工匠的日常維護。

由玻璃圍成的光之迴廊內,光線的顏色隨著寺廟周圍的自然環境而變化,是建築師對於佛教萬物皆無常的思想的映照。


總寧寺無憂樹林/妹島和世

總寧寺無憂樹林/妹島和世 無憂樹林坐落於日本千葉的總寧寺後方的墓地旁,是給前來掃墓的人們所設計的準備空間。建築師妹島和世使用她所擅長的材料與建築語彙打造了這座與周邊傳統建築樣式完全不同,卻又毫無違和感的空間。 總寧寺無憂樹林/妹島和世 無憂樹林的整個建築屋頂,是由三篇花朵狀的金屬薄片構成。在屋頂下的銀色曲面牆上,掛著木桶與木杓,在三葉花瓣造型的椅子旁增加了取水器,方便前來掃墓的人們接上乾淨的水來擦拭祖先墓碑上的塵埃。 為了讓雨水能夠順利下落,建築師在屋頂巧妙地向內抓了些傾斜,讓建築的洩水更加通暢。在這裡,建築師妹島和世打破了過去墓園準備空間的刻板,加入了柔軟與溫和的曲線,簡單且令人感到平靜。


無緣寺回向院

無緣寺位於東京市中心的兩國站,是一座具有360年歷史的寺廟。建築師河原泰在這裡打造了一幢現代化的佛堂。 整個建築有三層,並且使用鋼結構取代圍牆,使得整個建築看起來輕盈又通透。建築師在二層使用了開放式空間的理念,在二層的北邊和東邊都沒有牆壁,從而達到了整層樓通透的效果。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的地帶,建築師加固了東南方向的電梯塔樓,使其達到了支撐整棟建築的效果。寺廟原有的竹子沿著二層的迴廊延申,與二樓屏風上《淨土的瀑布》的圖案相輝映。

這座三層的寺廟,擁有著佛堂、客殿、藏書院、僧人宿舍等等諸多功能,建築師希望這裡能夠成為城市中的一篇綠洲,給喧囂城市中的人們帶去寺廟中的禪意與安寧。


神勝寺洸庭/名和晃平

神勝寺坐落於日本廣島縣,而這裡的洸庭擁有著「石庭上的渡船」之稱。 洸庭是由建築師名和晃平建造的,寓意為波光閃閃的庭院。這是一個全木造結構的船型建築,全長46米,表皮由65萬張花柏木片組成。整個建築呈現巨大的船型,彷彿浮動在石庭所象徵的水面之上,而在洸庭的內部,也有著如海域般波動的藝術空間。從一旁岩石鋪就的緩坡進入,隨著黑暗的漸漸深入,便能夠感受到閃動著的海洋的波光,彷彿置身於禪定的深海中。


札幌Makomanai Takino/安藤忠雄

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由薰衣草覆蓋著的寺廟,而這座巨大的佛像就在薰衣草花海當中。

攝影©杜赫

攝影©杜赫

安藤的設計是為了突出15年前建成的這座雕像的尺度。只有雕像頂部的頭部從山外可見。為了看到其餘的佛像,遊客必須穿過40米長的隧道,通向圍繞雕像的圓形大廳。

安藤創造一個生動的空間序列,從開始通過長長的廊道開始,以提高人們對從外部看不見的佛像的預期。

人們在殿內仰視的時候,大佛的頭像正好與藍天白雲相映,明暗對比下大佛極具莊嚴。翁頂內壁的條形褶皺設計則像具象的光束,巧妙而震撼。空間的迴游、絕妙的光影和仰望的距離營造了獨特的儀式感。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